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雍正

发布时间:2017-01-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上的雍正篇一:历史人物报告 雍正

撩开历史的迷雾,解读真实的雍正

2011年,一股“穿越”之风悄然席卷大江南北。同以清朝康熙时期为背景的《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两部电视剧开创了清穿电视剧先河,更是让两片中的历史背景成为一时的话题。既然是文学创作,就免不了有艺术加工,因此其中出现了很多与历史不符之处。因为我一直对雍正皇帝很感兴趣,所学的也是与历史类相关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恰好我也看过了一些清穿小说和这两部电视剧,所以选择雍正——这位承上启下的皇帝——作为我《解读明清帝王》这门课程的期末作业的主角。

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满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清世宗,葬清西陵之清泰陵。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与“打击贪腐”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时,还是四阿哥的胤禛被封为雍亲王。而“雍正”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而最有趣的是,自1722年雍正登基起,到现在291年,史学家以及民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雍正是否得位正、为君正的讨论,野史笔记、文学创作、影视剧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前些年在中央台播出的《雍正王朝》,对雍正继位大加渲染,更是引起了人们对此事的兴趣和关注。 康熙一共三十五个儿子,但真正有实力夺嫡的只有九位: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

十阿哥胤礻我,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祯。而大阿哥后被幽禁,太子两度被废后幽禁,三阿哥无意于皇位只(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历史上的雍正)是一心编书,八阿哥屡次遭贬后丧失了夺嫡的力量后转为支持十四阿哥,九阿哥十阿哥都是胤禩的支持者自己无意于皇位。因此,真正能争夺皇位的,最后只剩下四阿哥和十四阿哥。

根据各种流传下来的记载可以知道,胤禛工于心计,不露声色。康熙执政了60年,能够等到最后的人一定是不简单的,一定是忍过了很多难熬的日子。他虔心佛法,广结善缘,巧妙地将自己隐蔽起来。他对康熙表现出忠孝,又尽力友善兄弟,并交好朝臣。在太子和八阿哥争得鱼死网破的时候,他却坐收渔翁之利。他为着争夺皇位,韬光养晦,费尽心机。诚孝皇父,友爱兄弟,勤慎敬业,隐忍戒急。而十四阿哥在康熙末年受到重用,成为大部分人心中康熙暗定储君的人选。

康熙帝驾崩,皇四子胤禛登基,是为雍正皇帝。关于他的继位,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说雍正得位正,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难以自圆其说;说雍正得位不正,真正有力的证据也不足。雍正到底得位正不正?从雍正登基至今291年以来,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又是影视剧炒作的内容。而真相呢?历史没有留下雍正篡位的记载。

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上台,如果想取得长期稳固的发展,必须要先求稳定、安民心。雍正登基后,一方面要推行新政,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允熼允禵集团的反扑。这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在雍正的策划下,九

阿哥病死,八阿哥悲死,十阿哥被废,而他的亲生弟弟允禵则被移居景山寿重殿禁锢,其中更不乏许多无辜受牵连的人。雍正对这些人的处置让人寒心,更有人说他是凌逼弟辈。

但是,自康熙宾天,就有雍正篡位弑兄的野史传说,于是雍正为了洗刷不白,编纂了《大义觉迷录》。他在这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 “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但是却事与愿违,越描越黑,也许的确是。从一个统治者的角度而言,虽然那些政敌们一直并无过错,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作为统治者只有强硬的铲除政敌,才能为改革新政做好铺垫。

雍正的改革,雷厉风行,可以说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他的改革措施,列举六点:整顿吏治、设军机处、摊丁入地、密折制度、废除贱籍、改土归流。从这些可以看出雍正是一个具有非凡的政治鉴别力、洞察力以及强烈政治抱负的人。当然无可否认,雍正也在他的帝皇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牺牲了许许多多无辜的人,如大兴文字狱就是典型的代表。但是,帝皇之路本身就是一条充满荆棘与鲜血的路。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皇帝能够在不牺牲任何人的情况下取得伟大成就。

