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川教版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八年级历史川教版篇一: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

八 年 级 历 史上册期末试题

9.维新变法运动中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不仅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兼具当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C.国立清华大学 D.国立中山大学

10.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C.废除科举制度D.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11.下列历史事件中,没有直接联系的一组是

A.《海国图志》——邓世昌 B.《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C.鲁迅——《狂人日记》 D.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

1

13.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他们应去的城市是

A.北京B.济南 C.上海 D.长沙

14.“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诞

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5.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了哪一阶级的利益

A.大地主 B.大资产阶级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6.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的同志说:“ 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来”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

B.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C.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完成了共产党军队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17.历史知识竞赛活动中,依据周恩来、第一枪、建军节三个信息,可得到的正确判断是

A.武昌起义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18.2006年秋,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小王同学准备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活动,为此他准备了以下的史实来再现长征的艰辛。你认为他选材不当的一条是

A.遵义会师B.四渡赤水河C.飞夺泸定桥D.翻越大雪山

19.右图是一首反映中华民族抗日的音乐作品(局部)。她那振奋人心的旋律,在当时是抗日救亡的进军号角,而今仍激励着华

夏子孙自强不息。这部作品的名称是

A.《毕业歌》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大路歌》

20.西安事变发生后,如果置蒋介石于死地,客观上只会有利于

A.全国人民B.中国共产党 C.中国国民党 D.日本侵略者

21.“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来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70年前,卢沟桥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这主要是因为在这里发生了

A.四一二政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九一八事变

22.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事变后中国政府进行了积极抵抗 B.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C.中国内部不统一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D.日本蓄意制造

23.右图是一张纪念科学家侯德榜的邮票。他的主要成就是

A.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 B.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C.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制碱法 D.研制“两弹一星”

24.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指挥者是

A.林彪 B.刘伯承C.彭德怀 D.朱德

25.八(1)班同学准备进行一次“1919~1949年历史图片展”。

小明找到的一幅《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图片,你认为它应该归入下列哪一栏目

A.同民革命 洪流奔涌B.十年对峙 烽火连绵

C.八年抗战 同仇敌忾D.解放战争 革命胜利

26.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7.日本投降后,重庆有一个灯谜,谜面是“日本无条件宣告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①屈原(原子弹)②苏武(苏联)。对此,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它准确反映中国抗战胜利的外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

D.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28.对下图一和图二同一时段发生的两个历史场景的解读,哪项是不正确的

A.国民党的积极准备内战B.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C.当时中国面临着内战危机 D.全面内战已经爆发

图一 图二 图三

29.上图三是一幅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搭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它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

A.红军接连四次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B.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

C.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30.学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老师要求同学门推荐四部电影,你认为下列不是反映解放战争电影影片的是

A.《大决战》 B.《南征北战(挺进孟良崮)》 C.《地雷战》 D.《渡江侦查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民报孙中山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成果出现在中国近代哪个历史时期? (2分) 据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近代工业的主要目的。(2分)

(2)材料二的《民报》在其发刊词中对同盟会政治纲领进行了阐发。孙中山是如何阐发同盟会政治纲领的?(2分)

(3)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4分

)

32.阅读有关五四运动的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右图为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同学们

热烈欢迎的情景。

材料二 1919年6月5日某地的工人举行罢工,商人也

行了罢市??

材料三 青春作伴,激情飞扬,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年们放歌四海,奉献爱心,播洒希望,用青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气来纪念五四运动诞生85周年。

——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2004年5月4日)

请回答: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2分)

举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1919年6月3日前后,五四运动的重心城市和斗争主力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3)五四运动有怎样的历史影响?(2分)

(4)做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你打算怎样去唱好这首“青春之歌。(2分)

33.阅读下面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亲眼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

材料一 这年8月的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地签下名字。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从此开始。

材料二 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时代的开始。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材料三 永远的历史警示——死难同胞300000人!下图一: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

图一 图二

材料四 定格的历史一页——上图二:中华民国三十八年4月23日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所呈现的历史事件中,有哪些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请把它们选出,并按材料序号写出这些历史事件的名称。(6分)

(2)请选取其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4分)

34.2007年是我党建军80周年。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本色,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坚持与时俱进。

(1)写出下列相应历史时期人民军队的名称。(6分)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6年):

②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③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

