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来源: 工作总结 点击:

 关于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研究

 目

 录 摘要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 1 引言 ............................................................................................................................................... 1 2 2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及作用............................................................................................................ 1 2.1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及标准 ................................................................................................ 1 2.2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 ............................................................................................................ 2 3 3 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 3 3.1 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误差 ................................................................................................ 3 3.2 政府行政行为的不规范 .................................................................................................... 4 3.3 政府行政制度的不健全 .................................................................................................... 4 3.4 政府行不规范 ................................................................................................................... 4 3.5 公信力的制度发挥不了作用 ............................................................................................ 4 4 4 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5 4.1 没有正确把握公共政策的各项原则 ................................................................................ 5 4.2 没有摆正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位置 .................................................................... 5 4.3 没有准确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的关系 ............................................................ 6 4.4 政府官员的“经济人”本性缺乏有效控制 .................................................................... 6 4.5 政府及其公务员行为的制约机制不健全 ........................................................................ 6 5 5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7 5.1 完善行政法律制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 7 5.2 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推动责任政府尽快建立 .............................................................. 7 5.3 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 8 5.4 强化道德责任,建设廉洁政府 .......................................................................................... 9 5.5 提高地方政府公务员素质和民众参与意识 .................................................................... 9 结束语 ............................................................................................................................................ 10 参考文献 ........................................................................................................................................ 10 致

 谢 谢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I 关于如何提高 政府公信力研究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负责任、以公民为本位、透明、依法行政是其判断标准,简化社会复杂性、为公共权力提供合法性基础、为新型治理提供联结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其功能。要从理念、行动和制度三个层次,着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政府权责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建立政府、企业与民间组织的合作机制方面构建这一体系。

 政府公信力,构成解释和促进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社会的普遍信任所产生的力量利于构成社会资本,对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的公信力影响深远。

 本文首先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及作用开始阐述,然后提出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接着就分析了目前中国政府出现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如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社会稳定;社会发展

  1 1 1 引言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以依法、公允、诚信、透明作为基本固有的价值取向得以社会普遍信赖所产生的认同力和信服力。换句话说,公信力是民众对政府的信服力及政府本身对民众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总和。很显然,这三种力量构成的政府公信力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社会生活的和谐化、规则化主要依赖于行使公权的政府的公信力的回归与持久确立!所以,政府公信力建设是当前我国政府依法治国,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次跨越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我国国体早已决定了政府公信力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但有制度基础,并不等于政府就必然具有公信力。政府的公信力不是文字中论证出来,也不是靠标语、报告宣传出来,更不是依赖公权的强制力竖起来,任何强制力,在民众内心认同信服面前都会逊色。政府公信力要靠实实在在的理念、行为表现出来,靠民众感觉并自发内心认同积累起来的,在制度层面,更需要依靠作为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能够提升政府公信力, 吸收社会公众参与危机的治理, 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合作, 共同治理危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 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 同时,它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能够提升政府公信力, 而政府公信力是反映着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是政府与公众合作互动的纽带。公共危机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治愈的, 从以上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因而, 必须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合作, 共同治理危机。面对公共危机时, 好的政府信任关系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 激励公众以积极、信任的态度配合政府的治理工作, 例如汶川大地震中, 政府与公众互信,公众积极配合政府工作, 减少了损失。因此, 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 特别是政府与公众良好的信任关系, 能够促进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合作, 吸收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危机的治理, 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共同治理。

 2 2 政府公信力 的概念及 作用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因此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及标准

  2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的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的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政府公信力的判断标准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1.政府应是负责任的政府。无论是否出现公共危机,政府都应当履行职责,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对于公共危机,政府更应当果断、及时地回应公民的要求。

 2.政府应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政府必须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向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3.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法律精神来为人民服务,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

