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公众认知与社区矫治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社区矫正执行15年来,我国社会行刑方式取得了长足发展。厘清公众对社区矫正的认知现状和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了解民意、甄选信息并提出对策,更有利于完善社区矫治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构建和谐社区。通过对H省764位不同类型的对象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公众对社区矫正的认知总体薄弱,但对轻微犯罪者抱有宽容的态度;对罪犯实施社区矫正的态度,大多数表示支持或者中立;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归因于社会公众个体差异及社会发展层面的考量;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和社区矫治体系的建设,需要在提升公众认知的基础上促使其广泛参与。
关键词:社区矫正;公众认知;社区矫治;体系建设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2.011
一、宏观背景与问题提出
社区矫正制度建设既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于2003年开始试点,2005年扩大试点,2009年全面试行,发展迅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設,制定社区矫正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在2016年底面世。15年来,我国全面落实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社会帮扶等任务,积极推进加强社区矫正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6年7月,全国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98万人,累计解除228万人。[1]党的十八大后的2013年至2017年初,全国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89.6万人,累计解除174.5万人,在矫超过70万人。[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和加强社区矫治体系建设,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在新时代,人们不仅对业已形成的康复性或惩罚性刑罚观具有了更大的讨论空间,而且随着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数不断增长,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也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发展趋势和宏观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地参与到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中来,在提升社区矫治水平的过程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从全社会范围来看,社区矫正的认知度总体不高,公众参与和社会支持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表明,社区矫正具有纵深发展的趋势,探寻公众的认知、认可状况并分析其背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根据“民意”来优化社区矫正工作,便成了社区矫治体系建设乃至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进程
(一)文献回顾
社区矫正起源于西方国家,由于起步早、发展快,西方的社区矫正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对比之下,我国社区矫正起步相对较晚;但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社区矫正的研究逐渐增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社区矫正公众认同的研究。学者普遍意识到了社区矫正公众认同的重要性,但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异。例如,有学者从社会力量参与的角度,研究指出社区矫正公众认同是其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3]有学者从本土化推进的角度阐释了公众认同对于社区矫正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意义,[4]还有学者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基点,观察了公众认知在社区矫正中的重要作用。[5]另如,有学者进一步研究了惩罚观、康复观、人道主义观、成本效益观、风险观等五种态度与社区矫正支持的相关性。[6]但是关于社区矫正公众认知及其深层次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缺乏。
第二,关于社区矫正评估执行的研究。其一,对评估的重要性、规范性的研究。认为对社区矫正的评估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培训,增强风险评估的工作力度,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督导制度。[11]其二,对社区矫正的经验和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社区矫正传统工作方法的具体内容、意义和利弊展开研究,这些工作方法包括公益劳动、个案矫正、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等;解读新兴社区矫正工作方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例如,把心理矫正引入社区矫正等;从某一学科角度深入剖析社区矫正的工作方法,并提出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例如,社区矫正对服刑人员的资本构建与维系等。[12]
第三,关于社区矫治体系建设的研究。现有的社区矫正研究大体上从执行主体、适用对象、执行场所、执行手段和基本定性等要素阐释社区矫正工作。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社区矫正辅助机构可以通过一定机制对其他的不属于罪犯的相关人员开展一定工作。[7]二是认为社区矫正是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整合专门机关和社区等各方力量,着力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活动。[8]三是认为社区矫正需要明确社区矫正官的执法身份和执法主体资格。[9]四是认为社区矫正是相对于监狱矫正而言的,由国家和社会专门矫正组织依法对裁判为非监禁刑及监禁刑替代措施的罪犯予以在社区中行刑与矫正。[10]总体多为一些概念性解读,关于明确的社区矫治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
(二)研究进程
综上所述,学界和政界还较少运用调查数据来分析公众对社区矫正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也缺乏和具体时代背景结合的对策分析,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拓展空间。一方面,社区是社区矫正活动的主要领域,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认知和认可程度,就关系到了社区矫正工作纵深发展,明晰社区矫正中的公众支持状况就显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每个人的生存环境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社区工作理论也认为,社区工作具有宏观分析角度的特征,认为问题的产生不在于个人本身,而是与社区环境、社会制度甚至整个社会密切相关。
对于社区矫正而言,矫正对象遇到的许多问题并不完全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社会环境中的障碍也是导致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社区矫正的推行及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参与。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