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海军历史篇一:中国海军发展变迁

中国海军成立至今已历62年,最初它只是一支仅能满足近岸防御型海军,然后逐步西方化发展成为了一支近海防御型海军,再经过新世纪大发展后,成为了一支初具远洋海军雏形的海上力量。六十余年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中国这个传统陆权国到海权国的转变过程。

50年代苏联海军在旅顺老虎尾海面上训练中国潜艇艇员。这一时期中国海军从苏联获得了大量的现成装备和技术援助。

在苏联援助下海军得以快速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白手起家的中国海军由于周边国际环境恶劣和抗美援朝战争影响,直到50年代中期才赢来了第一个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海军得到了苏联的大量援助,光是获得的装备就包括4艘驱逐舰,2艘C型常规潜艇,1艘布雷舰、71艘护卫舰、护卫艇、小型鱼雷艇及各型辅助船。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获得了众多的器材设备和大量的潜艇、导弹快艇、反舰导弹等装备设备的设计资料,并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准备仿造常规潜艇和导弹快艇。尽管之后的六十年代,海军装备建设受到苏联中断军事援助、国内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一度陷入了停滞的状态,但由于此前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已经培养出了造船工业的第一批技术力量,中国还是发展出了65型火炮护卫舰、021导弹快艇、037猎潜艇、033型常规潜艇等装备。

师承苏

海军历史

联:建立近岸防御性海军

同时,这些装备的引进和仿制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改变了海军的发展规划。1958年8月15日,中央军委曾提出一个1959—1962年军队装备建设规划,其中规定海军应以发展潜艇为重点,并相应发展以快艇为主的水面舰艇。在这种建军思想的影响下,至70年代海军主战及后勤装备已基本成型配套,逐渐完成了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岸防兵和陆战队等兵种以及各种勤务保障部队组建工作。

现在看来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师承“老大哥”苏联的国防战略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海军方面也不能例外。事实上当时苏联的海军建设的策略也属于陆军的延伸,加之中国的科技、工业水平和军费都处于较低的现状,于是,“快、空、潜”成为长期以来让人耳熟能详的装备特色,同时以此应运而生的战略战术也也为这个时期中国海军烙上了深深的时代痕迹。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这样的战略非常适合于一个根本没有海军、近海出海口大多为敌对势力封锁,而且随时可能遭到国民党军队以及美国和西方军事集团联合入侵的幅员辽阔的大国能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对大规模海上入侵实施有效遏制的战略。

随着中国近岸防御型海军体系的建立,飞潜快这种特色也表现出对现代海洋作战的严重不适应。

飞潜快时代空中力量覆盖范围小

然而,随着70年代后期新军事革命时期的来临,“飞、潜、快”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现代化海洋作战的需要。我们知道“飞、潜、快”装备体系想要发挥作用,首当其冲的是空中力量要能有效利用,使其能保证轻型舰艇和潜艇部队等突击兵力展开海域的制空权。只有当这些海域的制空权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时,由高速护卫艇、鱼雷及导弹快艇等轻型近岸突击兵力才能避免敌对势力侦察系统的早期预警,从而避免其优势的海空打击力量的攻击。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海空军歼击航空兵所装备都是为争夺前线制空权的轻型歼击机,其作战半径及航程很小、滞空时间短,也由于岸基航空兵固有的对地面后勤保障设施依赖性强、而无法实施有效的机动展开等顽疾;更由于当时解放军从上至下的树形指挥控制体系的影响,因此在面对敌对势力小规模编队多批次、多机种、多航向在夜间及复杂天气条件下低空突防,纵然保持有很大数量的歼击机也无法对大陆架上空形成长时间的有效控制。

