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
发布时间:2020-06-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近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讨论越来越多了,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在国内,我们刚刚纪念了改革开放30周年,现在又正在回顾人民共和国60年的伟大历程;
另一方面,尤其是从国外的角度来看,也是由于中国这30年—60年一路走下来,到今天已经在世界上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她的下一步发展也因此越来越受到各国各界的普遍关注。
关于“中国道路”,或者“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讨论,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讨论本身也就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到1949年以来的60年来看,甚至1919年以来的90年来看,可以说,关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以及与此相关的讨论,就一直在进行着、开展着,就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从历史本身的延续性和如何认识历史的角度来看,的确有个如何认识和勾连1919—1949—1979以来的30年60年90年的问题,今天的中国既是30年来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结果,也是60年来不断探索发展道路并虽然历经曲折却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智慧的结果,还是90年来革命和战争、建设和发展、改革和开放一路坚持走下来(其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挫折又有辉煌)的结果。
从学术(以及思想?)意义上说,把历史中的这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延续性和在每个历史时期以及其中的各个时刻的创新加以梳理、认识和提炼,不仅是历史学的课题,也是整个学术界对与之密不可分的社会的承担和使命。
当然,历史也不是从1919年才开始的,即使是中国的近代历史,也起码应该“由此上溯到1840年”!不论今天我们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也不论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和平—发展、科技—信息),也起码应该铭记,从1840年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不仅是个道德和政治问题,也是个严肃的学术和思想问题,因为任何学术和思想,是不可能在割断历史的前提下发展和昌盛的。
从文化的延续性上说,其实中国道路还有个30年—300年—3000年的问题,虽然历史不可能倒退,但是中国的历史事实上也没有(被)割断。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还在于这个一直没有间断的历史脉络。“中国”,既是一个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国家,她经过30年—60年—9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建设,已经获得了自己的独立、主权,并在自己的国家建设(经济、法治、社会、文化、科技、国防、环境等等)中勇往直前;
但是,“中国”,也是一段延绵不已的活着的历史,还是一个最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社会,饱含着多民族多文化的共处共生共进共荣,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共同体。
这样来考虑“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就不只是如何在既有的(主要是西方的)框架下去说明中国的问题,也不是如何顺着既有的框架去如何解释中国的问题,更不只是在这些框架已经“规定”好的规则下如何为中国辩解的问题。
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在于它自身的阐释力度,既说明自己,也能用来观察世界。所谓“作为方法的‘中国’”,就是说我们也可以从“中国”(或“中国道路”)的视野(而不只是“西方视野”)去看世界。当用“西方”(或“西方道路”)去看世界的时候,世界是一个样子,而当用“中国”(或“中国道路”)去看世界的时候,世界会是另一个样子。
这,就是“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