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为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孤独症学生教育实践

发布时间:2018-07-01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应用行为分析(ABA)是提升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能力的有效方法。在ABA理论的指导下,在环境中给予ASD学生多方面的支持非常重要,分级分段制定训练计划,关注行为功能,并有针对性地使用策略也能够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能力。这样的融合教育不仅能帮助ASD学生,还能促进班级建设,提升普通学生的共情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孤独症;应用行为分析理论;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5-0047-04

一、理论基础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系统广泛发育性障碍,核心症状是“沟通、社会交往障碍及刻板行为”,即“三联症”。“谱系”这一概念的确定放宽了“孤独症”的边界问题,只要出现“三联症”症状即算作谱系内,没有“是与不是”,只有“程度多深”。联合国在《残疾人公约》中,积极倡导对ASD儿童的融合教育,倡导ASD儿童在与自己年龄相近的普通孩子中生活学习,并用实践证明了这种融合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因此,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成为目前较普遍的融合教育形式。
  ABA是应用行为分析的简称,是目前应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主旨在于分析并改善具有社会意义的、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主要通过观察前事、行为及后果判断行为功能(动机),并采用科学和有针对性的行为训练方法去干预和改善行为问题。

二、个案介绍


  我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新生入学初,老师们很快发现了小元(化名,男性)的“特殊”。向家长询问后,得知小元在幼儿园时期即表现出“不合群”的问题,但家长并没有重视。我建议家长复查,经儿童医院等专业机构诊断:小元注意力分散较为严重,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情绪严重低落,与人沟通能力较差(伴随肢体暴力行为),大肢体运动和精细运动能力差,智商较同龄人略低。同时,教师在日常观察中还发现,小元存在较明显的刻板行为,如做某些事要按照固定的流程,玩具或物品的摆放顺序不能轻易改变等。
  以上行为表现已属ASD症状,虽然家长不肯出示诊断结论,但是可以判断,小元应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小元,我专门参加了海淀区教委和特教中心举办的“中国应用行为分析教师(CNABA)”培训,系统地学习了ABA理论,阅读ABA的相关论文、专著与案例,并将这些理论和实践有选择地应用到对小元的训练与教育当中。

三、计划制定


  根据专业机构的诊断和任课教师的评估,我们分阶段对小元进行能力提升训练:适当地降低学业要求;尽量提升环境的友好度,引入同伴和成人的多方支持来发展其社交技巧。此外,根据不同的提升阶段和具体能力,采用不同介入策略改善行为问题。我们的培训计划(时间段分布)详见表1。

四、多元支持及多种介入策略


  (一)学业方面:降低“认知类知识”的学习要求,简化复杂的活动环节
  小元的认知能力远低于同龄人,因此我们对他大大降低了学业要求,从第二阶段开始才慢慢加入对“认知类知识”的考察,但标准仍然低于其他学生。如表2显示,普通学生的写字标准是“正确、规范”,对小元则直到二年级第一学期才提出“正确”的标准。
  肢体运动方面同样设置分级。如表3显示,跳绳课程对普通学生的要求是“每分钟90个以上”,对小元则直到目前才有较低的数量要求。
  (二)社交方面:引进“同伴介入”的方法
  同伴介入是提高ASD儿童社交能力的重要干预方法之一。我们利用小元不在的时候召开临时班会,经过讨论,学生达成一致:小元是班级一员,我们有责任保护和帮助他。班主任负责选出坐在小元周围的学生,这些孩子性格温和且自我控制能力强,对这些学生的培训内容见表4。
  (三)行为方面:采用分级的多种介入策略
  分级培训结合了分段回合教法(DDT)和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不同介入策略如表5。
  1.第一阶段
  小元的很多以“逃避”为功能的行为问题大都源于能力欠缺,如整理学具、跳绳等。除了降低学业标准和简化活动环节之外,我们主要采用“教导先备能力”策略。实施者开始是家长和老师,采用分段回合教学(DTT),慢慢引入同伴,帮助小元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会各种关键性技能(PRT)。训练时我们采用了代币制(小贴纸),根据小元的强化物清单(见表6)确定代币系统,延迟强化(积攒一定数量小贴纸才可以获得不同的后援强化物)。
  针对本阶段小元的问题行为,我们采用“区别性增强其他行为(DRO)”的策略,只要他不产生问题行为则给予强化。如当老师提出写字的要求时,只要不摔打学具则得到社会性赞美。
  2.第二阶段
  在具备了一定的“先备能力”之后,小元的訓练进入第二阶段。除了采用“代币”“区别性增强其他行为(DRO)”之外,我们还采用“区别性增强替代行为(DRA)”策略,引导小元产生目标行为。如老师提出写字要求后,能拿出铅笔在纸上画,则给予社会性赞美;放学前,同伴提示后就开始整理学具,则获得小贴纸等。
  此外,随着小元理解和沟通能力的提升,我们逐步引入行为契约和工作分析,根据行为契约和工作分析帮助小元确定每日行为流程,同时也起到了视觉提示的效果,并由同伴或者家长帮助小元完成评价(见表7)。
  3.第三阶段
  从第三阶段开始,我们逐步撤除“代币”,加入“自我管理”,小元开始学着自己监督自己,还是同样的每日行为,不同的是小元自己给自己评价。同时仍辅助以DRA和DRO这两种区别性强化,并以DRA为主,因为小元能力提高,我们要引导他做更多的目标行为。根据关键性技能训练的方法论,小元获得更多自然结果强化物而非实物。如在写字课上,按照老师的要求书写,则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获得分数(按照降低的学业标准,小元只要完成就是“优”,如果全对则是“优+”)。

相关热词搜索:孤独症 指导下 实践 理论 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