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考_经济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6 来源: 工作计划 点击:

 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考_经济论文

 论文导读::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应当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主导;县域经济工业化的途径应当是以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依托,把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应当以县城为中心,大力发展重点城镇来推动。论文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考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是当今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主题,在开启“十二五”之际,对它们进行一些新的思考是很有意义的。

 一、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新思考 在现代化进程中,在“转型经济”环境下,县域经济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县域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的转换升级,最终以至城乡结构的走向一元化都是在市场竟争中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实现的。经济结构调整在微观上以市场为导向,在宏观上却离不开“行政的指导”。明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与路径对县域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1.确立产业重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理论前提。现实中,以一产业或二产业或三产业为战略重点的都有存在,这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县域经济一般应以一产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突破口,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在此大前提下再来构建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90 年代后期以来,粮食生产排徊不前,农民收入增长连年下降,“抛

 荒地”随处可见,农民的“打工”收入及外出打工农民的比重显著上升,这些迹象表明,传统农业已走到尽头。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 2004年党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锁定“三农问题”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增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现代农业因各方面条件限制而进展缓慢。在现实中,只有地方工业的迅速发展才能为现代农业提供物质技术支撑。湖南县域经济(农业比重高于 10%的 98 个县、市、区)相对落后,三次产业的结构是 28:37:35,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发展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的长期任务和现代化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注重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以本地资源为条件的加工工业和传统制造业,是县域经济实现自我发展、摆脱困境,甚或是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

 2.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过去我们一直以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我们有时也不大讲这个基础了。但是农业在中国的地位一点也没有下降。“谁来养活中国?”当然是中国的农业。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更加显著。在县域农业人口占 90%左右,第一产业的比重占 30%左右,80%左右的二三产业与农有关。农业仍然是县域的支柱产业,县乡财政的重要源泉,农民温饱的基本保障和全面小康的出发点,并且农业现代化亦是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所以农业仍然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农村现代化的出发点,仍要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3.从农业产业化走向农业现代化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龙头加基地经济论文,产供销,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涵。它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呢?是先专业化,后规模化;是先市场化,后工业化;是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特色推动。这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一般是以机械化为基本前提的,这需要土地资源丰富,货币资本集中,农业人口比重低三个基本条件,而中国恰恰是耕地少,资金缺,农业人口比重大。发挥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市场纽带、龙头带动等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现代化的市场经营、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加工同最原始的家庭经营、手工劳动结合起来。先专业化、商品化,先使农民富起来,使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这样,龙头企业本身直接推动了工业化,而当富起来了的农民一部分进城成为市民,一部分留下来搞规模经营的时候,我们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就又会大大地前进一步了。农业产业化是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推动者和一条捷径。

 4.第三产业是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作为为一二产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产业,一方面它的落后会严重滞碍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构成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它还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它的比重将逐步超过一二产业;一方面它是农民增加收入,走出农民变为市民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它又是改造传统产业促成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更不能轻视其发展的。第三产业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传统服务业,商贸餐饮等。以满足城乡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但受制于整体的国民消费水平,不可能成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旅游与外地人购买是例外)。有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多的特点。是县域传统的优势行业,比重占 20%—40%,要继续发挥优势。第二层次,通信、交通、水电,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旅游、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生产和综合服务业,是当今的新兴服务业,满足人们生存、生产与发展需要,比重占 40%—60%。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 ,少了制约发展 , 多了闲置浪费(与形象工程相关)是增长最快、影响最大,处于关键地位,需要重点发展的层次;第三层次,科学、教育、文化、中介等信息服务业,满足人们生存发展与享受需要,与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相关,比重占 20%—30%[1],受制于整体的生产生活水平,是未来的重点与关键,是难以短期奏效、容易被忽视被挤占,需要战略眼光战略投入的部分。需要当今就打下基础的不可忽视的层次。

 5.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在现实中,不管发展何种产业、何种产品,有效益,有积累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只有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与方向,才可能是有效益能积累的,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比较优势”的确认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要分层次进行。首先是在县域以内,要从如何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如何打破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扬本地资源优势来考察;然后是把视野扩大到一个个的地区经济圈;再扩大到全国;最后扩大到全球

 来考察期刊网。由于大家都在寻找比较优势,由于市场瞬息万变,“比较优势”就是一个动态的糸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就要不断地去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捕捉机会,最终还要经受市场的考验。能不能找到、发掘、发扬光大自己的比较优势,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6.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富裕县还是贫困县,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无非就是占县域GDP 比重较大的那些产业。其特点或是面广量大,或是地位高影响大,把它们调大了,调强了,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各不相同的,但农业总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结构调整也总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之点。农业结构调整也要强调调大调强其主导产品,粮、畜、果、蔬、水产品等。要提高品质并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既增加农民收入经济论文,又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二三产业中的一些项目。县域第三产业中的通路、通电、通信由于中央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各县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决定县域经济强弱的主要是第二产业。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的制约,就应把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在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大调整,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背景下,县域工业面临机遇。我们应当抓住机会,正确定位,战略眼光,做大做强。当然这并不排除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尽可能地把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于传统产业。

 7.全力发展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基本上还是一种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雷同、自给自足的现象比较普遍。

 县域经济又是一种地方经济,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机遇、程度各不相同,县域农业的结构、品种、质量,工业的强项与弱项,经济的支柱与潜力,区位的优势与劣势等等,总是各有特色的。如湖南长沙县的机械、电子、汽车,浏阳市的花炮,冷水江市的能源、原材料工业,桂阳县的烟叶,醴陵市的陶瓷、花炮,永兴县的“中国银都”,资兴市的“水乡”、“煤都”,宁乡县的农业产业化名牌,益阳的鱼米之乡,苎麻之乡、楠竹之乡、芦苇之乡、有色金属之乡等。特色就是“比较优势”,就有可能发展为特色经济。在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和“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这种可能性已大为增强了。发展特色经济首先要找准“特色”的所在,特色有多大,能作到多大,特色能否转变为经济等等,都需要广泛调查,深入论证。其次要全力壮大特色经济。要大规模,大产出,多就业。第三要在市场运作上下功夫,努力扩大其市场份额。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8.着力发展配套产业。县域经济,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或很少有很难有大型企业集团或大型企业。在经济全球化集团化大背景下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县经济处于十分不利和无力的地位,努力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农业龙头企业配套,着力发展配套产业,不失为县域经济参与新一轮世界大分工大协作的有效途径。如湖南沅江纸业参与岳阳纸业集团,桃江管件厂成为北京某企业集团的

 一个生产基地就是很好的例证。发展配套产业县域经济可以作大型企业集团的原料基地、生产车间、加工环节、分销网络、服务部门等等。这是一种双向选择,但主要是对方的选择。这要求县域经济先做强自己,使自己有特色有规模有势力,然后放下架子,积极主动,与人配套。也就是与市场与世界配套。

相关热词搜索: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 经济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