飞潜快时代潜艇难形成真正威胁

说到潜艇这一当时唯一能达成比较有效远程突击作战的兵力,其安静沉默特点成为其突防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水下物理环境所导致的与外届信息几乎完全隔绝的影响,其具体的作战任务需要事先制定好,在已掌握清楚的水下航道中以低于10节的低速潜航(其间需要定时上浮充电)小心翼翼地通过危险的浅海区域,根本无法与岸上指挥所取得联系。

并且就算在达到指定的设伏区域待命时,其通信方式只能通过长波台来进行,其通信流量是几个字节/秒,无法顺利进行比较完善的上传下达,难以获得早期的敌情通报也难以真正掌握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因此,潜艇只能独立作战,这样的作战效能是低下的,也无法在远海对敌水面舰艇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威胁。

“飞潜快”海军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因此面对这一时期已经掀起的新军事革命,中国海军迫切需要提高主战装备特别是海军主力舰艇的性能,以达到让海军真正走出去的目的。而这一时期曾经赖以技术支持的“老大哥”已反目成最危险的敌人,反倒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为遏制当时军力接近鼎盛的前苏联对他们传统势力范围的威胁,采用了联合中国共同防御前苏联的战略。由此中国与西方一拍即合地开展了较为积极的合作。

80年代为中国与西方的蜜月期,解放军与西方世界曾有过密切交流。

“小步快跑”引进西方技术和装备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国防科技及船舶军事工业又相应得以发展,同时受益于国家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代号580任务)的需要,海军获得了一批包括051导弹驱逐舰、053导弹护卫舰、905大型油水干货补给船、09-I型攻击核潜艇、033改进型常规潜艇在内的具有一定远洋战斗力的新型主战与保障舰艇。

与此同时,中国也与西方国家展开了初步接触,尽管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合作都未能成功,但也让有关方面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差距。为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警醒之功。其后,刘华清司令员带领海军重新回到一贯奉行的“小步快跑”上来,立足现有技术手段来认真完善现役装备的定型及改进。诸如051/053型导弹驱护舰;037-I改进型猎潜艇;09-I型攻击核潜艇和035

型常规

柴电潜艇等。同时抓住来之不易与欧美“短暂蜜月期”,从欧洲几个国家引进了一系列相关的先进装备及其技术。

西方舰艇动力设备的引进

首先是首先是水面舰艇所必须的动力装置,分别从美、德两国引进的LM2500+30燃气轮机与MTU 12V1163TB83大功率柴油机,堪称成熟货架产品的的极品。其产生的55000马力的强劲动力,使所载的052舰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至最小。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当时中国整体科技和制造水平的限制,也由于美国方面刻意的阻挠,使得LM-2500燃气轮机在后来没有象MTU柴油机那样顺利地进行国产化,不能不说是见非常遗憾的事情。

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052型舰使用了多项引进的西方成熟装备和技术,其中发动机采用的是美国的LM2500+30燃气轮机。

舰载武器电子设备系统的引进

其次在舰载武器电子等子系统的引进项目上也有如下装备:“海响尾蛇”防空导弹系统以及为其配套的海虎对空搜索雷达和海狸火控雷达;牛顿综合电子系统、NRJ6A型雷达侦察干扰系统等综合电子战装备;SITN-240型卫星通信终端站等通信系统装备;T100C紧凑型100毫米全自动舰炮TAVITAC作战指控中心等。这些设备引进之后,很快就投入105、109、134、165、166、544等舰上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海试,既获取了重要的试验数据来满足正式上舰的需要,又极好地锻炼了科研人员的经验和水平。

西方技术启迪中国舰艇设计新思路

同时在再早时期,通过某些渠道与西方国家进行的技术交流,使我方获得现代水面舰艇与潜艇线型设计方面的相关技术,并且在舰艇现代化总体布局得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这些非常有益的技术交流使中国科研设计人员开阔了眼界、活跃了设计思维。最终,使海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获得了一批具有现代化特征驱护舰和潜艇。而在这些舰艇上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西方同类型舰艇的技术痕迹:比如052H2G和053H3的线型与总体布局上,明显透露有“狼”与“西北风”的风格;052则更象一型中国建造的“乔治·莱格”级驱逐舰;而从早期的039型常规柴电潜艇的外型上看,“阿格斯塔”的线型和209靴形围壳的布置更是显而易见。

