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啊,兄弟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一
作为一个资深吃货,行走于美食江湖,浪迹于舌尖世界,可谓阅人无数;但是浮华历尽,能真正相依为命的朋友还是少数,这少数的少数中,山药是最铁的兄弟。
首先说明我这里说的山药其实是指土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家乡叫很多东西都是山药,山药在这边似乎是块状或淀粉类根茎植物的统称。比如土豆叫山药,也叫山药蛋,山西文坛有山药蛋这个流派,其实就是土豆派,但是这样一叫,顿时显得滑稽,没有山药蛋那股憨厚天真的乡村气息;再比如菊芋,叫洋山药,大家多用它腌咸菜;至于植物学意义上真正的山药,我们管它叫长山药……这么多的山药,就像村庄中围着炕桌喝酒吃肉的汉子,揎拳掳袖,大说大笑,彻夜不眠,山药就是这样的兄弟。
中国人吃山药,其实时间不长,满打满算也不到四百年。它从遥远的南美洲一路漂洋过海,沿途路过西班牙和爱尔兰,它横渡加勒比海远赴彼得大帝的后花园,最终穿越河西走廊来到华北,从此扎根神州大地。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它旺盛的生命力和出众的饱腹感带给中国底层民众以希望,支持他们度过一个个饥馑岁月,它真是两肋插刀的兄弟。
山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随遇而安。很多食材固然美味,但是总拘泥于一定之规,就像《红楼梦》里面打络子,松花必要配桃红,金线须得用黑珠儿线拈在一起;这样的食材一定不能做家常菜的主角,因为它们缺乏日常生活的智慧。山药可不是这样,它无论是挑大梁还是跑龙套都游刃有余;上得了华筵,下得了炕桌,做主菜鲜香可口,做配菜清正入味;有自然的风流态度。如同世间那样一种人,居庙堂之高而能作春风之态,处江湖之远而不失秋筠之节,能屈能伸,长袖善舞,直令人一见倾心。
二
夏末秋初,新山药上市,这个时候的山药最为绵软,炒着吃不是很好,更宜煮或烤。北寨以前产一种红山药,个头不大,特别香甜,煮在米汤中,等熟了捞出略凉一凉,用筷子搅成泥,撒点盐,淋入麻油,好吃极了。我小的时候,爱烤这种山药吃:扒开灶内的余烬,把山药连皮埋入,再盖上厚厚一层草灰,过一会儿,拿铁筷子夹出来;山药烫得很,我不停地吹着气,小心地把它在手里倒来倒去,一揭起那层焦黄的皮,顿时一股白气夹着浓香扑鼻而来,这是山药的真味和本性,酣畅而热烈,贯穿我的胃肠和心胸。这样的烤山药,我去年在朔州又吃了几次,那是右玉的晚宴,原汁原味的炖羊骨,就着烤山药,浓香松软,入口化渣,在紫台朔漠中犹如熏风沉醉。但是要我说,这山药比起我家乡的红山药,还是略逊一筹;只可惜这种山药如今难得一见,那种停车驻步、倾盖如故的兄弟也难得一见了。
我最喜欢的山药美食,是一种小吃,叫“拨烂”,很多人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其实不必纠结,因为这是古汉语中的切音术,譬如说“窟窿”切作“孔”,“ 圐圙”切作“圈”;所以说“拨烂”其实随便写这么两个读音的字就可以,它的切音是“拌”,“拨烂”就是拌饭的意思。拌饭可用的食材广泛,有豆角拌饭、茄子拌饭、槐花拌饭,味道可谓各有千秋,但我最为钟情者,还是山药拨烂。山药洗净削皮擦作细丝,当然粗丝也可,碎丁也可,以各人喜好而定——有讲究的人还会先将山药蒸了再弄碎;然后加入面粉搅拌,撒一点搅一点,拌得均匀圆润,上笼屉蒸熟。然后备油,烧至七成热,入葱花煸炒,待葱香大盛时,将拨烂下锅,几铲几翻,加入细盐,即可大快朵颐。这种饭兼取青葱和山药二者之美,碧绿洁白,如果再洒上红艳的椒油,温香清辣莫可名状,这是山药的实用性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极致。
