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体育与历史篇一:体育史

体育史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 成丁礼:原始社会中男孩的成年仪式,男孩长到一定年龄后一般要求举行隆重的仪式,通过各种考核,证明自己已达到成年人的要求和素质,然后才被允许进入成年人的行列,享受成年人的待遇。

2. 神圣休战:全称为“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是指在举办奥运会时,其举办地伊利斯城邦成为和平的圣域,不允许携带武器进入,也禁止一切战争行为。

3. 射礼:又称礼射,是西周时期统治者以射箭比赛为形式的重要礼仪活动和教育手段。射礼的目的:在于通过射箭比赛强化统治阶级与宗法社会的等级意识。

4. 投壶:是由射礼演而来的一种投掷竞赛游戏。其方法是在一定距离内,将箭掷于特制的壶内一决胜负。

5. 养生:意为“养护生命”,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一类追求健康和长寿的理论方法体系的总称。

6. 导引术:是中国传统体育健身方法和体疗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在理论上强调运动养生,在方法上以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相结合,其目的是强身健体、治疗疾病。

7. 行气:是中国古代以呼吸运动和精神锻炼为特色的一大类身心锻炼方法的总称。

8. 百戏:是中国古代一类表演性娱乐活动的总称,其中包括有十分丰富的体育表演内容。

9. 击鞠:是一种骑在马上挥杖击球一决胜负的古代集体性运动项目,是古代的马球运动。

10. 武术流派:指不同武术理论与攻防技术特征及风格所形成的派别体系,包括拳种与门派。(必考)

11. 兵乓外交:1949年后中国体育史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以中美乒乓球队互访为形式,以两国政府高层对话为实质,以体育方式解决了一项棘手而又具有全球效应的政治外交问题。是体育在促进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和改善国际关系的典型例证。

二. 填空和选择

1. 体育起源问题研究通过的方法和途径:考古学方法、文献学方法、文化人类学方法、心理学方法。

2. 瑜伽练习的方法5种:格尔玛瑜伽、杰恩瑜伽、帕克瑜伽、哈特瑜伽、拉贾瑜伽。

3.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游戏、吟诗。

4. 欧洲体育的萌芽: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产生、宗教改革与近代欧洲体育价值观的形成、“近代学校体育之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5. 1881年,第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成立

6. 1896年4月6——15日,第1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

7. 职业网球: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美国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8. 1978年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0次会议在巴黎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国际体育宪章》,也称为《体育运动国际宪章》

9. 1990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签订了《国际反兴奋剂协约》,2003年3月3日世界反兴奋剂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会议通过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

10. 古代学校称为:夏代称为“校”,商代称为“序”,周代称为“庠”

11.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12. 孔子:崇仁尚礼的体育思想,荀子:运动养生观,墨子:兼爱、非攻,首开了中国

古代的任侠之风。

13. 中国传统养生学所包括的内容:导引行气、房中养生、服食养生、日常保健。

14. 步打:曲棍球的起源捶丸:高尔夫的起源

15. 唐代相扑设有:相扑棚宋代设有:内等子清代设有:善扑营

16.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近代体育的提倡:孙中山的“强民自卫”体育思想,秋瑾与大通

师范学堂的体育实践。

17. 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第

一个普遍实施的学制。

18. 中国体操学校:1908年由徐一冰、徐傅霖、王季鲁创办于上海,从1908~1927年近

20年间,共毕业学生36届,计1531人。

19. 1910年10月,“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在南京举行。1921年辛亥革命

后被追认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20. 霍元甲:迷踪拳太极拳创于河南陈家沟陈王廷,中兴于清中叶的杨露禅,形成了陈

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

21. 蔡元培“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体育思想及实践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

22. 1929年4月16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体育法》是中国第一部立法的体育法。

23. 1924年8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上海宣告成立。

24. 1932年7月30日~8月14日,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刘长春中国首位

参加奥运会的中国选手。

25. 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中国的国术队张文广、郑怀贤、金石生、----涟源、傅淑云

