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17-01-2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丽江历史文化篇一:历史文化名城 丽江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 丽江古城《七彩驿站推荐阅读》 拉市海由于离丽江车程较近

(半个小时),海拔类似(同处于两千四百米),途经束河(游玩回来即可顺道去束河玩一趟再回古城),被誉为“丽江第一站”。位于丽江县城西面8公里处的拉市坝中部,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拉市”为古纳西语译名,“拉”为荒坝,“市”为新,意为新的荒坝。这里原为滇西北古地槽的一部分,中生代燕山运动时褶皱隆起成陆,至中新世成为一个准平原,随着横断山脉造山运动的发展,到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这个准平原又分割成三个相对高差在100米至200米的高原山间盆地,即拉市坝、丽江坝、七河

丽江历史文化

坝。拉市坝是其中最高的坝子,坝中至今仍有一片水域,

便称拉市海,湖面海拔2437米。

海中孤岛 岛上独树

拉市海实为断层构造湖,同时又受石灰岩溶蚀构造作用而成。入湖地表水源有南侧的清水河和北侧的美泉河。水文汇水面积265.6平方公里,湖水原从西北侧的溶洞泄出。过去,湖面季节变化显著,雨季水位高,最大蓄水量1.8亿立方米,水面9平方公里,水深可达9米;干季水位下降,甚至干涸。80年代以来,先后兴修水利,在落水洞前筑起了一个高大的堤坝,海水再也无法随意流去,而是从海东黄山哨打通的输水隧道,流入丽江城区。拉市海由季节湖变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如镜的湖面倒映着玉龙雪山,越冬水鸟安然栖息,或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构成高原湿地特有的气息。

候鸟的天堂

据调查,目前在拉市海湿地共有鸟类5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鸟类有3万只左右,其中特有珍稀濒危鸟类9种,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鸟类斑头雁,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黑颈鹤、黑鹤等。因而,省政府于1998年6月正式批准建立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包括拉市海、文海、吉子水库、文笔水库等4个片区,总面积6523公顷,其主体部分拉市海片区,面积5330公顷,成为候鸟的栖息乐园。

拉市海实为断层构造湖,同时又受石灰岩溶蚀构造作用而成。入湖地表水源有南侧的清水河和北 侧的美泉河。水文汇水面积265.6平方公里,湖水原 从西北侧的溶洞泄出。过去,湖面季节变化显著,雨季水位高,最大蓄水量1.8亿立方米,水面9平方公里,水深可达9米;干季水位下降,甚至干涸。80年代以来,先后兴修水利,在落水洞前筑起了一个高大的堤坝,海水再也无法随意流去,而是从海东黄山哨打通的输水隧道,流入丽江城区。拉市海由季节湖变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如镜的湖面倒映着玉龙雪山,越冬水鸟安然栖息,或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构成高原湿地特有的气息。

拉市海边山青水秀,尤以美泉为最。美泉源于卧虎山与北斗山交汇处,从嶙峋怪石中汹涌而来的泉水形成姊妹潭,水绿得像无瑕翡翠,清得可见6米多深的潭底。这里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拉市海将成为“美景——拉市海——观鹤山庄——指云寺”的环海旅游线路。

丽江历史文化篇二:丽江发展历史资料

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 换语之,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

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

丽江的发展历史

丽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居于青藏高原南端、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云岭山脉过渡的衔接地段,兼有两种以上地形特征。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含高原雪山、河谷、深峡、草甸、平坝相结合的地貌特征及自然景观资源,同时气候变化显著。

丽江历史悠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是我国古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丽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交通贸易大动脉南方“丝绸之路”和由西藏入境的“茶马古道”的中转站。两条古道既是中原至东南亚的南来北往的贸易通道,又是沟通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的传送渠道。

丽江是纳西族的家园,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同时还居住着白、彝、僳僳、普米族等少数民族。

