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与苏联经济改革学案
发布时间:2020-10-16 来源: 精准扶贫 点击:
莒县二中高一历史
必修( ( 二) ) 学案
201 15 5- -4 4
班级 ___
小组 ___
姓名 __________ __
主备:
马玉洁
审核
陈龙菊 第 第 14 、17 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 列举“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4.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 学习目标】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特点、结果和意义:
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4.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措施和结果并评价。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 问题引导 ·课前预习】
1.阅读教材,分析俄国为什么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1922 年,俄国为什么又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其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3.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4.斯大林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点?如何评价?
5.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各是什么?结果如何?如何评价?
【 知识清单 】
知识点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背景:
(1)国际:武装干涉:
。
(2)国内:形势严峻:
。
2.目的
(1)前期:一切为了
。
(2)后期:直接过渡:
。
3.内容 (表一)
4.评价
(1)作用:必要、有效。
。
(2)弊端:超限、危机。
。
知识点 点 2 新经济政策
1. 背景
(1)经济
战争破坏:
国家无力:
。
(2)政治:
2.目的:解决危机。
。
3.内容 (表二)
4.意义: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知识点 3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 确立
(1)时间:
(2)途径:
2.特点
(1)所有制
(2)经济体制
(3)管理体制
(4)管理手段
3.评价
(1)积极作用
实现工业化:
领域 政
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领域 政
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奠定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
伤农
僵化
照搬模式
知识点 4 苏联的经济 改革
项目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措
施
农 业
工 业
评
价 积 极
局 限
【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课堂探究一】
材料一
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岳麓版《经济文明历程》14 课 (1)
据材料一回答,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的?
材料二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全球通史》
(2)苏俄(联)“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进行了哪些探索?
(3)苏俄在“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的情况下,实施了什么政策?
材料三 “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 材料四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
(5)“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错了之后,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
材料五: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材料六:列宁曾就某一政策说过“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6)结合表一、表二和材料五、六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材料七
材料八 年份 项目
1913 年 1921 年 1923 年 1925 年 粮 食 作 物耕 种 面 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 食 作 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 年)
材料九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7)结合以上材料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什么意义?
【课堂探究二】
材料一
丘吉尔曾在一次议会演说中说“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时候,还只有木犁。当他撒手人寰而去,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材料二
《斯大林传》的作者尤里·茹可夫说:“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日等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亚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工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材料四
在沙皇时代,四个人中就有三个文盲。经过多年努力,到 1939 年,全国识字的居民
达到 87%。城市普及了七年知道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
材料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1937 年比 1928 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材料六: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 年为 31.4 公斤,1955 年为 31.8 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七: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 1 卢布,那么 700 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 1 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 1 卢布。
材料八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
课堂小结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新经济政策
“ 斯大林模式 ”
【以史为鉴】
苏俄(联)探索中的改革,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
【课堂探究三】
材料一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直接过渡。超越生产力水平。
引起 政治经济危机,放弃。
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逐步过渡。适应生产力水平。后被取消。
生产力发展与过渡同时。超越生产力水平。
成就巨大,弊端不少。日渐僵化。
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材料二 1954-1958 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到 60 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材料三
1957 年 11 月 7 日,前苏联“斯普特尼克2号”
1961 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载人航天成功 卫星将第一个试验动物——小狗“莱伊卡”送上了轨道。
(1)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材料四
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 业 总 产 值平 均 年 增 长率 1966-1970 年 7.8% 8.5% 1971-1975 年 5.7% 7.4% 1976-1980 年 4.3% 4.4% 材料五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3)戈尔巴乔夫如何摆弄剥光“卷心菜”的?他剥光了“烂叶子”后这个国家的命运如何?
(4)苏联经济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哪些经验教训和启示?
导致右面表格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巩固练习】
1.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上述主张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四月提纲》 2.蒋经国在苏联求学时期曾在日记中写道:“午饭后……我和几个朋友走到街上去买东西。莫斯科没有大的商店,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与商人开办之别。”据蒋经国日记内容可知当时苏联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 实行农业集体化 3.1919 年 8 月到 1920 年 8 月,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征购到两亿两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 年一年里,苏联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的粮食。这说明(
)
A.两个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
B.两个政策的实施为经济建设募集的粮食不断增长C.两个政策的实施都巩固了政权
D.两个政策的实施都为战争募集到了足够粮食 4.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采取固定的粮食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5.B.T.克列缅在《斯大林造成的社会主义――集体性的变形:实质用根源》中认为:“它从产生之初就不具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性质……(农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真正主人:他们播种什么、什么时候耕耘和收获、交售自己的多少产品、交给谁、按什么价(有时完全是象征性的价格),都要听命于他人。”作者评价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自由放任经济模式
D.农业集体化运动 6.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7.下表体现了 1928 年至 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其变化原因不包括
1928 年 1932 年 1937 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电力 10 7 4 3 2 A.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欧美遭受经济大危机打击 C.苏联对德作战的军事需要
D.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推动 8.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9.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D.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10.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又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窗,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了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①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开展大规模的种植平方米运动③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④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11.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12.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苏联“垮了”的根源是 A.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
B.西方的“和平演变”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 13.有一则笑话讲道: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为了使火车继续前进,四位领导人分别下达命令①“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②“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③“给我调 100 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④“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该笑话调侃了苏联几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措施。其中,调侃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成果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5.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与图片人物有关的是 A.“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开垦、开垦、再开垦”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