雍正帝作为一代政治家,还留给后人两点值得称赞的地方:一是勤政,而是秘密立储。纵观中国历史,像他那样勤政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十三年间亲写朱谕朱批的字数达220余万。而秘密立储制度,相对保证了皇位的平稳过渡。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他既继承了康熙大帝的历史遗产,又改革了康熙晚年的弊病,还为乾隆繁盛准备了条件。伴随着他的卓越政绩,给历史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分量。 雍正皇帝自从登上皇位,就传闻不断。甚至连他的死也显得众说纷纭。他的一生,留给后世许多话题。但是他勤政、求道、承上启下,实在是一代明君。他在位的这十三年,既为乾隆强盛奠下了根基,又为乾隆繁盛准备了条件。 这就是雍正,一个有着多面性格、一生扑朔迷离的帝王。每次去故宫,我都会在养心殿门口久立,眼前勾勒着雍正帝批奏折笔耕不辍的身影。或许他也曾抬头望向这紫禁城上四角的天空,那琉璃瓦大概也是见过他独自伫立在屋檐下的身影吧。

历史上的雍正篇二:雍正其人及其评价

雍正其人及其评价

历史系04级本科一班 张芷瑜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根据作家二月河的长篇小说《雍正皇帝》改编的四十四集电视剧《雍正王朝》。随着电视剧的播出,人们对雍正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很多人都想了解历史上的雍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雍正皇帝,名胤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初封雍亲王,45岁继承帝位,年号“雍正”,58岁暴亡,庙号“世宗”。其长相与才能,《清世宗实录》与《东华录》是这样记载的:“上天表奇伟,隆准颀身,双耳望垂,目光炯然,音吐洪亮,举止端凝。??幼耽书诗,博览弗倦,精究理学之原,旁彻性宗之旨。天章睿发,立就万言。书法遒雄,妙兼众体。每筹度事理,评鹭人才,因端竟委,烛照如神。韬略机宜,皆所洞悉。”人臣论君主多有谀词是自然的,舍其长相不论,而所说才能倒是符合雍正实况的。

雍正继位之后,社会上就流传着他矫诏篡位的种种说法:雍正是否害死了康熙帝?雍正是否矫诏篡位或假诏继位?雍正是否弑兄?雍正是否害怕年羹尧、隆科多泄露谋夺帝位而杀人灭口?雍正是否因害怕乃父亡灵的谴责而改在易县修建泰陵?而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语焉不详,雍正自己的辩解,又越抹越黑。因此,雍正即位,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但是,不管人们怎么说,雍正作为康熙末年储位斗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历史迈着神秘、凝重、艰难的步伐进人了雍正时代。

首先,雍正是一个敢于改革、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雍正即位,立志“振数百年颓风,为此,针对康熙末年的种种积弊,从恢复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入手,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然后着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改革。

一方面,他以高压政策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着意于反对朋党的斗争,消除康熙末年夺嫡之争造成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随之而来的统治合法性危机。为此雍正镇压和惩处了塞思黑、阿其那集团和隆科多、年羹尧集团,继之又严厉整饬以李绂、杨名时为代表的科甲朋比现象。与此同时,不放过一切机会,对社会上关于他矫诏篡立的怀疑和攻讦进行反复辩解和打击。雍正六年,抓住曾静投书谋反案,雍正出奇料理,颁布宜讲《大义觉迷录》,兴起了一场清算吕留良“华夷之辨”的文字大狱。综观雍正一朝的文字狱,真正因文字获罪者少,而多数是同当时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案件,如汪景祺、钱名世、查嗣庭等案即是如此。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吕留良之狱开始,清朝文字狱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统治者整治民心风俗,钳制人民思想,进行文化专制的工具。从此,文字狱与封建专制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从庙堂之上蔓延到了陋巷细民之间。此外,雍正在思想领域,大搞“神道设教”,推崇迷信,用愚昧来维护统治。

其次,雍正是个典型的政治家。有人说,雍正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尤物。他能忍,时时告诫自己戒急用忍,处乱不惊。他曾说:“朕经历世故多年,所以动心忍性处实不寻常。”他深谙“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在重大事务中,以坚忍的毅力锻炼耐性。因此,在康熙末年两废两立太子及众阿哥夺嫡纷争的激流漩涡里,他动心忍性,韬光养晦,很好地掩饰、保护、排解自己的政治欲望,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有清醒的政治头脑,灵敏的政治噢觉。对于政治形势、政治气候及其走向,能明察秋毫,审时度势。他可以不为名声所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他自信果决、雷厉风行;他也阴险、残忍,心狠手辣,富有统治权术。