大获成功。

26. 1927年3月,张之江与蔡元培、孔祥熙、何应钦、于右任、李烈钧共同发起组建的

中央国术馆

27. 1959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体育方针是“普

及与提高相结合”

28. 1952年成立“中央体委”1954年改称为“国家体委”1998年改为“国家体育总局”

29. 1954年中央参照苏联,结合我国情况制定了《劳卫制》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家体育锻

炼标准。

30. 三大一从(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

31. 195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届全国运动会(全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

隆重开幕。

32. 游泳运动员吴传玉为中国获得了第一个国际比赛的金牌,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获得

第一个世界冠军。

33. 1961年,中国主办了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中国主办的第一个世界性体育

大赛。

34. 1958年8月19日,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中断关系,中国与

国际奥委中断关系21年。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会议,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35. 198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36届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了全部冠军。同年,第3届

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在日本举行,中国夺冠,后又实现五连冠的奇迹。

36.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中国第一枚奥

运金牌。

37. 2002年冬奥会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第19届冬奥会,杨扬获得两枚金牌,实现金牌零

的突破。

38. 1995年8月29日,在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通过了《体育法》,并于1995

年10月1日施行。

39. “一二一”的主要任务:倡导国民每人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

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

40. 三票:门票、彩票、股票。三会:博览会、基金会、体育协会。三开:开放、开发、

开拓。

三,简答题

1. 史前体育的特点:

答:史前体育所经历的时间最长、史前体育具有多种社会和文化功能、史前体育在发展水平上处于原始和低级的阶段、史前体育具有原始平等的性质、史前体育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2. 斯巴达体育和雅典体育的异同(必考)

答:相同:1.两者都要求全民皆兵,要求公民都是军人2.对不同年龄的人施以不的体育训练不同: 1斯巴达人一切活动以军事为主不重视文化教育,而雅典则把体育与德育、美育结合起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2.斯巴达人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军事训练,培养杀人的胆量,而雅典人则对孩子进行较正规的体育训练,毕业后若无战争则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3.斯巴达妇女也要参加军事训练为了生育健康健壮的后代,担负守城任务,雅典妇女则不像斯巴达妇女那样享有广泛的权利,只是在音乐学校受到与舞蹈相关的身体训练。

3. 古奥运会参加的条件:

答:1.各城邦的选手要提前一个月到伊利斯参加资格审查和赛前集训2.选手必须是纯希腊血统、未曾有犯罪记录的希腊公民 3.奴隶、战俘、异族人及妇女不能参加奥运会

4. 昆体良和盖伦的体育思想:

答:1.昆体良:强调学校教育和教师指导的重要性,认为体育与舞蹈有益于恢复体力,促进学习,养成优雅姿态。还特别推崇轻松活动的球类游戏。

2.盖伦:提出人的身体应当全面协调地发展,认为体育是锻炼身体,使人心情愉快的教育手段与方法。

5.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产生:

答:1.意大利帕多瓦大学逻辑学教授“弗吉里昂”提出“支配的理性”和“顺从的身体”建议根据人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运动”为绅士教育产生了影响。

2.意大利医生“赫.美尔库利亚里斯”1569年发表《论体操》对近代体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和蒙田,其《巨人传》反应出了重视体育锻炼,强调质朴的生活方式。

6. 英国绅士体育对近现代世界体育产生深远影响的特色:

答:1.英国是近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源地 2.比赛规则开始成熟各类比赛也成为制度

3. 英国是近现代职业运动的发源地 4. 英国是近现代运动俱乐部制度的产生地

5. 英国是近现代体育博彩业的发源地

7. 业余原则的产生:

答:1832年在英国牛津举行的划船比赛一名叫戴维斯的选手被发现从事过船夫职业被剥夺比赛资格。1866年,英国业余体育联合会首次将业余原则写入了该会章程。

1867年,英国业余田径俱乐部在伦敦成立。1894年在巴黎成立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也将“业余原则”写入自己的章程。由此近代体育的“业余原则”确立。

8.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包含了那些内容:

