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爆炸
发布时间:2017-01-2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大爆炸篇一:人类历史为何要从宇宙大爆炸讲起
《极简人类史》:
人类历史为何要从宇宙大爆炸讲起
袁子奇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07日24 版)
《极简人类史》的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曾这样形象地描述人类在宇宙历史中的位置:假如将整个130亿年的宇宙演化史简化为13年的话,那么人类的出现大约是在3天前。最早的农业文明发生在5分钟前,工业革命的发生不过6秒钟以前,而世界人口达到60亿、第二次世界大战、阿波罗登月都只不过是最后一秒发生的事情。
这本书虽然名为“人类史”,却从遥远的宇宙开端说起。这一定会让很多读者对这种历史框架产生疑问,认为它过于宏大了——而且似乎是为了宏大而宏大。人类历史在宇宙进程中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那么“人类史”为什么从大爆炸开始呢?
为了回答这个疑问,我们不妨暂时把《极简人类史》颠倒过来,先看“最后一秒”。
“人类世”是2000年后地理学界新近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认为:
正是在这“一秒钟”,人类拥有了可以影响一颗行星的能力,把自己和宇宙的大尺度联通了起来。而整部《极简人类史》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照:在这“最后一秒”中发生的事情使得人类可以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自身,看待自己所处的星球,看待“这一秒”之前的“十三年”发生的一切。因此,《极简人类史》中从大爆炸到21世纪的所有讲述,可以用来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人类改变地球环境的能力?
这就需要从宇宙大爆炸讲起。因为人类文明所仰赖的一切物质、能量,需要追溯到宇宙形成之初。所谓的文明,说白了,就是人类支配这些物质与能量的能力。如果把《极简人类史》的讲述画成一张图表,就能发现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无非说了关于人类的这几件事:物质基础、地球地理条件、人类生产方式沿革。
其中,人类生产方式沿革是《极简人类史》的重头戏。作者把这一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即采集狩猎时期、农耕时代,以及工业革命后的近现代。纵观三个时代,人类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密集,生产方式(如狩猎、农业种植、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如部落、村庄、城市、国家)和文化形式都展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总体趋势。
不难看出,天体物理学描述过的“宇宙演化”、生物学描述过的“生物演化”、人类学描述过的“人类进化”、历史学描述过的“社会发展”,在《极简人类史》中合成了同一个过程。
这种综合,不是为了满足学者的崇高美感或“知识整理癖”。上述的大手笔历史,可以令人重新思索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思索人类文明的终极意义。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人类站在无垠的宇宙和自己有限却精妙的历史成就之间,小心地拿捏着自己的骄傲和谦卑、内省与远见。
不过,我认为《极简人类史》有一个更加切近的主题:它从最宏观的尺度定义了人类的责任。它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经过数千、数万年的发展,已经极大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从人类开始主宰地球以来,生态的变化,不再是简单的生物学过程;人类人口增长、组织复杂化,也不再是简单的社会学过程。从大历史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平均寿命一点点增长,生产效率一步步提高,这种量的积累,直接导致了质的变化:很多生物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物种灭绝,荒野成为农田和城市,大气温度上升,等等。地球历史上发生的诸多事情,其实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有句话说得好:“力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到了现代,我们影响地球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但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有相应的责任感来匹配我们的超能力。学科的分立、思维的局限让我们不易看清人类活动的大趋势,而只有清醒地认识大趋势,我们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文明。所以,《极简人类史》代表这样一种意识:我们在地球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产生质的冲击。既然我们有了影响一颗行星的力量,就有了严格律己、维护好这颗行星的责任。
历史大爆炸篇二:人类历史上五次最大的核爆炸
向世人揭示全球核武器爆炸解禁照
核武器 nuclear weapon
核武器爆炸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U-235) 或钚239(239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氘 {dāo})或超重氢(T,氚 {chuān})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来自碳、氢、氧的化合反应。 一般化学炸药如梯恩梯(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化合物的分解反应。在这些化学反应里,碳、氢、氧、氮等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有了变化。核反应与化学反应则不一样。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这类武器为原子武器。但实质上是原子核的反应与转变,所以称核武器更为确切。(来源:百度百科)
