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勤俭书记在考察检查大运河江苏段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1-05-18 来源: 讲话发言 点击:

  娄勤俭书记在考察检查大运河江苏段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这次既是调研,也是工作检查,我们用了三天半的时间,全程考察了大运河江苏段以北部分,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工作进行了检查,沿途听取了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四市的工作汇报,总体感到,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起势很好、成效明显,各地各部门思想共识高度凝聚,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工作举措不断创新,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大运河立法、文旅基金设立、研究院组建、出版工程实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等具有开创性意义,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首届大运河文博会等成功举办,推动江苏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充分体现了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追求和积极成效。对此,省委充分肯定。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全省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扛起历史责任,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传承中华文脉交出时代答卷,让千年运河留下新时代的江苏印记。下面是蒲公英文摘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娄勤俭书记在考察检查大运河江苏段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娄勤俭书记在考察检查大运河江苏段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一、深刻理解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极其深刻又极为形象地指明了大运河的特征和重要作用。平时我们大多从资料上看大运河、部分地了解大运河,这次调研,真正行走在大运河上,才更深刻地理解了总书记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才更真切地体会到大运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一脉活水。这几天,我们乘船从徐州沿运河而行,看到河面很宽阔、运输很繁忙,充满了生机活力。有不少人认为,大运河已经是历史之河了,很多地方河道都干枯断流,发挥不了多大的运输作用。事实并非如此,大运河江苏段至今仍然水量丰沛、通航良好。这次看了,实际情况还超出预期,特别是流经徐州后三度“借湖行运”,与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融为一体,河道最宽的地方接近2公里,综合功能保存也最为完整,通航里程达687公里、占总里程近3/4,年货运量约4.8亿吨,这样的运力就是与长江一些区段相比也毫不逊色,我们去看的扬州邵伯船闸,年过货量高达2.5亿吨,是长江三峡船闸的近2倍,还创造了日通过108万吨的全国内河船闸最高纪录。不仅如此,江苏段还是江水北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通道,调水出省超过40亿立方米,源源不绝的运河水滋养了苏北以及更北地区的广袤良田,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水问题。由此可见,大运河虽流淌千年,但至今仍奔腾不息、生机勃勃。

  大运河凝结着先人的智慧结晶。大运河很多治水、漕运、水利开发工程设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我们的祖先创造性解决了开源、蓄水、地形、洪沙等诸多水利难题,高超的治水智慧、水利工艺,现在都让人赞叹不已。我们看了淮安的清口水利枢纽,确实非常了不起“,借自然之力以用之”,在水系格局极为复杂的情况下,以束水攻沙、蓄清刷黄之法解决了漕运畅通的大问题。这个方法,黄河治理至今都还在沿用。大运河流到扬州境内,水流急转直下,古人为了抬高水位、减缓流速以保漕运,把一段直线百米的河道改成1.7公里的三道弯,这也是一大创造。在扬州考察时,我们登上高台俯瞰,“运河三湾”尽收眼底,每一道弯都淋漓尽致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这种智慧理念对扬州整座城市的规划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这些工程是大运河江苏段灿烂水工文化的缩影,凝聚着高超的水工智慧。刚才,水利部门的同志也作了汇报,我特别感慨,水利工程建设确实是利在千秋的大事,一代代江苏运河人继承先人智慧,没有停下开凿、疏浚、修缮、治理的脚步。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运行40多年依然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泵站枢纽,堪称现代水利工程的典范。现代科学技术赋予水工文化新的活力,大运河积累的祖先智慧随时代不断进步、福惠后世子孙。

  大运河是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沿运河走,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运河生则城市生、运河兴则城市兴。大运河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孕育滋养了一座座名城古镇,大运河文化也在城镇繁华和人民生活中得到“活”的传承,光是我们江苏段,就座落着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12座历史文化名村,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遗存,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28处。徐州自古是运河中段的重要枢纽,我们去看了户部山,明清古院落和建筑群鳞次栉比,记载反映了西楚、运河、建筑、民俗等各种文化绵延叠加、交融影响;我们考察的宿迁皂河镇龙王庙行宫,是全国众多乾隆行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持最为完好的一处;淮安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一条里运河完整记载了淮安漕运文化、河工文化、江淮文化的集中性和代表性,盱眙县古泗州城深埋水下330多年,几年前经考古发掘后重现天日,从出土的大量文物,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这个“水陆都会”的繁盛;扬州作为“中国运河第一城”,早在隋唐时代就以“十万人家“”十里长街”繁华而著名;运河沿岸还有邵伯、河下、皂河、窑湾等众多古镇枕河而建,穿越千年时光。考察期间,我们行走在名城、古镇的街巷之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大运河的活力和文化浸润,这些地方不仅依旧商家林立、熙熙攘攘,人们还可以欣赏到南北交融的园墅楼台,聆听南北大戏里的运河故事,品读四大名著与大运河江苏段的不解之缘,或是领略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技艺,这些特色浓郁的文化元素,都源于大运河的南来北往,融入了寻常百姓生活,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福祉。

  所以,总书记讲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不仅仅在于大运河是运输水道,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动脉;是经济带,更是丰富多彩的城镇带、文化带。可以说,大运河是活着的文化载体,是滋养江苏发展的生命之河、灵性之河。

