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回族历史篇一:回族的起源

回族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 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 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 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里有小口”,取该字意在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而且这与伊斯兰教的信仰——“口舌承认,心里诚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所以从文字的演化上讲,回族的“回”在意思上其范围缩小了。

隋唐时期的胡人、蕃客、胡商,实际主要是指来自波斯和中亚地区的人群(可参见《太平广记》等唐代的记载),这些胡人有侨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蕃坊”,这就是回族习惯把聚居地称为“回坊”的来由。侨居的则来往于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从事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胡人蕃客,会选择寒冷季节到来前赶回去,气候转暖时再回来。回族民间有说法认为,这是被汉语人群称做“回”或“回回”的原因。国内史学界则多认为是“回回”是“回纥”、“回鹘”的异写或音转。唐代的在华胡人中,还有波斯和中亚小国的一些王族和平民,他们是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逃亡而来。《四夷馆考》中说到:“回回在西域,地与天方国邻”。

元代之前,“回纥”、“回鹘”和“回回”,这三个词在的汉语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几乎是同义词,在不同作者的汉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所指囊括了西域、漠北胡人直至中亚和波斯一带人群,用回回一词称呼来自回鹘地带还往西的人则显得更多一些。宋元时期,分布在中东部的回回(粟特、犹太、波斯等胡商成分较多)以及部分回纥、回鹘被称为回回人;而分布在漠北一带的部分回鹘、回纥或回回,则联合当地一些民族西迁后形成畏吾儿,还有的发展成为塔吉克、乌兹别克等西域民族。此际,胡人、回鹘、回纥这类称谓,在史书记载中基本消失。“回回”一词明朗起来,在官方的诏谕和汉文记载中凡涉及到民族的一般为“蒙古、

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河西、契丹、女真、汉人”这类字样。

元代“回回”在官方或汉语史籍中除了指已经定居在中国境内的回回人外,通常也指的是比“畏吾儿”更西的人群,也就是“葱岭以西、黑海以东”——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阿塞拜疆以及哈萨克斯坦、伊拉克、土耳其和高加索部分地区。宋元以至明清期间,除了明代的撒拉等族外,凡是从这一地区入华的商人、工匠、军士、学者等几乎都自然的归入回回人里。历史长河中(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回族历史),这一地带分分合合,时而统一为一个国家,时而分裂为诸多小国,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族群在语言和文化的细部上存有差异,但整个文化面貌和人种上则大体一致,也都有禁食猪肉等古老的西域民族传统。

明代,“回回”和“色目人”在汉文记载中并用,如《大明律》有关律条正文下面的纂注中,通常有“色目即回回”的释文。但也有使用“回辉”的现象,如呼和浩特清真寺清真寺内存有“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字”碑。“杭郡重修礼拜寺记”也有“回辉氏”一语。明万历四十一年的北京牛街礼拜寺“敕赐礼拜寺记”碑中,回族自称为“回回”,这是目前为止回族人以回回自称的最早证据。实际回回做为自称的年代比这早得多,只是由于相关历史文物、记载被毁坏和篡改掉了,也和各代封建统治者的文字狱有直接的关系。

回族一词做为民族称谓,目前有据可查的是出现在清乾隆时代。乾隆《重修肃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纪略”叙述哈密人口向肃州地方的迁徙时写道:“哈密夷人于故明时徙居肃州卫东关乡居住者三族。曰维吾儿族,其人与汉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与夷同;曰白面回回,则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织,为边氓矣。士商营伍,咸有其人”。再往后的年代,“回族”做为民族称谓使用越来越普遍,仅在官方记载中的例子就不胜牧举。

回族历史篇二:新疆回族起源

新疆回族起源

(发稿时间:2010-4-13 18:07:34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次数:( 7937 )

--------------------------------------------------------------------------------

新疆的回族,历史悠久。因地处丝绸之路孔道,回族先民自唐宋以来,便途经新疆至中原地区经商,其中有不少人定居新疆,是为新疆回族最早的迁居者。元明两代,回回人至西(西亚、中亚)从东(中原地区)迁入,在此屯田、经商、卫戌。至此真正开始了新疆回族的历史,自清一代,因天灾人祸,经商谋生等原因,不少东部省份回族长途跋涉来到新疆,使新疆回族人口大幅度上升,最终成为新疆历史上一只庞大的社会力量。

