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调研报告(2020)
发布时间:2020-10-23 来源: 工作总结 点击:
经济类调研报告(五篇)
目录 关于发展高效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关于推进文化旅游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重点项目建设调研与思考
关于发展高效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
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 头的产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发展高效农业,推 动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如何转变发展方 式,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新路子,发展高效 农业是重要途径。
一、发展前景:质量优,效益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三农”。今年中央农村工
作会议,明确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保供给、保增收、保稳定的新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农业遭遇产销困难,如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效农业是重要方向。
高效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支撑,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高效农业的核心要义,就是农业高质量、高效益,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是一二三产融合,种、养、加、销衔接, 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新业态。发展高效农业,可以有效破
解农业基础薄弱、生产规模偏小、供求矛盾突出、发展方式粗 放等难题,是对传统农业的革命。
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方向。在效益上,传统农业追求经济效益,靠“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粗 放生产。高效农业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通过以市场为导向,在保障市场供给的同时,注重生产优质安全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如现在工厂化生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发展方式上,传统农业靠产量追求效益,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产量,但品质却很难保障,高产但没高效益,有时还滞销赔钱。高效农业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先进的农业科技及资源利用,如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农产品生产高产、优质、高效。在经营方式上,传统农业分散经营,农户单打独斗,农业生产和市场风险较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高效农业采用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条,可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发达国家高效农业主要有三种代表性模式,即以美 国为代表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化模式;以日本、以色列 等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以法国、荷兰等 为代表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我国高效农业发 展不适用美国的大规模经营方式,也不具备日本等国高额补贴 的条件,只能依靠科技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
展现代高效农业。
二、发展基础:优势多,规模小 近年来,我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 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设施 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等模式,有力促进了高效现代 农业发展,但总体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
发展优势明显,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滞后。
全市耕地面积 825.5 万亩,水浇地面积 500 余万亩,农业 人口 266.9 万人,农村劳动力 170 余万人,具有发展高效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在产业支撑上,全市粮食、水果、蔬菜、畜牧、加工业等产业门类齐全,粮食年产量 30 亿公斤,水果产量 80 亿公斤,水果出口世界 68 个国家和地区,苹果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产业门类齐全。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特色农产品扬名四方,全省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和苹果价格指数发布,为农业发展增光添彩。但也要清醒看到,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现 代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一是增产不 增收。去年全市苹果年产量达到 55 亿公斤,但平均价格每公斤 仅 3.6 元,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档果占比仅 10 左右, 中档果占比 75 左右,低档果占到 15 左右,畅销高档果产量少。二是优质不优价。我市小麦品质优良,面粉深受市场青睐,去年小麦亩均单产达 345 公斤,创历史新高,但亩产值只有 806
元,主要原因就是产业链条短,加工能力不足,全市面粉加工 企业仅 100 余家,年加工能力 10 亿公斤左右,大多小麦作为原 料卖外地加工。三是高投入低效益。近年来,化肥农药价格提 升,特别是人力成本上涨,农业收入每天二三十元,打工收入 都在百元以上,许多农民弃农打工。
探索形式多样,但整体规模不大。