本组图集为《Life》杂志精选的全球核武器震撼事件,包括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原子弹第一次应用于战争、中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等全球历史上核子武器发展的,几十个震撼全球的大事件。(转自 新华国际)
人类历史上五次最大的核爆炸
氢弹“迈克”
1952年11月1日,代号“迈克”的82吨重核装置在太平洋的埃尼威托克珊瑚岛被引爆,产生了估计10.4兆吨的爆炸当量——几乎相当于投放在长崎的原子弹威力的近500倍。“迈克”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氢弹试验的首次成功。这次爆炸将伊鲁吉拉伯岛(Elugelab)夷为平地,产生了一个宽6240英尺(1.9公里)、164英尺深(50米)的大坑。
“迈克”爆炸产生的火球直径约为3.25英里(5.2公里),蘑菇云在90秒内升至5.7万英尺(17公里)的高度,进入同温层,一分钟后又升高至10.8万英尺(33公里),最终稳定在12万英尺(37公里)的高度。蘑菇云的冠部最终延伸至100英里(160公里)以外的区域,茎干宽度则达到20英里(32公里)。这颗氢弹产生了大量放射性沉降物,即撒落于地球上的致命放射性微粒。
氢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激流使得周围岛屿的植被完全消失,而遭到辐射的珊瑚尘埃甚至落到停泊在30英里(48公里)外的轮船上。一段时间以来,埃尼威托克珊瑚岛周围地区遭到重度污染。当时,有关这次氢弹试验的影片经过审查公开放映,连日来在美国电视频道轮番播映,核爆试验的成功无疑令美国观众欣喜若狂。
历史大爆炸篇三:爆炸会给人体带来怎样的伤害
爆炸会给人体带来怎样的伤害
大爆炸中逃生,是各种动作片的经典场景,无论是被整屋炸药引发的大火球轰成“空中飞人”,还是被手榴弹炸得抱头鼠窜,主角总能在地上滚两下,拍拍身上的尘土,爬起来像没事人一样继续逃命或者大杀四方,但真实世界里的爆炸物可不像鞭炮,“嘭”一下就完事的。
爆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爆炸,说到底都是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能量释放。1公斤硝铵炸药爆炸,整个化学反应时间只需要30微秒,75公斤TNT(三硝基甲苯)炸药爆炸也只需要60微秒,而1公斤炸药释放的热量却超过4.15×106焦耳,形象一点说,就是用你眨眼几千分之一的时间释放出能烧开几浴缸水的热。
当炸药爆炸,化学反应放热的同时,炸药分子分解出的可燃元素碳、氢被迅速氧化,还会产生大量的气体,1公斤TNT炸药爆炸,在2800℃时产生的气体为7800升,为原先炸药容积的12500倍。而这大量的气体在高温下会急速膨胀,形成十万倍于大气压力的高压气团向四周高速传播,这意味着炸药爆炸之后产生的,是一个灼热的、压力巨大的、急速扩张的气团。
更具杀伤性的添加物
很多针对人的爆炸物比如手雷炸弹之类,可不仅仅是装点炸药弄个大火球这么简单。爆弹的设计者很久以前就学会了刻意在爆炸物里混上金属片、金属球等,这样利用爆炸时的动能,这些金属片、金属球就会形成抛射物,提高炸弹杀伤力。
实际上,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炸弹破片造成的损伤所占的比例就开始超过枪弹了。影响炸弹破片击中人体后果的因素非常多:速度、距离、入射角、破片形状以及伤者的防护情况等。而且这种破片造成的损伤,也给清理急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如果破片伤及重要血管时。
作法医学生时,我参与的第一次尸体解剖的死者,就是死于爆炸。我见到的是具千疮百孔的尸体,衣物和体表上满是各种形状的孔,靠近爆炸中心的皮肤已经血肉模糊,不可辨认了。在切开皮肤和肌肉寻找致命伤的时候,在大腿、腹部以及盆腔组织里都找到许多扭曲的金属碎片,当最终找到切断股动脉的那块绝命破片时,取出并记录下的破片已经有一堆了。
破片杀伤之外还有冲击波
即使没有被炸弹破片击中,死神也没那么容易放过受害者。大家都知道,高压锅能承受几倍于大气压的压强,但炸锅时瞬间释放出来的冲击就足够震碎房间玻璃,让锅盖变成“飞碟”。而炸药产生的十几万倍大气压力则会像无数看不见的铁拳一样朝受害者打过来。
大气压除了直接撕裂肢体、击碎骨骼等超大冲击下的损伤,没有骨骼支撑的腹部也会受到猛烈压迫,使腹压增加膈肌上抬,大静脉里的血液突然被推向心肺,让心肺的血容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冲击波对于胸廓的压迫又进一步增大了胸腔的压力,巨大的压力可能把心、肺和大血管给硬生生“撑”坏。而冲击波压力过去后,胸廓的迅速回弹带来的剪切又会造成二次伤害。冲击波带来的压力急剧变化也会让肺内的气体体积发生先小后大的急剧变
换,这样很容易损伤肺部血管,这时肺部的气体可能由损伤处进入血管形成气栓在体内游走,卡在哪里,哪里就断了血液供应。若是不幸堵了心脏的冠状动脉或是脑血管,很可能引发死亡的严重后果。
更严重的是,冲击波经常造成外轻里重的“内伤”,肺部存在广泛的出血和炎症,可能迅速丧失交换气体功能的伤者,表面看上去可能只是破了点皮,加上在高度紧张亢奋时分泌的大量肾上腺素能在短时间内保持活力,伤者呼吸衰竭之前神智可能都还清楚,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呼吸支持的话连一天都未必撑得过去。
根据CNN的消息,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中尚未发现C4等高能爆炸物的痕迹,这样推动破片飞行的能量、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可能相对小一些,这对伤者来说算是个不幸中的万幸吧。
“不管怎么挨炸,挨多大的炸都能毫发无伤”的奇迹只出现在电影中,普通民众的血肉之躯在炸弹面前是非常脆弱的。波士顿马拉松终点的爆炸,让我们知道恐怖组织的恶。请和我一起祈祷你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伤亡数字没有增加吧。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