十三世纪初叶,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随军东迁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和西中亚各族人,这些人大部分被遍为“探马赤军”。据《元史》卷17《世祖本纪》记载:至元年间(十三世纪下叶),新疆滕竭尔便有屯田回回3000户。滕竭尔,是指胜纳合尔或特纳格尔,即今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县,这里一直是重要的回回垦区。清雍正、乾隆两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歧视和压迫回族的政策。乾隆三十六年,清政府以“屯垦实边”为名,将陕甘回民集体迁徙新疆。据当时户口统计,甘肃一地迁居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便有2万人以上,在大坂城居住的就有500户。通过大规模屯垦戌边,到19世纪60年代,回族已在新疆,尤其是北疆地区居民中占相当比重。当时整个整个的县城,如玛纳斯县,居民一色是回族人,就连当时作为大行政中心的乌鲁木齐城里,回族人也汉族人、满族人多,而在伊犁河谷更多。

“回回善营利”,“回回商人遍天下”是回族经济一显著特点。永乐正统年间(公元1403—1435年)从中西亚地区地区来此经商的穆斯林,他们定居下来,成为哈密最早的回族先民。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哈密回回已有了清真寺,爱米尔.法哈鲁丁为教长。随着乾隆年间开始向新疆的移民,来自陕甘两省的回民很快即在北疆的移民中占了绝大部分。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冲破清政府的禁令,迁往南疆,在那里开饭馆和贩茶为生。道光年间,在叶尔羌就有一个由回民商人组成的团体。当时新疆的客店、饭馆也大多掌握在回族人手里。

陕甘回民起义后,大批回民退至新疆。清政府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新疆大量安置了失败的起义者。后白彦虎带部分人马去了沙俄,但他们的许多后裔又回到了新疆,和当时未离开新疆的回族群众定居于伊犁、焉耆等地区。清政府还对陕甘起义回民实行迁徙政策,陕甘大批回民被迫迁居新疆。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青海湟中县回民起义,义军战败后被安置在罗布卓尔的便有6000余人。

回族卫戌新疆的历史早在元至元年间,就有大批回回人卫戌在南疆和田一带。在今昌吉回族自治州也有回回军士戌守。清代,更有大批回族兵士在新疆垦田戌守。平定张格尔叛乱后,清将屯田区扩展至南疆阿克苏、库车、和田以及喀什噶尔,这一带回族均以驻防为主。咸同年间回民起义时,叶尔羌驻军半数以上为回族。据阿古柏伪政府时俄国使团的调查,当时仅南疆西部回族士兵已达15000余人。

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带来了由被招抚的陕甘回民起义军组成的部队——“旌善五旗”。当时阿古柏被平定后,这支部队被遣散留新屯田。这种伴随着军事活动的大迁移,延续到1934年马仲英率上万官兵入新和解放前夕马呈祥骑五军驻防新疆。随着军事活动的终止,

这两支部队的回族官兵大都定居新疆。

由于连续多年的甘青宁地区教派的争斗,使许多回族迁居新疆。此外由自然灾害所迫,背井离乡,逃荒到新疆谋生的回族也不在少数。如1928年,甘肃固原发生大地震,许多回族家破人亡,只好“走西口”。而今米泉羊毛乙一带的回族就大多是从青海南丰羊毛沟迁来的。

回族历史篇三:简介回民之乱的历史

1. 簡介回民之亂的歷史 2. 陝甘回民之亂領導階層 3. 有關於回民之亂的意識形態

4. 有關於回民之亂的制度 5. 回民之亂的本質 6. 組員名單

7. 評分及評語

P.2-7 P.8-9 P.9-10 P.10-11 P.12-13 P.13 P.13

1. 簡介回民之亂的歷史

稱回民(Muslims)為宗教團體,可能會引起誤會,他們的宗教活動與現代西方基督教不一樣,他們宗教與生活是緊密相關,因此,他們作的回民的身份也包含有其他地域、語言的成份,但有一點是相當肯定的,是他們與當地的漢人或非回民之間,有一條相當明顯的界線。回部居於天山南路的地區,這個地區,元時本屬於察合台汗國,其人民多信奉回教。及至明中葉時,回教穆罕默德的後裔馬默特,越過?嶺東來佈教,得喀什噶爾汗信仰,於是回教益盛。後喀什爾部又以兵力平定諸部,回教勢力遂遍及天山南路,漸代元裔而握政教之權,通稱回部。清初攻破黑山宗,盡捕元裔諸汗,並以準部人徵收諸城賦稅,威行回部。其後準猶策妄又排白山宗,並拘留白山宗首領瑪罕木特二子大小和卓木。乾隆初,準部內亂,回部黑山宗乘機獨立。乾隆20年(1755年) ,清軍平定伊?,釋放大和卓木,並以兵助其平定回部,而以小和卓木居伊?,掌北路的回教。其後,小和卓木曾助阿睦撒納為亂。22年(1757年) ,清兵既平阿睦撒納,大小和卓木於回部繼續抗清,清遣兆惠、富德進討。24年(1759年) ,大小和卓木敗死,回部遂平。清設參贊大臣於喀什噶爾,以節制諸城。29年(1764年) ,烏什四民又叛,但不久即平。自是清的聲威及於?嶺以西、浩罕、阿富汗等國,均通貢內附。然而及至乾隆16年(1781年) 甘肅新舊回教徒發生衝突,地方官袒護舊回教徒,新回教徒起兵反抗,至公元1783年始平。