 4.政府应是透明的政府。人们的利益需求创造了政府,政府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而政府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措施、过程、方式等都应当为成员们所了解。方面。政府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政府机构职能、人员配置、行政程序、执法依据、会议活动及文件资料等信息都应当公开和便于公众查询,政府的决策过程因此也应当使公民知晓和参与。

 2.2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

 1.简化社会复杂性,维持稳定的秩序

 简化复杂性是一切生物生存进化的策略,是应付充满非完备信息的复杂环境的机制。作为是一种社会资本,政府公信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复杂的风险社会中维持政府-公众关系的持续性,构成整个社会稳定的中枢,以某种确定性来对付不确定性,并在这种相对的确定性中培养公民对制度的信心。其中,确定性实际上还意味着一定的强制力量,这种强制力量与人们经由信任的简化程序在人们心中逐渐形成的自愿性结合在一起,就能够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公信作为一种主观自愿机制,与公共权力的强制机制一起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2.为公共权力提供连续的合法性基础

 政府公信与公共权力、政治权威是平行共生的机制,它们互相促进,为政府的存在和运行提供合法性。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认可和支持,所以,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实际上就是某种信任。公信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连续的、强大的,在于公民对政府提供公

  3 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的信任,并在这种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在政府的公共权力与责任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营造出某种良性的动态平衡关系。政府在这两种关系中占据行动上的主动,也就是说,政府必须以其主动的行为(政绩)和对过去经验的宣传(意识形态)来不断赢得公民的信任,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稳定的支持。

 3.为构建新型治理结构提供联结点

 在这个充满危机和风险的开放社会,新型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个人、组织和政府打破界限的合作。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民的信任,这种相互的信任使人们打破政治与经济的界限,进行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政府承担着配置社会资源的权威功能,市场则是分配社会资源的最有效的机制,各种民间志愿组织又充分展示出机动灵活的信息传送功能,而贯穿政府、市场、民间组织的主线则是以政府诚信为核心的社会诚信系统。只有在权利与责任对应的基础上,以政府公信为主导,连接社会各领域的新型治理结构才可能建立起来。

 4.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公信表现在政府忠实履行职责上,但履行职责首先涉及的就是政府职能的定位,要依法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信的最终判断权掌握在公民手中,全体公民的切身需要和根本利益决定着政府职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只有敏锐而正确地抓住人民对政府公信的判断,政府的公信体系才能维持,表现在当下的转型时期,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长期以来是增长效率优先,相对忽视了公共健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而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包括上述所有方面在内的一个综合系统,任何一个方面的偏颇都可能造成政府的公信受到打击。因此,政府公信的维持要求政府职能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转变。

 3 3 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3.1 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误差 理念是一种向导,他具有指导性,正确的理念自然会引导恰当的行为,恰当的行为自然会增加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任感。政府应该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

  4 至上的理念放在管理的首要位置。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中应该包括诚信观念、责任观念、职业道德观念等,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应该将这些理念实际运用到群众当中。然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失信于民的行为导致社会事件频发;责任意识淡化导致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到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影响导致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

 3.2 政府行政行为的不规范 政府具体的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过程应该科学、民主、事实就是;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和社会事件的时应当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政府进行行政行为应当公平公正、依法办事。然而在实际的行政过程中徇私舞弊、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的现象大量存在。

 3.3 政府行政制度的不健全 制度是确保政府公信力的核心,用制度保障政府公信力最为可靠。信息公开、开放行政程序、责任机制、完善监督评估体系等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执法监督力不够、行政效率不高、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这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还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上述情况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

 3.4 政府行不规范 政府行为有失公信主要包括由于政府行为不规范,不负责任而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失去信任引发信用危机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与社会的功能划分还不是很明确,一些地方政府还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没有国家法律许可或者行政命令授权的情况下,就擅自介入本来与自己无关的事务中去,“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具体的干预,妨碍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行使自主权;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细,办事程序过于繁琐,政府行为存在大的错位、越位现象。在政府采购中也同样存在着失信问题,政府采购本来是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到国内国际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行为 。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监督不力等原因,有些政府采购变成变相的集体和个人采购。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任度。