随着设施农业、食用菌产业等效益显现,大家对发展高效农业的前景看好,发展热情很高,但因认识、技术、资金制约, 整体规模不大。如设施农业,既可增产,又可节约,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业 10 倍以上。温室樱桃亩收入高达 3 万元以上,是大 田樱桃收入的 5 倍。但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只有 62.8 万亩,不到 耕地总面积的 10 ,远远低于发达地区 60 的水平,发展也不平 衡。再如食用菌产业,生产资源得天独厚,采用“果树枝、秸 秆等废弃物—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蛋白饲料
—畜禽养殖—粪便肥料—有机肥还田”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是资源节约、高产优质、循环发展的高效农业。但全市生产食 用菌的企业有 26 家,规模以上生产加工企业只有 7 家,年总产 量 1000 万公斤。全市果树 380 余万亩,每年产生的果树枝、秸 秆等 30 亿公斤,全部作为原料可年产食用菌 20 亿公斤,产值 可达 100 亿元。
新业态发展迅速,但新型经营主体不足。
近年来,随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一批休闲农业、观光采
摘、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推动 了农业发展从“产+加+销”向“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转 变。但全市高效农业新业态发展质量不高,主要集中在乡村旅 游和休闲农业,农民直接受益还不多。根本原因就是农民新型 经营主体的数量不多、质量不优,目前全市农业合作社 14681 个,国家级仅 88 个,家庭农场仅 1847 个,不能有效支撑起高效农业规模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方向:强基础,转方式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借鉴成功经验,顺应农业经济发展规律,还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我市发展高效农业优势明显,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 快农业发展向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化、融合化转变, 推动高效农业健康发展。
构建三大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发展高效农业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在稳定粮食生产保证口粮安全基础上,调优调强产业结构。水果产业做强做精, 增加优质果品供给,提高产出效益;畜牧产业做大做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畜产品供应能力;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流通和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转变传统农业粗放生产方 式,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农业效益不高,表面上看是成本问题, 根子里是经营体系问题。发展高效农业,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统、分”结合新型经营体系。在“统”的层次,大力发展有实力的 “公司+基地+农户”和农业合作社,鼓励农户抱团发展。在“分” 的层次,通过市场化政策,引导承包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依靠科技人才,支撑规模发展。
目前,制约全市高效农业发展规模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 农业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全市农技服务编制数 365 个,实际在 岗人数 332 人,在岗在编的 273 人,每个乡镇只有两三人,难以担负起农业科技重任。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 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产业化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体系,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保障。完善农业科研人员流动与兼职制度,鼓励编制内的农技人员, 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理领取报酬。政府要加大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引进培养力度,引进种植养殖、产品研发、加工生产、质量监测等现代农业关键人才。依托农技校、农科所、农技推广机构,因时因地对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特别是对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实施农产品生产、销售、管理及品牌化建设方面的培训。深化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下乡进村,对绿色增产模式、水肥药
节约利用、良种繁育等进行推广,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 式的应用。
转变发展方式,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高效农业,在土地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就要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增多、变大、变强。一是积极培养种养大户。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通过流转土地,扩大生产规模成为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围绕粮食、水果、蔬菜、畜牧、加工等主导产业,鼓励种养大户和科技带头人创办领办合作社, 重点发展一批实力强、模式新、效益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三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天之润枣业、华 康药业、晋龙集团、万华果品、闻喜象丰农牧等农业龙头企业, 放大种、养、加、供、产、销一体化经营的效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精细化、特色化、功能化发展,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破解农业增产不增收难题。
— 10 —
