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含义
发布时间:2017-01-2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的含义篇一: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
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亲校版)
2013-09-24 16:29 来源: 《开放时代》 作者: 刘小枫 核心提示: 从中国三千年文明史来看,百年历史实在短暂。然而,世界历史的“自由”精神使得百年共和史的中华大地天翻地覆——的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而,五百年后的中国人回头来写这段历史时会如何想呢?那时的中国还会存在精神分裂吗?我不知道??我仅仅知道,如果不从柏拉图的《王制》开始彻查西方启蒙理念的是非对错,就没可能正确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从而也就没指望治愈我们的精神内伤。
题记
2013年5月,凤凰网刊登了我在中国政法大学一个读书会上的发言记录稿,微博界随即上演了一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喜剧。这个记录稿既未经本人许可也未经本人审阅,文句不通和错漏之处比比皆是,小标题以哗众为目的,以致微博人士攻击的敌人面目模糊不清。
其实,我受邀参加的并非凤凰网读书会,而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读书会。邀请我的广西师大出版社政法图书编辑室主任对我说,这是一个专业界的读书会,并向我保证不会把发言弄到网上。我走进现场看到凤凰网读书会的招牌感到奇怪,这位政法
图书编辑室主任对我说,是承办的学生们搞错了。我当然知道,凤凰网读书会不是我应该去的地方。政法界的读书会是专业人士聚会的场合,与微博界不同,在这样的场合谁要是说自己懂公法学或政治学常识而实际上不懂,会被人嘲笑。
4月19日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的读书会并非“未经选择的社交圈子”,而且时间有限(规定发言30分钟),我不得不紧缩内容。4月23日下午,我给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的博雅班作了内容大致相同的学术报告,讲了两个小时。
为了让漫訾者更好地看清自己的敌人,以便给予精确打击,也为了让历史的后来者看清自己的敌人,有必要刊布由本人整理的讲稿。我知道,“既然忤逆人们在今天热衷的一切,我只好等待普遍的非难;何况,为了得到某些个贤哲的赏识而获得荣誉,我也不该指望公众的赏识??我不会费心去讨美妙才智或者风头人物喜欢。任何时候都会有人天生受自己的时代、国家和社会的意见的支配。在今天,一个自由之士的所为,不过是在成为同盟时代的狂热分子而已。要想超逾自己的时代而活,就得决不为这号读者写作”(卢梭:《论科学和文艺》前言)。
下面的讲稿依据在天津师大所作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限于篇幅,仅截取与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演讲内容相同的部分。
昨天下午我给大家讲了柏拉图《王制》的要义,今天上午讲了卢梭《爱弥儿或论教育》的要义,现在讲一个现代的题目——我们的百年共和问题。我希望大家能注意到,这三个题目之间有实际的内在关联。《王制》涉及何谓人世间的“最佳政制”问题,《爱弥儿》涉及民主政制构想与立法者的关系问题。显然,百年共和问题与柏拉图和卢梭想过的问题都有关联。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我想理由有两个。首先,两年前时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一直在关注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这个课题。第二,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三千年历史来看,我们对改制共和这个“大变局”的认识显然不能说已经很清楚,但我们又恰恰置身于这个变局之中。这个“大变局”没有结束,还在发展,不少人还关心如何发展。要命的是,我们的传媒甚至学界仍然习惯于凭靠一些未经审视的时髦口号来看待这个问题。今年元旦的“中国梦宪政梦”事件就是一个例子。把“中国梦”说成“宪政梦”的意思是,没有实现代议民主制就还没有实现“中国梦”。可是,把“宪政”等同于代议民主制,至少在学理上说不通,因为“宪政”的历史形态并非仅此一种。如果认为实现代议民主制才能实现民族复兴,从历史来看同样有问题。魏玛民国是标准的代议民主制,其结果是纳粹上台。
从世界历史来看,改制共和的问题非常复杂,即便要思考这个问题也非常艰难。媒体人喜欢用未经审视的“普世价值”口号唤醒
人民,由于一些博士或教授也成了媒体人,这类似是而非的口号也笼罩着我们的大学课堂。在座各位谁都不会否认,大学与传媒不同,大学要讲究学理地思考。诸位都是学“政治学”专业的,理应学会政治地思考政治问题。如果跟着传媒言论来看问题,“政治学”专业就白学了。毕竟,传媒言论并不专业。当然,一旦学会了政治地思考,你就可能面临两面受敌的危险处境。因为,在任何国家,激进的左派和右派公众都代不乏人。何况,心怀叵测的敌对国家还懂得且善于操控传媒,这是政治常识。
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是个时代难题,不能指望我们这几代人能解决这个难题。中国历史上有好些大事的评价不是迄今还有争议吗?我对这个难题的解决没有结论。我只想搞清这个难题究竟难在哪里,这是我要讲的主题。即便要搞清这一点也困难重重,因为,这涉及到具体历史,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难免不充分,何况还受种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支配,以至于很容易忽视政治常识。比如,已经是代议制国家的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属于战胜国阵营,我们无不对巴黎和会公然无视中国的国家主权愤怒不已,却很少去想这样两个问题:第一,国家主权靠什么得以建立;第二,具有国际法效力的国际和约的性质是什么。
共和革命前后,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一直是,国家徒有其名,任凭列强宰割。二战之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远超过一战。毕竟,我们的国家和国民不仅为保家卫国作出了巨
大牺牲,也因牵制日本法西斯而为欧洲的反法西斯战场付出了巨大代价。1944年,为了让已经体力不支的中国拖住日本,聪明的罗斯福把中国抬举为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四大国之一”。 然而,1945年2月,美国就用雅尔塔秘密协议打了自己的嘴巴,我们的一些聪明人却迄今对美国的抬举感恩戴德。钓鱼岛问题的性质比雅尔塔协议更为恶劣。中日战争扩展为太平洋战争之前,中国遭受日本法西斯蹂躏长达数年之久,美国并未主持国际道义,战后竟然把中国的领土交给法西斯战败国“管辖”,这凭的是什么“普世”法理?美国政府迄今宣称,对钓鱼岛主权问题不持立场,诸位学的是政治学专业,大家肯定知道,有权把一个地方交给谁来管辖不是在行使主权又是什么呢?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就丧失了主权能力,共和革命之后中国一直在艰难地恢复这种能力,迄今还在坚韧不拔地努力。没有完全恢复的原因,不仅因为国家实力不够,还因为美国掌握着热核武器和观念上的霸权。二战之后,亚洲战场的战胜国并没有像欧洲战场那样与战败国订立统一的和平条约,美酉凭靠灭绝性武器垄断了管制和教育日本的法权。在美国的教育下,好些战前的日本法西斯政客和将军成了自由民主宪政的政要。这一切凭靠的都是如今时髦的“普世”观念。按照这种观念的逻辑,一个国家非自由民主政体就不配拥有完整主权。
一、启蒙话语对政治常识的颠覆
历史的含义篇二:文化的含义