 3.5 公信力的制度发挥不了作用 首先,一些政府部门制定的办事制度要么是为了上、下对应而立,为制度而制度;要么文字俏亮,徒具宣传功能;要么对人不对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要么内容不理性、不

  5 合理,增加民众不必麻烦,徒然社会成本。每年所发文件中涉及办事制度的诸如《规定》、《办法》等很多,但真正在依法前提下,站在让民众感觉尊重、舒畅、便利角度设计、安排的制度,则凤毛麟角。如此,政府公信力如何得以形成和彰显作用? 其次,既有制度,又存在很大伸缩、自由裁量、取舍的余地,甚至相互打架,于是靠制度不如寻人、寻人不如寻熟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办事的潜规则。制度作为显性规则反而成为办事的借口和由头,真正起作用的是人缘关系。制度应该有的,却往往相信制度而变成没有,撇开制度去找并系却往往可以“从无变有”。紧接而来的是关系文化、好人文化、圈子文化、请托“携篮儿”文化应运而生,相反,政府公信力却每因上述一件事情办成而受损一次,流失却的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公平正义文化。

  4 4 政府公信力 下降 的原因

 民调显示,过去五十年来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公信力正在流失。理解中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不仅仅对中国至关重要,甚至对于中国是唯一超级发展大国的世界而言也具有启发性。

 4.1 没有正确把握公共政策的各项原则 一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制定出违背民众利益和意愿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与民众相背离,盲目制定出某些脱离实际的公共政策,并造成严重失误之后,拒不兑现其承诺的责任。如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所谓的“逼民致富”,盲目出台政策,强制农民种植某种经济植物,对违反行政命令的农民进行粗暴的处罚,同时又不切实际、不计后果地大开空头支票,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无力支付农民的损失,不得已就以“打白条”的方式,推御责任。由于领导班子的变换,地方政府规制无度,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甚至基于地方及自身利益,地方政府随意制定同上级政府的政策相抵触的土政策,导致公众因国家公共政策体系的相互矛盾而逐步失去对公共政策的信任。

 4.2 没有摆正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位置 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由于法制及民主观念淡薄,仍受权力本位、官大于民的传统观念的支配,认为政府的权力是可以不受约束和任意行使的。极少数甚至认为,政府是为着公共利益行使权力。因而可以享有不守信用的特权,以至于滥用公共权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严等问题致使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威性。特别是个别政府

  6 机关及公务人员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公共权力进行钱、色交易。极大的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在普通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令出多头以及腐败的存在,是造成政府行为信用下降的直接原因。

 4.3 没有准确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的关系 片面追求发展,而忽视科学、持续、协调发展,—些地方政府致力于所谓的“政绩”和“发展地方经济”。追求的价值取向背离公众利益,以及这种绩效本身的真实性受到公众怀疑所导致的政府公信力下降。如地方以简单的经济增长数字作为官员业绩考核的主要参数,导致某些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短期绩效,行为取向以经济指标是从,为了在经济绩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官员在行政过程中重索取轻服务,甚至置百姓生活实际于不顾,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使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不断加剧。更有甚者,少数地方政府官员为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大搞所谓的形象工程,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地方政府的信用形象。

 4.4 政府官员的“经济人”本性缺乏有效控制 政府官员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不应当以追求政府机构的自身利益作为目标。而在实际上,不少地方的政府机构事实上默认了自身特殊经济利益的存在。其产生的原因,与一些政府官员充当“经济人”的角色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人”这一属性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共政策的时候、在提供公共物品的时候,就极有可能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去侵犯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与自己的应有职责背道而驰,最终导致政府失信行为的发生,损害政府公信力。