清宣宗道光初年,西北又有回亂。天山南路的國民,因受清廷官員的壓榨勒索,積忿難平,於嘉慶末奉張格爾(大和卓木之孫) 為首,屢於犯邊。道光6年(1826年) ,張

格爾陷喀什噶爾、英吉沙、葉爾羌、和闐四?,?回響應。清遣長齡、楊遇春等往討,於8年(1828年) 擒張格爾,回部復定。張格爾的家屬,寄居浩罕,清廷命其獻出,浩罕不聽,清廷乃絕其互市。次年,浩罕又助張格爾兄玉素普入寇,末幾解圍。10年(1830年) ,浩罕求和,清廷准許其互市。至27年(1847年) ,和卓木的後裔加他漢等7人,又以復仇為名,糾眾入寇,因回民頗少響應,不戰而遁。

當清軍與太平軍、捻匪惡戰之際,西南西北地區的回民又先後叛變。咸豐5年(1855年) ,雲南回民與漢人爭奪礦產,發生衝突,官吏偏袒漢人,大殺回眾,因此激起變亂。回酋杜文秀襲據大理,攻略附近州縣,另一回酋馬現則進攻省城(昆明)。十一年(1861年) 清招撫馬現,改名如龍,並以?毓英主持平回事。至同治12年(1873年) 雲南回亂纔完全平定。同治初,太平軍一部曾流竄至陜甘,當地回教徒紛起響應。及西捻入陜,與叛回聯合,以馬仕龍為首,亂勢益熾。天山南路回眾,也舉兵反清,而回酋和卓布素魯克(張格爾之子) ,又引浩罕將阿古柏入寇,盡佔天山南北路。左宗棠平西捻後,旋帥剿回。至同治12年(1873年) 陜西、甘肅省回亂,全部肅清。這時阿古柏仍據回疆,交通英俄,聲勢甚盛,朝議以遠征勞費,多主放棄天山南北路,左宗棠堅主進兵。德宗光緒元年(1875年) ,清命左宗棠進討,先定天山北路,次定南路。三年(1877年) ,亂事平定。至八年(1882年) 遂以天山南北路,改置新疆省。

簡分述回民之亂的起因:

主要是由於清朝統治階層對回民族所實施的政策所導致促成的。那是利用教派不同,挑撥回族內訌,削弱回族內部力量,利用回族地主教主壓榨回族,勞動人民;更惡毒殘酷的是,挑撥漢族與回族的關係,假借優待漢人,誘使漢人中壞分子欺壓回人,回人積怨已久,起而仇殺漢人,清朝統治?便借口保護漢人,動兵殺戮回人,以致回漢人民之間,怨怨相報,循環無止境。同時,統治階層亦故意壓制伊斯蘭教。此外,在侵略國內各小數民族時,大多派遣回族官兵隨同征戰;在回民被迫起義時,又征調蒙古、西藏等族的官兵參加對起義的鎮壓,以製造回族與其他各族之間的仇恨和矛盾,因而希望藉此以沖淡了回族與清朝統治?之間的仇恨和矛盾。然而,卻不如清所料,於順治五年 (1648年) 爆發了以米刺印,丁國棟為首的回民「反清復明」起義,更使清朝政府對回族的統治和壓迫特別殘酷,現詳述有關的情況。

民族因素

首先,回民的人格被賤視。這具體性地表現在清朝的公私文書中,不僅把回民低稱為「回子」、「回賊」、「回匪」,而且更普遍把回字加一「犬」旁 --「 回」--,以示回族人不屑於人類。

其次,回民生命毫無保障,特別是清朝統治?挑撥回族與漢族相互仇殺。清朝統治?對於回民抱?任意殺戮的態度,並不時挑撥漢人中的豪?勢力仇殺回民。如於道光二十三年及二十七年(1843年及1847年)時,雲南永昌府曾發生先後二次屠殺回民的事件,以道光二十七年的屠殺回民事件為例,由於清政府官吏公開支持那些豪?勢力得以放膽屠殺回民,而這次屠殺,不論原居城鄉或是過客,只要是回族,即被殺害。是年值

相关热词搜索:回族 历史 回族历史起源 回族历史简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