文化,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它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所以我们说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能使传统文化正确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毕竟是我们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你比如诚信危机。再比如“孝”,现在尽管人们已经较之过去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经没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加之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致使“孝”文化的这种形式也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
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
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能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你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就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已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你比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
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社会,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再比如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就必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再比如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人的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就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还有如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这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就全靠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还比如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也是推动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还有如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说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
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曾记得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你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等等,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我们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其实,任何现代化也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可以这样说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就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而不是有无的问题。所以各
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当代西方许多地方的中国古代文化、国学热,不也表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吗?因此,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相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国的文化,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世界史上这种教训还少吗?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不可“拣进篮里都是菜”,如“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为标志的。因此,我们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
总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历史的含义篇三:社会的含义
名解:
1 社会的含义:
指以一定的人口为主体,在具体的生态环境条件中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而形成的渗透着特定文化成果的复杂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地位的含义:
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构或群体中由特定的社会资源、权利、义务所决定的具体位置。 3 人的社会化含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作为人类个体的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人性及其本质的生成与丰富发展过程.
4 社会行动的含义:
不同层次的行动者在具体的社会时空环境系统中,按照一定的价值规范和角色惯习,运用一定的手段、资本和策略,针对一定目标,达成一定结果,从而满足某种需求的完整现实过程。
5 社会互动的含义:
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符号信息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行动。
6 托马斯定理(情景定义规律):
如果人们把一种情景定义看作是真实的,那么它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
7 社会角色的含义:
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规定的、并由具体的社会地位所要求的特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期望。 8 社会群体含义:
通过持续的相互交往形成的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和群体意识并进行共同行动的特殊人群。
9 社会组织含义:
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会目标而自觉地有计划建立起来的分工合作的特殊社会群体. 10 社区:
是指以一定的人群为主体,在选择和改造过的物质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生产生活交往和自我管理而形成的包含特定的共同文化、历史和心理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11 社会体制的含义:
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基于一定价值原则和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制度体系及其具体组织运行系统.