 4.5 政府及其公务员行为的制约机制不健全 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机制没有发挥应有功效,引起人们质疑,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司法监督与制约机制的软化,无法使政府公信力得到及时恢复。除了执法部门内部的纠正力之外,司法部门是公正的最后守护神,是纠正不当执法的最强力。原因就在于司法公正尚未实现。正如有的学者所说: “许多案子往往不是法庭上正邪是非之争,而是庭外官场政治力量的较量,对于力量薄弱的一方,真理往往成为谬误”。这种行政干预司法的现实经常导致司法裁判的不公,严重损害着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公众对司法、对政府不信任甚至丧失信心。

 社会监督力量不足,导致政府失信行为不能及时得到制止和纠正。社会监督包括民主党派的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不容忽视的体制外的监督形式,对政府的行政行为的监督作用最为重要,目前仍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是主体的监督意识以及监督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待提高;二是监督主体和客体地位的非对称性、资源的有限

  7 性而无法具体操作。比如,公众面对强势的行政部门难以寻得有力的法律支持,要追究政府失信责任需付出巨大的物质和心理成本,从而导致政府失信行为不能及时得到制止和纠正。

 5 5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要求政府必须是一个负责任、以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依法行政、透明的政府。所以,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建构,是一个能在复杂的风险社会中维持政府-公众关系的持续性、提供连续的合法性基础的新型治理结构的构造过程。由此我们可知,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构建,不仅仅是地方政府自我封闭的循环建设系统,还需要外在环境如公民监督的输入,它是政府、公民和各种民间组织在政治、社会和市场等各领域的不同力量通过互惠、习俗、强制、行为等博弈活动形成的。我们应着力构建出一种包括服务型行政主体、参与型社会公民和内外环境建设在内的内外互动型政府公信力,这才是当前建构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根本路径所在。

 5.1 完善行政法律制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安排和国家法治化程度。正如哈耶克所说:“法治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活动应受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的制约。”如果政府在法律制度规定的轨道上运营,人民就会在心中对政府产生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和依赖感,从而会更加信任政府、支持政府;反之如果政府行为受不到法律的有效约束,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就会降低。因而,我们应用法律的形式将政府的权限范围、权力运行的各个具体环节特别是行政责任固定下来,以保障政府取信于民。目前,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亟需做好的工作是: 1.完善有关的法律制度。制度的意义就在于以刚性规定及其后果设定来提高违法的机会成本,并在通过严格的操作程序进行责任预期和认定,有效遏制恶性违法行为。首先,需要尽快制定一部完备的行政程序法,以实现行政程序的公开化、法治化;其次,出台《行政决策监督法》,在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全面推行行政承诺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行政公示制度,建立公开、透明、规范、高效、快捷的服务机制;第三,普及和完善行政机关引咎辞职制度、行政官员问责制和行政赔偿制度。

 2.规范行政执法过程。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而政府不去遵守,危害比没有法律法规还大,会使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行政执法过程的规范,就是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5.2 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推动责任政府尽快建立 不受监督与制约的权力,最终都会导致权力的专制和腐败,既侵害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

  8 的合法权益,也会破坏基本的政治架构,从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我国现行的监督机制还存在不少的缺陷,因此,要促进责任政府的真正建立,还需要强化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以及新闻媒体等监督主体对行政权监督与制约的力度。

 1.要健全人大监督的法律制度,真正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作用。这就需要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落实监督内容,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代表视察制度、信访制度,以增强监督效果。

 2.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机关有效督权。当前最重要的是赋予司法机关独立的权力和地位,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尽快出台完备的反贪污法、监督法,实行审务公开、检务公开等。

 3.强化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发挥行政监督的优势。与其他监督比较,行政监督的主体比较熟悉行政活动情况,监督可以深入到行政活动的全部过程,而且其监督的内容、方式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限制,因此监督的成本更低。因此,应当合理划分政府内部监督权限,明确各监督机构的职责,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提高监督的效率。