(2)请列举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代表性战役各一例。(4分) ...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30题,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1) ①洋务运动;(2分)②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国防,(以维护清朝统治)。(2分) (或求强求富,抵御外国侵略任一句均可得2 分,若答“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亦可给分)

(2)孙中山将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主义 (2分)(或简称三民主义)

(3)推翻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分)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2分)

32.(1)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或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分)

(2)重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由学生转移向工人。(4分)

(3)是中国近代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分)。

(4)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要勤于学习,发扬五四先驱所倡导的科学精神;要善于创造;要甘于奉献;让青春之歌更加嘹亮动听。(说出其中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以给2分)

33.(1)材料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2分)

八年级历史川教版篇二: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川教版)

初中历史教案

八年级(上)

泸州七中历史教研组刘中宪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鸦片的危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探究。学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对于清朝通过电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且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让我们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的目的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二、新课学习:

(一) 虎门销烟

1、背景: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的兴起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想想—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引导学生从英国、中国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切入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状况,解释“出超”概念。英国的鸦片走私,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 议议:问:你知道鸦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危害?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①林则徐禁烟:介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读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问:什么看法?原因是什么?到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虎门销烟:讲讲—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进而指导学生正确评价 “虎门销烟”。 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导入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他们会善罢甘休吗?为什么?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原因(直接、根本)。强调:交往中,英国人发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2、经过:指导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战争经过,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结果。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指导列表格识记内容和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

强调: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②1银元=0.72两白银,(2100万银元=1512万两白银)

2、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议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据上述表格分析,归纳得出。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问: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问: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小结巩固:强调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教学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了解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圆明园+领土),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能力和方法: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

强肆无忌惮的根源),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

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难点】重点: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难点: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探究。学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二、新课教学

(一)火烧圆明园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阅读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学生找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2、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阅读史实,一方面认清: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另一方面认清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无能。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统治者又如何对待?⑤通过这个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然后采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阐述看法,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

4、《北京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回忆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其简单内容。 指出:战争期间,清政府既要面对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

然后,读书找出:“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采取先武力强占,然后威胁恫吓。

最后,对照《示意图》和《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

2、谈一谈: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 过渡: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都城:指导读图。面对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政府勾结洋人组成 “洋枪队”。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阅读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总结:地点—战果—影响。

三、巩固小结: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问: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②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哪些地区的多少领土?(东北、西北;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太平军面对侵略采取了哪些抗争?(太平军痛击洋枪队)

谈一谈: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与探究:写历史小论文《勿忘国耻》

【教学后记】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如

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

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重点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重点。

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方法。

2.这一课牵涉到斗争策略,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3.指导学生学会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懂得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懂得: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教学过程】

1.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新疆的方位,并提问“新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再利用

“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是进行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3.讲述“阿古柏侵占新疆”一目,可结合地理知识,提问“苏联瓦解产生几个国家?”再提问“浩

罕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让学生了解浩罕国的由来,又明确地理位置。

4.结合《新疆地图》或电脑课件,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或

让学生自制课件,自己演示,自己讲解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并描述阿古柏如何残酷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

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6.“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

上课时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西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7.可设问:“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

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9.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

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10.讲完上述内容后,可提问“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即可巩固旧知识,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问题探究: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

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与方法: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

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学法指导】指导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

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导言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既是对前课作了小结,也给下文作了铺垫,承上启下。

二、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展示援引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然后,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黄海海战: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展示:《黄海海战图》、《致远舰》、《吉野舰》、《致远舰部分官兵像》、《邓世昌》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②对邓世昌等做出正确的评价。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指出: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却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据此,讨论。4、思考:甲午中日

八年级历史川教版

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多媒体演示:《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

1、《马关条约》的内容:在此先引导学生简单回忆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2、《马关条约》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活动与探究: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

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教学后记】

八年级历史川教版篇三:历史总复习之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川教版)

历史总复习之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学习主题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和背景:

(1)直接原因和借口:

虎门销烟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2)根本原因:

英国为打了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3)英国走私鸦片:

A.原因:,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B.对中国的危害:使白银外流,严重影响清政府财政,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使清政府政 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4)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5)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振奋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6)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2、过程:1840年英国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开始;1842.8《南京条约》签订结束。

3、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

内容: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④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2)两个附件(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英国从中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租地造屋、永久居住等特权;

4、影响和危害: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5、清政府战败原因及教训:

(1)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道光帝举旗不定、忽战忽和;

(2)教训:落后要挨打,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相关热词搜索:八年级 教版 历史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课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