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ppt下载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ppt下载篇一:历史课PPT

1.什么是“文化”,其外延及基本属性是什么?

2.什么是“历史文化”?

3.怎样领会“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4.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课程的意义是什么?

一、 “文化”的概念

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内在的精神产品。

二、 “文化”的外延

外延——几乎与人的实践活动有关的一切。

说明1——并非与人的实践有关的一切均属于文化范畴

说明2——文化既指高雅学术,也包括粗俗丑陋之习。实际上,在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等社会生活方式中都存在着浓郁的文化问题。

三、 “文化”的基本属性

人 性——必须是与人有关的事物。

意识性——必须是因人的意识活动(灵感、潜意识、思想)而产生的事物。

传承性——应该是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而积淀成形的事物。(时间长短?) 群体性——应该是某一特定的人群所共同创造的事物或共同拥有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人数比例?)

中四、 “文化”的基本分类

——按地域划分

国——小农文化

美国——牛仔文化

法国——情人文化

英国——绅士文化

日本——武士文化

……

五、文化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性格

(一)文化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性格

外在特征——样子、形态

内在性格——品质、精神(“骨子里” )

(二)中国文化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性格

1.外在特征

——统一性

——连续性

——包容性

——多样性

——宗法性

——专制性

——小农性

2.内在性格

——好大喜功、唯我独大(疆域、长城、长安城、大运河、郑和船队、万园之园、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敬官尊君、唯上是从(尚同下压、民意难表)

——孝善为先、亲情至上(宗法发达、人情难却)

——恋古守旧、难思进取(祖制不变、创新犹难)

——宽容大度、大不欺小(旧隙易合、邦地不占)

……

(三)中国人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性格

外在特征——聪明伶俐、善良淳朴、宽以待人、重视亲情、敬老爱幼、尊师敬长、不拘小节、缺乏浪漫感……

内在性格——平和中庸、谨慎内向、勤劳坚韧……

六、“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文明——既可泛指人类社会从民智初开之时迄今一切文化成就的总和,也可特指一个区域、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及生产方式这样一个局部性的整体。

第一层次的区别:

文化——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 文明——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

第二层次的区别:

文化——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

文明——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此时常与“有教养”、“有知识”等词语相联。 第三层次的区别:

文化——往往是固守的、不变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抗拒。

文明——常常始终在运动的、前进的,表现着殖民和扩张的倾向。

一、历史文化

概念——指人类社会在发

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文化

风貌的总和,包括政治、

经济、军事、思想、艺术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它的展现不仅是单纯的文化方面的

体现,还与文化的创造者、自然环境、经济环

境、社会制度环境以及地区间文化的相互交流

相关联。

二、历史文化学

概念——以文化眼光,即宏观的、对比的、高屋建瓴式的眼光,审视和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科学。

结论特征——抽象、概括。如认为殷商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幼稚时代。

四、中国历史的文化沉思

——为什么说统一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归宿?

——为什么说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文化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说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是中国历史发展无可避免的结果?

——为什么中国曾在世界范围领先达数千年之久,却在近代迅速落后于后起的西方国家,并曾被资本主义列强任意宰割?

——为什么中国比西欧早将近1000年进入封建时代,却在17世纪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尚处在封建专制制度高度强化的明清时代,资本主义才刚刚萌芽?

——为什么综合实力远远强于周边国家的古代中国不仅从不去海外抢占殖民地,而且还在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早慧早熟,曾创造出以“四大发明”为首的辉煌灿烂的科技文明,

却后继乏力,进入近代以后几乎没有一项伟大的科学发明与中国人有关?

——为什么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都十分有限,而儒家学说不仅占据了正统思想地位,甚至取得了“儒教”的地位,深入人心,影响久远?

——为什么中国人的性格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隋唐时期无比“开放”,但两宋以后却迅速内收,变成了内向的“羞涩民族”?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内涵) ——掌握中国封建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文化必然。

——掌握中国政治统一局面形成及专制制度建立的文化必然。

——掌握中国封建时代从重农抑商到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文化必然。

一、概念解释

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湖泊、气候气象、经济物产等自然条件,亦称“自然环境”。

文化必然——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因地理环境的影响所导致的必然发生的人文现象,亦称“文化归宿”。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绝对作用

体现1——地理环境(地球)决定人类的产生。

体现2——地理环境是人类

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自然基础,迄今为止人类

离开地球环境仍无法生存。

体现3——局部地区地理环境的剧烈变化,如火山、地震、洪涝、干旱、海啸、气候变化等或严重影响,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起阻碍、灭亡或推动作用等。 批判两种观点: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一切,如社会性质、政治制度、民族特性、宗教信仰等。