关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按照“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要求,针对旅游业发展进 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调研情况 我市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拥有高山、湖泊、森林、溶洞、温泉和各类文化文物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质量高、数量多。全境森林覆盖率达 76.31 , 枫树面积 26.5 万亩。全市共有国家 A 级旅游景区 23 个,其中包括 1 个 5A 级景区、6 个 4A 级景区,还有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 个,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9 个,抗联 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多种文化交织,美食美景令人沉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生态立市”战略,把 发展旅游业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转型发 展的重要抓手,密集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旅游综合改革、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统筹产业规划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9 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 4273.4 万人次,增长 11.8 ;接
待入境旅游者 7.7 万人次,增长 1.5 。全年旅游总收入 328.2
— 11 —
亿元,增长 12.0 ,呈现全面增长的大好局面。
二、制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我市旅游业发展基础好、潜力高,干部群众决心大、信心 足,但还存在一些制约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有效供给尚显不足 一是观光型产品多、休闲度假型产品少,观赏枫叶的景区都是简单的观赏式旅游产品,森林旅游还停留在爬山、看树、拍照老三样的状态,以温泉、枫叶、森林、冰雪、中医药等资源结合的休闲度假型、健康养生型产品开发较少。二是中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以住宿业为例,全市仅有一家 5 星级酒店,乡村旅游民宿多以农民农户自行开发,住宿设施较为简陋、缺乏特色,针对高消费群体的精品民宿不多。三是夏季、秋季产品多,冬季产品少,旅游业淡旺季明显,一年能有半年闲, 多以夏季避暑游和秋季赏枫游产品为主,缺乏针对冰雪和温泉资源开发的产品。四是单一型产品多,融合产品少,极具满族风情和东北特色的饮食还停留在“小作坊林立”的状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商品、旅游演艺层次不高。
(二)宣传营销不够有力 我市旅游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东三省,从客源情况来看, 省内游客占据主要份额,针对东北以外尤其是北京、天津等地 区的市场营销成效不高。还有很多生态环境美、文化底蕴高的 景点,却未形成精品旅游项目,知名度较低。独具特色的旅游
— 12 —
商品缺乏系统营销和整体推广,影响了旅游产业链的进一步延 伸和旅游效益的深度开发。
(三)公共服务仍需加强 每逢节假日或赏枫的季节,交通拥堵情况就会很严重,给 游客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刚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还没 有通高铁,也没有从市区直达的高速公路,驾车到县里需三个 多小时。
三、相关建议
旅游业想要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势而上,实现新 一轮的发展,继而开创全省旅游业率先发展新局面,还需继续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在以下三 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持续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挖旅游创新发 展潜力 一要狠抓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五 女山山城和庙后山古人类遗址等文化资源持续打造文旅融合项 目,突出用文化内涵包装旅游、用旅游平台彰显文化,着力提 升景区文化内涵和旅游品味。二要狠抓冬季旅游的发展。围绕 冰雪游打造一批优势旅游产品,重点发展冰雪休闲度假、冰雪 温泉养生、冰雪观光体验、冰雪赛事、冰雪民俗等旅游产品, 让“冷资源”转变为“热经济”。三要狠抓森林旅游的发展。
围绕森林游打造一批新业态新产品,加快森林游从观光旅游向
— 13 —
森林体验、森林康养、山地运动、生态露营等多业态融合发展, 实现森林效益最大化。四要狠抓休闲旅游的发展。围绕温泉养生、森林康养、低空旅游打造一批高端旅游产品,精准定位消 费群体,提高旅游过程中的独特性、体验性、功能性和品质性。
五要狠抓工业旅游的发展。打造钢铁之旅,融入休闲和高科技元素,通过参观厂房、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业产品,用情怀来讲好传统工业的故事,使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群体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六要深入挖掘旅游商品这座“金矿”。围绕辽砚、满族剪纸、铁刹山福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冰酒、桓仁大米、野蘑菇、野山参、核桃油、榛子、刺龙芽、羊汤等特色饮食开发一批特色产品和网红产品,着力提升产品品味和吸引力。编制优质特色旅游商品名录并持续推广,推动优质旅游 商品进入机场、火车站等旅游购物区,支持旅游商品在线销售, 打造旅游商品品牌。
(二)强化旅游形象,深挖大众旅游市场潜力 一要着力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提升区域内各类旅游品牌影响力。二要 创新营销模式,利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热点营销、 网红营销,把旅游宣传出去。三要加强反季营销,做好冬春季旅游形象宣传,丰富冬春季旅游线路产品,塑造四季皆宜旅游 形象。四要开展精准营销,着力开拓客源市场,吸引优质客源。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深挖全域旅游发展潜力
— 14 —
一要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启动本桓高速公路建设,尽 快建成贯穿东西交通大动脉,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交通设施建 设和运输组织,在旅游旺季要根据旅游市场出行需求,做好弹 性供给保障。二要推动“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重点推进 乡村旅游、农家乐厕所整体改造,推进市场多元供给和以商建 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三要优化旅游投资与消费环境,进 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着力完善土地供给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政 策,完善旅游财税政策,持续完善旅游企业扶持政策,引进国 内外龙头企业投资落户,带动本土旅游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和 企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 15 —