答:1.个人全面发展观 2. 体育的阶级性 3.体育也是一种社会实践

9. 欧美国家的体育发展模式:

答:社团主导型体育管理体制(美国)、政府委托型体育管理机制(英国)、政府宏观主导型体育管理机制。

10. 二战后职业体育发展的特点:

答:1.商业化和产业化是二战以后世界职业运动发展的核心 2. 职业体育主要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开展 3. 体育文化传统在职业运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电视媒体在推动体育职业化和产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5.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也给现代体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12. 冷战时期奥运会的特点:

答:1.奥运会受政治因素影响 2. 奥运会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 3. 奥运会的商业化 4. 职业运动员进入奥运会 5.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著名人物

13. 隋唐以来推动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2. 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 3. 中外交流的繁荣

14. 击鞠在唐代流行的原因:

答:1. 唐王朝对外来文化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气派与开放政策 2. 初唐和盛唐时期统治阶级对击鞠运动的爱好 3. 唐代经济和文化发达。

15 .明代武术大发展的背景:

答:1.明代中后期抗击外来异族侵略者的战争导致民间武术的大发展 2. 明末清初民间秘密反清组织和团体的习武活动推动武术进入新的发展高潮 3. 清末义和团运动促使武术在民间的广泛传播。

15. 内家拳的产生在中国武术史上的重大意义:

答:1. 在技击思想上确立“主于御敌”的原则。 2. 在理论上建立了“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技击理论 3. 首创了点穴法 4. 是以“跌法”为主的搏击技法。

16. 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通过哪些途径和渠道传入中国的:

答:1. 编练新军,操练近代兵操。2. 创办军事学堂,设置体操课程。3. 派遣留学生,学习近代体育。4.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近代体育知识。

17. 基督教青年会在近代中国体育的传播中起到的作用:

答:1. 宣传西方近代体育 2.培养中国早期体育专业人才 3. 组织早期运动会4. 建设体育场馆设施。

18.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p320

答:1. 强调教育和体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群居,留传文化。2. 推崇自然活动,主张在体育教育中尽量采用符合儿童本性的体育活动和各种技能,反对人为设计的活动如体操。3. 主张教育和体育都应以儿童和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19. 国术馆系统的建立对武术起到的作用:

答:1. 国术馆的建立使武术首次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2. 国术馆的建立打破了传统武术的门户之见。 3. 国术馆的建立推动了武术的继承、整理、传播与普及。

四.论述题:

1.古希腊体育的文化遗产

答:1. 创造了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模式。为后世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完美的和成熟的大型运动会的组织、活动模式。2. 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古奥林匹克思想体系,包括奋斗的精神、业余原则、公平竞争的原则、对美和荣誉的追求、和平友谊的思想。3.创造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理想模式,形成了世界古代史上最完整的体育教育体系。 4. 作为奴隶制度下的一种体育制度,古希腊与古代奥运会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2. 德国的学校体育与体操体系、特点:

答:1.巴塞多在博爱学校创建体育课 2. “德意志近代体育之父”顾茨穆茨 3. “德国国民体育之父”与杨氏体操 4. “德国学校体育之父”与施皮斯体操体系 5.德国体操体系的特征:主要由各种徒手和器械练习为主;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和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训练场所主要是室内,有专门的运动设施和器械。

3. 二战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对世界各国的体育制度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1.总趋势: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竞技体育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东西方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 从效果上:苏联体育体制由于政府包办体育,带来了一系列长远的弊端和负面作用。 3. 发展中国家:只能依据本国的国情和体育发展目标来制定自己的体育发展道路。

4.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和意义:(重点)

答:1. 北京举办奥运会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国际交往,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 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

3. 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有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4.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事业。 5. 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有力地促进中国首都北京的建设与发展,极大提高我国首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5.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运动,对体育的基本认识:

答:1.不在视身体为灵魂的监狱,体育得到初步肯定。 2. 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全的身体,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基本确立。3. 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已经注意到儿童与青少年身体发育阶段与教育内容及方法手段之间的关系,开始研究体育教育的经验。4. 近代医学、教育学等科学的建立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学认识基础。

