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康熙,历史篇一:康熙是什么时候即位的 康熙退位后发生了什么
康熙是什么时候即位的 康熙退位后发生了什么
康熙属什么生肖
康熙属什么生肖,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大的争议,他属的生肖是马,康熙出生于1654年,所以属马。
他的出生日期是农历三月十八,阳历的五月四日。所以康熙属马。在康熙那个年代,虽然皇权至上,但是在生肖上,谁也没办法修改,皇帝可以不让老百姓穿带龙图案的衣着,不准用龙图案的物品,不过皇帝没办法禁止大家属龙,所以生肖这东西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谁的特权,也没有谁专用。
康熙一生政绩不错,和他的孙子乾隆是比较励精图治的两位皇帝,也正是这两人给大清朝带来了较大的发展,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是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长达61年,这个数字是历史之最。虽然自己在位时间长,康熙却表示自己的父母并不疼爱自己,首先是顺治帝自己死的早,所以也无暇顾及这个儿子,母亲佟佳氏在顺治死后两年也死了。幼年继位的康熙帝,在14岁开始亲政,他抓住了鳌拜,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来还统一了台湾,打了准格尔。
康熙属什么生肖,是不是嫡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努力,带来了大清朝的和平安定,他一生都在解决内忧外患,坐稳了他的江山。
不过不幸的是,康熙因为过早立了太子,以至于太子骄纵不堪,被废除后,他的其他儿子们就开始对皇位虎视眈眈,造成了八子夺嫡的局面,兄弟互相残杀,陷害。
康熙即位
康熙即位的故事要从顺治十七年说起,这年八月十九日,顺治帝的董鄂妃在乾清宫病逝,顺治对此悲痛万分,于是就有了出家的念头。于是他召禅师茆溪森入宫,两人经常讨论佛法,不久之后,就剃度出家了。茆溪森尊师玉林通琇来到京师,发现他的徒弟竟然给皇帝剃了头发,勃然大怒,把茆溪森抓了起来,并劝说顺治帝重新还俗。顺治听从了他的话,重新当回了皇帝。可是顺治早已一心向佛了,更无心打理政事了。
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染上了天花,不久病逝。颁布遗诏由他的儿子康熙即位。当时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仅有8岁,说是8岁,那是虚岁,实际上实岁只有6岁。而顺治之所以选定玄烨为继承人,是因为当时北京天花横行。连顺治帝这样的天子都得了天花,由此可见当时天花的病情几乎已经开始失控。而玄烨因为小时候得过天花,差点一命呜呼,但所幸被医治好了,但他也因此有了对天花的免疫力。根据当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因而指定玄烨为其继承人。
康熙即位后不久,他的母亲慈和皇太后也得了重病,康熙每天伺候在母亲跟前,衣不解带,粒米未进,并亲自为其熬制汤药。但尽管如此,他也挽救不了他母亲的性命,在康熙二年的时候,也撒手人寰了。
可以说,康熙是个不幸的人,他6岁丧父,8岁丧母。还未成年就就承担起整个帝国运行的重担,这也迫使他不得不迅速成熟,才有能力管理好大清的天下。
康熙退位
说起康熙退位,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雍正篡位。目前关于康熙退位雍正即位的这个历史事件,各派学者主要存在两个观点。第一,康熙的遗诏上,确实写了四皇子继位,属于合法继承。另一说法,是雍正篡改了诏书,属于不合法的继承。
关于第二种说法,主要是因为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主要争夺帝位的是八阿哥胤祀,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允禵。其中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允禵虽然是同母兄弟,但八阿哥胤祀却和十四阿哥允禵互相支援。皇十四子允禵在他众多兄弟中最能打仗,而且才德兼备,皇九子允禟曾经说过,将来的帝位一定是老十四的。
然而,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在畅春园突然去世,去世的时候只有掌管京师兵力的隆科多在他身边,另外当时虽然有皇十七子允礼在畅春园值班,但当时他并不在康熙的身边。康熙一死,隆科多就颁布康熙遗诏,宣布由四皇子继位。大家都知道,隆科多本来就是四爷党的人,由他颁布的诏书,你信吗?尤其是八爷党的人和皇十四子允禵更不会相信。
而康熙退位后,雍正一继位,作出的举动更令人引起怀疑。首先,他杀掉了赵昌,赵昌是康熙在位时期照顾康熙起居的内务府官员赵昌,他一定是知道得太多了,所以才被杀。接
下来,雍正又着手对付他的竞争对手,第一个开刀的,就是皇十四子允禵,因为他继承皇位的呼声最高。紧接是八阿哥胤祀。但是在康熙的儿子中,除了皇十三子允祥外,其他几乎所以人都在怀疑他的继位合法性。所以雍正又一一将他们都铲除了。这时,连雍正的儿子弘时也看不下去了,站到了他八叔那一边。雍正又把弘时给杀了。
总之,康熙退位后,清朝内部兄弟互相残杀的悲剧,是有清一代最残酷的,也是最有争议的一段历史。
康熙遗诏
康熙遗诏又被称为《康熙皇帝遗诏》,它一共一式四份,分别被藏在了不同的地方,一个是位于台湾的台湾故宫,一个被放在了大陆,是在大陆的第一历史档案馆内,最后一个地址是在辽宁的档案馆。
康熙帝在逝世之后,他的遗诏被颁布于天下,以此来告示天下。但是因为这个遗诏是雍正帝登基之后他临拟然后颁布于天下的,所以这并不是康熙的真迹,也不能单单凭借这个遗诏说明雍正帝是否有篡位之嫌。在西方的1725年的时候,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而且是完整英文版本的康熙遗诏,它是由康熙身边的传教士马国贤带回,然后途经伦敦时进行了出版。
