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11-16 来源: 工作总结 点击:

 榆林市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一、教科研队伍基本情况 榆林市辖 12 个县区,包括市教研室在内,共有 13 个教研室,属行政事业单位。在这 13 个教研单位中,除市教研室属副县级建制外。各县教研室都属科级建制。现在共有职工 387 人,其中男 236 人,女 151人;专职教研员 309 人,特级教师 4 人。其年龄、学历、岗位、职称结构及其分布情况分别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我市有一支结构趋于合理,相对比较稳定的教科研队伍。

 二、近年来围绕教科研队伍建设开展的一些实际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推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这一中心要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教兴榆”的战略指导思想,突出体现了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使得教育科研工作得到普遍重视,教科研队伍日渐壮大,教育科研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与课改同行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市教科研队伍建设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把教研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研员的自身角色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教研员不再以“专家”、“领导者”、“检查员”的身份出现,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教师,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的姿态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新课改同行,与教师并肩成长。新课程强调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教研员的工作方式也应率先充分体现这一点,创设一种与教师对话、交流的氛围,关注教师的需要。尊重教师的意见。做教师的贴心朋友。这一指导意见。为课改中的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广大教研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课改伊始,我市就把教研员的培训纳入新课改培训之中。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严把准入关。使他们通过培训后无论是思想认识水平,还是专业研究理论水平都能达到课改的需求。适应课改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课改联系制度,所有教研人员必须包县(市级教研员)、包乡、包校(县级教研员),夯实死肩,责任到人;组织举办了学科教学研讨会,开展课改视导调研活动。倾听基层一线教师的疑难与困惑,然后依此为线索,与他们展开对话、交流。切实解决老师们在平时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指导教学,服务教师成长。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教研工作的内涵,促使教研人员得到锻炼成长,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我市先后有 3 名教研员、13 个教研室编辑出版教育专注 18 本;教研人员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近千篇,并有 100 多人的教育科研成果在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

 评选中获奖;80 多人分别被评为教科研先进个人和课改先进工作者;2009 年,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我市又有两名教研员被评为省级二等奖,分获市级课改标兵的光荣称号。

 (二)在研究中成长 教研的职能是研究、指导、服务,而课题研究又是教育科研的灵魂,是教研员这一特殊群体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市县两级教研部门特别重视课题研究工作,要求教研人员要将问题思考常态化,课堂教学指导研究话,教研重点工作课题话,先后承担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74 项,其中国家级课题 2 项,省级课题 24 项,市级课题 48 项,参研人数达 360 多人次。通过课题研究,不但使教研人员自身的专业研究水平得到大大提升,而且同时还带动引领广大教师逐步走上教育科研之路,营造起一股人人崇尚科学,注重科研的良好的群众性教科研活动学术氛围,进而使我市的教育科研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呈现出照好的发展态势。从“十一五”开始,在教研部门的带动引领下,我市中小学校先后承担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330 多个,并有 110 多个结题验收。其中米脂县教研室的《中学理科创导式教学法》、神术县教研室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和绥德县教研室的《情趣作文教学法》等一系列课题研究成果已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在“迎验”中发展壮大

 近年来,我市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加快了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步伐,把“迎验”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大事来抓。截至今日,先后有榆阳、横山、清涧、绥德和子洲等五个教研室达到《榆林市县级标准化教研室建设标准》,米脂、佳县、定边和府谷等四个教研室正在紧锣密鼓积极筹备,迎接验收。通过标准化建设,一是使教研室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优化了教育科研环境;二是吸纳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兼群教研人员,充实了教研队伍,壮大了教研实力:三是制定出台了教育科研成果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与奖惩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推动我市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的办法。从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我市教科研人员总量虽然不少,但在地域分配上明显不均,像吴堡、子洲和佳县等一些县区有几十人,而府谷县仅有 8 个人,不及核定编制人数的一半;二是学历层次较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研人员仅占 1.8%,远远低于市级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中所要求专职教科研人员在读或已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应不低于 10%的标准;本科以上学历的教研人员尽管从人数上达到 51%。但大部分都是后取学历,与自己现在所从事的研究专业不相符合,难以胜任岗位工作;三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受编制等原因的限制,全市所有的教研室都没有配齐音、体、美、小学英语、思想品德、科学和高中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