体育与历史篇二: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教学内容: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20世

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

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一些特点,从而更清醒地理解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重点难点: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第一节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体育”一词在汉语里既被用于专指学校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也被用来指更大范围内的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这里所说的“现代体育”兼指二者,因为现代体育最初主要是在学校教育界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显端倪。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体育已十分相似。

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教改革者被称为新教徒以区别于天主教徒。新教各教派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而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马丁·路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以及“具备世俗生活知识和能力的人”;他指出“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个基督徒的天职之一”。身体健全结实才能参加生产劳动,获得并保持财富,才可以救济贫困。他还认为: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罗伦佑·瓦拉明确提出了“灵肉一致”的观点,强调肉体生活的价值并不亚于灵魂得救。最后,罗马教廷也承认“灵魂和肉体一并是上帝创造的,因而上帝的信徒不得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对二者加以爱护是信徒应尽的义务”。

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由于充分肯定了人和人世的合理性,对人和人体的研究才成为可能;以发展人性和人体为己任的现代体育,也才有可能最终形成并获得发展。

现代学校体育形成的时代背景赋予早期学校体育以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人们开始关心身体的娱乐与发展,一些民间游戏和军事训练活动开始被人文主义者用来作为培养绅士的手段。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能“获取个人幸福”的知识;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②“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③虽然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他认为:跳舞“使儿童在思想上和姿态上具有丈夫气概的作用比什么都强”,

“击剑与骑马既然被认为是一个绅士的教养所必备的,要使任何绅士完全不去具备这种特色当然是很困难的。”①跳舞、骑马、击剑等,可以令人动作“优雅”和有“教养”。②显然,对于未来上流社会的绅士们说来,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的作用同样如此,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与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基础,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则促成了学校体育和体育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欧洲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以科学理性、科学规范和方法为指导,使近代科学的精神与文化功能得到广泛而充分地展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要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具备了学问、德行、虔诚之外,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人的机能和智能正常发展,达到“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假如身体不健康、任何部分受了损害,它的客人—灵魂,便住在一个薄待客人的住所。”③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教育主要应加强对儿童手足等部位大肌肉的训练。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塞之多等人为代表的博爱派教育家。“在约·伯·巴塞多提出新教育方法以前,乌国民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④巴塞多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德绍学校每年用暑假两个月时间让学生在野外进行体育活动,最初采用传统的骑士项目,如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后来陆续补称充了跑、跳、投掷等“希腊体操”和德国的民间的各种球类游戏及撞球游戏等,终于形成了以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这所学校实施的体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德绍学校的最大贡献在于它解决了如何对大多数儿童实施体育教育的方法问题。巴氏之后,德国乃至欧洲各地相继仿效建起了许多博爱学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方式因而得以传到欧洲各地,进而促使各地体育教育从内容到方法渐趋接近。在这种影响之下,德国的古茨姆茨及杨氏、瑞典的林氏等人,①先后创立了德式及瑞典体操体系,之后又进一步波及欧洲各国。影响所及,不仅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统一,更促进了对各国民间体育方式的整理及统一。古氏首创大众化的体育组织及体育场,进一步解决了如何面向学龄青少年及多数民众开展体育的问题。

德意志教育家古茨姆茨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古茨姆茨是1784年创办的雪尼芬撒尔学校的教师,从1786年起负责该校的体育课。该校摆脱了博爱学校中体育课的课外活动和游戏形式,体操通常安排在上午11:00~12:00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年龄和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课被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几个部分。

古茨姆茨的另一贡献是使体育方法体系化。他按4个分类原则对所选择的教材进行分类:按运动目的、运动性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类型分类。在1793年出版的《青年体操》

