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改写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改写篇一:世界历史改编A部分
学考夺冠·历史
第二部分世界古代史
第18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人
类
文
明
的
开
端 人类的
形成
“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 早期猿人 晚期猿人 完全形成的人: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三大人种形成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西方文明之源 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金字塔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印度河、恒河流域,种姓制度 古希腊爱琴文明 雅典城邦:伯利克里,奴隶主民主政治高峰 罗马城建立 罗马共和国:布匿战争,称霸地中海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 古罗马考点1:人类的形成
1.“正在形成中的人”:代表_____________;距今年代:_____________。
2.完全形成的人:进化阶段及主要代表:早期猿人(主要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代表:_____________);晚期智人(主要代表:_____________)。
3.世界三大人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4.氏族:原始社会经历了_____________和父系氏族社会。
考点2:古代埃及
1.地域:非洲东北部的_____________流域。 2.初步统一:约公元前_____________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3.文明象征:古代埃及权力的象征是_____________,他们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考点3:古巴比伦
1.地域:亚洲西部的_____________流域。
2.统一:公元前_____________世纪,国王_____________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
(1) 目的:_____________ (2) 历史地位: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考点4:古代印度
1.地域:亚州南部的_____________流域和_____________流域。
2.国家建立:约公元前_____________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3.“种姓制度”
(1)四个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特别是婆罗门阶层的利益。
(3)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考点5:古代希腊
1.时间:公元前6世纪
2.著名城邦:_____________,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3.全盛:在_____________统治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4.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考点6:古代罗马
政权发展概况:
1.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的_____________河畔,罗马城逐渐建立;
2.公元前_____________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3.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罗马为掠夺资源和奴隶,同地中海西部强国_____________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_____________。
4.公元前_____________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5.公元前49年,_____________夺权,不久被元老贵族刺杀。
6.公元前27年,_____________建立罗马帝国,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
【答案】考点1:1.非洲南方古猿 三四百万年 2.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晚期猿人 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早期智人 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3.黄种人 白种人 黑种人 4.母系氏族社会 考点2:1.尼罗河 2.3000
3.金字塔 考点3:1.两河 2.18 汉谟拉比 3.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考点4:1.印度河 恒河 2.2500 3.(1)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考点5:2.雅典 3.伯利克里 考点6:1.台伯 2.509 3.迦太基 布匿战争 4.2
5.凯撒 6.屋大维
例1(2009·青岛)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宣称: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享有这种“民主政治”的“全体公民”生活在( )。
A.斯巴达 B.雅典 C.罗马 D.迦太基
例2(2010·青岛)《爱在西元前》的歌词中唱道:“古巴比伦王朝颁布了________,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歌词中的横线处应填写( )
A.《汉谟拉比法典》 B.《民法典》C.《刑法典》 D.《商法典》 例3(2010·青岛)“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但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古代印度,却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当时的四个等级中,处于第二等级的是( )
A.婆罗门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例4(2011·青岛)旅游感悟历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能够让我们更
好地体味历史。来到埃及,悠悠驼铃声中,我们游览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留存至今的_______,用心聆听它对历史的述说。
例5(2011·东营)下列属于古埃及文明标志的是( )
A.金字塔 B.大清真寺C.奥林匹亚会场 D.空中花园 例6(2012·青岛模拟题)了解西方,不可不知古罗马;了解古罗马,不可不知
_______和_______。古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国的那段时光,被认为是西方古代文明史的第二个巅峰,今天依旧让人荡气回肠,而他二人正是这段民主与专制大戏的两个主角。
例7(2012·东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
峰是在()
A.汉谟拉比当政时期 B.穆罕默德当政时期
C.伯利克里当政时期 D. 亚历山大当政时期
例8(2013·青岛)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历史的变迁。有一建筑经历四五
千年而不毁,见证了古代埃及文明的悠久和辉煌,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首。它是
A.大清真寺 B.金字塔 C.圣索菲亚大教堂 D.赵州桥
【答案】例1:B例2:A 例3:B 例4:金字塔 例5:A
屋大维 例7:C例8: B 例6:凯撒
第19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考点1:日本大化改新
1.日本的建立及统一:1世纪前后,日本各岛开始出现______________制国家;5世纪,奴隶制国家___________统一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___________。
2.背景:公元6——7世纪,日本的社会矛盾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3.开始标志:7世纪,新上台执政的______________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
