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遗忘

发布时间:2020-10-18 来源: 讲话发言 点击:

 学习与遗忘

  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记忆是积累知识的仓库。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天天训练记忆的办法对于青年人不但目前有用处,而且对于他们终生终世都是有用的。"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要想在学习中获得牢固的知识,就要在增强记忆能力,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上下一番苦功夫。

 记忆是一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这里所说的经历过的事物,指被人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事物,或体验过的情感,以及从事过的行为和动作,这里所说的经验是指记忆中所保留的映象。

 记忆亦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记忆与感知不同,感知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而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从生物化学方面看,记忆的基本生理机制是:客观事物以一定的关系作用于分析器时,在大脑皮质上就会形成暂时神经联系,这些暂时神经联系在刺激物作用终止以后以某种痕迹的方式保留在头脑中,它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活跃起来。

 贮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为什么会遗忘?这是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事实上,遗忘会使我们失去许多有用的技能和有价值的知识。例如,有人经过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人们在中学和大学课程中所"学到的"概念。有 60%在 2 年之内就被遗忘。当然,事物总有两面性,遗忘也是这样。

 假如我们接受的信息一点也不遗忘的话,那么,我们的头脑就会被各种各样的琐碎小事所充斥,难以提取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尽管心理学家们提出了种种遗忘理论,但每一种遗忘理论都既有赞同者也有批评者。看来,每一种遗忘理论在解释某一种现象时是有道理的,但用来说明另一种现象时就发生了困难。所以,对遗忘现象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为了使读者对此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不为某种理论所局限,这里我们介绍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遗忘理论。

 1.消退理论

 根据消退理论的解释,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这种理论假定: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或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据认为,这一过程就像拍照后印出来的相片一样,随着时间的延长,相片会逐渐变黄而模糊不清。现在也有人把这种遗忘理论称之为"渐退理论",即认为,不常回想起的或不常使用的信息,往往容易从记忆中失去。

 事实上,这种理论在 30 年代初就开始遭到一些心理学家的怀疑。因为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保持信息期间(即在学习之后、测验之前这一段时间内)参与各种活动,会对记忆有一定影响。心理学家还发现,人们醒着的时候失去的信息,比睡着的时候失去的信息更多些。显然,只把时间的推移或不定期使用信息作为遗忘的真正原因是不充分的。这种所谓的"睡眠效应"成了下面要介绍的遗忘干扰理论的依据。

 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又开始重新评价消退理论,认为对遗忘的讨论,最终仍须回到消退理论或渐退理论上来,因为遗忘干扰理论或其他遗忘理

 论,都没有解决因时间推移而产生遗忘的问题。例如,实验结果表明,即便在没有前摄干扰或倒摄干扰的情况下,遗忘也还是在发生的。

 2.干扰理论

 干扰理论认为,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归类,提取线索就愈益失效。消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贮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认为遗忘是由于提取失败所致。不少心理学家都相信,许多遗忘是由于干扰,而不是由于消退。有人甚至认为,85—98%的遗忘变量应归结于干扰,余下的变量才归结于消退。

 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有人用电击病人大脑的各个不同的部位,使得病人回想起自己认为已经完全遗忘了的事情。所以,在有些心理学家看来,我们所失去的,是进入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通道,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后来学习的内容在起干扰作用。

 干扰主要有两类:倒摄干扰与前摄干扰。倒摄干扰是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受后来学习内容的干扰;前摄干扰是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前后学习的内容越相似,干扰的程度就越大。

 詹金斯与达伦巴克对倒摄干扰的经典性研究,被心理学界人士认为是极有说服力的。他俩发现,在入睡前学习的内容,比上午学习的内容遗忘得要慢些。这是由于白天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倒摄干扰比临睡前要多些。有人据此推断,一个人在一生中第二个 25 年记忆开始减退的主要原因(当然不是唯一的原因),是干扰所致。

 安德伍德的经典研究则说明了前摄干扰在遗忘中的重要性。他给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被试提供一系列要他们记住的单词。在给第一组被试看这些