丽江的文化以开放、大方、兼容并蓄为重要特征。纳西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并延续保持下来的东巴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枝璀璨的奇葩,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主要记载符号“东巴文”,共1400多个单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东巴经书、舞谱、绘画、祭祀仪式都充分展示着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神奇异彩。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如画,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城中有水,山中有城,城山相融,山水一体,道路自由,街巷幽深,道旁河畔,垂柳拂水……。

丽江,历史文化遗存众多。较著名的有丽江七大寺即文峰寺、福国寺、普济寺、玉峰寺、指云寺、兴化寺、灵照寺及北岳庙、白沙古建筑群、三圣宫、龙泉寺……。从中可见中原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的结合以及藏族文化的特征影响。

丽江同时荣戴国家级丽江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桂冠。景区内含有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及众多的古建寺观;有海拔5596米雄秀的玉龙雪山;有世界著名的最深最险的虎跳峡;有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湾”的石鼓;高山植被、丹霞地貌奇观为主的老君山、黎明等一带大面积的地质景观……。

此外,丽江还有以纳西族为主体,白、僳僳等十余种少数民族,奇异多采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丽江,还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有“东方瑞士”的誉称。

总之,鲜活运转中的古城、特色鲜明的纳西族东巴文化、众多的历史遗存、雪山、水渠、草甸等优美的自然景观……所交织而成的这方热土,将受到人类的倍加爱护和永远的关注……。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东经99° 23’至100° 32’之间,面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 32.9万人。这里居住著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丽江的气候受南亚高原风影响,干湿季分明,温度变化不大,周围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

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

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士等证 明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丽江属秦国蜀郡,雨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沼,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公元1368"—16644年),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公元 1723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公元 1911—1949年)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县人民政府, 1961年4月改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古城座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至 13世纪中叶),总面积3.8平方公里。旧设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囿。在一条东西主轴线上,排列著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楼、玉音楼等建筑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叹日:“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城

北为商业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临街均设商业铺面。

城东为旧时流官府衙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武庙。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为古城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蜓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束、中、西三条文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挠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

丽江民居极富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房屋就地势高低而建筑,以两层居多,也有三层,适用且美观。

作为古城主要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尔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便是其重要的内涵。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人居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其傅大精探的文化内蕴,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发展史等提供了实贵的资料。它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特征

(一)丽江大研古城

1、历史沿革

(1)古城发展大事记

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袒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

南未责佑元年(公元1253年),木氏先袒阿宗阿良归附元世袒忽必烈。实佑二年(公元1254年),在“大叶场”设三谈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井封为世袭知府;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在丽江实行“改士归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铋到任后,在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墙;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丽江军民府下增设丽江县,县衙门建于古城南门桥旁; 民国二年(公元 1912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衙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在丽江设云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丽江县政府;

1949年,设丽江专员公署及丽江县人民政府,

1961年,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 2)城市建设者

宋末元初,由木氏先袒阿宗阿良兴建“大叶场”;

明代,丽江古城的建设主要由历代木氏知府主持进行。明万历年间(公元1672年),知府木增兴建皇帝歙赐准建的“忠义坊”;

清代第一任流官知府杨铋按朝廷里制建流官府衙及府城。纳西族民居则由居民根据家庭生产生活需要、经济条件和用地状况,自由灵活地安排建设。

( 3)城市功能和居民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的聚居地,是保存纳西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自建成以来,一直发挥区域政治及民族文化教育中心,滇藏贸易、中印贸易枢纽之作用。

目前,丽江古城内仍居住6269户居民,共25279人。其中,纳西族16999人,占总人口的66.7%,有30%的居民仍在古城内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2、特征

( 1)选址

丽江古城以大江探峡、高山险关为依托,在城四周设关口防守,西北设塔城关,西设石门开,西南设九河关,东北设太子关,城南设邱塘开。

丽江大研古城的选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及黑龙潭水源,北依金虹山、西枕狮子山、总体上座西北而朝束南,利用狮子山挡住了冬季来自西北方向的寒风。束南接辽阔平川,春迎朝阳,夏驱热气,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叠起伏。

