历史建筑保护
发布时间:2017-01-2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建筑保护篇一:历史建筑与历史城市保护1
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实践的启示
1.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概述
所谓历史建筑是一种习惯性称谓,也称历史性建筑,统指各个历史阶段留存下来的建筑物。这个概念着重强调的是建筑的历史性。所有具历史价值的各类建筑物均可称之为历史建筑,由于古代建筑和近代建筑都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性,都统称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包括单体历史建筑和历史建筑群体。单体历史建筑是否有保护的价值,要以它本身的内涵来论定,但如果集中成片分布的历史建筑群体保存完好,风貌如旧,留存至今,组成了有一定历史风貌的历史性地段和街区,就弥足可贵,不一定要求街区内的各个单体建筑的价值都出类拔萃,有的单体历史建筑就自身来讲不一定具备高价值,譬如一座普通的桥、 一栋民居、 一座祠堂, 把它们分割开来, 这样的建筑随处可见,价值简单,但是如果一群形式不同、 风格迥异的单体建筑连成一片,性质就不同了,这个建筑群体具备了社会性,产生的意义也得到升华。历史建筑群体是以整体的完好性、组合性和连续性来展现自身价值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有的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甚至总体价值超过了某些单体的古建筑,因为它更全面地反映了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社会概况、生活、商业、文化等。
在历史长河中,生存和发展永远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主题,但是万物都有其生命的周期,历史建筑也不例外,人也是有文化记忆的动物,而建筑则是承担其文化记忆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和心理坐标。人们在享受当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无法回避“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家园在哪里???这样的人类本体性的时空认同问题,虽然很多历史建筑已经苍然老去,但依然是历史文化记忆和现实生活形态空间承担者。是一种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信息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应该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找到历史建筑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平衡点。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欧洲在古罗马和中世纪的时期都有过出色的事例,但同时由于对历史建筑价值认识的缺陷,不免重新创作了某一建筑,而其基本理念和方法论原则逐渐科学化的过程,是在19世纪中叶才开始的,到20世纪中叶《威尼斯宪章》的诞生才告成熟。对历史建筑如何以历史的意识,坚守保护原则的离线,采取什么样保护策略和设计方法?同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保存与修缮,复原与重建,既存与翻建???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探讨,首先是保护,但保护不等于怀古恋旧,不是反进化论,保护基本上是价值性的判断和工具性的控制,价值判断固然重要,但不是保护的底线,保护的底线只能是对象法定身份的确定并落实于法定的保护控制。再利用,不是乱拆乱改,不是将“关公”变成“秦琼”,不是随意的进行“艺术”发挥。
由此看来。保护和再利用是一种对应的关系,保护纳入再利用才能持续有效,再利用收到约束才能有实际意义。虽然保护对于再利用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约束往往也能引发创造性的利用,对有法定约束的保护建筑,宜“修旧如旧、补新以新”,对建议保留的保护建筑应“修旧利废、化朽为奇”。可以说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种对专业学科、社会欲望和公众利益三者关系进行权衡与抉择的创造性活动。
2.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实践
在逐步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国内和国外的历史建筑和城市在更新过程中
的实践成果,在此进行挑选列举。
2.1 意大利米兰市,圣塔特雷萨多媒体图书馆
圣人朱赛佩和戴雷沙18世纪的巴洛克式的教堂,今天已
是意大利规模最大的“无纸图书馆”:即圣塔特雷萨多媒体图
书馆。
该教堂只有17世纪建造的加尔默罗会修道院被保留下
来,18世纪时教堂被手工制品厂和延长厂占用着,一直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自1974年开始,它的所有权归于米
兰市政府,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划将它改建为布拉依台赛
民族图书馆的扩充部分,这个工程预定对建筑物进行全面改
造,但不能改变原结构和性质,也不能改变原有的设施。
该馆内部空间分为三层,共120个资料站,这些资料
之间通过一个高速的局域网络连接起来。第一层是一个正十
字形大厅,用于查阅一般性资料,该需要帮助者提供服务,
第二层提供专项服务设施和资料库。地下室用于会议及培训,
有专门的会议厅和培训教室。
整个建筑为“立体式风格”,外部结构
的思路起源于对形状的完整性需求,对附加
的生活服务设施及整体建筑变化的需求,该
馆有着独立的空间,整个东面的视野宽广,可以看到川流不息的汽
车和莫斯卡瓦街上的行人。该建筑物在建造上禁止内部使用钢构件,
而大面积地使用玻璃,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整个侧面部分的通透感,
保证了由内之外,由外至内的最佳视野,使其使用的材料与形式能
够与古代背景彻底区分,从而使之几乎成为一个现代作品。
2.2 托斯卡纳大区皮斯多亚,一座旧工业区内的厂房改造
“建筑物整体的以及各部分的形象体现了一种非凡的能力,它
是城市历史记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市民的记忆中打下烙印,
在最近这一代人的认识中他是中它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参照物,同时