关于推进文化旅游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近年来,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上谋篇布局、深入推动,“沙漠、岩画、骆驼” 三张特色名片更加响亮,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但是,与文化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与不断 提高的市场需求相比,与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殷切嘱托相比,与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性、 主导性产业的目标要求相比,我们还有许多重大而急迫的问题, 需要从各个层面统筹考虑加以解决。
一、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关于“远”的问题。
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选择、出游半径、 景点客流量和出游感受,文化旅游简单通俗的说无非就是“方 便、好看、舒服、值得”。第一个大概还是“方便”,虽然近 年来旗委、政府下大力气,一直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 地域广而形成的主观心理距离,以及尚未形成通达顺畅的旅游 路连接、现有旅游公路等级不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很
— 16 —
好破解,还需要我们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下更大的气力, 集中更大的精力,谋求更快更大的发展。此外,有信号还是没信号在当前成了文化旅游的一个标志性配置,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短视频进入“爆棚”时代,我们要和先进发达地区比拼的, 就不只是传统交通,而更是智慧交通、智慧旅游,这应当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予以着力解决。
第二,关于“建”的问题。
我们旅游资源种类相对单一,开发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旅游开发仍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受财力影响, 连续性投入不足,融资难、建设周期长等不利因素,影响和制约文化旅游提质步伐。近年来,虽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有所提升,但主要精力还是在做大景区流量、做旺人气等方面,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关键领域进展缓慢,存在档次低、投入滞后、一次性投入不足等问题,游客集散地、主要接待点等关键环节还相对薄弱,文化旅游整体建设水平还不高,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落后,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同时,文化旅游产业同样面临同质化的问题,西部几大著名旅游景区均为自然沙漠景观为主,集观光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沙漠休 闲景区,有沙有水、各有特色,与我旗的旅游资源“不谋而合”。
破解旅游资源同质化,提升品牌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虹吸效应”是文化旅游产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关于“游”的问题。
— 17 —
这主要还是“看什么、听什么、吃什么”的问题,根本在 于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 灵魂,文化的吸引力是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目前来看,我旗 文化和旅游实质性融合还不深,旅游主体文化创意不足,独具 特色的历史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挖掘提炼 和开发利用的还不够,自然景观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文化 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还需要在文化融入旅游上进一步下功 夫。
第四,关于“住”的问题。
主要还是增加“过夜游客”的问题。我旗还没有形成集“吃 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和产业聚集区,目前我 们的游客消费构成比例,尚处于交通占 40 、门票占 20 、住宿
占 30 、文化等占 10 的初级形态,特别是“过夜游”比例低,
而且普遍存在游客消费水平不高、夜间文化消费不足不旺的问题,需要下大气力解决。此外,季节性是当前我旗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旅游资源、旅游节庆、旅游活动等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我旗旅游旺季一般在 9 至 10 月,集中在 10 月, 全域全季旅游的市场撬动作用和吸附能力不强,旺季的集中性和淡季的资源闲置造成的产业失衡问题也是困扰我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难题。
第五,关于“宣”的问题。
把文化旅游资源更好宣介推广出去,是宣传、文化旅游部
— 18 —
门和各级各类媒体的重大任务。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好,主要存在理念思路、方法手段、平台载体创新不够,在更高站位充分宣介展示独具大漠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旅游“走出去”做得还不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不深, 微信微博、头条抖音、网络直播等新应用新业态跟踪运用不足。此外,“IP”的包装和宣介不够明显,虽然今年尝试借助热播电视剧《沙海》,创新开展“寻找古潼京”系列活动,为文化 旅游产业助力升温,但宣传形式比较单一,宣传方式不够灵活, 宣传内容较为生硬,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欠缺,效果还不够理想。