( 2)街道广场

丽江大研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衍为中心,取以新华街、五一街、七一卫、新义街、光义街五条主要街道为经络的格局。街道依 山傍水,空间时而 封闭,时而开朗,组成了一个通达全城的路网。

主街道的中心部位均留有广场,其中以四方街为最大。四方街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恻是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这种独特的卫生设施,在国内外都属罕见。

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民间称为五花石)铺装而成,具有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的特点,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十分协调。

( 3)水系

黑龙潭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主要水源,以此为起点,清澈的流水通过线网状河道沟渠流经干家万户,与散点状井泉构成严整的水系,以满足全城消防、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a.河道:

位于象山麓的黑龙潭有数十个出水点,出水量为1.918至4.430立方米/秒,汇成潭面近4万平方米。潭水由北向南流至双石桥下分成束河、中河、西河。三股支流井进而分成无数细流,穿巷走户,入墙过屋,流遍全城。古城的街道与河道密切结合,街景与水景相得益彰。河道最宽处3至6米、最窄处不足1米。

b.泉潭:

大研古城之泉潭有黑龙潭、白马龙潭和义尚甘泽泉等。白马龙潭位于狮子山南麓、古城西侧,又名狮乳泉,水面面积近百平方米,出水量O.023立方米/秒。泉水甘洁清纯,从未枯竭。甘泽泉位于古城柬面的金虹山麓,水面面积有几十平方米,出水量O.O1立方米/秒,水质十分纯净。

c.井:

大研古城内散布多处水井,井大多取“三眼井”形式。“三眼井”即一井分三眼,三眼相连,依次为 :饮用水眼、洗菜用水眼和洗涤用水眼。

( 4)桥梁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它们均建于明清时期,具建筑独特风格,使丽江古城成为一座桥城。

( 5)民居

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本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a.平面布局与建筑特色;

民居建筑一般是高约7.5米的两层木结构楼房,也有少数三层楼房,为穿斗式构架、垒士坏墙、瓦屋顶,设有外廊(即度子)。根据构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为平房、明楼、雨 步厦、骑度楼、蛮楼、闷楼、雨面厦等七大类。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多进套院、多院组合等类型,其中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为典型。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间。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丽江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其它布局形式都是它们的变异、演化、发展和组合。丽江民居的构架处理十分灵活,有悬山和在木构架主要受力部位,设有“勒马挂”、“地脚”、“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结作用的构件,整个构架按百分之一的斜度使柱头往里倾斜、柱根部向外展开,增强了构架的稳定性。在构架的联结节点部位,根据受力的情况,分别使用“两磴榫”、“大头榫”、“平插榫”,井设暗梢等柔性节点,以利于抗震。下重(士垃)上轻(木板)的护墙体坚固实用。丽江民居在体型组合及轮廊造型上纵横交错。轮廊优美;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铺顶,色调和谐,外观朴素。

b.民居庭院中的局部特色:

丽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其重点是门楼、照壁、外廊、门窗隔扇、天井、梁彷等。 门楼的形式有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及木构架式三种,砖拱式门楼多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牌搂式样。木过梁平拱式门楼则是以木过梁承托、外包簿砖的三滴水牌楼。木构架式门楼多为双坡屋面,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

丽江历史文化篇三:丽江旅游与文化

丽江旅游与文化

【摘要】玉龙雪山下的这座古城,蓝天白云,风情各异的酒吧和客栈,闲适的一切生物,总

让人有种如置梦境的感觉。

【关键字】丽江、丽江山水、玉龙雪山、大研古城、束河古镇、黑龙潭、拉海市、丽江的建

筑、丽江的宗教、丽江民俗

【正文】

1、丽江的山水

1.1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位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气势磅礴,玲珑秀丽,随着时令和阴晴的变化,有时云蒸霞蔚、玉龙时隐时现;有时碧空如水,群峰晶莹耀眼;有时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岗峦碧翠;有时霞光辉映,雪峰如披红纱,娇艳无比。整个玉龙雪山集亚热带、温带及寒带的各种自然景观于一身,构成独特的“阳春白雪”主体景观。雨雪新晴之后,雪格外的白,松格外的绿,掩映生态,移步换形,很像是白雪和绿松在捉迷藏。故有“绿雪奇峰”,雪不白而绿,蔚为奇观。

