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助力,素养落地

发布时间:2020-09-14 来源: 工作计划 点击:

 信息助力,素养落地 ——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政课堂的应用 摘

 要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让学科素养真 正落地,我们教师要思考的很多。其中,发挥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政课堂的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提升能力,培育素养,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本文以新教材必修 1 第二课第一框《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和原则。信息技术使平面知识立体化,教学单元活动化,单一评价多元化。在设计时做到“知”“行”合一、动静相宜、繁简适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思政课堂 课例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让学科素养真正落地,我们教师要思考的很多。其中,发挥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政课堂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提升能力,培育素养,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本文以新教材必修 1《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和原则。

 信息技术助力素养落地的价值分析

  平面知识立体化。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师需要改变以往“教教材”的方式, 而应该“用教材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教师应该在深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寻找好的切入点和平台,使平面的知识情境化,这一过程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完成。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用视频、音响、课件、实物投影等方式构筑情境,让学生迅速置身于情境中,开始思考和探索,开始合作和探究, 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除了情境化之外,结构化是立体化的另一表现。教材呈现知识是平铺的,而学生建构的的知识应该是立体的,结构化是其重要的特征,结构的形成需要信息技术来帮助呈现,信息技术可以动态地、三维地展示知识结构的生成过程和生成结果,同时展现思维生长的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是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命运,是一个理论性非常强的话题, 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本框题内容较多,一共有七页纸,思维层次又高,本课教学要在理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逻辑性和思想性,并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引领,强调家国认同和理性精神,提升学生思维层次,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浅出,设置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平台。本课通过生动的迪士尼米老鼠的动漫视频导入,再用迪士尼效应引发对时代的思考,用狄更斯的名言提出总议题:最好的时代 or 最坏的时代?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构筑平台。

 教学单元活动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传统的传授型课程是不能满足培养要求的, 品格和能力的获得,需要在活动中主动获取,因此,教学单元要活动化,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等,这些活动的组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拍摄、处理、展示和即时联系等功能,可以集中展示

 课外活动过程和结构,快速地整合课堂和课外活动,使课外资源高效利用,课堂活动向外延伸。

 在本课教学中,子议题 1:是不是最好的年代,学生任务之一就是“超级演说家”,这一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以“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三次工业革命”为主题,以图文形式介绍相关历史事实。

 随后教师在点评和小结使用图示展示。这一部分的内容属于史实知识的介绍,采用课前学习、分组展示的形式,节省时间,也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和交流表达的能力,通过“兵教兵”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此处知识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提炼梳理出的一条线路图,这样处理使知识更清晰,逻辑更明显。用图示的形式直观展示发展脉络,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逻辑线,此线是贯穿本课始终的逻辑线,在第一部分初步感受,自主领悟, 而不是直接讲授。整个过程,离不开现代信息手段的使用。

 单一评价多元化。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传统的评价集中在试卷评分上,当然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反映知识掌握程度,也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思维能力。但是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新型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完全满足评价的要求,这就需要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方式的出现,进行全面的评价。一是试卷评价。传统的试卷评分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设备,对学生答案进行深度剖析,给出评分基础上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因为同样是做对或者做错,学生所反映出的能力和素养也是有区别的。二是立体评价。从横向上,对学生的外向行为进行测量,内隐行为进行比对、区分,从纵向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三维追踪,绘制成长线路图,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这些评价方式的实现,都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信息设备才能完成。三是小组评分。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评价可以促进小组合作。可以借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综艺节目的计分方式和评价方式,对小组行为进行更科学、更生动的评价。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终端设备进行抢答,同时输入和即时展示,快速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多媒体的综合展示,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对表达进行现场投票和评分,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增强学习效果,因为每个学生都成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这两种身份都促使他们更深度的参与。

 信息技术助力素养落地的设计原则

  “ 知 ”“ 行 ” 合一。

 在现代信息基础的助推下,高中思政课堂的活动不断,精彩纷呈,但是要注意的是,活动始终不能离开课程二字,否则就不是课程了, 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这也是新课标所提的“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在设计时,要从知识出发,设计活动,在活动中,要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后,知识得以掌握并能够迁移,用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在活动一“是不是最好的年代”中,教师从知识的难易和容量等多方面去考虑,决定采用课前准备,课上展示的方法;在课堂中,学生的展示也是紧扣所学知识,并且教师采用图示的方式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构建体系,寻找脉络。在活动二中,在“角色体验”和“观看视频”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呈现探究活动,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环环相扣。活动从议题出发,回到议题,始终紧扣议题。教师借助图示点拨,学生认识到危机产生的根源,