康熙帝的遗诏是用汉字和满文这两种文字去书写同样的一个内容。在遗诏的内容之中,写有雍亲王的皇四子胤禛,说他的人品很是贵重,肯定可以继承大统,去继承皇帝之位。这里说得皇四子是胤禛,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雍正。雍正登上皇位之后,开始秘密临拟定立储君,把遗诏封藏在盒子内,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的匾额的后面,等到康熙帝逝世后取出来,并以此昭告天下。
康熙帝的遗诏在首次亮相的是在辽宁省档案馆。在辽宁省档案馆所收藏的“康熙遗诏”,他是用汉满这个两个民族的两种文字去写同一个内容。这一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后来研究清朝历史有很大的作用,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康熙,历史篇二:历史上所有康熙儿子们的下场
历史上所有康熙儿子们的下场
康熙的大儿子叫胤褆, 为惠妃纳兰氏所生。 惠妃不算出名, 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 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 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 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不过这个大阿哥, 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 虽然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本人却可以说有些愚蠢。 他迷信喇嘛, 为了当上皇帝, 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 命他守卫, 他上窜下跳, 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 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 让康熙极为寒心。 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 终其一生被囚禁。
康熙的二儿子, 废太子胤礽。 康熙的第一任皇后, 索尼孙女赫里舍所生。 赫里舍产子的时候,恰逢吴三桂叛乱, 皇后因为受了惊吓, 难产而死。 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 感情很是深厚。 所以在胤礽两岁的时候,一改满人不立太子的习俗, 效法汉人前朝。立嫡长子为太子。 这个胤礽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 然而虽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权的, 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这样一来, 时间久了, 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 皇帝害怕被夺权, 二人矛盾日益激化。 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个党派,互相倾轧。 再有其他的阿哥们也长大了,他们自然不甘心这个能力不见得比自己强甚至不如自己的哥哥当皇帝。 这个时候的皇太子,因为康熙从小的宠溺, 养成了暴戾的性格, 飞扬跋扈,奢侈骄横。 不甘心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 颇有怨言。 而其他的阿哥们虎视耽耽, 巴不得挑出皇太子的一丁点小错。 最终造就了在康熙四十七年首度被废。可是康熙对这个儿子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借着大阿哥魇镇的事件, 在一年之后, 声称二阿哥因为迷失了心性, 但是经过调养, 已然恢复。 因此复立为太子。 只可惜这个太子实在是扶不上墙的烂泥,重新上台以后, 他非但不谨小慎微, 吸取教训, 反而变本加厉, 集结党羽,打击报复。 让康熙老头寒透了心, 五十一年再次下诏废太子。 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给他了一个理密亲王的封号。
三儿子胤祉, 是个书生学究。 我们知道的《康熙字典》, 应该就是他主持编撰的。 当时他聚集了社会上的一些名家, 诸如陈梦雷,李钹, 还有我们熟悉的方苞等人, 合力编书。这个傻哥哥以为可以因此讨得皇帝得欢心, 因此将皇位传给他。 事实证明康熙的确挺喜欢的, 康熙晚年的时候经常去儿子们的园子里游玩,就是到他跟雍正的园子。 而且去他的园子的次数远远多过于去雍正的园子的次数。可能在康熙的眼里, 这个儿子是孝顺的, 可以共享天伦之乐的吧。 但是这个书生气的胤祉绝对对储位心存想法,因为他的门人曾经四处活动, 联络党羽。 他似乎也请过方人 , 替他算命。 这些事情康熙虽然看在眼里,却并没有责怪, 反而对他的门下说, 如果胤祉不小心被牵连, 你们要站出来为他辨白。可见他的孝道功夫做得很足, 康熙甚是喜欢他。 但是, 康熙也不可能将皇位传给他就是了。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皇四子胤禛, 就是后来的雍正帝。韬光养晦、城府深厚, 生母德妃乌雅氏。整个夺嫡运动的胜利者(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康熙,历史)。 观其在康熙朝的作为,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为,两面派的作派,说白了就是哪边都不得罪, 极尽察言观色之能,以诚孝示君父, 将自己打扮成为富贵闲人的模样,吃斋念
佛, 标榜自己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暗地里结交人才,培养门人, 最终夺得大位。 在位十三年, 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