( GymnistikfurdieJugend)一书,他在书上把体操方法分为固有的体操运动、手工劳动和游戏三大类,固有体操被作为基本运动,包括跑、跳跃、投掷、角力(摔跤)、悬垂、平衡、游戏性运动(举物、搬运、倒立、拔河、跳绳和翻滚等)、有秩序的运动(包括舞蹈、步行和兵式体操等)8项,1804年的第2版中又增加了剑术和射击等而增加为9项。②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明确指出教育“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③在他的和谐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被分为体育与劳动、道德教育和重视知识积累的智育三类,体育的任务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力量全部发展出来;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劳动的教育、劳动的习惯、技能的培养训练就谈不到。①裴斯泰洛齐第一个用要素的观点去分析人体运动,他认为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它表现为简单的搬、推、拉、摇等基本动作;可以结合构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自然赋予儿童的这种能力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练习和各种体力活动包括劳动的要素。他主张按照关节活动的难易程度安排体育活动的教学顺序。②裴斯泰洛齐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教学实践却恪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由于采用了课程化的形式和班级·年级授课的方式,学校体育也能大规模、批量化、标准化地培养劳动者。在工业化和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各国先后立法要求学生必修体育·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欧美一声多国家陆续制定了相应的政府法令或通过议会立法,将体育作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从此,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而确立下来。

(二)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

扫除中世纪神学和古代权威加在关于人体及人体运动的种种认识上的谬误阴霾,冲破设置千年的禁区障碍,是正确认识人体及人体运动的必要前一提;而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道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革命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推动了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

16世纪以前人类对自身和自身运动的认识充满了谬误与偏见,拉丁神父奥古斯丁的思想长期居于支配地位。他认为“圣经以外无知识。”意大利一托马斯,阿奎那试图把《圣经》和以亚里士多德、盖伦等人为代表的古代一科学传统统一起来。直到16世纪初,人们还普遍接受盖伦的这样一些看法:根据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观点,人体的生理机能也是三位一体的。受自然灵气和静脉血支配的植物性机能;受活力灵气和动脉血支配的动物性机能;受动物灵气(智慧性灵气)和神经液支配的神经机能;肝脏把食物化为血液,三种灵气混人血液,并在血管中作潮汐般的运动。③诸如此类观一点,使人类无法获得对于人体和人体运动的科学认识。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年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他指出了盖伦的许多错误。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人体中没有耶稣可用来使死人复活的“复活骨”,等等。他不但背叛了权威,而且亵渎了神灵,故因此而被迫离开了任教的帕多瓦大学。维萨里在巴黎大学的同学塞尔维特把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他发现了心、肺之间的人体小循环,并且否认人体内

存在三种灵气和两种不同的血液,这就为血液循环理论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

英国生理学家哈维在1628年出版了《动物的心血运动及解剖学研究》①一书,第一个把血液循环的动力归结为心脏肌肉的机械收缩,并预言在动脉和静脉的末端存在着一种微小的通道。1660年哈维的预言便得到了证实。在他之后,阿·波雷利在1680年《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②这样,对人体运动规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终于成为可能。

对现代生理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另一位科学家,是瑞士生理学家哈勒。1757年哈勒系统地叙述了当时所获得的生理学知识,对于呼吸生理以及神经、肌肉与运动的关系,对于肌肉的应激反应等,都有独到的贡献。③

在文艺复兴以来现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基础上,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倾向日益突出。古茨姆茨在全面继承其前辈们成就的基础上,用《青少年体育》一书“填平了横在运动医学理论和新教育之间的鸿沟。”④在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的背景下,斯宾塞构建了科学主义课程理论的完整体系。他把全部教育内容分为五类,其中第一类(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保持和维护身体健康)和第三类(为了正当地完成父母职责所需要的知识),体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斯宾塞把教育视为某种将来的职责和权利的预备:“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的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他第一个批评了英国社会重视牲畜却不重视儿童健康的社会风气,指出养育和学校体育都应该符合科学原理。在他的《教育论:论体育》中详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论述了人的养护与锻炼,认为游戏和自然运动优于体操:“生命的科学尽管还是很粗浅,可是已经了解了一切有机体(包括人在内)发育上的某些基本原理。现在所要作的、而我们将努力做到某种程度的,就是探求这些基本原理和儿童青年身体训练的关系。”他认为在“为了直接保全自己或是维护生命和健康,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学习科学“是所有活动的最好准备”。①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在19世纪中,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范学校,以培养专门的体育教师。1909年,哥一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世纪,也是教育发生巨大转变的世纪。在20世纪世界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以奥地利高尔霍夫尔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学派,受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影响的赫塞林顿、威廉姆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新体育”运动,对20世纪的学校体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20世纪前期的学校体育思想