地理环境无用论——人类

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无

无二)相对作用

——越往人类历史的早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大。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

步,地理环境在很多

时候对人类社会体现

为间接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简而言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具体而言: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其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文字、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以及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宗教迷信等,都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强烈影响,并由此决定了某些文化必然(文化归宿)。

四、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必然(文化归宿)

——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在封建经济中成为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形态。(小农文化)——统一与一统的实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统一心理,专制文化)——长城的修筑。(墙文化)

——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贱商文化,夜郎自大心理)

——近代的落后挨打。(崇洋文化,否定传统心理)

(一)地理位置优越性

地理位置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的温带。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东临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隔东南亚与印度洋相望。

优越性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配合良好。

(二)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华文明最早发生地和主要演变舞台)的地理优越性

地理范围华北平原(约30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关中平原)、甘肃、宁夏等全部或一部。

优越性土地辽阔

土质疏松

水源丰沛

肥力尚可

二、中国地理环境优越性所导致的文化必然

(一)农业较早产生并发展迅速

——中国农业产生于约1万年前,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鼎盛时期已比较发达且产量已较大。如陕西西安半坡人种植大量黍、粟,浙江余姚河姆渡人种植大量水稻。

(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最快并最早产生小农经济

——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非常适宜原始人的农业生产,因此这里的农业发展最快,不仅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且文明进步迅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普遍用于农业生产中,以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此最早产生。

(三)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部门(经济形态)

历史ppt下载

——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小农经济的生存与发展,秦汉以后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及疆域的扩大,小农经济得以从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到全国。

——与此同时,封建专制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强力保护小农经济,从而使之在经济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他经济部门,如手工业、商业等,则据极其次要的地位。

观点:

——几乎可以说,在全世界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中国这样适合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生存与发展的国家了。

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温度和水分配合良好;黄河

中下游地区土地辽阔、土质疏松,土壤较肥沃等。

农业较早产生并发达—产生于约1万年前,到距今6—7千年的母

系氏族公社鼎盛时期已非常发达。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迅速提高小农经

济形态普遍形成

—随着铁制工具和牛耕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

中,奴隶制的大规模集体劳动被封建制的

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所替代。奴隶制的大

规模集体劳动被封建制的一家一户的个体

劳动所替代。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权建立

—小农经济是封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的经济基础。

历代封建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小农经济,抑制其

他经济活动如手工业和商业

的发展。

—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

济十分脆弱,经不起天灾人祸及

其他经济成分的冲击。

小农经济成为封建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

结语:

——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农业的发达与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客观必然性,加之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府必然会采取种种措施保护自己脆弱的经济基础,因而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社会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形态就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必然。

2.特点之二:内部没有不可逾越的天然限隔

山脉——太行山、秦岭、大巴山脉、南岭、武夷山脉……

河流——黄河、长江……

(二)中国地理地貌特点所导致的文化必然

之一——保护中国文化免遭外敌毁灭。

之二——生活在中国境内内的各民族只有走向统一才能共存共荣。

二、地理位置优越导致小农经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从而决定中国必然统一

——小农经济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要求实现中国境内各农业垦区的统一(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并要求境内各少数民族聚集区也归属到一个政权的领导之下(四川、江南、西域——新疆、台湾、西藏、蒙古、东北等)。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文化要求

基本特点自给自足——几乎不需要与外界沟通。易于破产——经不起天灾、人祸(如战争)的打击,也经不起其它经济成分,如商品经济的冲击。

文化要求对外封闭——修筑长城,闭关锁国。对内统一——弭除战争

重农抑商——严格控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三、黄河中下游地理环境优势决定中国必然统一

(一)统一的领导者及推动者必定是中原文明

——最早形成农业垦区

——最先进入文明时代

——最渴望统一的实现

——最长时间保持领先

(二)周边“四夷”必定接受中原文明的统一

历史ppt下载篇二:近代史PPT

专题一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

?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是清政府的“太上皇”

◆领事裁判权——中国司法权被严重破坏

◆把持中国海关——控制中国政治的重要手段和控制中国财政金融的重要据点.

