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皮林:中国不能依赖西方复苏

发布时间:2020-06-1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未来的亚洲:新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The Next Asi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a New Globalisation)

  作者: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威利(Wiley)出版社,售价39.95美元)

  

  摩根士坦利(Morgan Stanley)的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是个长期唱空者,他很早就对超负荷运转的美国经济——依靠私人消费而欣欣向荣,并借力于愿意借钱给美国的储蓄盈余国家——做出了可怕的预言。2007年,摩根士坦利把罗奇派到了他情有独钟的亚洲。罗奇素来看好亚洲。但是,他对该地区的看法很快也变得不那么乐观了。

  被过滤广告《未来的亚洲》(The Next Asia)是一本论述亚洲在世界地位的文集。在该书中,罗奇的论调称不上悲观。“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有一次,他带着典型的实事求是的语气说道,“我是长期看好亚洲的。”

  但他的确在直率地质疑一切认为世界能够恢复如常的观点。他表示,假如亚洲,尤其是中国,认为只需等待西方复苏,而后他们就能够愉快地重拾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战略,那就太天真了。只有推动自身经济回归平衡、增加内部消费,亚洲才有可能实现其宏伟的诺言。“现在开香槟或许为时过早。似乎多数人都以为,亚洲世纪肯定会到来,其实这很难说。”

  迄今为止,罗奇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应对危机的策略感到失望。在本书的“中国再平衡”部分,他总结说:“一些令人不安的迹象表明,中国没有明白问题所在,而是墨守着过时的政策和经济增长战略,想当然地以为全球需求会如常复苏。”他举例说,中国为期两年、规模达585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偏重于老一套的基础设施项目,在完善全民医保等鼓励消费的措施方面则力度太轻——缺乏这类措施,会促使人们进行预防性储蓄。

  他赞赏中国愿意更积极地参与有关全球金融体系的讨论。但在他看来,北京方面强调美国赤字问题,强调推翻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而以特别提款权等取而代之,暴露了中国在自身问题上的自满情绪。他声称,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事实,正是美国问题的反面:它折射出中国对出口的依赖,以及为摆脱人民币升值压力而把外汇储备重新投到海外的必要性。

  罗奇撰文一向条理清晰,观点鲜明,且充满趣味。在本书的其它部分,他把金融危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他批评格林斯潘注重过分狭义的通胀,以致催生了一系列资产泡沫。在全球化方面,他抨击刻板应用李嘉图(David Ricardo)比较优势理论的所谓“双赢论调”。他指出,全球化是不对称的,例如,来自中国、印度和前苏联的15亿劳动者,对美国及其它富国的工资构成了下降压力,导致人力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降至54%,创下历史最低水平。不过,他也明确反对设置保护主义壁垒或逼迫中国调高汇率,他认为这两项举措都带有破坏性。

  简单而言,中美两国都必须反省。美国必须增加储蓄,更好地培训本国劳动力,使他们能够在一个更扁平的、IT驱动的世界中竞争。而中国必须减少储蓄,增加消费,转变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增长模式。最重要的是,储蓄从穷国向富国的大规模转移——他称之为“反向马歇尔计划”——再也不可持续。

  若说本书存在缺陷,那就是它实际上根本不是一本书,而是主题相关的论文合集。罗奇在4年时间里完成的这些论文,在编排上体现了他对形势即时而又连贯的思考——其中转载的、他在英国《金融时报》达沃斯(Davos)博客上发表的文章就闪耀着这种思想火花。但该书在叙述手法上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缺陷。就算是罗奇某些最经典的语句,如“你或者相信脱钩说,或者相信全球化,但不要两者都信”,重复四遍也会大为减色。

  不过,该论文集充满了思想和大胆的疾呼。思想的连贯性可以弥补叙述主线上的不足。书中最强有力的主题是美国消费者与亚洲增长之间的联系。从2001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出口占产出的比例从20%升至36%。与此同时,全球出口占全球产出的比例从24%升至31%。中国借全球化走向巅峰。但是,这种日子结束了。罗奇表示,亚洲必须改弦易辙。

  

  本文作者是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

  译者/岱嵩

相关热词搜索:复苏 中国 依赖 戴维 皮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