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如何突破既得利益阻挠

发布时间:2020-07-28 来源: 精准扶贫 点击:

 改革如何突破既得利益的阻挠

 提要:国家富裕不是最终目标,老百姓富裕才是中国梦。但是中国每一次产权改革都面临着多重两难选择,如何让改革避免落入“产权改革陷阱”,如何破除既得利益集团和保守思想的阻挠?滕泰在《民富论》中给出了答案。

 任何制度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和财富创造产生影响 , 而且先前的选择会影响后面的选择 , 旧的制度安排很可能会成为新制度的推行成本 , 已有的技术沉淀会影响新的技术的开发 , 既有的利益安排也会影响新的利益格局的出现。

 曾经在农业社会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大地主和官僚, 自然会反对“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 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建成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立功并受益的传统官僚, 以及各级单位的大小领导也一度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推行市场经济的阻挠者; 而最近几年迅速扩张的国有资产部门领导, 在基础设施投资中付出了心血的地方官员, 以及辛苦工作在学校、医院等各垄断部门的受益者, 既是前一时期的有功之士, 也是现在那些低效率运行的部门的既得利益者和未来潜在的改革阻挠者。

 当然, 一种体制如果持续对于要素生产力、人类财富创造能力产生严重的抑制, 它最终必然被突破, 而且这种突破和制度变革常常会引发财富的爆炸效应。比如, 由于人民公社制度对农业生产力的长期抑制, 70 年代末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就

 导致同样耕地面积和技术条件下的农业产量迅速增加, 粮食产量飞速增长, 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内把困扰中国数百年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

 然而, 在任何一次新的制度突破之前 , 一定会遇到利益集团的阻挠, , 因为他们是长期稳定不变的制度下的必然产物。改革的顺利推进 , 首先要让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共同的长期利益妥协并支持改革 , 因为如果改革成功 , 他们也将最终受益。

 80 年代的改革曾经让很多习惯于计划体制的官员不适应———或者权威受损, 或者短期利益受损, 但是由于改革的成果是中国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 几乎所有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到市场经济的官员、老厂长、村级支部书记等曾经的保守派都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相反, 改革起步较晚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则因为后来的革命而使所有保守派和曾经的保守派成为体制的牺牲者。再比如, 清末的保守派, 虽然他们短期成功地阻挠了改革派,但是之后清朝的灭亡却让他们付出了更惨重的代价。

 总之, 只要是正确的改革, 最终一定会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因此即使短期既得利益集团相对受损, 长期来看也会最终受益。尽管如此,由于并不是所有的既得利益集团都会从社会总体福利增加或长期的财富增长出发来考虑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 就有必要对既得利益集团作出适当的利益补偿安排。

 事实上在任何一次改革中 , 利益受损者的感受都要比改革受益者的心理感受更加深刻。从心理学上讲, 在一个房间打麻将的

 人, 赢了 100 元钱的人所得到的心理愉悦, 一般抵不上输掉 100 元那个人的心理沮丧程度。同样的道理, 假定短期的改革是零和博弈, 那么在制度变化中受损的一方的心理感受, 要大于在改革中受益一方的心理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改革启动时, 受损者会激烈反抗, 而很多受益者却默不作声, 结果改革的主导者就会面临着更多反对的压力, 并最终造成改革失败。

 除了平衡改革受益者和受损者之间的利益, 并对受损者做出适当安排之外, 成功的改革还应在当前适当预支未来潜在的改革利益, 并适当借助于内部的潜在危机、有识之士的舆论引导、领导者的权威、甚至外部的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既得利益 阻挠 突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