还有一种小食,我在别处从未见过,也许可以算北寨的特产,是用山药丝拌入面糊煎成,北寨人叫它山药饼子。做法极其简单:取面粉调成糊状,加少许盐,山药去皮擦丝,拌入面糊搅匀,然后摊薄在鏊子上煎制,一两分钟就熟。我特别爱吃这种东西,我的奶奶和姥姥都乐于做给我吃。她们都精于制饼,但风味不同。我奶奶做的山药饼,面少山药多,山药丝不洗,淀粉融于面糊中,然后旺油急火快煎,饼呈金黄,薄脆而焦香。我姥姥则喜欢面糊多一些,山药丝少一些且反复清洗,将白白的淀粉都洗掉,然后还要切细碎的葱花点缀;这样烧出来的饼,色泽灰白,质地绵厚,有隐约的黄色脉络和绿色星点,柔软而清鲜。相同的材料,两个老人做出来的饼却大相径庭,这也与她们的性格和处世有关——我奶奶性子要强,脾气暴烈,做饭也是如此,她随手做的菜总有率性的真味,滋味浓重,不讲路数但能得自然之趣。而我的姥姥,一生悲观、忧郁,做人和做饭都精细谨慎;她的饭菜,是那种隐忍的美食,口感清淡而滋味悠长。我不能判定这两种饼的高下,就如同二位祖辈对我的爱,殊途同归,无分轩轾。说到这里我真心惭愧,我已经三十多岁了,因着笨拙和懒惰,我从未亲手为年迈的祖父母们做过羹汤,好在他们并不苛求,在他们眼中,我能够白白胖胖地招摇过市,间或抽空到他们膝下大吃一顿,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我不善庖厨,探望他们时只能买一些现成的吃食;在他们生命的最后岁月,终于能吃到我买的东西,饮食之恩终得饮食之孝,尽管这回报微不足道,但也算是血脉的薪火相传。
三
山药吃得最多的,还是清炒山药丝。我吃过许多宴席,多半有此菜的身影。这是一道实惠百搭的小菜,既能餐前开胃,又能在饱食荤腥后爽口清肠。可惜我吃了这么多山药丝,却难得吃到真正称心如意的——要么油太多,失去山药的清甜,要么丝太细,且不是手工切成,没有独特的脆嫩。说到底,无非因它廉价,少有厨子在这个十元一份的小菜上费心思罢了。他们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把鸡鸭鱼肉做出花样,山药么,随便炒一下就行。然而,我以为这绝非人间正道,金庸先生曾借洪七公之口讲述这个道理:“真正的烹调高手,愈是在最平常的菜肴之中,愈能显出奇妙功夫,这道理与武学一般,能在平淡之中现神奇,才说得上是大宗匠的手段。”黄蓉终以白菜豆腐将九指神丐一举拿下,愚笨木讷的靖哥哥遂得降龙之术,成为旷世英雄;这是否说明成大事者亦须关注小节?
近年来,我的口味愈加古怪,不大爱吃炒菜了,于是排骨汤成为我这个肉食动物的最爱。单吃排骨难免油腻,总要有些配菜才能清香鲜嫩,我试过冬瓜、丝瓜、萝卜……最后还是山药最合心意。大个山药斜刀切块,再加姜丝葱段与排骨清炖,炖出的山药色如白玉,肉汤的鲜香尽在其中。我的朋友宏杰颇擅此菜,我经常有幸吃到他的杰作,宏杰活泼开朗,是英俊小生、体育健将,更是星级大厨,堪称全才。他的夫人霞也是我的好友,他们是姐弟恋,相差数岁,我一直十分钦佩霞姐,可以找到如此全能的小老公。有几回宏杰亲自到我家为我们三家人的聚会掌勺,边做边喋喋告诉我:炖肉不能太瘦,要选择略有丰盈的排骨;水要一次放足,中途加汤必定滋味寡淡;山药要切大块,但是不可放得太早,否则炖得稀烂……可惜我只顾上对锅中翻滚的物件垂涎三尺,根本不理会他说的什么,隔几分钟问一句:“可以尝了吗?”终于得到首肯之后,我飞快拿碗盛几块山药和排骨,一边吃一边说:“好兄弟。”我说的是宏杰,也是山药,这时代肯在隆冬为朋友炖一锅滚烫排骨的兄弟真是万里无一,好兄弟真正的情义,恰恰就在平凡的山药身上体现出来。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心经的真谛,讲的是空,空空如也才能包罗世间万象。山药无色,故能蕴五色光华,山药无味,故能生千般滋味。说它有容乃大似乎有些过誉,但我确实在山药身上,学到做人处世的大道。我走遍大江南北,吃过诸多美食,还是最爱山药。吃一块山药,那清素中徐徐升起的甜美让我欲辨忘言。其中种种世态人情,需要我和与我一样爱吃山药的兄弟用此生去体会。
(张玉,女,1981年生。山西省榆社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曾于省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万字,并获多种奖项,作品入选多种选本。2012年出版个人文集《北寨以北》。)
编輯:刘亚荣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