与雍正即位之谜一样,雍正之死也是一桩历史悬案。据《清世宗实录》和大学士张廷玉在自撰年谱中记载,雍正死前几天,虽然身体不适,但依然问政不辍。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日,“圣躬违和,犹听政如常”。二十二日,白天亦未异常,而到了晚上二鼓时分,张廷玉等忽闻宣诏甚急,疾驱至圆明园,人见始知“上疾大渐,惊骇欲绝”;子时,“太医进药罔效”,雍正一命呜呼。由此记载推测,雍正必为暴亡无疑。那么,具体原因是什么呢?由于官方文书对此讳莫如深,因而民间众说纷纭。

有人说,雍正死于中风;有人说,雍正死于丹药中毒;有人说,雍正是被人刺杀的。由于史料不足,三种说法至今仍然并存。

说雍正死于中风,完全是一种臆测,没有拿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说雍正死于丹药中毒,也没有直接的论据,其根据有三:一为雍正早就对道家的药石感兴趣;二是雍正宫中养过道士为其炼丹治病;三是雍正死后第三天,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便传谕驱逐宫内僧道。在百事待理之中,乾隆将此事视为当务之急,其中必有大故。随着清代档案的挖掘和研究,一些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最大。说雍正死于被刺,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传说刺杀雍正的侠女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吕留良案发之后,满门抄斩,吕四娘幸免于难,决心报仇,立志“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吕四娘随大侠甘风池苦习武艺,练就了一身绝技。终于扮成宫女,混入宫中入侍,将雍正杀死,又割下了雍正的头。对于此说,有的史学家认为是可能的,不然就无法解释张廷玉在雍正死前人见时的“惊骇欲绝”,也无从解释自雍正以后,妃嫔侍寝,须先脱去内衣,以长袍裹体,由宫监背入,又将外罩除去,裸体人御的惯例。因为据清宫人传说,这并不是为了贪图肉欲,而是防备裹挟凶器人内行刺。

雍正其人其事,从他即位之日起,直到今天将近三个世纪中,不时为人们所议论和评价。但是,历史的评说,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公正无偏的。

乾隆即位之后,曾比较乃祖乃父的政治,说是:乃祖,“久道化成,与民休息,而臣下奉行不善,多有宽纵之弊”;乃父“整顿积习,仁育而兼义正,臣下奉行不善,又多有严刻之弊”。可见,乾隆对他们的评价是有褒有贬。

至晚清民国之时,由于反清排满思潮的需要,演义小说乃至戏剧、影视作品里,都把雍正丑化成一个暴君。随着时过境迁,对于文艺作品极尽渲染之能事,史学家们不得不站出来为蒙受冤假错案的雍正平反昭雪,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有关雍正的论著。综观以往史学家的评价,不像文艺界那样几乎是一边倒,一片谴责之声。如柴萼在《梵天庐丛录》中认为:“清代史事,以康雍乾三朝为中坚,而雍正时之振刷尤为一代特色。”孟森也说:“世宗承圣祖宽大之后,综核名实,一清积弊”;至于雍正,更是“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如世宗者”。

在历史上,对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古代中国大多以伦理道德来衡量人,以之为大节,把事功往往视作小节,这种观点影响深远,流传至今,人们仍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它。如今版《辞海》“清世宗”条就是重视以伦理道德评价雍正的代表。其论述雍正历史要点是:1、以阴谋取得帝位;2、以高压手段对付与争位有关的诸兄弟,害死允祀、允唐;3、康熙的亲信多遭贬斥;4、杀戮隆科多、年羹尧;5、改变康熙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笼络政策,屡兴文字狱;6、用藩邸亲信鄂尔泰、田文镜、李卫;7、建立军机处,取消诸王对下五旗军队的统帅权,加强君主专制;8、实行摊丁入亩政策;9、推行改土归流

措施;10、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叛乱,镇压准噶尔贵族骚扰;11、与俄国订立《布连思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前六点先从伦理道德上作文章,讲雍正刻薄寡思、品德恶劣。结果先使读者对雍正有了个坏印象,然后再讲他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这就使人们忽视了他的改革事业和顺应、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方面,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80年代后,以冯尔康的《雍正传》、台湾学者庄吉发的《清世宗与赋役制度的改革》、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的《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等论著为代表,指出雍正励精图治,勇于改革,一定程度上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形成那个时代比较清明的政治,促成国力的强盛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些论著认为雍正是奋发有为、对历史发展作出贡献的君主,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帝王之一。尤其是雍正的改革成就,使他无愧于改革家的称号。其地位应予以足够的肯定,所谓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帝的整饬,满清恐早衰亡。