  二、以科学的理念统筹推进保护传承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了“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要深入领会、坚决落实。江苏段作为大运河的核心段,是全线历史最悠久、文化遗存最丰富、活态利用最好的河段。国家《规划纲要》中江苏纳入核心区的县(市、区)、纳入六大文化高地建设的城市数量、纳入国家工程的重大项目也是运河沿线省份最多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也明确大运河江苏段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全省上下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树立科学的理念、发展的眼光,把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把江苏段打造成为走在全国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让这一“流动的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文化保护传承要有“继往开来”的思想。大运河的每一段河道、每一座水利工程、每一个古建筑,甚至是一种曲艺、一口方言、一门手工艺,都是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做好保护传承工作,一方面要“继往”,明确这些大运河文化遗产和关联资源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做好沿线重要文物考古、研究和认定,摸清底数、建立档案,抢救性保护濒危非遗项目和历史文化风貌,决不能割断历史文脉;另一方面要“开来”,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角度挖掘和展示大运河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让大运河丰富的历史遗存从静态变为活态,让运河文化在现代活化复兴,更好地服务今人、传承后人。

  环境治理修复要有“道法自然”的态度。大运河是先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今天,我们保护修复大运河生态环境,同样要遵循自然规律。在扬州调研期间,我们看到古人为治理洪害而兴建的七河八岛、归江十坝,都是尽量避免与洪水正面交锋,顺应水流动的规律,在水满时引导入江,在水少时蓄水以用。我们要传承古人的这种理念,实施柔性治水,修复河道自然形态、湿地系统,构建自我调节、自我净化的运河水系。要遵循历史规律。大运河沿线历史遗存都经历数代兴筑演进而成,展示运河文化一定要拉开历史维度,展现历史演变、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变迁的完整过程,体现历史纵深,并与现代文明串联起来。保护修复历史遗存,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的古镇、历史遗存本来就枕河而建,应当在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原貌的前提下进行保护。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能孤立看待文化遗产,而是要将运河文化与地域文化、人文、风土、民俗等文化附载一体保护,注重建筑风貌与文化内核的一致性,在加深对文化内核认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周边整体环境。古建筑是运河文化的生动讲述者,我们考察途经的宿迁皂河古镇,北方宫廷式古建筑群和大量明清宅院相得益彰,体现了皇家宫苑文化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交融。文化是活的,建筑也是活的,对古建筑的修缮,既不能搞破坏性修复,也不能空有一个仿古的样貌,或是修建几间传统的房屋,而是要延续传统建筑风格、恢复原有风貌风土、表现历史文化符号,用建筑语言解读好运河文化,与老百姓生活相融,真正做到修缮一片搞活一片。

  资源开发利用要有“融合共生”的理念。要把功能发挥作为基础。在不少地方运河河道干涸的情况下,江苏段的综合功能依然活跃,这是我们推动大运河江苏段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基础。要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一宗旨,充分发挥大运河在交通运输、水资源利用、农业生产、防灾防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大运河更好地融入当代、服务为民、造福于民。要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用好用活大运河这个蓄积千年文化势能的“超级IP”,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把运河文化内化到产业形态中去,打造承载运河记忆的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水系特色明显的文化经济带。要与城市建设交相辉映。坚持“城河共荣“”景河共生”,将运河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之中,追求水与岸、河道与建筑、功能设施与文化景观的协调之美、整体之美,使城市风光与运河风光各美其美、交相辉映,为大运河文化注入新时代的青春活力。要与乡村振兴统筹起来。依托运河沿线的水、文化、生态、农业等资源发展一批富民产业,打造一批像窑湾、皂河、河下这样的运河特色小镇。

  三、用项目化思路推进国家规划落实

  根据国家《规划纲要》,我省已经制定印发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接下来关键是要落实,着力点在项目建设,要坚持以项目化思维来推进任务落实。

  一是要体现至高性。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和工程量最大的人工运河,代表了人类运河文明的巅峰水准,这是其他国家运河特别是内陆人工河道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开展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一定要有历史的视野、长远的眼光,努力建设一条与大运河的历史地位、资源禀赋、时代要求相匹配的高水平文化带。从目前来看,我省已排出的项目数量很多,但体量都不大,特别是独树一帜、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项目不多。要进一步做好项目整合包装,集中力量推进“国字号”、有影响力的大项目,体现江苏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上的最高水平,决不能因为认识不足而留有遗憾。对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淮安水工科技馆等重大标志性项目,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品质建设,体现最高目标追求,建成传世之作,成为区域性标识,经得住历史检验。

  二是要注重系统性。大运河集运输、水利、文化、城市、建筑、生态于一体,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这就决定了单独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搞不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调研时我一直讲要“保护第一、服务发展、造福人民”,就是要求坚持系统性思维,把握好文化大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优先次序,既要突出保护这个大前提,系统推进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和生态保护修复,又要兼顾好航运发展、水利兴建、产业开发、城乡建设,更好地发挥大运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保障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对于每一个项目、每一段河道、每一处风貌,都要充分体现在整个文化带中的定位和作用,做好细致、统一的规划,使每一个单元都能成为传承运河文化、做强运河品牌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是要坚持创新性。对于大运河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很重要的是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创新表达形式、突出地域特色。这次调研看到,一些项目建设还存在同质化现象,一些博物馆展览馆缺乏实物支撑,文化呈现不够鲜活、特色不够鲜明。要坚持一馆一主题、一馆一特色,征集展示一批代表独特地域文化的文物史料,善于用现代科技表现手法,用精致优美的笔触,书写好别人模仿不来的运河故事。要在资金投入、要素保障、区域联动、监督管理、考评激励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保障支撑。

  四是要严守规范性。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大运河立法,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法治完善决策、规范行为、推动规划实施,确保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始终运行在法制轨道。要严格履行项目论证、审批程序,杜绝未批先建、超越红线等情况发生,对于违背规划、乱占滥用、影响文化和生态安全的设施,该拆除的要坚决拆除,对于有些符合规划但是手续不全的项目,该完善的要抓紧完善,避免违法违规,确保文化和生态安全。

 

相关热词搜索:勤俭 书记 大运河 建设工作 讲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