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文化旅游产业是需要长线建设、长期投入的产业,光靠政 府投入远远不够。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 社会参与”的思路,坚持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推动文化旅游 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通过市场运作,拓宽融资渠道,加 大投入力度。同时,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培育壮大市场 主体,借助大企业、大集团的资金技术实力和管理优势,深度 开展融资和招商工作,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和有市场竞争力 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打造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
二是加强景区建设管理。
景区是文化旅游产业最核心的产品,我们拥有世界级的旅 游资源,但精品景区几乎没有。要依托沙漠世界地质公园核心
— 19 —
区优势,高起点高品位规划建设打造高 A 级景区,以此构建沙漠探险、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科考研究等特色旅游功能区。同时,建立符合景区和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机制, 强化行业管理监督,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行业中介组织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导游培养使用机制,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内在活力。
三是推进旅游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旗在构建互联互通交通体系、破解“行难”制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要进一步树立“快旅漫游”的理念, 积极推进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加快融入国家交通主动脉的步伐, 推动高速、一级、二级和乡村旅游公路全面贯通,抓好自驾游观光路线、边界旅游公路建设,实现重要出口通道、重点景区高等级公路的无缝衔接,营造出行便利的环境,提高旅游的进入性,用交通毛细血管网支撑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解决文化旅游“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完善服务体系和标识系统,大力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加油站、旅游厕所和通讯、互联网、金融等便民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能力和水平。
四是打造精品旅游项目。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牢“沙山也是金山银山”的 发展理念,依托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挖掘优势和潜力,通过 有效整合、差异打造,提供处处是景的文化旅游体验、消费空
— 20 —
间和更好的休闲与生活。坚持差异化、防止同质化,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以巴丹吉林沙漠为主打,突出自然、个性元素,推出科考探险、越野竞技、影音制作、小飞机观光、热气球航拍、帐篷营地为主题的精品项目;以曼德拉山岩画、额 日布盖峡谷、海森楚鲁怪石林、特比希庙等为重点,体现观光、 休闲特色,打造亲子游乐、宗教朝拜、自驾远游为主题的服务项目;围绕大众、娱乐目标,推出“大漠人家”“养驼人家” “马背人家”为特色品牌的牧家游、农家乐民俗体验项目。同时,按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对接, 进一步建立线路包装、客源共享等长效机制,合力构建精品旅游线路。
五是强化旅游宣传营销。
制定文化旅游宣介推广计划,按照文化旅游产业整体规划安排年度宣介推广,作为宣传部门和媒体重要任务来落实。综合借助和运用国内外大型宣介推广平台,特别是人民网、新华网、腾讯、头条、抖音、优酷等,用大平台讲好故事。合作运用主要客源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做到精准发力、精准宣介、精准推广。招选优秀创作团队,设计制作一系列宣介推广产品,用“好产品”讲“好故事”,创新应用各种传播手段和 方式,推广“产品+文艺+味道”宣介方式。加快智慧旅游建设, 实现“一键上手,畅游巴丹”和多渠道、高密度宣传叠加效应。
— 21 —
进一步提升“大漠秘境·壮美巴丹”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依托 节会和赛事活动,聚集人气活力,扩大对外影响力,增强综合 竞争力。
六是建设特色旅游城镇。
注重将文化旅游资源要素聚集整合融入特色城镇建设,加快发展文化类、生态类、景观类、产业类特色旅游城镇,做大做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引领的复合产业经济,推进文化旅游全要素开发,形成泛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的民族产品、特色资源和文化遗存,推动建立民族工艺商品街、民族特色饮食街、民族风情园等特色鲜明、层次高、成规模的产业聚集区,将分散的民族工艺地毯、蒙古族传统服饰、马头琴、银器、沙画、沙嘎、奇石等工艺制品以及特色食品制作、加工与销售整合起来, 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附加值,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拓展和延伸。着力构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引领、具有地域民族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大力扶持旅游服务基地、乡村旅游驿站、星级酒店饭店、沙漠主题旅社、家庭民俗旅馆建设,形成功能完备的文化旅游产业服务聚集区,推动和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22 —
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通过对先进地区的实地考察和交流,我们认为,先进地区顺应形势发展,营造出了浓厚的电商发展氛围,有序推进电子 商务发展,成效显著,找到了一条促进农村转型发展,成功赶 超、其发展模式非常值得我区借鉴。现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第一,构建电商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电商全覆盖。
借力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和京东“千县燎原”计划,按 照一镇一站、一村一点或几村一点的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 “千县万村”试点县区全覆盖,村淘站点发展到 617 个,打通 了“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渠道,被认定为“全国电子商 务示范城市”,4 个县区被评为“山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县”,9 个县区全都成为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的试点县。