4.改新的主要内容:政治上,建立______________的天皇制______________国家,废除______________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______________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5.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_________社会向________社会过渡的标志。 考点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背景: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2.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7世纪,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______________(宗教),号召大家都信仰真主;622年,穆罕默德出走______________,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兵临______________,双方达成协议,______________成为伊斯兰教圣地;632年,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______________国家建立。
考点3: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
1.欧洲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______________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亚
洲封建
国
家的建立 日本
1世纪:出现奴隶制国家 5世纪:大和统一了日本 大化改新:孝德天皇,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 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国家。 麦加:伊斯兰教圣地 建立:632年,统一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中古欧洲社会 法兰克王国建立。 查理·马特改革: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基督教: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城市重新兴起:法国琅城自治 拜占廷帝国灭亡: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
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______________。
2.西欧查理·马特改革
(1)时间:8世纪
(2)改革者:宫相______________
(3)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___________的作法,实行有条件的_________。
得到封地人必须为封主______________。
(4)作用: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3.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_______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_______和_______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考点4: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兴起时间:______________世纪
2.著名城市:在______________、法国、______________、德意志等国家
3.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______________市民争取__________的斗争。 4.市民结构:手工业者、商人、银行家;早期资产阶级
考点5: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1.兴盛:定都______________。融合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化,绚丽多彩,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
2.灭亡过程:6世纪后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到处遭遇反抗→国力衰弱,外患不断,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15世纪中期,被______________灭亡
3.灭亡原因: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4.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答案】考点1:1.奴隶 大和 天皇 3.孝德天皇 4.中央集权 封建 贵族世袭 国有 部民 国家公民 农民5.奴隶 封建 考点2:2.伊斯兰教 麦地那 麦加 麦加阿拉伯 考点3:1.日耳曼人 法兰克王国 2.(2)查理〃马特
(3)贵族土地 土地分封 服兵役 3.罗马教廷 教皇 教会 考点4:1.10 2.意大利 英国3.琅城 自治权 考点5:
1.君士坦丁堡 2.奥斯曼土耳其
1.聚焦 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却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古代日本的历史中,你有何启示?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它在古代向中国学习,在近代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我们要学习他人之长,克服自己之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2.聚焦 结合中国改革,谈大化改新给中国的启示。
改革是发展的推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进行改革,才会国富民强。
历史改写篇二:历史走向之改写者
历史走向之改写者
抗战胜利后,中国不过是美、苏东亚战略的砧上之肉
自晚清以来,中国融入世界之趋势日渐剧烈。及至3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甚至已成为决定国民政府抗战前途之最关键因素。绵延数十年之国共斗争,亦须同样置于国际政治格局之中考量,始能获见全貌。
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在开罗会议上虽获“四大国”之虚名,但实际上仍不脱被美、苏、英三大国摆布之命运。1944年12月14日,斯大林会见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时,曾明确提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之具体条件:
“他告诉哈里曼,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应归还苏联。他又在特意准备的地图上划了一圈后说,苏联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但为了保护海参崴的交通,苏联需要租借包括旅顺和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南部地区,以及从大连到哈尔滨、再由哈尔滨折向西北至满洲里和折向东至海参崴的全部铁路。作为交换,苏联承认战后美国在中国将居于主导地位,并承认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在中国有合法的统治地位。至于中国内部的国共纠纷,苏联与中共的行动无关,苏联并不认为中共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他们只是为改善生活状况而与国民政府发生争斗。” 显然,在斯大林的意识里,中国不过是砧上鱼肉,如何宰割,并不需要征求国民政府的意见。1945年初美、苏在雅尔塔会议上所达成之秘密协议规定,“苏联(在东北)的优越权益须予保障”,其具体要求须“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斯大林并告诉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可以由赫尔利自行判断决定于何时将该密约通知蒋介石。
1945年4月,罗斯福去世,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为密约之事,于本月下旬专门前往白宫拜访了杜。杜当面保证:美国会承担雅尔塔秘密协议中的全部义务,促使国民政府按协议办事。获得该保证后,莫洛托夫立即向宋子文发出邀请,欢迎其(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历史改写)访问莫斯科;实际目的则是逼迫国民政府按雅尔塔密约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可见在杜鲁门的意识里,中国同样是砧上鱼肉。 毛泽东的应对之策:对外援,“任何时候都要,任何时候都不靠”
美、苏试图擅自安排战后中国的政治生态,将其局限在美、苏两国均可接受的范畴之内,使中国政局之发展,符合他们战后在东亚的战略利益。这种“擅自
安排”,非止针对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在野之中共的政治活动,也同样被要求按预期发展。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披露内战中的国际因素:“解放战争时期,(斯大林)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一九四九、一九五0年对我们压力很大。”
1958年成都会议,毛泽东又说:“斯大林没有准备中国革命胜利。日本投降后,他来了电报,反对我们同蒋介石打仗。说如果中国发生内战,中华民族就会毁灭。就是执行雅尔塔协定,保证中华民国二十年。罗斯福说服蒋介石,斯大林就来说服我们,因此有电报来:不许革命。你让我到重庆去谈,可以!但是不许革命,不干!”