 进一步阐述购买力无限缩小的原因,指出剥削的表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此活动元的设计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逻辑线,整合教材,使结构更清晰,思考更深刻。整个设计始终体现知识和活动的辩证关系,做到“知” “行”合一。

 动静相宜。活动型思政课上,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小组合作不断,学生参与度高,但是一定要注意动静结合,否则失去冷静的思考,热闹的活动最终流于形式,虚假繁荣。在设计时,要精确计算时间,把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思考的时间分配好,才能使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平台,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设计时要注意三个细节。一是每一项活动开始前,都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尤其是合作探究之前,没有思考的活动是漫无目的的,低效的。每一次活动之后,都要给学生充分的反思时间,不仅下面的展示做准备,也是给热闹的活动冷静的分析。二是在所有的活动结束后,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的、全面的思考。三是活动设计是出声的行为活动和不出声的思维活动相结合,不能一谈活动就是热闹。所谓充分, 其实时间并不长,小的活动半分钟足以,整课反思一分钟到一分半钟足以,而思考带来的效益和效率确实巨大的,整体来看,并不会耽误课堂时间。

 在活动三:寻找矛盾背后的矛盾中,第一个任务是材料探究,教师通过课件和语言提示明确活动要求:1.先思考,后讨论,时长 5 分钟 2.代表发言。从总体设计来看,有视频观看,小组展示,角色体验,也有独立的思考活动:如在活动二:“超级大穿越-----亲历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中,设计的任务如下:

 1.角色体验,在当时普遍繁荣的美国,如果你是企业主、普通民众和股民,你会作何选择 2.观看视频,亲历危机 3.探究:“真过剩”OR“假过剩” 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时间两分钟 2.每组一名代表发言 4.借助图示,教师点拨。在本课学习结束,还有“掩卷而思,自主感悟”的活动,本课内容较多,活动丰富,学生进行自主的反思和理性思考,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和活动的反思, 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理解,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发更多的思考。一节好课, 不仅是解决全部问题,更重要的引发思考问题。在“知”“行”合一和动静相宜中,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也真正的沉下去。

 繁简有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思政课堂的是大量鲜活生动的材料, 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整合和利用这些材料,真正为教学服务。否则,大量信息资料的呈现,一是会让学生视觉疲劳,二是会让学生不知所措,还有部分学生沉浸在有趣的材料中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更何谈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材料的多样呈现和统一主题的有机结合。

 《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这一课从时间跨度上来讲,材料非常多,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既要充实材料又要不断思考和总结,就需要教师慧眼识珠,精心串珠, 做到删繁就简,繁简适度。“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是新课标的教学提示,本课在此基础上,确定总议题为“最好的年代还是最坏的年代”。这个议题出自狄更斯的小说,具有生动性和思想性,各种活动的设计考虑多样的形式丰富课堂。设计时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从史实入手,提升史实背后的理论。适当重构教材,尤其注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突出主线,使结构更明晰,内容更清楚。总之,大量的、多样的材料的选用,最终都服从于本课的逻辑和主线:

 课前:自学相关史实,收集资料,形成图文并茂的发言内容。课堂:展示活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最好的时代 体验活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最坏的时代 探究活动——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是终将过去的时代

 课后:延伸阅读 通过三个议题的客观分析,得出三个结论:最好的时代——在矛盾中成长; 最坏的时代——在矛盾中沉沦;终将过去的时代——矛盾背后的矛盾,发现资本主义繁荣的原因、危机的原因都是矛盾运动,这也是最终被替代的原因,在客观分析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

 综上所述,本课内容多,思维层次高,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使本课的内容情景化、生动化和立体化,使本课教学深入浅出,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 有活动有思考,真正做到主动运用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其中进行价值辨析而不是价值灌输,使能力真正提升,素养真正落地。

相关热词搜索:助力 素养 落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