1987年,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听取设计师汇报飞豹研制情况。在刘华清的领导下80年代中国海军引入了多项技术,并开始向远洋海军转型。

国产武器的研制与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的建立

此外,与在对待国产新武器方面的态度上,海军务实地抓住一些稍纵即失的机会,来获得少量经费,研制出一些看似技术水准不高但堪用的新装备,用以填补差距。而上世纪80年代出现歼轰-7,就是个最好的例证。当空军以其航电性能不佳而无法执行低空突防、缺乏精确对地武器为由拒绝时,海军接手过来后力排众议支持飞豹战斗轰炸机的研制生产工作,并且按照反舰导弹攻击机的要求削减上述性能指标,很快就使得歼轰-7投入了现役,并在实际使用中不断为设计单位与生产厂家反馈回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建议。经不懈的努力改进,歼轰-7A终得展示身手的机会。这些举施使海军在这继30年前装备建设经费大规模转移到空军一幕重演的窘迫时期内仍具备应有的战斗力。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的建立这一不为人重视却又非常至关重要的举措。海军装备建设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武器装备系统的发展来说,论证研究首当其冲。现代科技要尽快运用到海军建设领域,就需要一个专业机构进行研究。实际上,海军建设曾走过许多弯路,吃过大亏。刘华清正是意识到这些,并亲身经历过许多弯路,才不遗余力地大力扶持发展论证中心,使其成为决策层的智囊。也因为此,海军在装备建设与发展方面所走的弯路是三军中最少的。

海军历史篇二:世界海军舰艇史

世界海军舰艇系列:航空母舰

中广网 2004-07-31 11:20:29

军用舰艇作为争夺制海权的主要武器装备,它的不断发展引起世人关注。《兵器森林》栏目推出“世界军用舰艇系列”,著名科技装备专家、国防大学教官丁传明为您介绍世界上主要军用舰艇的发展历程,评点军用舰艇海战表现,分析军用舰艇未来发展趋势。

专家简介:

丁传明,海军某基地装备部副部长,现为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教研室副师职教官。1955年3月出生,1973年12月入伍,1981年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造船电子系,199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起攻读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海军装备的修理、保障和管理工作。曾作为中国军事专家赴孟加拉国开展装备保障工作,先后参与编著《高技术战争大词典》、《信息化军事知识读本》等军事书籍。2003年成为全军遴选的首批13名军师职教官之一,进入国防大学任教。

(一) 世界航空母舰基本情况:

航空母舰按其排水量和能力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类;按舰载机可分为固定翼和旋翼两大类;按动力可分为核动力和常规动力;按用途可分为多用途和专用型(含攻击型、反潜型、两栖作战型、护航型和训练型)。

目前拥有正式航空母舰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西班牙、印度、巴西、阿根廷和泰国,韩国 也已建成轻型航空母

舰,据媒体报道,将于2005年正式服役。

航空母舰一般都以编队的形式在海上活动,航母编队也称航母战斗群。

法国“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 航母战斗群,是以航空母舰为中心,加上主力水面舰艇、攻击型潜艇和支援舰组成的海军作战编队。航母战斗群是一种攻防兼备的综合武器群体,既有强大的威慑力、攻击力;又有严密的自身防御能力和很强的生存能力。在对付来自空中、海面、水下、岸上、硬杀和软杀武器威胁的同时,有效的完成作战使命。以美军航母战斗群为代表,有三种典型的战斗编成。1、单航母战斗群,由一艘航母,四艘防空巡洋舰,四艘反潜驱逐舰和护卫舰,及一至两艘攻击型核潜艇组成。任务是警戒巡逻,炫耀武力。2、双航母战斗群,由两艘航母,八艘防空巡洋舰和驱逐舰,四艘反潜驱逐舰和护卫舰,二至四艘攻击型核潜艇组成。任务是实施威慑、制止危机和参与低强度战斗。3、三航母战斗群,由三艘航母,九艘防空巡洋舰和驱逐舰,14艘反潜驱逐舰和护卫舰,五至六艘攻击型核潜艇组成。任

