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人物的论文篇一:历史人物论文

论曾国藩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系别: 通信工程

学业生名姓称: 通信工程 名: 韩潇

学号: 11081518

论曾国藩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履历曾国藩

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

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 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平生的成就

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

《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曾国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实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记》),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曾国荃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曾国藩处死李秀成,是为杀人灭口。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故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

“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

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中国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人眼里被视为是相对立的,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封建文化的核心是儒学,它的特点是“重伦理,轻科学,重政术,轻生产,重传统,轻创新,重保守,轻改革,也就是所谓重道轻器,重本轻末,重义轻得”。而中国的近代文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文化。它不是从中国的土壤里孕育出来的,而是从国外移植过来的西方近代文化。西方近代文化的核心是科学与民主。严复曾经对中西文化进行过比较,指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方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也有的说:“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圣人的道,而西方文化的本质是器物技艺。”中西文化无疑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但西方近代文化移植到中国的土壤里萌发生长,就必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近代文化是通过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的对抗、斗争、调和、融会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近代文化。因此,中国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对立的一面,也还有相通之处。处在这个文化转型时期的历史人物,多有通融两种文化的品格。曾国藩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

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曾国藩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能否可以说:曾国藩对西方文化就全盘拒绝呢?许多论者认为,不可以,他既不是对西方文化不分良莠一概拒绝的封建顽固派,也不是不顾中国国情对西方文化一律照搬的所谓“全盘西化”派,而是主张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中体西用”论者。曾国藩对中西文化,都是持扬弃态度,对彼此的长短有个清醒的认识,强烈的民族意识使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主体地位,而辅以西方文化。有的论者指出,曾国藩在高扬“卫道”旗帜的同时,把传统儒学中的“经世致用”精神发掘出来,形成“义理经济”合一的新格局,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恢复了其中号召士林,维系人心的作用。正是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长短有透彻的了解,他就能够吸取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引进西方近代文化。

有的论者指出,曾国藩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带头人,是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倡导者。“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者是他;第一个造出轮船者是他;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是他;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是他”。第一个上奏促成容闳实现派遣留学生计划的,也是他。

曾国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为什么又能够成为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带头人呢?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呢?有的论者论述道:“这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

历史人物的论文篇二:中国通史人物论文

论苏

【摘要】苏秦(前?—前317年),字季子,战国时期的洛阳轩里人(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虽然出身农家,但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鬼谷子门下。苏秦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配六国相印,进军秦国,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历史上对苏秦的评说不一,单从两个成语就可看出。悬梁刺股和朝秦暮楚的典故均来源于苏秦。可以说,苏秦的一生,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生。

【关键词】苏秦的兴衰荣辱,苏秦的多面人格,苏秦形象的误读,借鉴和意义。

【绪论】长久以来,对苏秦这个人物的评价往往陷入了极端。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要正确客观的评价苏秦,必须根据正确的史料。研究和考证,都表明《战国策》和《史记》中关于苏秦合纵六国的事迹属于后人拟作,而苏秦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为燕昭王反间。当初苏秦由燕去齐,目的正如他所说“臣循用于齐,大者可以让齐毋谋燕,次可以恶齐赵之交,从而使得王之大事”。而历史正如他所预料,在苏秦的鼓动下,齐湣王三次攻宋,招致了五国伐齐局面的形成,最终实现了燕国的报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秦完成了他一生的使命。

【正文】一、苏秦人物平生介绍和兴衰荣辱

①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无所成。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1】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于是得太公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2】苏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

②游说六国过程:至秦而不得用,秦惠文王列举了十条不可行,拒绝了苏秦。接着去说赵,奉阳君不理他,然后就去了燕国。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

【3】于是苏秦得到燕国重用。至此,苏秦完成了他一生最重大的转折,同时开始了他反间的重任。

说韩:苏秦激怒韩宣王,使其专心合纵。

说魏:同样以人臣自私来劝说魏襄王专心合纵。

说齐:晓之以秦国不可能越过赵魏来攻打齐国,而齐国居然臣服于秦国,很令人蒙羞的。 说楚:苏秦说楚威王说,六国中其他各国已经联合,楚国不参与,则必然为秦国所攻。经过这样一番劝说,苏秦成为合纵长,据六国相印,叱咤风云。当苏秦声名显赫、衣锦还乡之后其家人,上至父母,下至妻嫂,无不对他殷勤献媚,与之前狼狈归家时受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不得不叹,“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戒。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4】

③合纵失败及身亡

六国合纵,本来就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所以根基不深。秦国派犀首出使齐国,魏国,一起征伐赵国,以此来破坏六国合纵,苏秦离开赵国,合纵就瓦解了。当时齐国乘燕国正在发丧,侵占了燕国十座城池,燕王让苏秦讨还。苏秦于是游说齐王:燕王是秦国女婿,您夺取燕国领土,就是引来秦国精兵么!所以齐王归还了燕国这些城池。