 4.营造媒体监督的良好氛围,促进媒体舆论依法评价,一方面,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独立性,限制和约束政府的失信行为,督促政府取信于民,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也要依据事实,依法评价。

 5.3 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

 1.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

 2.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3.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4.加强政治责任意识教育,提升政府人员的政治责任意识和政治觉悟水平。政治责任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公共行政领域的集中体现,它在根本价值层面影响和指导着每一位政府人员的行为,加强公职人员的政治责任意识教育,关系到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能否有效,迅速,灵活的解决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9 5.4 强化道德责任,建设廉洁政府 责任政府首先是一个廉洁的政府,政府公职人员不仅要认真履行职责,遵纪守法,而且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我国新颁布的《公务员法》,中央颁布的《廉政准则》均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廉洁从政从业的职业操守做出规范,近几年中央做出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办企业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证券投资的规定也均基于防范利益冲突的思路做出的,这是建立廉洁政府,责任政府的一个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关口前移,超前防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5 提高地方政府公务员素质和民众参与意识 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取决于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性,而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二是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的有效性。

 1.政府公务员素质是影响政府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要提升地方政府公务员素质,首先要着力提升地方政府公务员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各级地方政府要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使公务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依法行政的观念和勤政廉政观念。其次,要着力提升地方政府公务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各级地方政府应通过公开招考、培训等方式,努力提升公务员队伍的科学文化水平。最后,要加强公务员的业务培训,增强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和应对复杂危机局面的能力; 2. 要实现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离不开对民众的教育。首先要对民众进行常态教育。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宣传国家有关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灾难管理的法律法规,公开提供危机管理信息、科普知识以及典型案例等常态教育手段,逐步建成覆盖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危机教育体系,从而使民众对公共危机的出现、处理有一个清楚认识,并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危机风险。其次,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政府应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演练,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对危机处置的专业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除了一般民众应有的危机培训知识外,还要根据其工作性质和专业特点,进行专门强化训练,提高危机应对和处置能力。对应对危机事件的决策人员,要进行危机决策理论和知识的培训,提高危机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决策效能。最后,要对民众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进行适度培训。在平时的危机教育中,要加强对民众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的培养,特别是抗打击力、抗受挫力的培养,使民众临危不乱、井然有序;要积极疏导,减少危机的压力。当危机爆发时,政府要积极疏导以减轻民众的心理压力,恢复社会的信心,积极治疗心理创伤,鼓足勇气,面对困难。

  10 结束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政府形象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法宝,任何提升政府形象的行为都是建立信任的捷径。政府公信力要求政府在行政活动中必须坚持公正、诚实、廉洁、负责的精神以赢得公众的信任。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就势必要求政府机关及公务员诚信负责、注重公平、强化服务、追求绩效、依法行政,并加强自身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取信于民,立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J].北京:中国行政管理, 2006(9). [2]盈竹.中国信用小康指数 60.2 分[N].北京:小康,2005(9). [3]卢汉桥等.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公信政府[J].湖南长沙: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4). [4]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北京:中国行政管理, 2005(3). [5]王策.诚信政府建构论[J].辽宁沈阳:社会科学辑刊,2005(6). [6]石荣广.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现状及对策探析[J].陕西西安:各界, 2007(4). [7]姜晓秋,陈德权.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J].辽宁沈阳:社会科学辑刊, 2006(4). [8]李德国,蔡晶晶.当代西方政府信任危机述评[J].广东广州: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6(12). [9]罗希.浅论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知识经济.2008 年第 11 期. [10]邓志辉.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 年第 9 期. [11]刘文花.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科技咨询导报,2007 年第 13 期. [12]蔡晶. 维护政府信用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 学术论坛 2008(10)

 [13]马国朝.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07.

 [14]罗皓.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对策研究.铁道出版社.2008. [15]经波涛.政府公信力:现代公共生活秩序核心问题 天津社会科学 2008(1)

相关热词搜索:公信力 提高 政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