第二,培育电商村镇,推动电商集群发展。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系统总结该市“淘宝村(镇)”发展 经验,引导各县区立足特色农产品优势,通过电商促进农村经 济发展,开启了农村电商跨县区、跨行业、裂变式竞相发展的 新局面。全市新增 “淘宝村”26 个,发展成全国第二大“淘宝
— 23 —
村”集群。
第三,打造电商产业园区,提升电商层次和水平。
通过新建或改造闲置厂房、写字楼等多种方式,建成投用 电商产业园区 21 个,入园电商企业、团队 1344 家。其中电商 产业园已入驻电商、网商、微商、创业创客团队 370 家,进驻物流快递企业 102 家,7 家设立了区域分拨中心。吸纳从业人员 1.3 万名,日均发单量 5.6 万票,仅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交易额38 亿元。
第四,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开发电商新“蓝海”。
从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通关服务等方面入手,鼓励电商经 营主体依托发制品、工艺品、牡丹产品等特色优势出口产品, 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全年完成跨境电商出口额 3.5 亿美元,同 比增长 16.7 ,被认定为八个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之一。
二、主要经验 第一,探索“三个模式”。
电商的快速发展是一系列关键要素相互叠加和相互促进的后果。从电商发展的历程中,呈现出“两地+两代”、“销售+ 生产”、“农户+政府”的“3+3”的模式。一是“两地 + 两代”。有外地学习、工作或生活经历的年轻人返乡,将电商引进,让电商种子生根发芽、成长、兴盛。同时,电商激活了多种人力资产,其中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的人力资产,形成了新的代际分工与协作。年轻人运用自己的电商技能,年老人利用自己的
— 24 —
生产技能和体力,在共同努力与协调合作之下,构建了新的人 力资源动能。二是“销售 + 生产”。销售和生产的组合在许多 电商发展地区都可以看到。销售加生产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多样 化成长和多元化的探索,形成了“双向与三行”格局。各区县 乡镇的产业基础非常不同,电商经营模式也不尽相同。既有销 售带动生产的模式,也有生产促进销售的模式;有以内销为主 的,也有以外销为主的。三是“农户 + 政府”。电商销售曾经 是农户自发的经营活动,如果不组织起来,缺乏政府的引导、 推动与支持,便难以形成带动产业发展的集群和生态。农户在 电商创业和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创造力主体的角色,他们的创新 创造既是自发自主的,又是有组织的、合作式的。只有加上政 府的推动引领、服务支持、连接整合,才让农户的努力有了大 方向和强后盾,形成了一股合力。
第二,找准“四个结合”。
主动顺应互联网经济特点,积极推动农村电商与全市中心 工作融合发展,实现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 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销售优势,大力发展特 色电商产品,实现由“有什么卖什么”向“能卖什么就生产什 么”、“什么卖的好就生产什么”转变,扩大有效供给,促进 了电商加工园区建设,催生带动了新经济萌芽和成长。二是与 脱贫攻坚相结合。发挥电商制约因素少的特点,通过送技术、 送设备、送服务,扶持贫困户从事电商产业,线上销售、线下
— 25 —
加工,一根网线串起三大产业。三是与特色村培育相结合。导 群众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互联网拓展销售渠道。借 力电商新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村 432 个、“一乡一业”特色 乡镇 40 个,为更多电商村的涌现奠定了基础。四是与返乡创业 相结合。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吸引带动 21.5 万人返乡创业, 在本土创造价值和财富,将会焕发出巨大的经济推动力。
第三,抓实“五动措施”。
坚持积极主动、勇于开拓,努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一是行政推动,加速发展。市县均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同志对电商亲自抓、负总责。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制定了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把电商发展纳入对县区的重点经济工 作考核,制定专门的考核办法,落实工作责任。二是培训促动, 提升能力。把培训作为快速起步、支撑电商发展的重要方式, 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活动,在全市培训出了一批电商人员和电商人才。在阿里巴巴淘宝大学举办了全国第一期订制 式县区长电商研修班,与阿里合作建设了淘宝大学第一个分校, 去年以来通过多种形式举办 55 次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研修班, 有效提高了各级干部引领电商发展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去年以来,全市累计举办各级各类电商培训班 833 期,培训 13.1 万人次。三是平台驱动,搭建载体。借力国内大型电商平台推 动电商发展,狠抓了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的合作。
— 26 —
四是典型带动,多点开花。把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推广典型 作为推动电商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全市推广“天华模式”,加 速了电商园区发展。支持各部门运用典型推动电商发展。团市 委在全省率先设立了青年电商创业奖,组织开展了创业大赛。
市妇联组织实施“巾帼电商行动”,发展妇女网店 6 万个,带 动妇女就业 10.4 万人。五是配套联动,形成合力。通过制定政 策、优化服务、改善环境等,多方发力,为电商发展提供配套 支撑。在财政、税收和金融方面,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服务,针 对跨境电商同样做出了一系列优化服务的努力。强化网络基础 配套,实施光纤入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全光 网”城市。实施“菜鸟县域智慧物流+”项目和“快递下乡”工 程,市县乡村四级物流配送体系日趋完善。
三、有关建议 当前,正是发展电子商务的黄金期,我区电子商务发展虽 然面临着起步晚、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困难和问题,与 电商先进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但我区也有自身的独特 优势。因此,我们需要从规划引导、龙头带动、人才支撑、政 策导向等多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