1.2、 大研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

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1.3、束河古镇

束河,处于丽江所有景区的核心部位,是游览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长江第一湾和三江并流风景区的枢纽点。从丽江古城往北,沿中济海东侧的大路程行约四公里,便见两边山脚下一片密集的村落,这就是被称为清泉之乡的束河古镇 。束河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

1.4、 黑龙潭

从古城四方街沿经纬纵横的玉河溯流而上,约行一公里有一处晶莹清澈的泉潭,即为中外闻名的黑龙潭。潭水从石缝间涌涌喷出,依山斛清泉汇成四万平方米潭面。四周山清水秀,柳暗花明。依山傍水造型优美的古建筑点缀其间。其流韵溢彩,常引人驻足留连。更令人称奇的是:玉龙雪山正好倒映在黑龙潭水面上,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玉龙的巍峨,这个画面曾经作为丽江的标志为很多人所熟悉。

1.5、 拉市海

拉市海位于丽江县城西面10公里处的拉市坝中部,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拉市海是迁徙候鸟的栖息地,每年到此越冬或停歇的候鸟有80多种,为滇西北之冠。拉市海边山清水秀,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

2、丽江的建筑

特点一: 没有城墙

特点二:古城构造依然延续了汉族的东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特点三: 丽江和西双版纳一样,是爱水的民族。修建了个“大运河”

一分三,三分九,一直把河水引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

3、 宗教信仰

3.1 、喇嘛教

丽江地区藏族普遍信仰喇嘛教,信仰的具体表现各地又有差别。丽江县大东乡藏族居住地没有喇嘛寺,每户人家中设神龛,村里及附近有烧香台、玛尼堆、神山。

丽江塔城洛固建国前有一个喇嘛寺,为丽江藏传八大寺庙之一,称答郎寺。该寺规模较大,有几百个喇嘛,来自洛固。依拢、塔城及维西班主、塔城等地,洛固藏族常去寺中烧香磕头供奉财物,同时还去相邻的维西塔城寺庙朝佛,参弄活佛。答郎寺每年举行跳神活动,1958年以前每户人家都有一间房作为经堂,经堂雕龙、凤等吉祥之物,金粉彩绘,房内供佛,一般为泥塑小佛,富裕人家用黄铜塑佛,供油灯、净水碗,有一盏长明灯,油灯灌以酥油或核桃油,每日早晨到经堂烧香,换净水,磕头,诵六字真言,建国前均由男子进行,建国后改由女人进行。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时要点所有灯盏,烧从西藏买来的藏香,较富裕的人家还藏有藏文经书,经书长2尺,宽5寸,封套用木板做成,套面漆黑色,内漆红色,经书从拉萨购来,一般人家有十多部,多的上50部,以藏经书多为荣,经书置于格状书架中。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经堂佛像前供五谷、腊油圈,腊油圈上插一拴着红布条或红纸条的青柏枝,供生猪头,一整个琵琶肉、腊猪前膀。1958年以前,洛因村寨内道路旁有众多玛尼堆,上堆刻有藏文经文的石板,村人经过都要顺时针方向绕行,当地藏语称玛尼堆为“终布”。[1]

3.2 、东巴教

东巴教是纳西族自己固有的一种原始多神教,产生于原始社会,是纳西族先民自发信仰的产物。从最初的自然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产生了‘东巴”教徒(永宁等地叫“达巴”),东巴按纳西语直译意为占卜和念经者,东巴教奉“东巴什罗”为始祖。有一种用古老的象形文字书写的经书,叫东巴经。东巴教反映了纳西族先民远古的自然崇拜意识,他们把各种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人格化,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支配下,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赋予神化和灵性。对他们顶礼膜拜。东巴教中有天神、地神、星神。风神、