燕文候死,易王立,苏秦与文候夫人有染,被易王发现,苏秦畏惧被诛,遂离开燕国到齐国去,受到齐宣王重用。其后,宣王死,湣王立,多有与苏秦争齐王宠信的大夫刺杀苏秦,苏秦伤重。齐王捉拿贼人,但不得。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苏秦作乱为名,在他死后车裂他于市中,使贼人出现。齐王用其计,果得贼人,诛杀了贼人。后来,苏秦为间谍在齐为燕做事泄露,齐国憎恨且愤怒燕国。

二、苏秦的多面人格

苏秦是矛盾的,复杂的,是应该被歌颂与赞扬的,也是应批判和反思的。但也正是他复杂又多变的人格使他能在战国那个群英辈出的时代一直熠熠生辉,在今天仍为人们所称道。其多面人格具体表现为:

(1)他勤奋且理智,自省而宽容。苏秦最初主张连横,近数十次欲劝说秦王攻打六国而不得,最终貂裘破损,床头金尽,形容枯槁,面有愧色。归至家中,妻嫂不理,父母冷漠,苏秦只是感叹了一下家人的冷漠但也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非单纯的怨天尤人、怨恨世态炎凉,而是认真的发奋读书,“乃也发书,陈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2)他豪放不羁,积极进取,反对儒家的信廉孝。苏秦的才华被所

(3)关于选贤举能,他主张无妒而进贤。许是之前没有被秦王赏识,后来又被燕王身边的近臣所污,对于人才的选举方面,苏秦表现出强烈的惜才心理。他激怒张仪,投奔秦国,让秦国强大,同时更催化了合纵抗秦的迫切性。

(4)他有远见,有谋略,他的思想成熟到使今人都自愧不如。就如之前提到的使张仪入秦,使敌人强大,从张仪来投奔秦国开始,苏秦计划的齿轮就已开始运转。这一盘大棋,布棋、撤兵,指挥者都是苏秦一人,这番气度与智慧,非普通人所能及。冷静的对待,辩证的思考,面对别人害怕的事他迎难而上,于是便能创造奇迹,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4)他善辩,也是间谍。秦昭王约齐王一起称帝,并约定秦为西帝,齐为东帝。此时,苏秦面见齐王,排比、铺陈、汪洋恣意,以问为答,层层深入。让齐王亲口讲出不称帝而是合纵楚燕韩赵的政治方针,掩盖其反间阴谋。看似为齐国着想的论辩,实则为了维护燕国的利益。以看似维护敌方的利益的态度示意,深入齐国内部影响高层的政治决策,不得不承认苏秦是一个聪明的手段高超的间谍。

(5)他现实自私,爱权势,爱财,这在中国传统的人才评判标准里面会是一个不太光鲜的特点。在《苏秦始将连横》中提到他声名显赫、衣锦还乡之后其家人,上至父母,下至妻嫂,无不对他殷勤献媚,与之前狼狈归家时受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不得不叹,“在政治混乱的年代,富贵显达是基本上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何况是命途多舛的苏秦,明白时间竞争规则的苏秦。”

三、苏秦形象的误读

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儒家所谓的礼义廉耻是完全失效的,何况在政治活动当中,不能以简单的道德来衡量。不是有句话说的好么: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这本该无可厚非的,只是中国2000多年的独尊儒术让我们对他形成了一个坏的印像。正所谓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苏秦的一生,是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一生,他留得身前身后名,让后人瞻仰。

四、借鉴和意义

苏秦这个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战国时代谋士们苦心孤诣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他既表现了谋

士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灵活策略,也反映了他们朝秦暮楚立场不定追求功名富贵的庸俗心态,他在事业上的成败得失正是战国时代政治局势演变、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生动折射。诚然,“功利主义”的泛滥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容易导致弱肉强食的残忍竞争。然而我们又要意识到,这种追求自我表现和实现的锐意进取精神对于社会的巨大推动力。

【结论】:苏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他因权谋显贵,又因权谋而死。他并不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而是一段永远抹不掉的传奇。就像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亚非欧大陆建立起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帝国,虽然死后帝国分崩离析,但无法否认的是这就是一段无法超越的神话,无人企及。世上只有一个苏秦,他为我们奉献了一段智慧谋略翻云覆雨的故事。

【注释】

[1]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司马迁著

[2]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司马迁著

[3]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司马迁著

[4]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司马迁著

2013.12.17

历史人物的论文篇三: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历史论文

要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我最感兴趣的人物当属毛泽东。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和瓜分的肥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但都没有成功,没有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社会衰颓的趋势。在不屈不挠的斗争中,代表中华民族最先进力量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受帝国主义侵略、欺负的历史,再次进入了一个生气勃勃、向前奋进的新纪元。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战略家、革命家、军事家,而且精通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化,是伟大的学问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把当代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将中国思想文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的不发达和资产阶级的软弱,中国资产阶级未能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也未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形成自己的成熟思想体系,以代替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肩上。在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形势下,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自己的领(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历史人物的论文)袖毛泽东,形成了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