第一,以政策扶持作为电商发展的支持点。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建议成立以区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 区长为副组长,各部门单位为成员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推进全区电子商务发展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各镇街道参照
— 27 —
成立领导小组。整合农业农村、人社、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 单位力量,全面推进发展规划、产业研究等工作。二是完善政 策措施。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全区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出 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 立电子商务目标考核机制。建议电子商务发展工作列入年度综 合考核,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调度、通报、排名。建议 在招商引资考核中,作为重点招引方向,通过多倍抵顶招商引 资任务等方式,提高电子商务企业平台招引力度。
第二,以平台保障作为电商发展的助推器。
平台保障是电商发展的必备载体,拓展电商发展更加广阔 的平台。一是完善服务平台。针对电商企业、农村电商缺技术、 缺人才等问题,建议建立垦利区电商服务中心。整合区内电商人才资源,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对起步阶段平台企业的政策指导、平台搭建、图文设计、视频制作等技术扶持。二是做大空间平台。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及特色电子商务平台作为重点招引目标,创新招商方式和开发模式,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和配套服务体系集聚布局。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培育特色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工业企业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产供销一体的营销新体系,提高网络化营销水平。
第三,以龙头培育作为电商发展的加速器。
一是用心开展龙头企业培育。理清各镇街电子商务企业、 农村、平台、技术机构清单,组织他们走出去学习调研,开拓
— 28 —
思路,理清发展方向。了解其所思所想所盼,打通其发展的堵点痛点,通过培育平台,发展龙头企业,完善物流体系,实现本地产品到网络客户的成功对接。二是重点打造龙头引领项目。平台方面,积极对接北京恩源科技、山东途瀚科技、园钉网、外贸牛等企业平台及第三方服务中心,引导更多优质产品入驻平台。农村电商方面,重点对接培育胜坨镇小张村、黄河口镇小高村、于林村等项目,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
第四,以品牌定位作为电商发展的向心力。
结合我区优势产业,推动农产品网商和平台企业开展多种 形式的市场推广活动,推介我区特色农产品,打造黄河口品牌 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大力发展黄河口大米、黄河口蜜桃、 垦利滩区小麦、黄河口虾米等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培育黄河口 品牌。支持我区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有机”、 “无公害”等资质的申报认证,加强贫困村特色产品品牌化建 设。
第五,以宣传推广作为电商发展的源动力。
广泛通过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我区电 子商务的宣传报道,引导形成推进电子商务与本土产业融合发 展的良好态势。大力普及推广电子商务知识,广泛提高各企业 对发展电子商务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市场主体应用电子商务的 能力。
— 29 —
关于重点项目建设调研与思考
今年以来,我县以全市“项目建设提升年”行动为契机, 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行动至上、项目为王”,狠 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以更大的格局谋项目,以更高的眼 界引项目,以更拼的干劲争项目,以更强的力度建项目,切实 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用高质量的项目引领县域经济实现 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建设目标方面:
2020 年,计划实施市县重点建设项目 108 个,总投资 332.89 亿元,年计划投资 130.38 亿元,同比增长 179 。其中,市级重
点建设项目 32 个,总投资 195.09 亿元,年计划投资 69.88 亿 元,同比增长 64 。
策划包装方面:
聘请专家团队,借智借力策划包装项目,建立论证科学、 质优量足的动态项目库,县上重大项目库内策划包装的项目始 终保持在 200 个以上,总投资超过 1000 亿元。
招商引资方面:
— 30 —
建立常态化外出招商机制,加强主动对接,做好跟踪服务, 提高项目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年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00 亿 元以上,争取上级资金 26 亿元以上。
产业布局方面:
按照“提振煤烟、壮大光伏、转换能源、激活民营”的思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全年计划实施工业类项目 39 个,年度投资 65.5 亿元, 占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比重 50 以上。
二、工作推进情况 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提升年行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结合实际,科学制定项目建设 提升年行动方案,将项目建设作为“追赶超越”主抓手和“晒 比拼超”主阵地,扎实抓好项目策划、项目招引、项目推进、 项目管理等工作,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水平。
统筹疫情防控和项目开复工。
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分别安排部署疫情防控期间复工 复产工作,全面指导和保障项目责任单位和企业做好项目手续 审批、开工物资、人员用工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和 项目建设两手抓、两手硬。
强化措施提升项目建设速度。
建立日报告、周汇报、手续代办制、微信工作群等多项制 度,重点解决项目手续办理、要素保障、营商环境等方面存在
