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历史系小三门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复旦历史系小三门篇一:小三门在高考中真正分值是每门30分
小三门在高考中真正分值是每门30分
2015-08-04
前言在这里可在微信插入音乐新高考政策,许多家长还一知半解。很多人只是草草地浏览了一篇政策并没有细细解读。于是很多错误的观念就形成了。错误观念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认为高考小三门每门总分70分。这种观念看似正确,实则错误。
首先,高考小三门每一门总分的确是70分,但是,由于只要通过了这六门的合格考,你在高考当中就已经取得了40分基础分。换句话说,试卷上写个名字就有40分了。那么这样一来,实际分值还有多少呢?最顶尖的学生拿70分,最差的学生拿40分。70-40=30分,小三门实际分值每一门只有30分。
合格考=现在的学业水平考(俗称会考)
等级考类似于现在高考的加一科目
新高考政策变化很多,但是家长朋友们最关心的肯定是关于高考分数的内容,其他的都是官话不用去管。
高考分数构成
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英语可以考两次,取最高分值的那次计入总分)
然后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中选择三门作为加试科目,俗称小三门。
小三门每门总分70分,但实际分值就只有30分(详情看一楼) 高考总分=150+150+150+70+70+70=660分
高考实际分值=150+150+150+30+30+30=540分(只要你六门合格考全部通过,小三门托底40分就已经拿到了。真正的分差只有540分)
小三门得分规则
小三门分值的计算不是按实际得分,而是按照人数比例进行等地划分,每个等地差3分(详情看上面的图)。
举个例子:情况一:甲与乙同时参加了物理等级考,甲考卷得分90分,乙考卷得分89分。按照人数比例划分,甲取得了A+等级拿到了70分,乙取得了A等级拿到了67分。虽然考卷得分甲只比乙高1分,但是由于计分是按照等级划分的,所以乙比甲实际得分少得3分。情况二:甲与乙同时参加了物理等级考,甲考卷得分90分,乙考卷得分87分。但是按照人数比例划分,甲与乙都被划入到了A+等级,都取得了70分。虽然乙比甲考卷上少拿了3分,但是他运气好,没有被挤出A+等级,所以乙的实际得分也是70分。因此!等级考有时候是要讲点运气的!
合格考的顺序 高一第二学期:地理、信息科技 高二第二学期:物理、化学、生物(有些学校会调整为高一学,高一考试)、历史、政治(政治理论上高三还要社会实践,但我想大部分学校都不会在高三开设政治课)
高二第二学期可以参加地理等级考,但是高二考完之后高三就不能考了。语文数学英语可以用高考代替合格考。 高三第一学期:参加第一次英语高考
高三第二学期5月:参加所选科目小三门等级考
6月7日、8日语数英高考。 综上所述,合格考等于会考,每个人必须参加,必须每门通过,否则就没有高中毕业证。等级考就是高考加试科目,每门总分70分,实际只有30分。
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们要分类讨论。
如果冲击名校理工科专业的,物理化学几乎等同于主课。原因有二:一、名校理工科专业对物理化学是有要求的。二、冲名校的语数英已经接近顶尖,上分困难,小三门可以抢点分。
如果只是普通一本,甚至是二本的。语数英远比小三门重要。
对四校牛蛙的建议
四校牛蛙我很少接触,那么根据听说来的经验我就这么随便说说。
一、数理化强的,多参加竞赛。如果能保送走那最好不过了。
二、准备出国的,那么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这方面我不熟悉)
三、裸考高考的。
1、清北复交(六门功课,分分必争)
2、华师华理财大上外档的(语数英重要性略高于加三)
3、普通一本,外地211非985的(语数英重要性要高于加三)
4、二本的,四校考二本那就自求多福吧。
复旦历史系小三门篇二:中国的婆媳关系为何这么难处理
中国的婆媳关系为何这么难处理
本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小三门”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主人公用写论文的态度发布了13页说明书,来回应妻子对他的种种控诉,堪称一奇。“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是自然的,但通过这13页的陈情,可以鲜明地看出,他这段婚姻中,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小三,而是婆媳关系。
随着复旦历史系副教授徐冲长达13页的教科书式辩白文出炉,他们一家波澜壮阔的婆媳斗争史,就这样毫无遮掩地摊在了公众面前。具体细节,一地鸡毛,这里就不细述了。总之,按照徐冲的说法,他的妻子因结婚礼俗、抚养孩子、吃饭口味等问题,和他父母争执、甚至动手,闹得父亲叹气母亲哭。徐教授认为这是导致他们之间关系破裂、感情不和的关键因素。
复旦副教授徐冲的家庭生活悲催,和婆媳不和有一定关系
是不是只有中国夫妻会面临这种困扰?婆媳关系,本质上还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问题,只要存在这种人际关系,矛盾一定不可避免,只是或多或少、或隐或现的差别。不论是德国进化心理学家尤勒的研究,还是美国普渡大学的调查报告,都显示婆媳关系在母婿、翁婿(岳父和女婿)、公媳、婆媳四种关系中是最不和谐的。
但是,像中国这样,婆媳关系成为主流话题,确实少见。不论是都市题材电视剧中的永恒主题,还是已婚妇女的闲言碎语,或是个人的亲身体验,都已昭示婆媳问题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话题之一。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级的困扰?一般而言,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是这样解释
的:传统中国家庭,重亲子关系,轻夫妻关系。而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年女性)
,接受现代教育,把爱情为纽带的夫妻关系视作家庭的核心。两种观念,必然产生冲突。
观念上的冲突,是一定有的。问题在于,婆媳矛盾是一件件小事堆积而成的,是一个个细节固化爆发的,是建立在父母对已婚子女婚姻生活“入侵”的基础上的。是什么给了大家庭“入侵”小家庭的空间?