“青史凭谁定是非”。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表明这样一种观点,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中含义之一是说我们所描写的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当代人所理解的历史人物,不可能不打上“当代”的印记而只是历史人物本身。 另一方面,史学家品评历史人物,欲还历史本来面目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为了了解一个人,我们去翻阅史书,以获得对这个人的印象。但严格说来,这个印象却是史家通过史书给我们留下的,是掺杂了史家情绪因素的、受史家知识水准和独特视角局限了的未必客观的印象。这印象很难说与真实的历史有多少距离,但可以肯定,它不等同于历史事实本身。因此,要求史学家在求真求实方面,必须具有更为审慎严谨的态度。对于雍正,我们只能恪守这样的观点,不必在不知道真假的情况下便匆匆忙忙地去争论好坏,因为我们对于统治者可以随意篡改的所谓正史的不信任,甚至可以超过对于野史的怀疑。

历史上的雍正篇三:雍正的自我评价

雍正帝的性格颇为复杂。生性多疑,冷酷暴躁,却不乏人情世故。 勤政刻苦满清野史对雍正的评价多为负面,究其原因,是因为雍正上台之后提高了汉人的地位,

折损了满洲旗人的利益,所以野史多把雍正描写为残暴冷酷,但实际上,雍正非常勤于政事,

平日除却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批阅奏折,康熙末年,国库亏空严重,只有八百万两左

右,而雍正末年,国库银两就增至六千余万两,上升了近十倍,由此可见雍正勤于政事的重

大成果。

暴躁

有一次,雍正看杂剧《郑儋打子》。演员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错,雍正赐食。因为剧中郑儋

是常州人,演员就问雍正帝现今常州刺史(明清时刺史是知州的别称)是谁。想不到雍正听

后大怒,说:“你是戏子,怎么可以问起官守来?”立刻将演员杖击而死。雍正初年,发现浙

江人汪景祺讥评雍正杀功臣年羹尧,查嗣庭出“维民所止”的试题,雍正帝怒发冲冠,杀了

汪景祺,查嗣庭下狱并死于牢中。他认为浙江浇漓,不定期的停止浙江乡、会两试,并设观

风整俗使。

刻薄残酷

雍正帝的刻薄表现在他以极其粗俗丑恶的语言丑化他所痛恨之人。钱名世写了歌颂年羹

尧的诗,雍正帝就给钱名世写了块“名教罪人”的匾,挂到钱名世的大厅,以世世代代丑化

钱名世。他还嫌不够,令385名举人、进士写诗丑化钱名世。残酷主要表现在雍正即位后把

他的好几个兄弟打了下去,有的置之死地。雷厉风行、当机立断

雍正即位后搞了许多改革,如财政制度改革,改土归流,都是决定后就干,一干就大张

旗鼓,全力以赴,不拖拖拉拉,一定干出结果。 朴素、严肃 《啸亭杂录》卷一说他“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雍正有仁慈一面。他吃饭不剩饭,颗粒必尽,他常对臣下说,要珍惜五谷,以暴殄天物

为戒。他对张廷玉说,他与人同行,不踩他人头影。 喜欢别人向他报告祥瑞。他为祈雨而造风、云、雷、雨四神。所谓祥瑞是指好事情的兆

头和征象,例如玉米一棵四穗,稻禾径高数尺,皇陵出现五色祥云等。雍正七年十月,云南

赵州出醴泉,鄂尔泰奏闻,雍正帝马上褒奖他“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加官少保。雍正初年

年羹尧亦因“祥瑞”篇二:雍正其人及其评价 雍正其人及其评价

雍正继位之后,社会上就流传着他矫诏篡位的种种说法:雍正是否害死了康熙帝?雍正是

否矫诏篡位或假诏继位?雍正是否弑兄?雍正是否害怕年羹尧、隆科多泄露谋夺帝位而杀人灭

口?雍正是否因害怕乃父亡灵的谴责而改在易县修建泰陵?而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语焉不详,

雍正自己的辩解,又越抹越黑。因此,雍正即位,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但是,不

管人们怎么说,雍正作为康熙末年储位斗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历史迈着神秘、

凝重、艰难的步伐进人了雍正时代。首先,雍正是一个敢于改革、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雍正即位,立志“振数百年颓风,

为此,针对康熙末年的种种积弊,从恢复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入手,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