— 31 —
的突出问题,确保 108 个市县重点建设项目有力有序加快推进。
努力提升策划包装储备质量。
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投资政策、聘请中省智囊机构,指导镇(办)部门策划包装项目,建立动态项目库。
目前策划包装项目
233
个 (占年度任务
500
个的
46 )
, 总投资 1371 亿元。
持续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
围绕中国樱桃第一县、民窑第一县、陕西教育强县、城乡 环境最干净县四县同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今年,先后接待 中环科技、山东中材等来澄客商 26 批次 150 人,举办各类招商 活动 12 余场次,签约各类项目 9 个,总投资 37.27 亿元。
积极营造浓厚项目建设氛围。
坚持未雨绸缪、立足于早,在项目建设各项工作中做到抓 早、抓细、抓落实,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
三、存在问题 受疫情影响较突出。
在前期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交通物流不畅、人员物 资到位难、项目设备生产厂商供应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整体项目建设进度。
土地保障还不及时。
新建项目土地调规、审批周期较长,导致项目同期开工率 较低。部分重点交通项目涉及土地征迁面积大,征迁中遗留问
— 32 —
题较多。
手续办理还不够快。
尽管实行“项目手续代办”,但部分项目立项、环评、稳 评手续仍未完全办理到位,直接影响项目开工和建设。
融资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财力有限,政府投资类项目资金配套还不到位,在利 用新模式解决融资问题探索还不多,充分有效利用社会资本的 渠道还不畅通。
责任落实还不到位。
尽管年初通过正式文件对重点项目包联包抓责任进行了明 确和划分,但包联领导、包抓部门一抓到底的韧劲还不够,成 效还不明显。
四、几点建议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是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 保证。随着当前疫情的有效控制,108 个市县重点项目、76 个 高质量发展大会签约项目将全面加速推进,下一步,应围绕市 上提出的“两个千亿”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持续扩大 有效投资,提升投资效益,以高质量的项目建设稳增长、扩投 资、增动能。
夯实各级包联包抓责任。
按照项目建设提升年行动方案和重点项目包联包抓方案, 进一步落实县级领导、责任单位“一把手”的包联包抓责任。
— 33 —
坚持一线办公、一线协调、一线督促,调配资源,集中攻坚, 抓协调、保开工、抢进度,全力保障 108 个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加力。
建立项目定期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重点项目日报告、周汇报、月通报、季观摩、年 考评的联动推进制度,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进度监测,逐项目落 实定期报告制度,进展慢的每天报告 1 次进展情况,所有项目 每周报告 1 次进展情况,并定期汇总通报。通过定期报告制度, 夯实各级各方面责任,提高项目推进速度和管理水平。
深入一线持续督查督办。
进一步加大对市县重点项目的考核督查力度,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发改局、考核办、两办督查室,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一线和项目现场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开展专项督查、联合督查、 明察暗访,督进度、督问题、督包联包抓情况。对项目推进不力、进展缓慢或者弄虚作假的进行通报、约谈和问责。
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储备。
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着眼“十 四五”规划编制,聘请专家团队,策划包装一批重大政策、重 大发展项目,建立论证科学、质优量足的动态项目库。紧盯疫 情防控物资生产、应急救治设施制造等方面倾斜性政策措施, 抓紧谋划储备一批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传染病防治、生物医 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项目,补齐公共卫生短板。
— 34 —
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
围绕优势新能源、新材料、涉农加工等主导产业,紧盯国际国内 500 强、行业 100 强,充分利用商会、苏陕协作及在外 人士等资源,广泛收集信息,捕捉有效信息,开展专业化招商、 产业集群招商、铸链补链强链优链招商,吸引更多高端优质项目落户。在疫情期间继续开展“不见面招商”,保证招商推介、项目洽谈、政策对接不断档。
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项目手续代办制,扎实推 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实现“一扇门、一张网、一次办”。
充分发挥项目手续办理专班作用,持续开展预约审批、并联审批、集中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当好“五星级服务员”。坚决保护项目建设主体合法权益,对强揽工程、强买强卖、吃拿卡要等行为予以重拳整治、严厉打击。
加强项目各类要素保障。
高质量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类要素,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项目用工、用地、资金等各项要素保障,不断完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关于疫情防控期间支持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政策, 顶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释放发展活力。
营造浓厚项目建设氛围。
根据“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相关要求,在电视台和网站
— 35 —
开设专栏,开展“晒比拼超”活动,全方位、多层次、高频率地宣传项目建设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不断营造大干快上、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继续积极争取全市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主 会场举办,营造抓项目、稳投资、补短板、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 36 —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