高尔霍夫尔是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奥地利学校体育概要》否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欧洲学校体育中占主导地位的德国斯比茨体育课程体系。他阐述了奥地利教育改革的自主活动原则、乡土化原则、综合教学原则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并提出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体育活动的生理学价值和儿童的运动兴趣,设计了针对儿童发育成长的课程。高尔霍夫尔建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

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柔软性、弛缓和肌肉力量的补偿,以消除或改善体格上的欠缺)、形成运动(运动形成与姿势形成)和完美运动(竞争游戏、防卫运动、冬季运动、游泳和基本运动等)。在教学法方面,他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尊重儿童的运动需求),在授课安排上,他第一次提出要系统地考虑速度、耐力和灵敏的运动学特性。②高尔霍夫尔的自然体育思想对欧洲各国的体育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世界学校体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另一批学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美国“新体育”学派。杜威高度评价游戏的教育作用,他认为“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年幼儿童的教育,无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和娱乐。”③他主张从儿童的特性出发进行教育,因而他的思想被不适当地概括为“儿童中心思想”。伍德(T. D. Wood)和赫塞林顿(C. Hetherington)的“新体育”理论是美国新教育(或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新体育”理论认为:传统的德式体操和瑞典体操未能很好地完成体育的任务,需要对体育的目标和手段重新进行诠释。早在1893年,伍德就在全美教育学会的会议上指出:“体育的伟大理想不仅是限于身体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然后是使身体能在个人生活的环境方面、训练方面或是文化充分发挥它的作用。”①赫塞林顿认为:“新体育”新在新的理论强调“育”,“?体?字表示整个机体的活动,而不是仅有智力才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既不是为身体,也不是单为精神,而是要发展由教育活动而实现的人类的一切能力。”他把新体育分为四个方面: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②

(二)20世纪中期的学校体育思想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各国青少年的体质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1953年12月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美国6-16岁少年儿童的体能远不如欧洲同龄学生,这引起了美国公众的震惊和总统的注意,1955年美国成立了总统青年体格健全委员会。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其他欧美国家。为了制止战后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倾向,瑞典建立了5000多处体育和娱乐俱乐部。英、法等国为解决兵源问题,也通过办体育夏令营、体育沙龙等形式,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体育运动。各国都通过增加各级学校体育课时、增加经费、实施体质测试标准制度等方式,加强了对体育的干预。

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失败和美国影响的扩大,自然体育思想成为战后初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英、美式竞技运动取代了许多大陆国家体育中体操所占有的主要地位。例如,1949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联邦政府没有教育文化事务方面的专有立法权,教育上暂仿美国办法行事。日本战后的体育改革使现代运动和游戏取代了兵操和徒手体操的地位,“对身体的训练”转变为“通过身体进行的教育”,1947年文部省的《学校体育指导纲要》宣称:学校体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每一个国民健康、有能力的身体和作为善良公民的社会道德;学校体育是“通过运动和卫生实践发展人的教育”。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东欧及亚洲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自己的体育体制。各国规定了统一的学校体育大纲.实现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各国都成立了体育学院,加强了体育师资的培训;各国仿照苏联的“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相继在青少年中推广了锻炼达标活动。在学校体育思想方面,受苏联凯洛夫构建的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课程体系的影响,除了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外,其强烈的主智主义---科学主义色彩成

体育与历史篇三:我国体育体制的历史演变及改革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00-01

摘 要 本文重点讨论了我国体育体制的历史沿革,举国体制的特征、历史贡献和面临的困难,分析了体育体制的严重滞后性及现行体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文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发展进行了趋势预测。参照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历史,结合当代社会竞技体育发展现状,预测我国体育体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 体育体制 改革 中国

