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清末历史篇一:晚清落后的原因

晚清落后的原因

摘要:

拿破仑称中国为“沉睡的雄狮”,可中国这头雄狮真正开始沉睡却是在清朝时期。腐朽的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处处隐藏着危机。腐败的政治阶层,倒退的经济,恐怖的文化专制,一切都预示着这个有野蛮异族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的末路。

正文:

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大国,经济实力一直居于世界前列,科技艺术成就更是不胜枚举。但到了清朝,这一切开始改变。中国“成功”地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当西方已经乘上工业革命的快车奋勇向前时,中国人民还在小农生活里自娱自乐,都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白日梦。终于到了晚清,中国的大门被轰开,开始了屈辱与抗争并存的近代中国。而我们,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人,不得不反思之,改正之。 政治方面。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曾一度给中国带来了无比的辉煌,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封建君主专制已经腐化堕落,成为阻碍中华民族前进的顽石,极力地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打压资本主义经济,而西方的封建城堡此时已被资本主义的火炮摧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完善发展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护卫下茁壮发展。晚清统治阶层更是腐化堕落,满清统治者一直以奴隶主的身份自居,压榨着汉人和下层民众,来供养他那腐败的贵族和堕落

的八旗。如188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经营的结果十分糟糕。原计划在5年内,用300万两银子造船16艘,结果却用了8年的时间,花费了535万两银子。船的质量极其低劣,既不适于作战,也不宜于商运,只能供给清政府作巡防、缉私之用,后来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大部分被击沉了。到了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疯狂掠夺压榨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从此背上了三座大山。这时政治上虽有一些变革,如戊戌变法等,最终在强大的封建派的打压下流产。而洋务运动和晚清荒唐的立宪运动脱不开封建的束缚,以维护封建制度为目的,最后也只得黯淡离场。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的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经济方面。中国一直是个现今的农业大国,创造出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可到了近代,农业经济的辉煌已不再,小农经济的闭塞和自满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了。而此时的西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兴起,工厂大量涌现,一项项科技革命问世,火车轮船满载着工业品川流不息。中国的资本主义早在明清中后期就已经萌芽,可在落后的封建制度下他没有生存的土壤。清朝的商人们经商成功后,把财富用于买地建屋,供养后代考学做官,或是挥霍浪费,却不用于资本的投资再生产。可见落后的封建制度下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清朝仍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课以重税,剥削商人的权利,施行歧视商人的政策,极大的破坏了工商业的发展。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禁绝中外通商,仅开放广州一个口岸,并设立十三行垄断

对外贸易。即便是农业,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小农经济纷纷破产,再加上自然灾害贫乏,民不聊生,这才有马嘎尔尼所说的“遍地是惊人的贫困”。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是满清对汉人的野蛮的压榨,掠夺。虽说是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一,但中国的综合国力一直都是排名第一,“康乾盛世”不过是对战乱后的明朝经济的再恢复。满清之前宋朝的经济总量占世界75%,明朝占45%,而清朝的极盛时期也才只占25%。而且明朝中后期,早期资本主义极度繁荣,手工业发达,制瓷业、纺织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对外贸易更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时的江浙地区农业只占极少的比例,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可到了清朝,“遍地是惊人的贫困”。当西方列强来到后,清朝成为了“洋人的朝廷”,西方资本主义野蛮地压榨中国的经济,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甚至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掠夺中国财富,在中国

清末历史

倾销鸦片。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开始了发展,但在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资本主义的压榨下,举步维艰。

文化方面。满清这个目不识丁的原始部落在野蛮征服了有着辉煌文化的华夏中国后,开始了残酷的奴化统治。选拔人才的科举变成了八股取士,残害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选出来一个个奴才去编纂《四库全书》。而此时的西方,理性主义的阳光照亮了欧洲大地,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大批哲学家、思想家正带领欧洲进入一个民主、自由的过度。中国的科技自古以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就算在明朝,也有李时珍的《百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一大批著名的科技著作,甚至还有为载人火箭试验而献身的万户。到了清朝,愚