也能继续延续到下一代人中。规模适中的建筑群,比如小型建筑物
聚焦区内,能够拥有呼吸的空间,统一的外形,一致的技术,这些
建筑手段在制造业和手工业为社会核心的时期曾经常运用到工业
建筑中。”
对詹卡罗·德·卡罗提出的论点进行思考,并以此来说明将两
个临近的厂房改建为多用途且特点鲜明的建筑这一设想的建筑标
准。
该设计标准从对目前外观情况的分析出发,抓住它的潜力,提
出一个体现出建筑学“成长”的“新设计”。
因此,总的设计是将新旧结合,在不破坏建筑物给人留下的
“工作场地”这一印象的情况下,加入了些新的功能。
由两个不同空间层次组成的整体建筑物,扩大了在使用和分配上的选择性,甚至,涉及更适合的结构设想,建材、技术、设备以及颜色的选择。
改造方案包含两个临近的厂房:靠近主大门较大的第一部分,在功能的分配上
更强调迎合与办公室突出平台垂直连接的部分,并通过两条高架通道与主体部分紧
密相连,其中的一条通道是自动扶梯。
第二部分延伸到与地面连接的一段楼梯
处。在厂房的尽头,即另外一侧靠近升降梯的
位置,被设计成了活动区。整个场所实现了无
障碍设计,而且形成了循环而顺畅的交通流线。
2.3 上海“东外滩”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设计
上海的“东外滩”是上海中心城区中最长的江岸线,
同时历史上长江航运进出上海首先停靠“东外滩”,因而这
里可比作上海滨水“东大门”。由于杨树浦路沿线的水运条
件和低廉的地价,这里成为了兴办实业、开厂生产的首选
之地,“洋务运动”以及数百年的工业、市政的发展,“东
外滩”形成了丰厚的工业文明遗产。
如今,时过境迁,衰落的产业,凋敞的江岸,凌乱的
景观,与外滩、北外滩、和小陆家嘴的“两岸三家”及世
博场址的优美环境形成了巨大反差。首先是滨江难见江,
其次是关停并转,功能失落,第三是保护不力,改造无期,
第四是交通拥堵,流线混乱。
对于“东外滩”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不仅仅
涉及到建筑本身,同时涵盖东外滩整个取悦的规划和发展,
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把“东外滩”这条往昔的工业文明带同在在其原本就曾有过的,未来将会再生的城市滨水生态岸线之中呢?这就是以长距离的滨水林木绿化为基调的规划理念,意在变生产型岸线为多功能的都市生活岸线,最终促进其“再利用”。规划综合考虑了四条功能景观带,交通流线,景观节点等。
对于上海“东外滩”的历史保护建筑的再利用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产功能丧失、失去活力并大量废弃
的 厂房,采用旧旧弥合、以旧纳新、表皮整
饬 等三种具体手法。
2、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旧产业建筑作
为 地标予以整体保留;以插建、修景等手段
使 其外部环境及外观恢复完整和美观,从而
获 得持续的再利用。
3、根据观光的需求,对保留对象的内部进
行 布景的设计,包括光环境设计,展示空间
设 计、流线设计,尽量保留原历史建筑内部
的 一些典型的特征并加以利用,如将门前吊
架 改为门廊,将行车用作连接天桥,并将纵
向 走廊变成中庭等。
3.实践经验以及概念启示:
1、充分利用各种媒介, 唤醒人们对历史建筑的认知思潮。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例如广播、电视、 网络、 报纸、 杂志等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进行大力宣传, 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开展全民保护宣传; 积极拓宽公众参与保护的各种渠道, 完善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机制, 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历史建
筑的保护中来。
2、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的躯壳上,这是一种“木乃伊化”的过程,其内部受到不适用病毒的侵害,它们的形态和作用的微妙平衡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害,是一种商业社会的行为。对于历史建筑而应进一步的上升到其所传达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信息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其实是对历史建筑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建筑只是历史的一种载体。
3、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不是保守的“博物馆化”的路线,不是充分利用历史建筑环境的每一种资源,而最终使其原有的功能丧失,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主题公园之类的形式,有的甚至沦为露天的商业街。这种思想反而使历史建筑被迫拆除。反而观之,对历史建筑提供机会,采用一种现代的方式,使现代的和历史的环境相互共存,并且能够互相烘托对方的价值,从而使空间环境就有了文化价值和文化诱惑力,这是没有背景的新建筑所无法给与的。
4、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在“博物馆化”路线和“木乃伊化”路线之间有一边缘地带,是能够融合现代和传统的特色场所,是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物、继承城市布局和插进新用途建筑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历史环境、历史建筑的再利用。
5、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由于其条件的不同和约束的不同,对待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的方法也不同,进而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的方法存在着弹性的区域,但保护和再利用不是把“甲”艺术地改造成“乙”,而是在必要时把“甲”用途的建筑改成适应“乙”用途的建筑,或者在环境控制性能上把较低的品质改成较高品质,以适应再利用的需要,但甲依然是甲。
参考书目:
1、《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常青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常青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3、《文物建筑保护文集》陈志华