毛泽东时隔多年后的这两番话,实际上披露了在国共内战中,国际因素之干扰有多严重。1945年末,中共曾一度希望由苏联充当“东北之马歇尔”,以防美国人在内战调停问题上偏袒国民党,但苏联始终坚拒此项邀请,其驻华大使甚至装病以避免与中共谈判代表会见。及至11月,为缓和美苏关系,东北苏军代表甚至要求中共交出已掌控的城市政权,并撤退到铁路沿线的50公里以外,且威胁称:如不接受这一安排,苏军在“必要时不惜用武力”驱逐中共军队。
苏联如此这般,既支持中共,又限制中共,看似矛盾,实不过欲将国、共双方迫入美苏既定之雅尔塔体系。有鉴于此,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提出应对之策:“靠自己,不靠外援。不靠不是不要,要而不靠。任何时候都要,任何时候都不靠。就是到了全国胜利,有了中央政府,还是要,还是不靠。蒋介石的战略基础是靠外援,这是危险的,故失败。外援对我不是决定条件,对蒋是决定条件。”
联系到蒋介石去台后的反思:“中国军事为马氏(笔者注:即美国特使马歇尔,下同)所害”、“中国政治党务教育乃至社会人民,今日陷此苦境者,无一不受马氏之所赐也”、“误信马歇尔的调处,将最精良的国军开到东北,以致大陆空虚,各战场都感到兵力单薄”、“此次革命剿匪之失败并非失败于共匪而是失败于俄史(史大林),亦非失败于俄史而是失败于美马(马歇尔)”,“美必后悔莫及而马歇尔须负全责”……毛泽东1947年之判断——“蒋介石的战略基础是靠外援,这是危险的,故失败”——无疑是相当准确的。毛泽东说斯大林曾“怀疑我是半个铁托”,显然也跟中共内战中这一“要而不靠”战略有很大关系。
中共军队突破山海关,一路追亡逐北,雅尔塔体系对中国政治格局之安排,实际上已经支离破碎。
“一边倒”:巩固新政权之内政,冷战亦因之转型 为新政权之巩固计,与苏联结盟,是1949年最正确的选择
1948年攻占沈阳后,中共已有自信——“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便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自此始,战后新中国将奉行何种外交,新政权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如何自我定位,就成了摆在中共领导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在此之前的1946年,丘吉尔已经做了其最著名、被视为冷战之开端的“铁幕演说”。而中共在内战中的节节胜利,则等于彻底打破了美、苏“雅尔塔体系”所秘密约定的亚洲势力范围。有鉴于此,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正式宣告:新中国将选择苏联作为盟友,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毛泽东如此决策,有极具体的现实考量。当1949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时,中共领导人谈得最多的,是要求莫斯科为新政权提供全方位的援助。这些援助关系到新政权的整个顺畅运作,单纯的军事援助反而并非关键。据沈志华教授总结:
“毛泽东称,中国革命的军事阶段实际上已经结束,打败蒋介石只用缴获的武器就够了——而在于中共完全没有管理城市和发展经济的经验。刘少奇谈到了这样的情况:进入大城市的初期,中共按照在农村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把资本家的企业分给了工人,结果工人们把企业全部拆光卖掉了;有的地方强迫企业主提高工人的工资,以致他们无法经营,不得不关闭店门,结果反而造成大量工人失业。毛泽东反复强调,中共十分缺乏懂得城市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干部,为此,甚至不得不推迟对上海、南京、西安等大城市的进攻和占领。”
“(米高扬)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写到:中共领导人对一般政治问题、党务问题、国际问题、农民问题和经济问题,都?非常内行,很有自信?,但是对经营管理问题却?知之不多?,?对工业、运输业和银行的概念模糊?,对中国的企业和经济状况不了解,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总之,?他们处在闭塞的农村,脱离现实?。”
米高扬的判断是正确的。内战之胜利来得太过迅速,长期植根于农村的中共,显然还没有积累起足够的管理、运作城市的经验,也还不懂得如何去建设一个现代的、工业化的新中国——事实上,即便是自1927年以来长期执政的国民党政权,也未能在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上有所建树。以当日冷战之格局,中共既已打破雅尔塔体系所约定的美、苏在东亚的既定势力范围,上述种种亟需之援助,显
然不可能寄望于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提供。与苏联结盟,已是1949年中共唯一的正确选择。
正因如此,在与米高扬的会谈中,“中共领导人特别强调在恢复经济和发展生产方面需要苏联给予大力帮助。除了希望苏联提供保卫大城市的高射炮,发展经济的贷款(3亿美元),制止通货膨胀的白银、纸张和油墨,以及其他物资援助外,主要就是需要苏联派来大批的顾问和专家。”
毛泽东之所以在主动宣布“一边倒”,还有另一层远虑。1949年7月,邓小平曾告诉华东局:“毛主席说,这样是主动的倒,免得将来被动的倒。” “一边倒”的同时,坚持从苏联手中收回旅顺、大连及中长铁路