务是参与局部或大规模常规战争。

航母战斗群的支援舰通常包括油船、补给船和军火船等,数量根据需要而定。按航母的排水量,可将航母战斗群分为三类:1、重型航母战斗群。战斗群内,重型航母的排水量在六至十万吨,每艘航母载机60至100架,以重量20至30吨的常规起降飞机为主,制海半径800至1000公里。重型航母战斗群可在高威胁海区部署,执行预警、侦察、防空、反舰、反潜和对地攻击任务。2、中型航母战斗群,该战斗群编成以法国海军为代表,战斗群内中型航母的排水量在3至5万吨,载机40架左右,以重量10至20吨的常规起降飞机为主,制海半径400至600公里,中型航母战斗群可在中等威胁海区部署,执行舰队防空、反舰、反潜和对地攻击任务。3、轻型航母战斗群,该战斗群以英国无敌级航母战斗群为代表,轻型航母的排水量在1.5至3万吨,载有15至30架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机,制海半径200至400公里,轻型航母战斗群可在低威胁海区部署,执行防空、反潜和反舰作战任务。航母战斗群通常采用远、中、近三层攻防火力配系,前两层用于对敌攻击和保护战斗群的安全,第三层主要是战斗群内各舰只的自身防卫。

(二) 航空母舰是怎样诞生的:

就像所有的事物在诞生之前都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期一样,航空母舰的诞生也有一个十分漫长的孕育期。

人类发展的历史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战争。航母的出现,只不过使这部历史掀开了更精彩的一页而已。

航空母舰是人类战争形态从海上升到空中所出现的一个“庞然怪物”,是人类战争史上顺产的一个“怪胎”。

航空母舰诞生于20世纪初,它在20世纪的舰艇史、海战史上写下了璀灿夺目的一章。航空母舰的出现是和飞机、动力装置、电子设备的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自从1903年11月17日,莱特兄弟试飞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的飞机成功之后,人们就产生了将其应用于军舰上的念头。

1910年12月14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终于驾驶柯蒂斯双翼机从“伯明翰”号巡洋舰前部加装的平台上实现了起飞。次年1月18日,又在停泊状态的装甲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后部加装的平台上着舰成功。勇敢的实践证实了在舰上起降飞机的可能性,但当时美国舰艇配备飞机的条件尚未成熟,既无海军适用的舰载机,又无成熟的飞行员。

英国海军则紧紧步其后尘。1912年1月1日,海军上尉查尔斯萨姆森仿效尤金伊利,从“非洲”号战列舰305毫米主炮和前甲板上方架设的临时跑道上,成功地实现了英国人在军舰上的第一次架机起飞。同年5月,在韦默思湾举行海军检阅时,他从“爱尔兰”号战列舰上起飞,接着又从“伦敦”号战列舰上起飞。这些成功的尝试促使帝国防务委员会向议会提交了一份白皮书,建议成立一支皇家飞行队,它包括陆军飞行队和海军飞行队,而海军飞行队的队长就是名噪一时的萨姆森。不久,海军飞行队改名皇家海军航空兵,这一名称标志着一个新兵种在海军中的诞生。

1912年底皇家海军又跨出了关键的一步,进行了将轻巡洋舰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的实践。因为陆上飞机在舰上起降,毕竟危险性较大,水上飞机则在机翼下装有浮筒,或在机轮旁装有气囊,是一种可以浮在海上的飞机,由母舰上的起重吊杆将其吊到水面然后起飞,或在水面降落后将其起吊回收到甲板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皇家海军的一艘由运煤船改建而成的航空母舰已接近完成,它被命名为“皇家方舟”号,排水量7450吨,可载10架水上飞机,它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母舰了(应是水上飞机母