然后着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改革。一方面,他以高压政策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着意于反对朋党的斗争,消除康熙末年

夺嫡之争造成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随之而来的统治合法性危机。为此雍正镇压和惩处

了塞思黑、阿其那集团和隆科多、年羹尧集团,继之又严厉整饬以李绂、杨名时为代表的科

甲朋比现象。与此同时,不放过一切机会,对社会上关于他矫诏篡立的怀疑和攻讦进行反复

辩解和打击。雍正六年,抓住曾静投书谋反案,雍正出奇料理,颁布宜讲《大义觉迷录》,兴

起了一场清算吕留良“华夷之辨”的文字大狱。综观雍正一朝的文字狱,真正因文字获罪者

少,而多数是同当时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案件,如汪景祺、钱名世、

查嗣庭等案即是如此。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吕留良之狱开始,清朝文字狱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成为统治者整治民心风俗,钳制人民思想,进行文化专制的工具。从此,文字狱与封建专制

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从庙堂之上蔓延到了陋巷细民之间。此外,雍正在思想领域,大

搞“神道设教”,推崇迷信,用愚昧来维护统治。 其次,雍正是个典型的政治家。有人说,雍正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尤物。他能忍,时时告

诫自己戒急用忍,处乱不惊。他曾说:“朕经历世故多年,所以动心忍性处实不寻常。”他深

谙“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在重大事务中,以坚忍的毅力锻炼耐性。因此,在康熙末年

两废两立太子及众阿哥夺嫡纷争的激流漩涡里,他动心忍性,韬光养晦,很好地掩饰、保护、

排解自己的政治欲望,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有清醒的政治头脑,灵敏的政治噢觉。对于政

治形势、政治气候及其走向,能明察秋毫,审时度势。他可以不为名声所累,想怎么干就怎

么干, 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他自信果决、雷厉风行;他也阴险、残忍,心狠手辣,富有统

治权术。

与雍正即位之谜一样,雍正之死也是一桩历史悬案。据《清世宗实录》和大学士张廷玉

在自撰年谱中记载,雍正死前几天,虽然身体不适,但依然问政不辍。雍正十三年(1735年)

八月二十日,“圣躬违和,犹听政如常”。二十二日,白天亦未异常,而到了晚上二鼓时分,

张廷玉等忽闻宣诏甚急,疾驱至圆明园,人见始知“上疾大渐,惊骇欲绝”;子时,“太医进

药罔效”,雍正一命呜呼。由此记载推测,雍正必为暴亡无疑。那么,具体原因是什么呢?由

于官方文书对此讳莫如深,因而民间众说纷纭。 有人说,雍正死于中风;有人说,雍正死于丹药中毒;有人说,雍正是被人刺杀的。由于

史料不足,三种说法至今仍然并存。说雍正死于中风,完全是一种臆测,没有拿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说雍正死于丹药中毒,也没有直接的论据,其根据有三:一为雍正早就对道家的药石感

兴趣;二是雍正宫中养过道士为其炼丹治病;三是雍正死后第三天,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便

传谕驱逐宫内僧道。在百事待理之中,乾隆将此事视为当务之急,其中必有大故。随着清代

档案的挖掘和研究,一些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最大。说雍正死于被

刺,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传说刺杀雍正的侠女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吕留良案发之后,

满门抄斩,吕四娘幸免于难,决心报仇,立志“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吕四娘随大侠甘风池

苦习武艺,练就了一身绝技。终于扮成宫女,混入宫中入侍,将雍正杀死,又割下了雍正的

头。对于此说,有的史学家认为是可能的,不然就无法解释张廷玉在雍正死前人见时的“惊

骇欲绝”,也无从解释自雍正以后,妃嫔侍寝,须先脱去内衣,以长袍裹体,由宫监背入,又

将外罩除去,裸体人御的惯例。因为据清宫人传说,这并不是为了贪图肉欲,而是防备裹挟

凶器人内行刺。

雍正其人其事,从他即位之日起,直到今天将近三个世纪中,不时为人们所议论和评价。

但是,历史的评说,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公正无偏的。 乾隆即位之后,曾比较乃祖乃父的政治,说是:乃祖,“久道化成,与民休息,而臣下奉