婚礼、买房、装修、育儿,在这四件大事上不独立,是婆媳矛盾得以爆发的根源
年轻夫妻在领证后,要经历四件大事,分别是婚礼筹备、买房成家、操办装修、生儿育女。这四件事,不论是从物质还是非物质的角度来看,新婚夫妻都需要父母(尤其是男方父母)来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而这种责任的承担,恰恰替婆媳矛盾埋下了一个巨大伏笔。
在这四件大事中,我们择其二具体谈谈。先看买房。“中国年轻人过早买房”是一个普遍现象。根据社科院2013年发布的一份房地产蓝皮书的数据,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而在英国这一数据为
从举办婚礼开始,中国的年轻夫妻财务就已经开始不独立
中国的父母常常对子女说“我不图你任何回报”,这句话在说的时候,肯定是真情流露。但在具体执行时,难免会走样,“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同样会发生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具体体现在,因为父母对小夫妻的购房有充足的贡献,可能会提出要一起合住的要求,而夫妻双方即使都不愿意合住,也丧失了回绝的底气。
看起来,父母和子女合住会带来麻烦,只是一个生活习惯带来的问题,是可以化解和缓解的。但这种经济投入的背后,其实暗含着一种更厉害的逻辑:由于小家庭最重要的资产是靠父母获得,在面临家庭重大事务抉择时,父母享有重大发言权甚至决定权。比如在房市低迷时,想用
卖房的钱炒股,如果当初买房的钱没有父母的帮助,房子卖了也就卖了;可若买房的首付就是父母给的,你卖房不通过父母同意?那有你吃一壶的。
再来看育儿。也有不少父母在支持子女买房后,依然住在老房子里,不愿意和小夫妻同住。但是,一旦他们生了孩子,这一关是肯定躲不过了。我们在以前的专题《中国人带孩子,不该这么难》中提到,孩子生下来后,除了父母自己承担抚育之责外,往往还要由老人协助。而这个协助的工作,由男方父母参与的可能性更大。从此,因育儿理念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自是不计其数。更关键的是,做儿子的看不惯自己父母带孩子的方式,还可以直接说,甚至吵几句也无妨,做媳妇的只能忍,小矛盾最后憋成一个大纠纷。
老人来承担很大一部分抚育孩子的责任,很多时候也会成为婆媳矛盾滋生的缘由
目前看来,这一问题还无解。在高福利社会,尤其是在以个人为单位的福利制度下,政府承担了传统家庭的大部分功能,故传统家庭存在的意义减小,家庭平均规模缩小到夫妻二人,家庭成员互助的必要性也减小。但中国没有这样的福利保障,年轻夫妻也没有充足的资金雇人给自己带孩子,由父母辅助的模式,还会持续下去。
年轻夫妻若渴求更简洁的家庭关系,从经济独立做起
很多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首先,为什么中国年轻人特别喜欢在很早就买房?除了房产是为数不多的投资渠道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子是结婚的必需品”。在上文提到的那份社科院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年轻人过早买房的第一因素就是“结婚需要”。
结婚需要,显然更多是指向女方的。“丈母娘推高房价”不是戏言,我国自2003年前后出现的住房需求高涨现象,与发端于1980年并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婴儿潮”有关。“80后”在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初成年,并在2003年左右开始准备成家立业,成为住房刚性需求的主体。
父母辈对年轻夫妻个人生活的“入侵”,往往建立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 没有房就不结婚,是女性给自己找的一个最大的婆媳矛盾根源。一个人不可能把什么好全占了,既想男方父母爽快掏钱买房,又想婚后生活不受干预,这很难做到。要想完全不受婆媳矛盾困扰,唯一可能的解决方式,是经济完全独立。
除此之外,还有折衷一点的办法,但这需要把责任往小夫妻这边多压一点。具体来说,如果夫妻不能放弃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则需要做到两点:1,降低对“婆媳矛盾”的敏感程度,以避免争端扩大化;2,用礼物式的小经济投入,回报父母的大额资金支持。