4、《古建筑、近现代建筑、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析意探讨》吴卉,福州市华林寺大殿保管所
5、《传统与现代--意大利在建筑与城市修复中的经验》
历史建筑保护篇二: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的实例分析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的实例分析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方法的实例应用研究,在具体和可操作的层面上,为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例,从而在实践中能够较全面的应用城市古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方法,更好的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古建筑;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基本方法
1、历史建筑的分类
1.1文物建筑
文物建筑是指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并公布的各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文物建筑首先是文物,其次才是建筑,其保护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须遵从不改变原状的原则。
1.2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革命遗址、纪念性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应当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实际上是将一切不可移动或不应当移动而需要原地保存的文物统称为“文物保护单位”。
1.3一般历史建筑
不同于文物建筑或文物保护单位,一般历史建筑并不强调重要历史意义。这类建筑物、构筑物数量较多,是历史街区的主体。
2、城市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方法及适用性
2.1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主要的方法是“修旧如旧”,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的原真性,但是对于这类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应该适当赋予建筑新的功能,使其能够被合理的利用。例如重庆湖广会馆的修缮,会馆在重庆明清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社会生活、文化方面都对重庆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重庆湖广会馆见证了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反映了明清时期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盛况及兴衰变化,是研究重庆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图1)(图2)。
图1修复前的湖广会馆 图2修复后的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衰落后,大多都改为它用,或作为工厂、或作为仓库(禹王宫),或为居民居住(齐安公所)使用,使用者对建筑内部进行了大量的改建、加建,严重地破坏了原有的建筑形式。保护工作者通过对湖广会馆院落空间的清理以及对禹王宫、齐安公所内部空间的恢复,使湖广会馆建筑原有的山地院落空间和内部空间特色显露出来,恢复了湖广会馆本体的真实(图3)。①
图3 恢复齐安公所原有院落、天井
而针对历史街区中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其立面造型以修缮为主,内部
空间保持建筑原有的格局,为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可以增加相应的设备,例如照明设备、供水设备、采暖设备等等。
2.2历史建筑的迁建保护
在特殊情况之下,对一些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已是举步唯艰。在文物保护准则的许可下对某些历史建筑采取异地迁建的方式,能够有效的保护历史建筑,避免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源因现代化建设而消亡。需要说明的是,异地搬迁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历史建筑保护的一种方法。因为历史建筑所依托的历史环境同样是历史建筑保护“真实性原则”的一部分,因此采取异地搬迁的方式,要求选择和原来基地情况相似的地理环境作为新的建筑基址,才能尽量减小历史信息的缺失。②例如由于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三峡库区蓄水使得很多历史遗迹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为此三峡沿岸的一些文物古迹进行了异地迁建。其中以张飞庙为代表。设计最大限度的保留历史信息,尽量将老建筑的构件移植到新的建筑上去。毕竟这是一项几乎全部重建的建筑,历史建筑的移植再生也不同于法定的文物建筑的修复或是搬迁,必须原真性地恢复其旧貌。并且大量使用木材在经济性上也有很大的困难,同时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测绘的历史建筑中,设计师对其构件(包括梁架、装饰构件、门窗等)进行了详细的编号,然后再进行搬迁,新建的建筑用现代的建筑材料仿历史建筑构件,可能使两种体系的尺度相当,再将编号搬迁的原建筑的构件贴在新建筑的结构之上。这样做不仅在最大程度上使用了原来建筑的构件,延续了原历史建筑的信息,同时新的结构材料在保温隔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防火等上也优于完全采用传统木结构形式,给历史建筑注入了时代气息。
2.3历史建筑的整饬与改造
针对历史街区内部分现代建筑,采用外部整饬,内部改造等措施。使其与历史街区风貌协调,并容纳新的功能。
历史街区中大部分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筑其立面采用现代材料,结构多为砖混或框架体系。与传统建筑相比,这部分建筑设施完善、结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这部分建筑的高度一般在二到四层,
尺度适宜,如果仔细分析还是可以找到和传统建筑可对话关系。