行不善,多有宽纵之弊”;乃父“整顿积习,仁育而兼义正,臣下奉行不善,又多有严刻之弊”。

可见,乾隆对他们的评价是有褒有贬。 至晚清民国之时,由于反清排满思潮的需要,演义小说乃至戏剧、影视作品里,都把雍

正丑化成一个暴君。随着时过境迁,对于文艺作品极尽渲染之能事,史学家们不得不站出来

为蒙受冤假错案的雍正平反昭雪,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有关雍正的论著。综观以往史学家的评

价,不像文艺界那样几乎是一边倒,一片谴责之声。如柴萼在《梵天庐丛录》中认为:“清代

史事,以康雍乾三朝为中坚,而雍正时之振刷尤为一代特色。”孟森也说:“世宗承圣祖宽大

之后,综核名实,一清积弊”;至于雍正,更是“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如世宗者”。 在历史上,对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古代中国大多以伦理道德来衡量人,以之

为大节,把事功往往视作小节,这种观点影响深远,流传至今,人们仍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

它。如今版《辞海》“清世宗”条就是重视以伦理道德评价雍正的代表。其论述雍正历史要点

是:1、以阴谋取得帝位;2、以高压手段对付与争位有关的诸兄弟,害死允祀、允唐;3、康

熙的亲信多遭贬斥;4、杀戮隆科多、年羹尧;5、改变康熙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笼络

政策,屡兴文字狱;6、用藩邸亲信鄂尔泰、田文镜、李卫;7、建立军机处,取消诸王对下

五旗军队的统帅权,加强君主专制;8、实行摊丁入亩政策;9、推行改土归流措施;10、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叛乱,镇压准噶尔贵族骚扰;11、与俄国订立《布连

思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前六点先从伦理道德上作文章,讲雍正刻薄寡思、品德恶劣。

结果先使读者对雍正有了个坏印象,然后再讲他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这就使人们忽视了

他的改革事业和顺应、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方面,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80年代后,以冯尔康的《雍正传》、台湾学者庄吉发的《清世宗与赋役制度的改革》、旅

日华人学者杨启樵的《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等论著为代表,指出雍正励精图治,勇于

改革,一定程度上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形成那个时代比较清明的政治,促成国力的强盛

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些论著认为雍正是奋发有为、对历史发展作出贡献的君主,是历史

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帝王之一。尤其是雍正的改革成就,使他无愧于改革家的称号。其地位应

予以足够的肯定,所谓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帝的整饬,满清恐早衰亡。“青史凭谁定是非”。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表明这样一种观点,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

史。其中含义之一是说我们所描写的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当代人所理解的历史人物,不

可能不打上“当代”的印记而只是历史人物本身。 另一方面,史学家品评历史人物,欲

还历史本来面目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为了了解一个人,我们去翻阅史书,以获得对

这个人的印象。但严格说来,这个印象却是史家通过史书给我们留下的,是掺杂了史家情绪

因素的、受史家知识水准和独特视角局限了的未必客观的印象。这印象很难说与真实的历史

有多少距离,但可以肯定,它不等同于历史事实本身。因此,要求史学家在求真求实方面,

必须具有更为审慎严谨的态度。对于雍正,我们只能恪守这样的观点,不必在不知道真假的

情况下便匆匆忙忙地去争论好坏,因为我们对于统治者可以随意篡改的所谓正史的不信任,

甚至可以超过对于野史的怀疑。篇三:浅谈我眼中的雍正皇帝 浅谈我眼中的雍正皇帝

10100320104 应用心理系 于铎曾经,满清12位皇帝中,雍正是我最不喜欢的,因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黄位,或者说为

了夺取皇位,可以毫不犹豫地对自己的父亲、兄弟痛下杀手;因为他开始大兴文字狱,不知

道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多少无故冤死??无疑,我最初对于雍正皇帝的印象,只有“嗜血”

“铁血”“刽子手”“冷酷无情”这类词汇。因为不喜欢他,所以不曾想过要去理解他,不曾

想过要去读懂他??