昧的满清统治者对中国实行恐怖的文化专制,科技研究被当作“淫技奇巧”而被废止,火器在古代中国一直到明朝都是非常发达的,可康熙皇帝却下令把汉人的火器封存,只为沿袭满人的骑射传统,这不是历史的倒退么!甚至还有恐怖的文字狱,残酷迫害汉民族文化,中国文化从此万马齐喑。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者儒学家们此时也不得不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只能研究古代儒学经典,这才有了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考据学。表面上一派欣欣向荣的考据学,在虚伪外表下掩盖的是民族精神的缺失,思想文化的匮乏。

马克思说过:“落后的野蛮文明对先进文明的征服,只能导致文明的后退。”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蒙元灭宋、满清灭明导致了灿烂华夏文明的动荡和衰微,西方历史上的野蛮的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征服,带来的是黑暗的中世纪。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先进的文明,才能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帝国末日:晚清大变局》(袁伟时)

《晚清七十年》(唐德刚)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清末历史篇二:清朝基本历史概况

现在清宫剧特别多,但是很多电视就不尊重历史事实,扭曲了很多历史事件,所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清朝的基本历史概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的祖先是女真族。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

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女真各部。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公开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举国震惊。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yu三声)等,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宣统华龙陵园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

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

清末历史篇三:清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清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清朝(1644—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十二帝,享国267年。

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

(一)清朝国家管理制度完备,机构设置完善。

首先,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内阁是清朝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只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关。在清初,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留。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一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欲独揽大权的皇帝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政权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官僚的支持。加之后来议政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事务”的实际情形。所以,康熙时又在宫内设南书房,简选才品兼优的词臣充任,皇帝特诏密旨多命南书房撰拟,从而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帝即位后,对诸王的军政权力进一步限制和剥夺。雍正七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的作战军务,始设置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 此外,清在继承明制及历代传统制度的基础上还有很多独创。如,八旗制,集军事、政治、经济与民政为一体,在清开国及夺取全国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以后,其功能虽有所变化,但在社会生活中,仍是政治核心。在六部机构中,设满汉尚书复职,有利于满汉民族的协调一致;设理藩院,专管各少数民族事务。清以前,从不曾设过类似的机构。还有内务府之设置,专管宫廷皇室事务,订有严格家法,对诸王贝勒及皇室之人管束甚严。故有清一代,没有皇室之乱。

清朝的法制健全、法规严格,如,对各级官员的考核、奖惩等,皆有细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如,清朝根除了宦官之祸。历史上,以汉、唐,特别是明朝的宦官之祸最为暴烈,但在清代没有重演。历代常发生后宫干政、内侍宦官外戚党同伐异的悲剧,在清代都没有发生!历代主要是开国之时,大量封同姓王,亦造成政治动乱。如汉,如晋,如元,如明等,皆封皇室人为王,钖土而成独立王

国;如唐,重藩镇,掌兵权,成尾大不掉,以至成乱。清朝用制度规定,保证不会发生此类祸乱。如,清朝也给皇子与至亲的同姓封王,但只给王的爵位,不给封地,且不准出京。封王后,如命掌某部门长官,才算有权。否则,只是吃国家俸禄的一个闲王而已。在清代,即使个别人有过专权的事发生,但也很快就予以解决,没有变乱。因此,清朝统治集团长期保持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民族关系处理得最好。如蒙古是一个非常强悍的民族,清朝给予特殊的政策,结成特殊的关系,因此,直至清亡,蒙古族始终保持安定,与清朝相始终。至于东北各民族则是清朝的稳固的可靠后方。其他各民族都承认清朝的统治权威,保持长久稳定。

(二)建立一国多制的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是有清一代伟大的政治实践之一。

清以前历代对边疆地区没有真正地管起来,筑长城,设塞垣,分“此疆彼界”。因为不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就无法实现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清代与历代之大不同,突破历代传统做法的极限,第一次将秦始皇创建的郡县制推广到长城以外,根据不同的民族地区,实行不尽相同的行政管理体制。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在西方、在东方,也不论实行何种体制,都无例外地直属中央王朝的国家机关。历代原先在边疆实行的“羁縻制”便一劳永逸地结束了。

清朝在边疆地区的设置,大致分列如下:

在东北地区,实行将军衙门管辖下的旗民分治之制。在原明辽东地区,现今为辽宁省境,设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盛京将军。在吉林,设镇守吉林等处将军;在黑龙江地区设镇守黑龙江将军。显然,在东北地区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即“以军署为长官,以州县为之僚佐,即以治兵之职辖理民官”。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管理制度。早在关外皇太极时期,就开始把八旗制推向内外蒙古地区:先在内蒙相继设49旗,又以若干旗设为一盟,共为6盟,这就是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至乾隆十年(1745),又设呼伦贝尔总管,统辖巴尔虎、索伦、鄂伦春、达斡尓各部落。将原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扎萨克图汗等三部与赛音诺颜四部编为四盟,析为86旗。唐努乌梁海编为5旗46佐领、两个总管;在天山南北路,将厄鲁特蒙古编为13

旗,设6盟。

新疆地区实行将军府管辖下的多元行政管理体制。在彻底平定新疆之乱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总辖全区的军政大权。其下分设都统、副都统、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管理大臣等级官职,分驻新疆各中心城镇。在回部即南疆,只用其旧名,如阿奇木伯克(总管)、伊沙噶伯克(协理)、噶杂拉齐伯克(掌地亩钱粮)、商伯克(征输粮赋)、哈子伯克(掌诉讼)。这些官员,以往或当地推举,或父子相继。经清改制后,原制废除,一是各级官员统由朝廷任命,二是各级官员皆听伊犁将军管辖。三是中央派兵分驻各个城镇。不仅如此,还针对民族之不同,在其聚居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如,在北疆,还住有蒙古人及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公等,即实行扎萨克盟旗制度;在这里,部分地区又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等等。

西藏约在元代正式进入中国领土版图,经明代,与中原王朝保持隶属关系,通过定期朝贡和接受元、明朝的赐封,把这一隶属关系延续下来。清朝与传统做法完全不同,它突破朝贡制的局限,于雍正五年(1727),在西藏设“驻藏大臣衙门”,由中央直接派官按任期驻藏,代表朝廷行使国家主权,监督国家政令执行。自此,驻藏大臣为常设机构,当班禅或达赖故去,选择新的灵童转世时,驻藏大臣掌控全过程。清朝在西藏建立的这一管理体制,加速了西藏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实为一个划时代的开创!

台湾。在清以前,历代没有一个王朝在台湾设置郡县。于康熙二十年受降台湾郑氏政权。是否放弃台湾,是否在此设治,中央内部争议甚大。最后,还是圣祖决策,既保留台湾入版图,又要设治,有史以来,第一次创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中央派官治理,驻军守卫。由此,台湾进入与大陆一体化的时代!

(三)开疆拓土,“主权领土”达到中国历史疆域高峰,为当代中国确定了版图规模。

中国疆域,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与变迁,至清代始告最后形成。自秦以降,至清以前,开疆拓土,中国疆域扩大,以汉唐两朝为最。唐以后,元朝疆域最大,但它的部分疆域属军事占领的性质,不完全具有法理性的“主权”;还有,在边缘的少数民族地区,仍实行“随俗而治”的朝贡制,严格地说,还不是“主权领土”,仅表明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元朝的疆域并非如人们想象

的那么广大。就实际而言,元朝真正拥有主权意义上的领土,并未超过唐代的水平。明是继元朝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王朝。由于顽固坚持“华夷之辨”的陈旧观念,与“三北”游牧、渔猎民族处于严重对峙,既不能统一,更不能向外开拓,所以,它实际拥有的疆域十分有限,比之汉、唐及元代,皆有收缩。在这方面,明朝对中国疆域的发展并无贡献。

清以前,历代的领土主权意识皆集中于华夏本土及设治的边远地区,对其周边的少数民族的领土意识甚为淡薄。与此相反,清朝的领土主权已是大为增强:一方面,清朝以确定的制度并具体实施管理来宣示国家对其领土的控制权,表明国家的最高权威;另一方面,当所属领土遭到侵害,清朝不惜代价来保卫其主权。

清朝全盛之际的疆域西起巴尔克什湖以东、以南与帕米尔高原,接中亚细亚;东则库页岛、日本海、东海、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北至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兴安岭至鄂霍次克海;南抵南沙群岛曾母暗沙;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这一广袤而辽阔的疆域,其陆地面积达1300余万平方公里,确已达到了中国疆域发展的顶峰。现在,我们可以判定:清朝的疆域,已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极限。为历代王朝的疆域所不及!特别是,清朝所占有的疆域,皆属拥有国家主权的领土,并非如历代还包括“羁縻”地区。