 科教研员。还存在其他学科教研员兼职的现象。有 75%的县一级教研机构没有配备必要高中教研员;从性别结构上来看,男性教研员为236 人,女性为 151 人;从年龄分布上来看,年龄在 41 岁以上的达到271 人,约占总人数的 70%。其中。50 岁以上的有 87 人,约占总人数的 22.5%,而 30 岁以下的仅有 27 人。不及总人数的 7%。几组数据对比明显。反差极大。说明我市教科研队伍年龄整体偏大。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缺乏新人,缺乏活力;从职称结构来看,有中级职称的为 159 人,约占总人数的 41%。副高级职称的为 102 人,约占总人数的 26.4%,尚未达到市级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中高级职称比例应不低于 30%的要求。专业引领层次偏低;从岗位配置来看,不是按学科教研的需要配置人员,而是因人就岗。导致出现学历与分管学科不对应的现象。有不少县区把教研室看成是领导的后花园,将家属、子女安插 在教研岗位上,只占坑,不拉屎。更有甚者把一些有问题的具体人也放到教研室,成了名副其实的养老院;四是促进教育科研的长效保障机制未能建立健全。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教研队伍的待遇普遍低于同等的中小学校。导致出现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不愿意到教研工作岗位上来的怪胎。这些因素,制约、阻碍着教研室的生存与发展,对教研队伍的建设形成许多不利因素。

 四、关于进一步加强教研骨干队伍建设的几点设想

 为改变我市教科研队伍现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和《陕西省教育厅、人事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几点设想,与大家商榷。

 (一)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科研兴教战略,着力构建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体系 要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教育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多形式、多方法、多途径完善用人机制。留住现有人才,吸引优秀人才,着力做好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的长远思考与发展。

 1,切实加强人员配备。陕西省教育厅、人事厅 2005 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教科研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应占到单位人员总数的 80%一90%以上。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门类及实际工作需要,配齐配强学科教研人员。市(区)、县(区、市)教科研机构学科教研人员的配备,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备学段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原则上课时数多的学科,每学科至少配备 2 名教研人员,其它每学科至少配备 1 名教研人员。要特别注重信息技术、艺术、科学、体育与健康、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研人员的配备。教育理论、教育

 发展、心理、法制等方面的科研人员也要注意配备。按照这一要求,我市教研室学科教研员普遍缺口较大,这就要求各级教研部门首先要正确面对这一现实,不要回避问题的存在。要抓住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这一契机。积极主动协调教育、人事部门,赢得最大限度的支持,进而能高标准。严要求地配齐、配足新课程必备的学科教研人员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服务教学。

 与此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教科研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抓好抓实。要制定教科研人员选拔制度,完善教研员准入、流动、退出机制,严把进人关。选拔一些热爱教育科研事业,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意识、研究能力;有 5 年以上从事基层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指导教学能力;能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教师担任教研员。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外聘兼职教研员。进而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有活力、高水平的教学研究与指导团队。

 ‘ 2,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继续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改善教科研队伍结构层次,提高教研员综合素质。不仅需要引进部分高新技术人才,更需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针对教研人员学历层次较低的现状,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教研人员的岗位培训,大力提高专职教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要加强培训制度和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陕西教育学院、陕师大和榆林学院等高师院

 校的教育资源,整合教研机构、电教部门、继教中心等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做好教科研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上,应注重普及新课程理念、课程建设、课堂建构与教学指导,普及教育科研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要更多地采用参与式研训的方式,注意将统一组织培训和推动自学结合起来,将学习、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构建学习型组织。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科研人员提供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的机会。通过课题研究压担子、定任务,促使中青年教研员承担研究任务,提高专业研究能力。要制定吸收高层次人才政策、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研人员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等措施,加强中青年教科研骨干力量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在当地能产生影响的教育教学研究专家,带动引领全市教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探索建立符合教研 I 作特点、有利于构建教科研骨干队伍的评价体系和长效保障机制 建设教科研骨干队伍,我们要按照“用好现在的、培养自己的、留住关键的、引进急需的、储备未来的”的工作思路,把住“总量要增长、层次要提高、结构要合理”的原则,继续调整和优化教科研队伍结构,进一步拓宽选任用人渠道,积极探索纳入留人用人的人才管理机制,探索实行岗位责任制和重大项目招标制,完善教研员工作评价体系,建立教研员轮岗流动和竞争上岗制度。采取专兼结合的教研人员聘用制度,使教研队伍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和弹性。其次,我们要加大对软、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地争取上级部门对人才建设环境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努力为教科研人员搭建好事业发展平台。为留住现有人才、引进名优人才和提升教科研队伍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要留住人才,激发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一靠事业,二靠待遇。所以,我们要尽快以政府出面制定《榆林市基础教育教育科研成果评审与奖励办法》,定期对教科研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对做出突出成绩的教科研人员,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扩大教研人员中、高级职称评审比例,树优评特向一线教研人员倾斜,切实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与政治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能营造起一个良好的教研工作氛围,为早日实现“科教兴榆、科教强市”战略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榆林市 队伍建设 调查报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