后来,直到很多类似《步步惊心》的清穿小说开始疯狂地穿越在中学生的手中,我开始

好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本小说中一千个雍正皇帝,那么,这位神秘

的皇帝,这位连接了康乾盛世的皇帝,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我们的“常识”中,我们习惯于用“龙”来描述皇帝,“真龙天子”“龙袍”“龙椅”等

等。但是,在我眼中,对于雍正皇帝,他更像??狼。是的,我认为用“狼”来描述雍正皇帝

要比“龙”更贴切些,这并不是代表我认为雍正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而是我觉得,他

的一生,从作为阿哥时的野心与隐忍,到成功登上帝位之后的雷厉风行,都有狼的特性。 狼是有野心的,正所谓“狼子野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同时,狼也是智慧的,它们

坚忍,可以尾随猎物几公里只为了趁其不备的那“一击必中”;它们更是善于伪装,“披着羊

皮的狼”“狼外婆”“小红帽”许许多多的故事告诉我们,狼有足够的能力对自己进行伪装,

麻痹对手。

毫无疑问,胤禛有野心,而且野心不小。但是他同时又善于隐忍。在他还是四阿哥的时

候,他以屈求伸,以静制动,面对太子党的嚣张,八爷党的炙手可热,他只是以一种众人皆

醉我独醒的姿态作壁上观。不插足于任何一方,更不去发展培养自己的势力。在太子胤礽失

去耐心,多次表示“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的时候,他默默做了四十五年孝子,好

哥哥;在胤禩各处笼络,为自己罩上“八贤王”的光环的时候,他默默以父皇的想法,办好

父皇交代的每一件事,以至于落了个“冷面王”的称号??无疑,他的韬光养晦是成功的。在“九子夺嫡”那场残酷的争斗中帮他避免了各方的伤

害,而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帮他取得了他的皇阿玛康熙的信任。这也正是雍正“狼

性”的另一个体现,不出手则以,出手便要一击必中。 不错,你皇太子胤礽的确有“地利”,你在皇太子宝座上坐着,只要没有大错就不能随便

废立;你八阿哥胤禩占尽“人和”,笼络朝臣,在朝中大有“一呼百应”的局面。但是,最最

关键的,确是“天时”。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没有了天时,特别是在这种皇帝圣心

独裁,一言九鼎的时代,失去了皇帝的喜欢,皇帝的认可,其他的都只是稍纵即逝的泡沫,

等待着你的便只有一败涂地。于是,他隐忍,他伪装,他把自己的野心藏在心底最深处,而

把“父慈子孝,兄弟和睦”摆在康熙面前,千方百计讨康熙欢心。无论是废太子时候,胤禛

独辟蹊径,或者说揣摩对了康熙的想法要求复立太子;还是在康熙龙体欠安,各皇子忙于争

位的时候,“虽不知医理,愿冒死择医,令其日加调治”;亦或是无论局面多么微妙,依然坚

持给各兄弟写信写诗以慰自己的兄弟之情??终获康熙“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似词居

心行事,洵是伟人”的表彰。在雍正58岁的人生中,前45年他都是在隐忍,伪装,察言观色中度过的。不管最后他

的皇位来得名正言顺还是耍手段篡位而来,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那场争斗中,他才是

笑到最后的赢家。

狼是变化莫测的。它多疑,它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察觉猎人布下的陷阱的可疑之处,而

狼王更是以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同类,它拥有绝对的权利的同时更不会允许任何狼有威

胁自己的可能;它却有理性,它那锋利的爪牙只在最关键的时候才会用,在用爪牙之前,它

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的眼,鼻上,判断前进方向,找到危险所在;它残忍狠毒,面对战

争,它不会退缩,而是挑对手最痛处下手;它却非常务实,可以为一个共同的食物而团结在

一起。

相应的,雍正的性格也有者其双重性的一面,这可能就是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吧,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如果说雍正是狼,那他无疑是清朝政治舞台上的群狼中的狼王,他正是一个像狼王那样,

权利欲极强,决不允许有任何威胁到自己的权利的危险存在,哪怕潜在的危险也不行。所以

他打击结党营私,不允许任何除自己之外任何权威的存在。别说康熙年间被幽禁的允禔、允

礽被幽禁至生命最后一刻,而跟自己争夺皇位的八爷党的下场更是凄惨。八阿哥允禩被改名

阿其那,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最后惨死;九阿哥允禟被改名塞思黑,夺爵,幽禁,

削宗籍,于雍正四年惨死;八爷党集团的骨干,雍正坚持斩尽杀绝;就连雍正自己的同胞弟

弟十四阿哥,也被革爵禁锢,幽禁在景陵,直到乾隆即位才被释放。 而曾静、张熙谋反案以及由此引出的吕留良文字狱,雍正更是采取了“宁可错杀一万”

