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浅析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刘静君教授认为血瘀是原发性痛经主要的发病机理。治疗以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为主,自拟止痛调经方,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血瘀;止痛调经方
  中圖分类号:R271.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2-0015-02
  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经行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经相关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者,主要见于青春期女性,占痛经90%以上,为妇科常见病症[1]。西医治疗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性激素类药物为主,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且副作用大,可出现胃肠及肝肾功损伤[2]。导师刘静君教授从医20余载,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自拟止痛调经方,临床应用每获良效,现将导师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冲任、胞宫,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3]。刘老师认为,冲任胞宫气血失衡、运行不畅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血瘀是主要的发病机理,清·唐容川《血证论》 中“若无瘀血,则经自流通,安行无恙”。女性气血调畅,冲任通盛是正常行经的基础;经行前后,血海由满而溢,冲任胞宫气血变化急骤,由盛实而骤虚,易受外界及自身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胞宫发为痛经。
  刘老师认为原发性痛经以青春期女性为主,临床以实证多见。青春期女性情绪波动较大,易受情志因素的影响,致气郁不舒、血行失畅出现痛经,正如《张氏医通》所云“经行之际……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重”,患者多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乳房胀痛、胸闷不舒、月经量少色暗有瘀块等为主要表现。或平素饮食不规律,喜食寒凉生冷之品,过贪寒凉、穿衣过少致寒客冲任胞宫、寒凝血瘀出现痛经,正如《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患者多以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瘀块等为主要表现。加之青春期女性,肾气尚未完全充盛,或先天禀赋不足,致肾气亏虚,肾阳虚衰,无力温煦胞宫,胞宫虚寒、血瘀内阻发为痛经,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中指出:“虚则生寒,故腹痛”,此类患者多伴有腰骶酸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2 治疗经验
  2.1 首辨虚实,辨证论治 刘老师认为,治疗应首辨虚实,或通或补,辨证论治。根据原发性痛经血瘀为主的特点,治疗以“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为主,结合具体辨证,施以理气行滞、暖胞散寒、清利湿热或补肾健脾养血之法,使冲任瘀阻得散,胞脉、胞络通畅,气顺血和、经血调畅,则痛症自除。
  2.2 分期治疗,重视调护 针对原发性痛经,刘老师主张根据月经周期气血变化特点进行分期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痛经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此时血海充盛、气血壅滞,治疗应因势利导,以化瘀止痛为主,兼以暖胞散寒、行气活血或清热利湿,减轻经行腹痛的症状,于经前7 d开始服药,未痛先治,至经行腹痛停止后停药;平时辨证求因以治本,常予中成药如暖宫七味丸、参归养血片或红花逍遥丸以平衡冲任气血、扶正祛邪、畅达胞宫,使瘀血去而新血得生,循行其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平时以中成药代替中药,原因有二:一是患者经净后并无腹痛症状,气血相对平和,取其“丸药缓图”之意;二是避免患者长时间服中药产生畏惧心理,且中成药相对价格便宜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服用方便。
  3 典型病案
  彭某,女,21岁,2017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月经规律,6 d/30 d,量中,少许血块,经行第1~2 d轻微腹痛。半年前于经前过食冷饮后出现经行小腹疼痛,经行第1~2 d明显,小腹有冷感,伴腰酸,痛甚伴汗出。曾自服布洛芬,效果差。末次月经:2月17日,6天净。就诊时无腹痛腰酸,无乳房胀痛,平素易感乏力,畏寒肢冷,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涩。未婚,否认性生活史。妇科彩超提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
  治疗予止痛调经方加减,组成如下:当归12 g,川芎9 g,红花12 g,炒桃仁9 g,醋香附12 g,延胡索24 g,蒲黄炭12 g,五灵脂12 g,炒白芍15 g,炙甘草9 g,乌药9 g,肉桂6 g,炒小茴香6 g,干姜6 g,炒杜仲15 g,制乳香9 g,制没药9 g。7剂,水煎服。经净后予暖宫七味丸、参归养血片调理气血、暖宫散寒;嘱 平时注其意保暖,少食生冷寒凉之品,下次月经前1周复诊。
  4月10日二诊,末次月经:3月17日,6天净,经期第1~2 d仍感腹痛,腹痛时间缩短、程度较前减轻,腰酸缓解,余病史同前,舌脉同前,现无特殊不适。中药继予上方,改炒白芍30 g,炙甘草15 g,制没药12 g,川芎18 g。经净后继服暖宫七味丸、参归养血片,下次月经前1周复诊。
  5月9日三诊,末次月经:4月16日,痛经明显好转,经行第1 d小腹轻微不适,无腰酸及其他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中药上方继服。经净后予暖宫七味丸、参归养血片半月以巩固疗效。后未再服药,随访至8月份,患者月经按时来潮,未再出现痛经。
  按:患者经前过食冷饮后出现痛经,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诊为原发性痛经,根据其“小腹冷痛,得温痛减,伴腰酸”辨证为肾阳虚寒凝血瘀证。治疗以温肾散寒、化瘀止痛为主。方中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川芎辛香行散、活血止痛,共用为君以暖胞祛瘀;小茴香散寒止痛,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通脉,五灵脂、蒲黄炭化瘀止痛,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共用为臣;当归补血活血,延胡索活血止痛,香附疏肝行气以调经,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白芍柔肝养血,可防止肉桂、干姜等辛热之品耗津伤液,五味药共用为佐,以加强君臣诸药温经活血、行气止痛之效;甘草调和诸药,又与白芍同用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使。患者经行腹痛明显,加乳香、没药增强行气止痛之力;感腰酸,加杜仲补肾益精。结合患者月经周期,经前1周及经期予中药调经止痛以治标,经净后予中成药暖胞散寒养血以治本,标本兼顾则痛经自愈。
  临床可根据具体辨证随症加减,气滞明显、乳房胀痛者,加柴胡、郁金、枳壳行气解郁;小腹灼痛拒按伴有湿热者,加丹皮、赤芍、车前草、川楝子清热利湿;瘀血甚而有少腹刺痛、经血色暗排出不畅者,加鸡血藤、益母草、川牛膝以增活血祛瘀之力;气血亏虚、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龙眼肉健脾益气养血;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者加杜仲、川牛膝、续断补肾益精;伴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砂仁和胃止呕,经行腹泻者加炒山药、白术、茯苓健脾止泻。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8.
  [2]鲁红梅,朱海燕.原发性痛经治疗研究现状[J].河北医药,2011,33(03):432-434.
  [3]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0-215.

相关热词搜索:原发性 痛经 浅析 导师 治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