12 迟发展效应:
由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面临着以发达国家为主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制约,以及自身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限制,形成包含二重效应的特殊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
13城市化的含义:
包括三种相互联系的复杂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
1、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2、农村转变为城市及城市不断扩大
3、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其中,人口转移是基本标志;社区转型是物质基础;文化与生活方式转变是社会发展内容。 简述题
一、 单位制的特征及其成因
特征(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历史的含义):1 条块分割式的行政管理体制
2 党政结合的组织领导体制
3 人、财、物 高度垄断的分配体制
4 功能齐全、自给自足的复合组织结构体制
形成原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事组织历史影响
1党的领导体制
2军事组织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供给制)
3军事组织的多功能制度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实塑造
1 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需要
2 国家对社会的管理需要
3 计划经济体制的组织基础
二、 城市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一)特征:1、人口聚集规模大,异质性强
2、生态环境完全人工化,相对独立
3、基本经济活动为非农产业,分工发达
4、社会组织复杂,家庭地位降低
5、社会要素规模性集聚,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分化
6、文化生活丰富,生活方式多样化、开放化
(二)含义:
是建立在相对独立的人工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非农产业活动而形成的、以空间环境的高度集约利用为根本特征、各种社会要素规模性聚集、文化发达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三)功能:
1、通过人口与社会要素的规模化聚集极大地推动社会分工发展。
2、通过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社会生活水平。
3、通过对乡村的广泛辐射作用,促进社会统一市场的形成,推动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4、通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小城镇的含义 、特点与类型
(一)特点:
1、常住人口规模在五万以下 2、产业结构具有城乡综合性
3、文化与生活方式具有城乡兼容性4、生态环境具有城乡一体化性质
(二)含义:
指适度规模的人口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城乡综合性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具有城乡兼容性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特殊地域生活共同体。
(四)小城镇的功能:
1.小城镇是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桥梁
2.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
3.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将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提供广阔的容量 4.小城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5.小城镇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6.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四、现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阶层化状况
(一)阶层化状况
1.资本家退出直接生产管理过程,经理阶层出现.
2.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广泛出现.
3.传统工人阶级数量减少,规模下降.
4.阶级内部差别加大,阶级界限模糊.
5.阶级斗争衰微,阶级意识淡化,中产阶级意识站主导地位.
6. 阶级结构呈阶层化、多元化、开放化发展趋势,阶级结构形态从金字塔型逐渐转化为橄榄型或菱形。
(二)阶层化原因
1.科技革命和产业化的高度发展,推动新中间阶层出现和传统工人数量减少.
2.生产资料与资本的社会化,使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经理阶层产生.
3.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社会再分配制度的发展,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安全与生活水平,导致生活方式的中产阶级化.
4.工人阶级斗争推动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政治的扩大,使工人斗争体制化,阶级关系达到较高的制度性平等.
5.中等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广泛发展,增加了下层阶级向上流动趋势.
6.社会流动的平等化与开放化,促进了阶级内部进一步分化发展.
五、改革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一) 阶层分化特点
1.社会分层受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政策驱动,从体制外向体制内逐渐发展.
2.社会分层过程是通过以地域流动带动职业流动,以区域分化推动社会分化这一基本方式进行的.导致区域社会差别大于层间差别.
3.社会分层中轴从政治权利转向财富及多元维度.
4.不同行业、部门、单位在社会分化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不平衡性集团性分层特征。
5.两大阶级急剧分化,但尚未瓦解;新阶层尚未定型,社会分化仍在继续扩大加深.
6.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乡贫困层,导致多方面社会问题.
(三)我国阶层分化作用
1.广泛提高了各阶级阶层的竞争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2.有效促进了社会流动,推动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开放和转型.
3.有力推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开放发展.
4.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
六、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权威政治
(1)含义:指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取向的过渡性政治体制.
传统性特征:
a.权力高度统一集中; b.一党优势制政治体制; c.强政府行政体制.
现代性特征:
a.经济优先原则和市场经济导向; b.专家治国原则; c.政治稳定原则和强化法制.
(2)社会作用:
积极作用:
a.实现政治社会稳定; b.有效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和现代化; c.建立强大法制系统.
消极作用:
a.政治腐败; b.市场经济系统的脆弱性; c.易于积累社会冲突.
(3)产生原因
a.落后的经济基础和二元社会结构矛盾.
b.巨大的社会外部生存竞争压力.
c.落后的集权政治的历史文化传统.
d.移植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失败.
七、 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进程
(一)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1)文化价值观念的理性化与科学技术的不 断自主创新.
(2)经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持续性发展.
(3)社会生活的城市化和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整合
(4)政治体制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5)人的现代化.
(二)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18C中-19C中)早发内源型: 特征:
(1)以思想文化启蒙革新为先导
(2)经历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3)最早开始以机械化为主的工业革命
(4)伴随世界范围的殖民主义扩张
第二阶段(19C中-20C中)缓发外源型以德、日、俄为主.特征:
(1)外部革命压力和资产阶级集权政体确立
(2)以电力化为主的工业化
(3)伴随着更剧烈殖民主义扩张和战争
(4)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曲折发展。
第三阶段(20C中--)后发外源型。
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基本特征:
(1)经历殖民统治和民族独立革命
(2)深受资本主义不平等世界体系制约
(3)社会内部结构的城乡二元性
(4)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 存在广泛的迟发展效应。
以英、美、法为代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