山神、水神、火神、雷电神,并有各种反映自然崇拜的祭仪,如祭天、祭地、祭星、祭风。祭山神、祭水神、祭火神、祭天灾神。各种特定的自然物在东巴教中也成为富有丰富文化涵义的符号,如日月星辰在东巴经、东巴画和东巴法器、服饰上作为吉祥美好、镇鬼驱邪的符号,东巴教古典经书中充满了对日月星辰的礼赞。最为突出的是木与石两种自然物,在东巴教中具有神人同格的特征。重卜是东巴教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它是原始巫术文化在东巴教中的反映。

3.3 、汉传佛教

鸡足山是云南的佛教圣地,木增花巨款在山上捐盖上悉檀寺,并置田产。又于华严寺建藏经阁。明熹宗根据本增的要求,赐佛经藏于鸡足山。本增还专门请徐霞客修鹏足山志》。因此,史称“山中修建功德,以增为最”。

在清代,汉传佛教在丽江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又增建了60多个大小寺庙,分布在城乡各地。到建国前,丽江县属比较大的村寨,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寺庙,有的大寺有不少田产,寺庙中的和尚也多是纳西族。一些小寺庙虽然没有和尚,但有纳西族的“庙祝”(庙宇中管香火的人);有些寺庙的和尚还兼私塾先生,传播汉族文化。丽江纳西族中到鸡足山等省内外佛寺当和尚者不少。清代以来,还出现过如妙明、正修、谛闻等省内外知名的高僧。过去,大研镇及部分地区、河谷区,还有不少虽不出家,但在初一、十五吃斋念经的汉传佛教的善男信女,其中以知识界和上层人士居多.

3.4、汉传道教

道教最迟在明代中叶传到丽江,明代木氏土司在丽江修了吴烈山神庙、束河九顶龙王庙、七河大玉初神庙、九河神庙、江东迷刺瓦神庙、束河大觉宫、玄光寺、县城玄天阁、中海雷音(寒潭)寺、白沙真武和太极庵等道观,清初在城东修了兜率园、三宝庵。这些道教寺观规模大、分布广。束河大觉宫画有精美的壁画九堵,绝大部分是道教题材。鹤庆太玄宫,也是明代丽江土司本高所建,规模宏大,彩绘奇丽。

清雍正元年丽江“改土归流”之后,道教在丽江得到进一步发展,乾隆俪江府志略冲记载:“道士朝真,村人络绎进香者凡九日。”除了明代所建的道教庙字外,清代又在丽江各地增建了不少道观,文昌宫和村寨庙堂与日俱增。据光绪《丽江府志稿》记载,清代丽江“佛寺颇多,道观次之”。道教信徒还组织了洞经会,该会将自己供奉的道教神仙编为神牌。主要洞经为《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共5卷。丽江还有原来附属于道教的皇经会,所供奉的天神地抵,所奏乐曲与洞经会大同小异。洞经会的成员多为官绅、文人及富豪人家子弟,会长一般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或军事长官兼任,不一定会诵经奏乐,仅为荣誉头衔,洞经会以此显示其地位的高雅,官绅以此表示自己对文化、音乐的重视。大研镇洞经会拥有大量公产,征收地租,还有出租给商人经商的铺房。

皇经会因主要谈演皇经而得名。皇经是先于洞经传人丽江的道教经典。皇经会的成员多为有一般功名的文人、小康之家的成员及手工业者等,其政治经济地位低于洞经会成员。因而参加皇经会的中青年人较多,人数多时达五六十人。

丽江的道教寺无职业性教徒,教徒都有妻室儿女并从事生产经营。丽江有一种业余的教徒叫“经勒”,俗称“阿钹”,城镇和坝区农村都有分布。黄山乡白华行政村有个村子叫“经勒灿”(吉来村),村民都姓张,相传是明代从内地请来的张道士后代。“经勒”虽是普通农民,但有较好的道教法事知识,有些群众遇有丧事、做“七”或年斋时,为节省费用,只请“经勒”前往念经。

