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曲阜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曲阜这座小城一直笼罩在儒家文化的光辉里,孔庙、孔府、孔林这几个耀眼的符号似乎就是它的全部。游客们往往带着“朝圣”的美好愿望直奔“三孔”而去,毕恭毕敬地走马观花一番,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去。然而,相对于一东方圣城一,曲阜更是一座鲜活的鲁南小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曲阜人,于市井之间,依然不减孔颜之乐。
翻越孔门城墙
如今,在曲阜城东那几垄连绵起伏的土坡中,还能隐约窥见鲁国时期的城墙。当年建327国道时,绕道不成,城墙被拦腰截断,所幸断裂的鲁国故城遗址2014年已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得到保护。
明朝时,朱元璋采纳隐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谏言,在全国府县大建城墙。曲阜的城墙建得晚了点,始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之后数百年间,它躲过了多次战乱,直到1978年,毁于改革开放之际城市大规划建设的风潮。2004年,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政府耗资四千多万元对城墙进行重建,形成了如今的格局。
据清乾隆年间修订的《曲阜县志》记载,曲阜城墙周长八里三十六步,高二丈,厚一丈,用墙砖包砌而成,城墙外建有护城河,城墙有五门,正南为仰圣门,东南为崇信门,东为秉礼门,西为宗鲁门,北为延恩门,每个城门上都建有城楼。城墙重建后,城门扩展为13个,南北二城门及东北、西北二城角,有明代遗存的部分城墙,在一些角落还能看到明朝的夯土,上面开着紫色的小花。
正南门就是大名鼎鼎的万仞宫墙,那几个大字最初是明嘉靖年间的巡抚胡缵宗所题,后来乾隆来了,顺手改成了自己写的。万仞宫墙是一座瓮城,现在每天一早一晚都会举行隆重的开闭城门的仪式,当城墙上响起晨钟暮鼓,身着明朝官服的“文武百官”列出仪仗,城门官宣读完万世太平的祭词,这座小城就开始了新的一天。
东南方的崇信门是城里最热闹的地方,三教九流集聚于此,颇似北京的皇城根。当地人都喜欢往这儿扎,摆摊的、淘货的、遛鸟的、下棋的、散步的、打拳的……形成一个“自由市场”,闲来无事我就会去溜达溜达,淘淘老书,听点儿老掌故。端一张小马扎坐在护城河边钓鱼的那位,颇有姜太公之风,他旁边的垂柳下面有人吊起了嗓子:“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棋盘上执黑的大爷开始倒腾往事:“康熙年间大地震,城都倒了,就大成殿没事。”旁边观棋的则说起新闻:“最近孔庙棂星门前头拉上围墙了,以前过来玩,都是过了泮水桥,走到圣时门才收门票,现在这样搞,外地人不得骂我们曲阜人不厚道啊。”
城门维护着一座古城的流动性,城里城外礼尚往来,互通有无。当年,孔子带学生们到城外的舞雩坛春游,“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现在呢,一到秋天,住在城墙外头的曲阜人都要说:“我们先去半壁街看个银杏,再去南马道泡个澡,最后去五马祠吃一席孔府宴,喝一盅孔府家。”
品味阙里人家
阙里街走到头就是孔府,历代衍圣公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相距不遠有一堵墙,叫做“鲁壁”,读书人都要去看一眼。经过秦朝的焚书坑儒后,原本只有口耳相传的今文《尚书》留世。相传,西汉景帝末年,藩王鲁恭王刘余拆毁孔子旧宅来扩建其宫室,在墙壁中发现了古文《尚书》及其他经典。孔子十世孙孔安国为这批古籍做传注,就有了古文《尚书》,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今古文之争”就此开始,整个中国思想史就围绕着古今二经进行着此消彼长的演绎。
中国思想史上的另一个文化坐标也在孔庙周遭,那就是陋巷。所谓陋巷,是孔子学生颜回的家,颜回家徒四壁却安贫好学,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被后世封为至圣,颜回便成了复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中的这句话,是孔子对颜回最大的褒奖,颜回与孔子志趣相投,他老人家追求的也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孔颜之乐,成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其《陋室铭》里加以演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使得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更为空灵。曲阜人现在还保有这种文化气质,立足于市井生活而风趣超拔,讲究精神的充实、喜乐。
曲阜人的另外一个讲究,便是孔府菜。鲁菜有济南、胶东福山和孔府三大派系,其中孔府菜最具文化气息。孔夫子严守礼仪,体现在吃上,除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有“八不原则”,即“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所有饮食都要合乎正礼,饭前致谢,吃饭时不讲话,等老人吃完再离席,也是他立下的规矩。
孔府毕竟也是世代贵胄,钟鸣鼎食,饮食也有了精细化、贵族化的倾向,孔府菜从选料到烹制再到取名都极为讲究,比如卵孵双凤、诗礼银杏、当朝一品锅、带子上朝、翡翠虾环、燕窝四件、八仙过海等。同时,也有许多当年富贵宴席上的菜品流入民间,伴随各种传说,成为寻常人家的日常滋味。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