据资料显示,1940年民国时期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就有文字记载在延安边区政府有体育工作委员会,1941年在中央青年委员会干校成立了一个体育系,不久体育系并入延安大学,校长是吴玉章同志。无论是延安边区政府体育工作委员会还是中央青年委员会干校体育系都是结合当时抗日战争的需要,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体育干部。其目的就是将各种体育技能应用于战斗中,比如投弹、投实心球是为了在战斗中将手榴弹及炸药包投得更远,田径越野比赛是为了让抗战将士在急行军中走得更快,诸如此类的比赛数不胜数。所有的体育工作和开展体育竞赛项目的经费来源都是边区政府财政拨款。由于当时实行的是战时经济管理体制,所有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无论是边区政府公务员还是军队系统都无工资发放,实行边区财政供给制供养。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延安时期的体育系统体制及经费来源都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即都是为当时抗战的客观需要而存在,实用价值大于观赏价值。用于平时提高干部战士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及边区人民及军队武装人员的体质。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6月10日,毛主席为新中国的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12个字,这一题词,是毛主席为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所作的。在全国体总成立大会前,体总筹备会副秘书长黄中给大家传达了毛主席这个题词。当时,一些看不起体育工作的人听了这个传达后,逐渐改变了体育不过是“玩一玩”的观念。

在全国体总成立大会上正式传达毛泽东这一题词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马约翰、吴蕴瑞、徐英超等一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名体育教授,格外喜悦,他们都说:“毛主席把体育的真谛抓住了”。当年唯一的体育刊物《新体育》杂志以整页的篇幅刊登了毛主席的这一题词,并突出宣传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重要思想。这一题词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从上面的资料不难看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才是体育的真谛,一切体育运动都应围绕着增强人民体质展开。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上世纪50年代中期前我们盲目学习前苏联的体育体制及行政管理机制,没有结合我国国情,逐渐的将竞技体育功利性与群众体育的长远性在认识上模糊了,在竞技体育上下的功夫多,在群众体育上下的功夫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竞技体育见效快,群众体育见效慢,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的体育成绩往往是重竞技、轻群体。而各种竞技项目观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有些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常年没开过职工运动会,工间操名存实亡,许多工人、干部由于长期不参加体育锻炼,很多都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由于平时缺乏体育锻炼,全国大、中、小学在上体育课及军训时发生晕倒甚至猝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自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很快地由计划经济社会步入了市场商品经济社会,但是我国的体育仍然实行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体育机制。“举国体制”,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对竞技活(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体育与历史)动实行以国家机构高度统一管理体制的简称,即国家管理型体制。由国家一家来办竞技体育,社会基本上不参与。“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对体育实行独家领导和管理的模式。虽然在世界、亚洲竞技体育的各种体育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快速的步入市场经济体制,“举国的体育体制”已严重地与市场经济体育体制发生了碰撞,最典型的就是颇受全国人民关注的中国足协。按

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各种行业协会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民间组织,经费来源为自筹,经营方式为自负盈亏。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中国足协经费来源为当地财政拨款,各级干部及管理人员的身份均为公务员,领导职务由国家体育总局任命。虽然在这期间也有市场体育体制的雏形,如:体育彩票、体育俱乐部,但这都摆脱不了现行的体育行政体制干预。

党和国家也早就通过近十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报告案发现了我国现行的体育体制的严重滞后性。党和国家为了真正能使体育回归于人民,真正地做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对现行的体育体制在组织上进行了改革,将属国家各部委的原国家体委降格为了国务院所属部门称国家体育总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势头。 我认为有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的决心,有各省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努力,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下的体育体制,探索和实践现代体育的新体制,将一些省份建设成为全国体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先行区和主力省、体育科学发展的排头兵以及现代化的体育强省而不是金牌大省将为时不远。

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在体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充满各利益部门的利益、权益间博弈,更重要的是会受到传统体育体制观念与市场经济下的体育体制的观念冲突。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信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代表的理论,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一定能成功。

相关热词搜索:体育 历史 体育的历史 历史上的今天体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