舰),“皇家方舟”号的改装成功,对英国皇家海军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英国皇家海军有了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而且开创了由民用商船改为航空母舰的先河。但是它的缺点是航速过低,只有10节,容易遭到敌方潜艇攻击,于是又选择了3艘航速较快的海峡渡轮,改装成类似的水上飞机母舰,加入了对德军的作战序列。战时这些舰载水上飞机不仅用于侦察、观察弹着的情况,而且还发展为能对德军基地内停泊的舰船进行投放鱼雷和炸弹,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1918年9月英国海军又建成一艘由客船改建的全通甲板型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其标准排水量14450吨,航速20节,载“杜鹃”式飞机20架,“杜鹃”式飞机是一种专门设计的舰载鱼雷攻击机,它的机翼可折迭,由一个宽而结实的机轮架,能携带一条450公斤重的457毫米鱼雷,“杜鹃”这一名称本身就很有趣,使人想到此鸟具有把蛋下到别人窝里的本事,真可谓寓意深长。遗憾的是大战很快结束,“百眼巨人”和它的“杜鹃”未能一显身手。后来,“杜鹃”式飞机的两种改型,成功地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鱼雷机。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在1922年购得了6架“杜鹃MK-II”型飞机,为其舰载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样板。

海军历史篇三:一部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史

一部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史

——读《龙旗飘扬的舰队》有感

西乡县峡口镇初级中学八(1)班张明丽

今年放暑假,姑姑帮我从镇文化馆借了一本《龙旗飘扬的舰队》。

作为一名初中生,学习中国近代史时,难免有些憋气,读到那被列强痛扁的故事每每让人扼腕叹息。为什么这样一支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中国近代的现代海军,他的结局是那样惨烈和悲壮?带着些许不解和困惑,我拜读了这部堪称“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的力作。

所谓“龙旗舰队”就是我们所称的北洋水师,也叫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现代海军舰队。1876年清政府向英国购买了两艘炮艇,1879年11月,另购的四艘舰艇到达大沽,可是两三年后船底铁板已经锈蚀,机器零件也有松损。我不仅要问为什么使用时间才2~3年,就已经“锈蚀、松损”了?如果这种养护情况在北洋中普遍存在,那么真到打仗的时候,还能有什么指望呢?那些清政府购买的舰船,实战训练怎样?难道仅仅是记录他们买来时的吨位,火炮数量吗?

书中还记载了李鸿章为了能更好地控制海军,任命能力较弱、性格内向,基本上不懂海军的陆军将领丁汝昌为海军统领的史实,这样的选人、用人制度能打胜仗吗?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看,海军衙门似乎是国家的提款机,整个舰队是大清帝国的海上门面,这样的海军能经得起实战的严峻考验吗?

今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海争120周年纪念日,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格局,120年后,东亚又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日本政府开始走上实质性的修宪道路,试图突破以和平宪法为代表的战后体制,建设所谓的“新日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我们不难看出强大的海军需要什么?未来的战争靠什么打?靠钢铁、技术、装备和后勤。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列编服役,我国自行研制的歼-15S型双座双发重型舰载战斗机也于2012年11月3

日上午成功首飞,随着歼20隐形战斗机的发展,未来比歼15更小、性能更好的歼-31战斗机也会加入到舰载机行列中来。今天的中国早已跻身世界军事变革的最前沿,中国的海防国防犹如钢铁长城般固若金汤,当年甲午海战牺牲的英烈们终于可以安息了。

(指导老师 唐建明 韩富宽) 联系地址:西乡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联系电话:18791467280

相关热词搜索:海军 历史 中国海军历史 日本海军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