在这一辽阔的土地上,由一个统一的王朝———清朝行使管辖权,共治50多个民族,与今日56个民族相差无几,人口约达3亿。一个少数民族———满族建立一代王朝,并取得如此巨大、如此辉煌的成就,超越了清以前任何一代王朝,而为当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奠定了基础。

(四)“除贱为良”,是深具社会发展与进步意义的一项社会改革。

在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等4种人构成社会的主要成员。除此,还有乐户、堕民、蛋户与世仆等4种人。他们处社会最底层,从事诸如乐工、官妓、演戏、逐鬼、抬轿、说媒、为人耕地、服侍主人、帮办喜丧等“贱业”,故被称为“贱民”。他们世代传承,不得改从其他职业,亦不得为官,不能与其他阶层的人通婚,只能在“贱民”中联姻。其处境与奴隶无别,皆不入为户籍。这种“贱民”制已延续了近千年。至雍正时开始改革。世宗自雍正元年(1723)始,七八年中不断下达改革指令,相继取消四种“贱民”身份, “豁免为良”,变为自由民身份,允许重新择业,并鼓励投身农业生产。“贱民”的存在,是农奴制的残留。

雍正改革将其最后残余铲除掉,无疑是对这部分人的社会解放。

(五)赈灾、减赋、普免全国钱粮,其数额之巨,规模之大,受惠之广,皆创中国历史的最高纪录。

历代王朝都把赈灾与蠲免钱粮看成是统治者的一项德政,都在这方面有所行动,但能做到清朝的水平,却是罕有可比者!圣祖说得好: “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惟频减赋蠲租,庶万姓得沾实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统计,从1662— 1703年,全国所免钱粮,累积达到9000万两,相当于康熙初三个财政年度收入的总和!仅1703— 1705年,三年间,就蠲免钱粮达1600余万两,相当一年财政2700万两的一半还多。可以说,年年乃至月月皆有蠲免!至1712年,更作出一项惊人决定:自1711年为始,三年之内,全国地亩人丁赋税全免一周,总共蠲免新征与旧欠银3206.69万两。比1711年全国收赋税2990多万两还多出200多万两!仅此一项,已为清以前任何朝代所不及。康熙之后,又有雍正朝之蠲免,姑从略,至乾隆,将蠲免之举推上了顶峰。乾隆六十年中,共有5次全国蠲免钱粮,即乾隆十一年(1746)、三十五年(1770)、四十三年

(1778)、五十五年(1790)、嘉庆元年(1796),共蠲免各省钱粮为1.4亿余万两。除此,还3次全免江南各省漕粮,总计1200万石,值银1200万两。两大项合计,共1.52亿两。他们为何大规模蠲免呢?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圣祖说: “蠲免为爱民要务,征取钱粮,原为国用不足,国用若足,多取奚为!”高宗同样说得深刻: “朕思海宇乂安? ?莫先足民。况天下之材,止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散于下。”他们的说法,贯通了一个共同的思想,这就是国家之财原本为民所用,要让人民安乐,莫先满足天下百姓的需要!他们说得好,做得更好!因而大得民心。乾隆十年(1745)下令全国蠲免,消息传到江南,一片欢腾。时人江苏昆山龚炜著文写道: “诏下之日,万方忭舞。”晚清著名学者王庆云总结清朝蠲免政策给予高度评价: “本朝丁田赋役素轻,二百余年来,未尝增及铢黍,而诏书停放,动至数千百万。敛从其薄,施从其厚,所以上培国脉,下恤民依,岂唐宋以来所可同年而语哉!”这一总结性的评价,完全符合清朝实际,亦属公允。

(六)逐步开放,为建立一个近代的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初步基础。

清与历代之不同,如上所举。尤其清所处时代,为历代所未曾经历。如所共识,清朝保守、闭关。但在西方的进逼下,逐步开放,陆续与主要的西方资本主

相关热词搜索:清末 历史 清末历史资料 清末历史背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