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产生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民族英雄。但历史上有哪位杰出人物、民族英雄的功业、理论、精神、文采、人格能与毛泽东相比呢?恐怕很难找得出来。毛泽

东是伟人之中的伟人,英雄之中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在近代史纲要中的毛泽东中国近代史论,我了解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这是毛泽东在吸收了30年代展开的一场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毛泽东明确了近代中国社会诸阶级和阶级分析方法,突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农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广大劳动人民是主要的历史创造者,这应该看做是中国史学界的一次观念革命,也是新旧史学界的分水岭。他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论学说,这是毛泽东近代中国史论的精华和结晶,也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和创造。

南特威希曾说过我他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毛泽东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其次,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没有让她成为前苏联的卫星国,中国独立走着自己的路。

二.毛泽东对世界的影响

在课堂上了解很多关于各国人受毛泽东影响的故事。现在是电影导演的塞尔齐奥回忆说,因为毛泽东思想在拉丁美洲的巨大影响,所以他很小就去了中国。在中国时他受到的不仅是政治影响,而且还在南京受了三个月的军事训练。1968年他18岁时回到哥伦比亚,参加了受毛泽东思想影响极大的哥伦比亚共产党游击队。他在游击队呆了五年,一直以中国为榜样,想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哥伦比亚。他认为在中国人已经逐渐摆脱毛泽东影响的今天,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却仍然在哥伦比亚,在秘鲁、玻利维亚和墨西哥继续存在。

美国学者施拉姆直言不讳地说:“一百年之后,毛泽东仍是世界人民最为关注的思想家与军事家。”

一些西方学者大胆地摈弃意识形态之争,对毛泽东的世界历史贡献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他们给予毛泽东的评价甚至超越受益最大的中华民族的学者们所给予的赞誉。施拉姆对此做了进一步解释:“毛泽东的一生,是在为全人类的最终命运战斗和操心的一生。他不仅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也是不畏强权的斗士。他不仅处处维护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也为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费尽心血。毛泽东个人出色的战略眼光,让那个时代其他政治领袖黯然失色。” 七十年代,日本共产党创办了不少宣传毛泽东思想的进步报刊,呼吁广大日本人民要深深体会到“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救日本。”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日本人民反美爱国斗争深入发展。群众高举毛

主席画像、高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号向日本官僚主义展开进攻??

查韦斯向国内人民演讲时,强调最多的一句话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句毛泽东最有哲理的一句话,引导着委内瑞拉主流民意不畏美国强权政治,自信自强地开展国内政治、经济建设。

毛泽东思想在委内瑞拉深入人心。他们觉得毛泽东的思想是非常革命的思想。“贯彻中国毛泽东思想可以帮助消除我所处的社会的不公。尤其是在我看来,毛泽东在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道路与前苏联的官僚的、僵化的、狭隘的‘社会主义’不同,看起来更加生机勃勃 毛泽东逝世那年,巴基斯坦领导人发来的唁感人肺腑。当时,巴国总理贝娜齐尔·布托痛哭失声: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他的强有力的影响在全世界亿万男女的心中留下了印记。毛泽东是革命的儿子,是革命的精髓,确实是革命的旋律和传奇,是震动世界的出色的新秩序的最高缔造者。毛泽东没有死,他永垂不朽。如果仅仅是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他的划时代的功绩,那将有损于对这位非凡人物的纪念。他对当代局势发展的贡献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这位人物的谦虚和幽

默,他的光荣和伟大,他的英勇和胜利,将永垂青史。毛泽东的名字将永远是穷人和被压迫者的伟大而正义的事业的同义语,是人类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斗争的光辉象征,是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胜利的标

志——我们巴基斯坦将永远怀着敬意纪念不朽的毛泽东。” 这些都是在课堂了解到的故事,虽然不全面,但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世界深刻的影响。

也许在晚年毛泽东放了一些错误,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虽然出现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失误,。有的人就想抹杀毛泽东的影响,但抹杀毛泽东的名字,也就没有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在经济、教育、科学、文化极端落后的基础上迅速地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导弹、人造卫星,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毛泽东不仅是现代中国革命之父,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而且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总之,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才扭转了自明朝中叶以来停滞不前、日益衰颓的趋势。

而在我的心目中,毛泽东受人敬仰、称颂,不只在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而且还在于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德。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救民,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己任。他历经种种磨难而始终矢志于人类解放事业。他继承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传统美德,把自己的一生及全家都无私地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人物 论文 关于历史人物的论文 历史人物论文范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