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大柴旦硼砂厂的艰辛历程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在柴达木盆地品种繁多,储量富集的盐类资源中,硼砂,是一颗瑰丽的明珠。据有关部门勘察,柴达木共发现硼矿产地18处,总储量多达1142.4万吨。硼砂的用途极其广泛,在民用业、冶金工业以及国防尖端工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原料。人们对硼砂的用途很早就有了认识,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前后,就有人进入柴达木盆地,土法提炼过硼砂,但其规模很小,所炼成的产品,对蕴藏丰富的柴达木硼砂资源来说,还不及沧海之一粟。
  柴达木硼砂资源真正造福于人类,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7年筹建的大柴旦硼砂厂开始的。由于柴达木盆地的硼砂资源格外富集,且形成构造多在地表,其开采和提炼,与许多金属、非金属矿产相比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硼砂生产的创业初期,同样也经历了艰难困苦。回忆当年的岁月,对于激励斗志,教育后人,是十分有意义的。
  1957年,在科学勘察的基础上,柴达木工委自力更生,采取以产养探的方针,在大柴旦组织了一个硼砂生产队。当时,只有几顶帐篷,几把铁锨,十几峰骆驼,几口吃饭用的大铁锅,二十几个人就开始了硼砂生产。“人少、家穷、志气大,一双劳动手,什么也不怕!”是工人们当时宣战誓言。他们虚心向蒙古族牧民学习,“刮土技术制硼土”,用扫帚、铁锨、簸箕,铲刮或扫集露在地表的矿块、矿土;把刮回的硼土用清水浸泡,铁锅煎熬、沉淀,清除泥浆,撇出清液,倒在土窝窝里,析出的结晶品就是硼。尽管当时生产条件极其简陋,无法大面积、大规模开采,但由于采的都是露头的富矿,而这些露出地表的硼块和硼土,都是经过自然碱解了的半成品硼,品位都在80—90%,所以,虽是小打小闹、土法炼硼,当年在完成探硼任务的同时,还生产出了52吨硼砂,不仅没拿国家一分钱的勘探费,而且还上缴利润2千多元。
  硼在制造火箭、导弹以至人造卫星等尖端国防工业中有重要用途,尤其是在当时风云变幻的年代里,硼砂作为重要出口原料,在偿还外债中显示了重要的价值。当我们生产出的硼上交国家后,立即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李先念副总理在怀仁堂接见了柴达木的同志,并且高兴地说,这是对国家的一大贡献,希望多生产,快生产。随后,习仲勋和彭德怀副总理,也都先后到柴达木视察工作,亲自过问硼砂的生产情况,赞扬了创业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并指示有关部门从物质上支持硼砂生产。在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柴工委的大力支持下,1958年在大柴旦湖发现了钠硼解石后,生产硼砂队由原来的二十几人扩大到1200多人,并改名大柴旦硼砂厂。为了用钠硼解石生产硼砂,大柴旦硼砂厂填坑平沟,整修道路,搭帐篷,垒锅台,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也是自己摸索试验。当时,分解、沉淀、结晶产品用的设备,全部是吃饭用的铁锅,自然通风,其生产效益自然就十分低。即使这样,通过全体职工的辛勤劳动,1958年全年生产硼砂达到1104吨,产值达到99万多元,比1957年增长了20倍。为了支援国家建设的急需,1959年柴工委提出“倾家荡产保硼砂”的口号,柴达木盆地很快形成了各行各业全力以赴支援硼砂生产的新局面。是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也派来技术人员,对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进行了改造更新,增添了熬锅,补充了设备,新建了雅沙图矿和德令哈冶炼点,增加了沉淀、结晶用的大铁锅、电动鼓風机等设备,还有了专用汽车。自此,硼砂生产跃上了大干快上的新台阶,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同志,更是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日夜奋战,提前63天完成了全年计划,总产值达到了1201万元,比1958年增长12倍。
  1960年,在加强原有生产点的基础上,又新建了小柴旦矿和东柴旦冶炼点。到7月中旬,大柴旦硼砂厂的工人数猛增到5575人,分解用的铁锅多达459口,结晶、沉降设备的容积达到2000多立方米,并且还增设了粉碎、发电、离心、供排水、运输等设备,当年产量达到12576吨,为国家创产值3144万元,为历史最高纪录。期间,柴达木工委曾选派干部和技术人员赴外地学习、参观,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上海的兄弟厂家也从技术上给予大柴旦硼砂以热情、无私的指导帮助,硼砂厂逐步实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革,改造旧设备,引进新工艺流程。到1965年,硼砂生产与原始、落后的采炼方式告别,走上了科学、先进的生产轨道,柴达木盆地的盐化工业,从此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大柴旦硼砂厂土法生产硼砂从1957年开始,到1964年才得以革新,其中最红火的当是1959—1961年这3年。当时化工厂的基本情况是任务重,设备落后,工人生活条件苦,工作艰辛是可以想见的。初来乍到的十几名创业者,大都是盐化工业的门外汉。好多人还是刚从内地来的青年,稍有技能的也不过三四人,所以一切都是摸索着干。生产在露天,晴天一身碱花花,雨天一身黄泥巴,住的是地窝子。每当春秋季节,大柴旦地区大风肆虐,呼啸的狂风席卷黄沙,搅得天昏地暗,一天里帐篷不知要被刮倒几次,吃饭时碗底里澄出一层泥沙。到了冬季,气温多在零下30多度,朔风凛冽,寒气袭人。生产工具更为简陋,仅有的生产“设备”只是铁锨、扫把、麻袋、铁锅“四大件”。女工和有病、体弱的同志,专门扫矿土;男同志们拣矿块,把一堆堆矿土背到车间,从扫矿点到车间4公里远,每人一天要背2麻袋矿土,两个来回就是16公里。生产用的燃料全靠上山打柴,一天两次,往返30多公里,回来还得自己做饭,帐篷不够住,大家就轮流使用被窝休息。1959年以后,硼砂生产大上快上之际,正赶上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最艰难的年头,国家为保硼砂,破例给我们保证了主食供应,但副食供应仍不可避免地大幅降低,十天半月不见菜叶是常事。住处虽全部从地窝子搬到了“马脊梁”帐房,但还是要十几个人挤在一起。条件虽然那样艰苦,可是听不到有谁喊苦叫累,人们想的、议论的,都是如何拼命为国家多炼硼,炼好硼,生产车间说是三班轮休,实际上几乎没有上下班之分,很多人都是连轴转,有的同志整天整夜不离锅台,一干就是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小时。饿了,啃块干馍馍,渴了,喝一点凉开水,实在干不动了,靠墙打个盹,等缓过劲来,又接上茬子干起来。最艰苦劳累的要算熬硼的同志,他们既要备料,又要熬硼,还要跪或爬在沉淀池边,把沉淀淤积的泥浆,一瓢一勺地舀出来,然后把它一桶桶挑到外边,回来还要挑一担清水,细心的同志做过统计,一个班当下来,每人要挑上百担,大家肩膀肿得圆鼓鼓的,火辣辣地疼得钻心,皮磨破了一层又一层。每个班干到末了还要为下一班备好所需的硼土、碱和煤。

相关热词搜索:硼砂 历程 艰辛 创建 大柴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