不要过分强调婆婆和媳妇之间的亲密关系
媳妇就是媳妇,婆婆就是婆婆,不要硬把两者扯成“母女关系”
2015年中央台元宵晚会,有一首歌叫《婆婆就是妈》。歌词是“感谢您老人家,报答您老人家,你为儿媳送来一个疼我、爱我的他,婆婆您就是妈,真的辛苦啦,儿媳我让您享享清福,安度好年华”。感谢是应该的,说“婆婆就是妈”,则无必要。
“婆婆就是妈”,说说就罢
了,千万别当真
媳妇不太可能把婆婆当成自己的亲妈,婆婆也不太可能把媳妇当成自己的亲女儿。没有婆媳愿意承认这句话,但现实就是如此。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二十多年来,没有和你见过面的人,你会把她当作亲妈吗?说出来,自己也不信吧。婆婆是你老公的妈妈,是你孩子的奶奶,但不是你妈妈。
心理学研究者李建学认为,母子的关系因有亲近血缘关系,彼此之间是“应有之情”,而婆媳关系应该定义为“真有之情”,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真有之情”。所谓“应有之情”,是指本身就存在,不太需要维护也能持久的感情;所谓“真有之情”,是指本来不存在,但因某种原因而触发的感情,其维护成本较高。
媳妇对待婆婆的方式,是靠“真有之情”来推动的,但这种“真有之情”,往往是因为丈夫对他母亲的“应有之情”隐射了过来。对这种隐射,不能抱有过高期待。“应有之情”由于是根据角色规定的情感,属本能性触发,不会轻易变化;而“真有之情”虽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却可能时过境迁。一旦婆媳双方混淆了“应有之情”与“真有之情”的区别,就很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婆婆希望媳妇像子女一样孝顺,媳妇期待婆婆像对自己女儿一样无私。
但这往往是做不到的。做不到和期待之间产生落差,就容易产生矛盾。有人打过这么一个比方来形容婆媳关系,可能还比较恰当:婆婆和媳妇都是好相处的人时,两者最好是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关系较好的那种);不好相处时,媳妇把婆婆当成领导就可以了,留一份敬重,少一点接触。
语
经济独立后,不一定就没有婆媳矛盾。但在经济不独立的基础上,婆媳关系的恶化就有了进一步生根发芽的空间。
复旦历史系小三门篇三:小三门兴趣小组活动方案
2013学年第二学期浛洸中学
小三门兴趣小组活动方案
为积极推进课外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十项常规》和我校“小三门项目”实施方案,特开设小三门兴趣小组,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兴趣小组开设类型。
结合学校实际,将开设体育类:篮球、田径;音乐类:合唱、舞蹈、电子琴;美术类:绘画、书法等兴趣小组。
二、活动时间。
每周的校本课
三、辅导教师、活动地点、参加对象及人数。
四、学生参加办法。
1、体育类:各年级每班男子篮球限报2-5名,女子篮球限报2-3名,田径每班限报3-5名;
2、美术类:绘画班各年级每班限报2-5名(包括上学期已参加的),书法班不限名额;
3、音乐类:参加学生的名单同上学期,不再增加名额。
4、为了规范小三门教学和管理,在学生自愿报名基础上,班主任推荐后,辅导教师面试筛选,最终确定上课名单。(原则上每班每项报名参加的学生要达到最低人数,书法及音乐类除外)
五、其他要求。
1、参加的学生必须身体健康,思想纪律良好并且有兴趣或特长。
2、参加的学生必须听从辅导老师的指导,无故迟到、早退2节或旷课1节即送回本班并上报级务处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共同监督,做好考勤登记工作。
3、无特殊情况按规定时间开展活动,教导处将督促兴趣活动开展情况。辅导教师要认真填写好兴趣小组活动记录本。
4、一学年度结束,各兴趣小组要组织一次成果展示,学校将对各兴趣小组进行综合考评,同时学生在兴趣小组中取得的成绩将作为学校评选体艺特长生的重要依据。
5、各班级接本通知后,要积极发动学生报名参加好兴趣小组,并在开学第二周做好报名工作,第三周开始各兴趣小组正式开展活动。
附:学生兴趣小组报名表
浛洸初级中学2014年2月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