 单词之前,先让他们学习另一组单词,第二组被试则只学习一组单词,一天以后检查被试的遗忘情况。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只记住要求他们记忆的那一组单词的 25%,而第二组被试能记住 70%。安德伍德认为,第一组被试成绩之所以差,是由于前摄干扰所致。

 3.动机遗忘理论

 动机遗忘理论与前两种遗忘理论相比,在解释遗忘的原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消退遗忘理论认为,信息的遗忘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模糊;干扰遗忘理论则强调新、旧信息都有可能干扰我们回忆某些内容这样的事实。但是,这两种遗忘理论都没有涉及个体的需要、要求、希望等动机因素。换句话说,它们都没有考虑到人们记忆某种信息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动机驱使的,那些会引起消极情绪的信息很可能被遗忘。

 这种理论认为,有些信息可能对我们自已很重要,所以被记住了:而有些信息可能会引起我们的痛苦或不快,因而不大可能被记住。例如,有人对持截然相反观点的两组学生在辩论时的论点作了记录,事后测验这两组学生。结果发现,每一组学生记住赞同自己意见的论点,远比反对自己意见的论点要多得多。日常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自己对他人的看法或态度,会影响是否记住他人的讲话内容。例如,我们对一些可信度不高的人的讲话内容很容易遗忘。

 尽管人们意识到,动机因素在决定人们将记住些什么,遗忘些什么时是非常重要的,但对这方面因素的影响还需要有更充分的实验证据。动机遗忘所依据的,是弗洛伊德的学说。

 弗洛伊德提出的动机遗忘理论,主要是根据他对精神病人的观察结果得

 出的,他称之为压抑理论。这种理论目前在临床心理学方面仍在广泛使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之所以往往趋于遗忘那些特别令人不快的事情,是由于这些记忆内容沉入到下意识中去了,或者说,被压抑住了。压抑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它通过阻止不愉快的记忆内容进入意识,以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体验。但是,尽管人们没有意识到下意识中的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们仍然会继续影响人们的某些情感,从而影响学习,如果被压抑的事情太多,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弗洛伊德认为,通过催眠或其他方法,可以揭示出这些被压抑的记忆,从而帮助患者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这些事情。

 一个人的动机无疑会对记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主要还是根据对有心理障碍者的观察,至于动机在遗忘中到底起什么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线索—依存遗忘理论

 线索—依存遗忘理论认为,应根据提取失败,而不是根据记忆中失去信息、干扰或抑制等来解释遗忘。换句话说,一个人回想不出某种信息,仅仅是由于他不能发现从记忆中回想该信息的方式,是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

 图尔文认为,记忆是来自两方面的信息的产物:第一,作为对某一事件的初步知觉的结果,在个体记忆贮存中留下的记忆痕迹;第二,个体在回忆时认知环境中出现的提取信息的线索。因此,该信息可能是在记忆贮存中,因为缺少有关提取线索的信息而提取不到。人们通常把它看作是遗忘了。

 可见,提取线索在回忆中所起的作用,犹如阅读书籍时的灯光照明所起

 的作用一样。当灯关掉时,阅读就不可能进行。同样,当缺少适当的提取线索时,回忆某信息也就不可能了。有些心理学家对图尔文的阐述作了进一步补充,他们认为,不能提取信息,也可能是由于提取线索过多的缘故。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面临太多的刺激,反而感到束手无策,因而无法有效地提取信息。

 综上所述,信息被遗忘,可能是由于不用而消退,由于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由于某种动机方面的原因或由于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所致。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传授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并使其不致遗忘殆尽,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较全面地了解学生之所以会遗忘的原因,有助于教师履行自己的这一职责。如果学生是由于不用而遗忘,那么,教师可以提供练习或回想的机会,提醒学生注意这些信息,或采用过度学习的方法。通过指出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防止记忆失真或被歪曲。当然,教师最好不要给学生提供使他们感到受压抑的经验,或使他们回想起已有的这类经验。最后,如果教学内容组织得有助于学生看到前后之间的关系,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提供合适的线索或暗示,会有助于学生克服提取信息时所遇到的困难。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相关热词搜索:遗忘 学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