“一边倒”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但并非意味着对苏联“言听计从”。事实上,在“一边倒”时期,国家主权之独立与完整,同样是毛泽东所致力追求的。譬如,1949年2月4日毛泽东曾向米高扬提出外蒙古问题。虽然米高扬明确表示苏联不支持外蒙古和内蒙古联合的建议,毛泽东仍坚持说,两年以后,当中共政权得到巩固时,外蒙古便可以与内蒙古合并,回到中国。由此不难窥见毛泽东的民族情怀。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签订。毛泽东并非不知道按雅尔塔体系,旅顺、大连已被划入苏联的军事控制范围。但访苏期间,“毛泽东硬是把雅尔塔会议安排给苏联的旅顺、大连给要回来了,把中长铁路也给要回来了。那等于就是把苏联在远东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又给封闭了。……这是斯大林不能忍受的,他的整个亚洲战略就泡汤了。”此后,斯大林同意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即与此有关。如沈志华教授所言:
“斯大林就决定发动朝鲜战争。发动这场战争,如果顺利,他就可以控制朝鲜半岛的仁川、釜山等这些不冻港。退一步说,即便战争不顺利,远东出现紧张的状态,中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应对美国的威胁,势必要让苏联回来,暂时不归还旅顺军港。”
朝战爆发后,冷战格局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与它的盟友先后建立签署了美日同盟、美韩同盟、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澳新美条约、东南亚条约、巴格达条约。冷战自此由以欧洲为主,蔓延至全世界。
老帅们建议:应从战略上利用苏美矛盾,举行中美高级会谈,打开中美关系
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迅速恶化。1967年,苏军在外贝加尔军区建立了针对中国的导弹基地,占苏联总数1/3的战略导弹直接指向中国;且临近中国边境地区和蒙古部署的军队,已由近20万人增加至近100万人。
有鉴于此,当1968年苏联军队侵入捷克斯洛伐克,毛泽东与金日成谈话时即指出:这个捷克事件可是教训大呢!苏联既然能够侵占捷克,它一定就不能侵犯别个国家了吗?当1969年,中苏边防部队在珍宝岛等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后,毛泽东在中共九大上又发出号召:要准备打仗。毛泽东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据1978年叛逃美国的苏联联合国副秘书长阿·舍甫琴科披露,苏联最高领导层在1969年确实就是否对中国实施核打击有过激烈的讨论。
1969年6月,毛泽东召集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四位老帅,请他们研究国际战略格局,向中央提出战略性建议。并请周恩来转告老帅们:要密切关注世界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脑袋里不要有框框。陈毅在四老帅会议开场白里明确说道:
“主席指定我们议议天下大事,让我牵头。……鸡毛蒜皮可以不管,要抓重点,抓要害。现在北边苏修磨刀霍霍,会不会向我们发动大规模进攻?南边美国虎视眈眈,会不会把侵略越南的战火向中国烧?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我们要作出明确回答,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
老帅们最后提交的书面报告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苏美矛盾大于中苏矛盾。苏美矛盾比较集中在欧洲和中东,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美帝、苏修单独或联合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可能性不大。老帅们并建议:应从战略上利用苏美矛盾,举行中美高级会谈,打开中美关系。老帅们的建议与毛泽东不谋而合。
毛泽东指示:“各说各的好”,促成《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尼克松访华,是毛泽东自1969年以来“从战略上利用苏美矛盾”的最终成果。该成果最后通过《中美联合公报》传递给了全世界。毛泽东的指示,是该公报能够出炉的关键。针对公报草案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对周恩来说道:
“国际形势我讲过多次,天下大乱嘛!各说各的可以,这个办法好。他们不是讲什么和平、安全、不谋求霸权吗?我们就要讲革命,讲解放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讲大国不应该欺侮小国。不突出这个,我看不那么妥当。”“我们是放空炮……要尼克松同意解放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也难。他也是讲空话。什么维护老朋友啊,不干涉内政啊!不争霸啊,那怎么行!但是他也不好讲大国应该欺侮小国。语言上接受,行动上自由,他们是自由国家、自由世界。说什么不谋
历史改写篇三:历史改革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商鞅变法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