? (2)镇压人民的反抗

◆从1861年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 3、经济掠夺

? (1)勒索赔款

? (3)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税率的降低,有利于侵略者倾销其工业品和掠夺中国的农产品,中国海关开始丧失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

? (5)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借款给中国政府,并在中国开设银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 4、文化渗透

?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毛泽东

?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

? 第一,资本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

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 -—帝国主义

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

?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

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 ?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

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 -—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

?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 -—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

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

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

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

? 第六,在资本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 ( 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

形成“三座大山” )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

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三、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与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

? 1、社会制度的腐败

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反而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主张“防民甚于防寇”。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 (二)近代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专题二 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天平天国运动

(二)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近代意义上的农民战争

3、提出了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

? 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

制度。

? 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

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其

值”。

? 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

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 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入口,

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1、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远远大于农民起义军力量

主观原因:

农民的阶级局限性

缺乏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资政新篇》 ——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斗争实践

二、地主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洋务运动

2、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中国封建制度作为根本,利用西方“长技”,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服务。

2、洋务事业的兴办

(1)创办军事工业

(2)兴办民用工业

兴办民用工业原因

◆洋务派在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原料、燃料、交通运输和经费等一系列难题。

◆洋务派在其活动实践中,认识到西方国家除了船坚炮利之外,还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 (3)建立新式海陆军

?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 洋务运动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

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

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成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 封建性

? 依赖性

? 腐朽性

? 教训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单靠引进机器和技术,而不改变封建腐朽的社会制度,是不可能自强求富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引进人才是必需的,但不能一切依赖外国。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方针,这是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唯一出路。

?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开始吗?

?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发展科学技

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 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 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 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

?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 戊戌维新运动

(一)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与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的震憾以及迫在眉睫的瓜分危机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激励

(三)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活动

向皇帝上书。

著书立说,宣扬变法维新的理论。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办学堂,旨在培养青年后续人才。

办学会,旨在联络成年知识阶层。

办报纸,旨在启发社会一般民众。

(四)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首先,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其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再次,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 2、失败的原因

?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害怕人民群众。

?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 3、历史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

?

?

?

?

?

?

?

?

专题三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民族主义 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局限性: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民权主义 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性: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

到真正的保证

? 民生主义

? 内容: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

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 局限性: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

民的土地要求

? (三)发动武装起义

?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

? 1907—1908年同盟会又在西南边境地区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潮州黄冈

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 、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

? 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

?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 二、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第一,革命党人在政权内占主要地位,政权基本上掌握在他们手中。 ? 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

? 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 。 ? 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 。

第二,观察一个政权的性质,还要看它施行的政策,要分析政策对各阶

级、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

1.革除社会陋习,如禁止蓄辫、缠足、赌博,严禁种植和吸食鸦片

2.树立民主新风,如官员、官民之间均为平等关系,废除清朝官场称呼“大人”、“老爷”的恶习,废除跪拜之礼,改行鞠躬礼。

3.保障人权平等,允许女子参政权,禁止买卖奴婢,禁绝贩卖华工,禁止刑讯、体罚等。

4.鼓励实业发展,保护私人财产和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颁布一系列保护工商业发展的章程、则例,提倡垦殖事业。

5.实行教育改革,提倡男女同校、奖励女学,将各种旧式学堂改为学校,禁止使用清廷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增设自然科学、工商业和工艺方面的课程。

第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为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7章,共56条。具体内容见教材P64页。

2、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三、 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相勾结,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辛亥革命。

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历史ppt下载篇三:历史课件的制作和使用

历史课件的制作和使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用单一的手段和方式去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将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实践中,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教学资源的综合处理能力,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学生单一的学习模式,创造一种活动探究式的学习氛围。

通过和各位老师的学习、探讨我认识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组织好教学,创造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必须学会制作课件。而在我们这些农村初级中学没有很好的条件去学习课件的制作,也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我们只有通过网络学习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来制作课件。

制作一份好的历史课件,必须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源。在众多的学科资源中,历史学科的资源最多,包括图片、音频、视频、时事、档案、文字材料等。那么如何收集历史资源呢?实际上收集历史电子资源的方式有很多,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电子材料。要想从互联网获得更多、更好的历史资源,首先必须学会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快速寻找适合教学用的资源,再次应该了解一些国内比较大的学科资源

网,比如篮动网等。在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时必须熟练操作,否则我们即使制作了一份非常好的课件,由于操作的失误,打乱了教学计划的安排,这不但不会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使用课件时,我们必须注意:一、利用课件教学不能成为讲解课件。有些教师将教学内容全部塞进课件,上课时教学成为对着课件讲解课件,这样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将应试教育时“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内容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二、要运用多种手段配合多媒体教学。传统的历史教学媒体(语言、课本、板书、挂图、模型、演示等)虽已不能满足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但是仍然可以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调节器,使学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避免疲劳。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可以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与传统教学互补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与教育理论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中做到有的放矢,而不致陷入流于形式,与课堂教学脱钩的地步。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下载 ppt 历史ppt模板下载 历史人物ppt下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