4、风俗习惯

4.1、骡马会

于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举行,会期为一周,以交易骡、马、牛、羊等牲畜为主,还交流各地土产。大理、剑川、鹤庆、中甸、永胜等一带的农民都前来买骡马和丽江铜器,上市骡马上万头。会期举行的各种文娱活动,赛马、演戏等是最受欢迎的节日内容。

4.2、转山节

农历7月25日,摩梭人身着盛装去朝拜泸沽湖畔的狮子山(又名格姆山)。狮子山是格母女神的化身,格母神是摩梭女儿国最高保护神。人们到山上烧香磕头,悬挂彩色经幡,敬献供品,祈求女神福佑。其间还有规模盛大的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和野餐,青年男女借机结交阿注。

4.3、火把节

这是彝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 6月24日举行。节日期间,彝族人民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并燃火把到田地里驱虫除灾。宁蒗县永胜的羊坪和永胜的羊坪都要举行赛马、摔跤、斗牛、斗羊、射箭等文娱活动,夜晚男女老少点着火把游行,用松香粉互洒为戏,并举行篝火晚会,人们围着火把堆翩翩起舞,纵情高歌,彻夜不息。青年男女则借机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

4.4 纳西族禁止向水源、河中丢垃圾、废物、吐口水等,禁止破坏、堵塞水源及砍伐水边的树木。在屋内,不能坐在门槛上,不能闯入产妇房间,不能向水塘内吐口水。 彝族忌用脚蹬锅庄石,不能跨过人家火塘,对小孩忌用"漂亮""胖嘟嘟""重"等赞美词,进彝家要坐在火塘上方客座,不能坐错。禁食马、骡、狗、猫、猴肉。僳僳族供奉祖先的屋角之物忌随便移动,忌坐门槛,禁止破伐神树及伤害布谷鸟,忌食马、骡、狗肉等。

5、古城美食

5.1丽江美食以纳西菜色为主,除此以外,在古城内外会看到不少成都、四川饭馆,大多是由从各地到丽江从商的人所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纳西菜有三叠水、八大碗、至高部,菌菇类如松茸、鸡枞、羊肚菌,不仅名贵,且味美滋补,也是丽江独有的佳肴。三文鱼和腊排骨虽不能称为标志性的本地菜,却很受欢迎,食者众多。

5.2大研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有名的小吃一条街,短短窄窄的街道两侧排列了数十家小餐馆,基本上每家餐馆都有云南特有的米线,种类有砂锅米线、煮米线,因此这条街又有“丽江米线街”之称。另外,要想吃的便宜或吃风味小吃可到各农贸市场去吃,新大街的(百信商场、七星街附近)华都商贸城里面也有很多的各地小吃,营业到夜里两点多。

5.3玉龙雪山常年不断的清泉,水质清澈,冰凉刺骨,正是虹鳟鱼最佳的自然养殖场,食之鲜嫩 可口,另人难忘

5.4鸡豆凉粉味鲜美、韧性好,可口、价廉。原料主要有鸡豌豆、韭菜、绿豆芽、花椒油、油辣子、炒火麻子面、醋、酱油、姜汁、蒜泥、香油、盐等。制时先将鸡豌豆用冷水泡一夜,待豆泡软后磨成糊状,滤渣后把桨煮沸,再放进少许生桨

或小粉搅拌,煮成糊状成黑色,这时盛入盆盘之类器皿中使其冷却即可成为凉粉。吃时将凉粉切成铜钱厚,1厘米左右宽的长条,放在碗内加上事先制作好的凉韭菜、绿豆芽和各种佐料,调料拌匀即可食用。冬天切成块用锅煎黄、热食。 参开文献:[1] 摘自2001年版《丽江地区民族志》

相关热词搜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