康熙的五儿子胤祺,(是不是第五个儿子都要叫祺啊, 我想到了还珠里的五阿哥永琪了) 宜妃所生。 就是那个康熙微服私访里的宜妃,传说中这宜妃性子直爽, 的确是很受康熙宠爱的一个妃子,但绝对不是专宠,康熙这个老小子老婆不要太多。 胤祺早年带兵, 掌管某一个旗的兵力吧, 他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之中,康熙年间也是被封为亲王。 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但是我似乎看到过有人说他因为打仗的缘故,破了相(本来应该是极帅的,说他老娘生的儿子都是男生女相,极为俊美)。破了相的人自然不可能当皇帝了,比如偶家孙策就是这样气死的。所以没有参与夺嫡就可以说得通了。雍正继位后, 还是不能容他, 所以结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间的。
第六个儿子胤祚, 也是德妃所生, 早殇。德妃虽然出身不高,宫女而已。 但是非常能生, 除了四子胤禛,六子胤祚,还有十四子胤祯(示题),还有两个公主。想必也算是得宠过的妃子。
皇七子胤佑, 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多,也是一个没有参加储位竞争的人。 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五十一年封为郡王。雍正八年死.
皇八子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身为下贱,心比天高(康熙曾说:他"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皇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胤誐,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胤赍(jī)印册赐奠。胤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胤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三阿哥胤祥:豪爽仗义、能文能武、识大体(全力支持四阿哥)!雍正登基后胤祥成为了怡亲王,算是兄弟中结局好的。
十四弟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胤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康熙,历史篇三:康熙介绍和历史故事
爱新觉罗·玄烨
编辑
您检索的康熙,一般指爱新觉罗·玄烨,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 中文名
爱新觉罗·玄烨
外文名
The Kangxi Emperor;Kayser King
别 名
康熙帝;恩赫阿木古朗汗
国 籍
中国(清朝)
民 族
满族
出生地
北京紫禁城景仁宫
出生日期
1654年5月4日(甲午年)
逝世日期
1722年12月20日
职 业
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主要成就
蠲免赋税、发展经济
主要成就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收复台湾,开府设县
抵制沙俄侵略,大败准噶尔汗国
编修文化典籍
代表作品
《四书讲疏义序》、《庭训格言》等
年 号
康熙
庙 号
清圣祖
陵 墓
清景陵
前 任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后 任
智擒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2]
平定三藩
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反清复明,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被迫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1677年投降。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陷落。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死,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3]
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中风而死,台湾郑氏王朝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4]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向康熙帝推荐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收复了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5]
驱逐沙俄
从明末开始,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侵略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侵略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数日攻克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俄军, 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6]
大破准噶尔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大清,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相关热词搜索:康熙 历史 康熙墓被盗历史真相 康熙容妃历史资料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