在建筑更新的过程中,如果将这部分建筑全部拆除重建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破坏历史街区的整体环境。从建筑使用价值角度来说。这部分建筑多数建成时间短,结构稳定,它们的出现对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已有资源,可以对其进行改造。从街区居民的情感上来说,这些建筑多是由自己主持建造的,如果仅由于建筑风格等问题就要进行拆除,无论在情感上还是经济上都无法使他们接受。因此,可以对这部分建筑进行改善更新,在避免浪费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具体来说,可以对建筑进行外部整修,内部改造,简化结构的更新。
2.3.1对建筑外部空间整修
对建筑外部空间进行整修在体量和高度上,拆除增建部分,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貌。在立面上,依据街区内现有的传统建筑特点恢复其立面。在立面恢复时,依据具体情况,又有拆建、贴建、加建三种情况。拆建就是将原有立面拆除,在原结构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建筑立面。贴建即保持原有立面不变,紧贴其表面重新修建建筑立面。加建和贴建情况类似,不同的是新的建筑立面与原来的立面之间留有空隙,可以作为过廊使用,有的临街建筑也利用这个空间摆放货物,增大经营面积。
2.3.2对建筑内部空间改造
运用现代材料和空间处理手法创造出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内部空间。在历史建筑改造中常用的有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利用轻质隔断将空间进行重新分割。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使用。例如,在原有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增加轻质隔墙或夹墙,将一间店面分割开来租赁或将店铺分割为前后两部分便于使用。另一种方法是添加夹层,增加空间层次。.对历史建筑结构进行简化在建筑更新设计时经常采用钢筋混凝土代替原来的木材。首先,完全按照古代木构建筑的材料和技术建造固然很好,但这种做法必然会带来对木材过量的采伐,在日益强调环境保护的今天,这种做法己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所以选择其它建材是势在必行的。其次,和木材相比钢筋混凝土材料有防腐、防火、防蛀虫、抗震和节省后期维修费等优点。而且众所周知混凝土有很好的可塑性,可以做出各种形状的构件,在历史建筑内部空间更新中被大量使用。通过对建筑内部
空间的改造,最大限度的满足新功能的使用要求;对建筑的外部空间的整修,延续了历史信息,使人们感受到了城市特色,街区的历史。
2.4历史建筑的结构更新与功能拓展
2.4.1历史建筑的结构更新改造
结构体系改造根据旧结构体系的情况不同,可将更新改造分为两类:
1、以原有结构为主,进行简单和必要的维修,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除了改造部分,很少增加新的承重结构构件。如某纪念馆(图4)加固设计,因为这栋建筑为历史风貌建筑,加固工程的基本原则:安全和经济。对结构纵向和横向墙体进行加固,为保持风貌建筑的外观,在建筑内部采取加固措施:板底、梁底、墙内表面。针对柱、梁、板混凝土碳化、碱酥、裂缝,钢筋锈蚀进行清锈补强。同时采用高强钢绞线和聚合物砂浆加固梁、柱、楼板和砖墙。
图4 某纪念馆图
2、旧结构老化,破损严重,或者是旧的结构体系远远无法满足新的功能要求。更换新的结构体系。
历史建筑有着自身独特的外部特征,风格、造型、材料、尺度、色彩等。但老建筑的材料日久老化,或内部空间不符合新功能的要求,需要作相应的更新。由于其外部风貌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在更新时就必须保留其外部特征,根据原有的面貌进行必要的复原式修复,忠于旧有形态、原始建筑风貌。
当然,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也包含建筑的外部环境。建筑的外部环境不仅是建筑物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对建筑外部环境的进
行更新与改善,才能很好的体现历史建筑的多方面的价值,同时创造良好的城
历史建筑保护篇三:历史古建筑保护论文
历史建筑
保护工程概论
姓名: 班级: 11级土木一班
学号:
序号: 1
授课老师: 侯实
为何要保护历史古建筑
历史建筑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历史建筑是研究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
历史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历史建筑是人民文化游息的好场所,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
—— 梁思成———题记 摘要: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历史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就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而且是文化;不仅是民族地区的记忆,而且代表着国家民族辉煌的成就,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成果之一。这些瑰宝不可多得,一经破坏,便不可再生。
关键字:古建筑保护意义。文化价值、社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
绵延万里的秦汉长城,恢弘壮丽的汉唐宫阙,典雅意深的明清园林···当年是何等的气势磅礴?何等的威严壮观?何等的优雅飘逸?然而像绝大多数中国古建筑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昔日壮观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如今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台基,人们只能依据纸堆里的文字徒然费力地想象,颓然叹息着···
亭台楼阁、舞殿宫阙、雕梁画栋,林园庭院···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就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块瑰宝,一部部史书,在经历了岁月中自然灾害,社会变迁和战火动乱之后,幸存的已是寥寥无几。因此,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古建筑。可惜的是,当前幸存下少量的古建筑并没有