的想法,斩尽杀绝。可见,对于自己的敌人,雍正的确足够薄情寡恩,手段严酷,不斩尽杀

绝不罢休。

而有些为自己的成功即位付出过的功臣们,不少也落了个“兔死狗烹”的下场。例如年

羹尧,隆科多。雍正称年羹尧“恩人”,称隆科多“舅舅”,足见雍正对他们的宠信,也侧面

反映了两位为雍正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两个人,最终一个被雍正所杀,落了个家破人亡;

另一个也在被幽禁中忧愤至死。究其原因,不外乎居功自傲,结党营私,以至于使雍正感到

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威胁。但是,在雍正真正下手打压年,隆两位之前,他在各种奏折,谕旨

中对他们表示过不满,批评,甚至忌惮,却没有收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在威胁面前,

他毫不犹豫亮出了自己的爪牙,雷厉风行,痛下杀手。 雍正的双重性格,以及这种性格中狠戾,残忍的一面,留下了冤案,留下了许许多多太

过的惩罚,失去了去多人才,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很多负面影响。面对这市井间各种流言蜚语,

纵然他用《大义觉迷录》来为自己辩解,却注定收效甚微,注定了他的孤独。狼,也是孤独的。据说,在冬天,狼总是孤独地流浪在山野之中,为了最后的猎物,它

能人如令人难以抵御的严寒和饥饿,在冰天雪地中孤独地等待。草原上的孤狼,狼王。狼王

无愧于草原上的王,它登高一呼,就能召集成群结对的狼群向着敌人飞奔而去,而这个时候,

冲在最前面的,总是狼王。其实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总会想,狼王是不是也是孤独的?高出不胜寒,无论狼王,亦

或是雍正,他们坐在高出,手握生杀大权的同时,却把握不了自己。因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注

定是众矢之的,不知道多少人(狼)眼红,想趁自己不备取而代之;因为坐在这个位子上,注定要帅为天下先。而坐上这个位子的那条路,又是布满了

鲜血,又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惊险万分。狼是孤独的,但人们又把它们成为群居动物,而且是一种凝聚力非常之强的群居动物,

因为它们有一头无情但又英明得懂得如何分配狼群力量的狼王。同时,狼又是一种善于和敢

于牺牲的动物,我就曾经读过一片文章,狼为了拜托猎人的陷阱,它们可以咬断自己被束缚

的腿。

雍正无疑是以为了解民情,知人善任的皇帝。说他了解民情,他即位之前做了45年的“闲散阿哥”,为避嫌没有像八阿哥那样笼络“官

心”,培养自己的势力。反而做了不少累死巡视黄河防务, 收缴库银, 平反冤案的事儿,无不

尽心尽力, 的确,这当中有做给康熙看,表现自己的才华的因素在里面,可是,也正是因为

常年居住在紫禁城外,没有那么多高墙当着,也使得雍正能够很好地了解民情。他自己都曾

说过,自己很多地方都不能与“皇考”康熙相提并论,唯有比康熙更了解民情。 康熙晚年,处于后世对自己评价等等考虑,一直都是怀抱着一种宽容的姿态,吏治不严,

国库空虚,官员们腐败??等等,可以说,康熙留给雍正的,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烂摊子,

一个烫手山芋。不得不说,为了改变这个局面,雍正做出来很多大胆而有效的改革——

一、严查亏空

雍正即为以后,立即严令稽查钱粮亏空,矛头明确指向各级贪官。雍正的态度十分强硬:

各省督抚必须将所载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三年之内必须如数补足,如限满未能补足,

从重治罪;三年补完之后,若再有亏空,从严治罪。严查亏空的具体措施为:第一,两地抄

家。不仅在当地官衙抄,而且在官员原籍老家同时 抄,以防被抄之人将财产“隐匿寄顿”;

第二,罢官。第三,亏空钱粮不准代赔。第四,亏空钱粮官员的宗亲戚友连带赔补。

二、摊丁入亩

摊丁人亩是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双重征税标准,变为以土地作为单一征税标准的重

大赋役改革,它简化了税收的原则和手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情况,增加了地

主的赋役,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使国家的财政收入有了保证,改善了财政状况。

三、耗羡归公

耗羡归公制度,即各省征收一定比例的耗羡,将之全部上缴中央国库,中央政府再给予

地方官员一定数额的养廉银和办公经费。 说他善于用人,不得不说,他破格提拔了很多肱股之臣,最终成为乾隆皇帝的左臂右膀。

相关热词搜索:雍正 历史上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 历史上雍正的后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