停下消失的脚步,反而加速地倒在了全国“现代化建设”浪潮的脚步下,这些不可复制,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的古建筑正在面临着一场生存的考验。为此提高人们对历史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抓紧保护我们的历史古建筑变得更加迫切。
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瑰宝,充分体现着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体系和建筑风格,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和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亦是独树一帜的。依附于这些古建筑和历史性建筑的石刻、壁画、雕刻与建筑本身相得益彰。使建筑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着文化、历史、科技、艺术和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
文化价值:历史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载体,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甲骨文字中就有不少汉字借助建筑造型而创造的,现代汉字中的偏旁部首“宀”就是建筑形象的直接表现。再如敦煌壁画、建筑和出土文书,以其浩大的体系、繁多的种类和极为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极为重要的艺术宝库之一,而且乃至全人类的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此外,因李白杜甫范仲淹等人的诗文而名扬天下的岳阳楼、凭王勃《滕王阁序》而名声大振的滕王阁、甚至沾了诗仙的仙气而无人不知的黄鹤楼等等,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亦足以说明历史古建筑所蕴藏着的丰富文化价值。
社会历史价值:历史古建筑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飘摇,见证了人
类的社会变迁,延续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文脉。从战国时期就已经修筑的长城,到明清时期斑驳的古城墙;从恢弘气势的秦始皇陵,到近代古朴简陋的名人故居;从黄河部落遗址到近代红色革命遗址,无不承载着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和变迁。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又体现着当时社会的变化。比如说,在皖南、江浙、山西和西南等地任然保存着较多的明清时代的住宅,这些风格不同的住宅不仅体现了建筑的民族性和区域性,而且反映了当时各地家庭的聚集模式和人居环境。像这些古建筑古遗址经历了千百年沧桑的岁月,亦可以作为反映当时社会形态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物参考。
艺术价值:现在建筑艺术和绘画、雕刻及音乐等相提并论,且各种艺术形式均在历史古建筑中有所体现,许多艺术家都从古建筑中汲取艺术精髓。其中,中国古建筑表现突出的一方面就是造型优美,且独树一帜。这一特色尤为表现在屋顶的建筑造型上,西晋时的屋顶像飞鸟展翅一样。到了汉代,已有多种优美的屋顶样式,比如:四面坡的庑殿顶、正多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歇山顶等等。发展到明清时期,屋顶造型更加多样,造型更加优美,做工精细,风格独特。无论是庑殿还是歇山顶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直线和曲线的巧妙结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水,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例如,安徽的宏村和西递村,全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一百四十余栋,古朴雅致,意趣横生。富丽堂皇,精雕细刻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或气势恢宏,或朴实端
庄,再加上村中参天古木,青藤老树,庭院中百年牡丹,真可谓步步入景,处处堪画。高大雄奇的马头墙有跌窍飞扬的韵致,灰白斑驳的墙壁线条深有凝重沉静的效果,美轮美奂的砖雕石刻,优雅古朴的门窗屋顶,玲珑精致的屏风家具,绚丽精美的彩绘壁画,体现着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无不显露着精心巧妙的设计和精湛叹服的技艺,极具艺术价值。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古建筑,其艺术风格又是迥然不同的,而通过各异的风格又可以了解到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特征,例如蒙古族聚集区的毡塔包、福建客家地区建筑的土家楼,云南傣族地区采用的杆栏式等等。再如,干燥和潮湿地区,冷和热的不同环境下,建筑用料、结构及其功能,甚至艺术风格都不同。这不仅仅增加了建筑艺术的多样性,而且大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无疑使历史古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和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的古建筑园林在空间的处理,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以及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卓越创造与贡献。这些珍贵的古建筑身上都保留着几千年来无数能工巧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在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造都有极大的启迪和重要的借鉴作用。如位于首都的故宫,建筑设计和工艺技术都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瑕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
相关热词搜索:保护 建筑 历史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