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继学:人本经济学: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诠释

发布时间:2020-06-1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内容简介 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学术界提出人本经济学与物本经济学的划分,其实人本经济学就是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诠释。文章对以人为本范畴的内涵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并进一步重申政治经济学原本就是人本经济学,最后用人本经济学观点解读了人本经济观。

  【关键词】人本经济学 以人为本 政治经济学 诠释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从“三个代表”到“以人为本”,预示着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飞跃性变化,表明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观发生了科学性变化。近来,围绕这一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讨,也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很少有人从经济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层面,对“以人为本”从理论上进行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对于以人为本或曰人本范畴,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从经济学角度曾做过一些探索。[2] 1987年我曾作出过如下判断:“由于中国经济理论中的物本观,致使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并未给‘人’一个合适的位置。衡量改革的尺度不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仅仅是物质生产力;
出台的改革项目很少涉及人而旨在追求物的目标;
改革的思路、政策、动作、评价指标,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物质利益出发,如此等等。改革的主体是人,促使人的自主发展,是造就全民改革素质的关键。以人为本去建构改革理论、思考经济发展方略,也许能使改革迎来柳暗花明的景观。”[3] 本文正是延伸这一思路,试图用政治经济学的视野透视“以人为本”的深层内涵,或者说探究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表达。

  

  一、以人为本在当今我国社会的再发现

  

  以人为本,人人耳熟能详。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中国,它已经给人以正面诉求。但是,这一理念的认同,却经历了相当长的路程。我们这样讲决非空穴来风,如果改革开放前讲以人为本,可能被戴上修正主义的帽子,或者被斥之为宣传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

  在很大意义上我以为,以人为本业已成为一个涵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始终都必须贯彻的根本原则,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而本质的理念。

  

  §1.1 重新发现:一个注入新内涵的历史范畴“以人为本”

  

  其实以人为本并非一个创新范畴。这一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的思想发展史上都渊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辩证思想,都体现了对人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视与肯定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在西方,特别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真正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人本主义者从人的本性出发,宣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强调人的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理性权威,把人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这种社会思潮受时代局限,不可避免具有片面性、抽象性、理想化的色彩,但却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的创立产生了直接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从活生生的人、历史行动中的人出发,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而且用一系列经典性的著名论断:“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 等等,在最普遍、最一般意义上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界定和最有力的说明。[6]

  今天重提以人为本,既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新起用与再现,也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简单演绎和重复。事实上,以人为本虽然是历史性范畴,但是在当今社会它却注入了崭新的内涵,它是一个更新了的范畴,是一个经过质变后的“新版本”范畴:这一范畴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扬弃了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中关于人的理论、吸收了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对人认识的精华,并不断汲取着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的营养。

  作为一个丰富更新的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中,它明确地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突出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1.2 以人为本的“人”的五层内涵

    

  以人为本范畴中的“人”的内涵,可从五个层面上进行理解。

  第一,以人为本的“人”是大写的“人”(Man),即社会关系中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 这个“人”,不是一个索群离居孤零零的人,也不是偏离正常的单面人,更不是极端主义行为的人,总之他不是一个异化的人。关于这个大写人的最新探讨,学者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一书有详尽论述。[8]

  第二,进一步讲,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或曰从政治经济学视野看),这个人便成为一个“经济人”,或曰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即为资本家,而在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即为劳动者。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这个人就是自主劳动者。

  第三,从经济人的角度思考,这个人还必然是普遍具有利益取向的人,这种利益取向没有高低之分,完全是平等的。那些被祭在神坛的人是人,执掌大权的人是人,普通的人也是人,资本的人格化者是人,劳动的人格化者也是人,他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第四,以人为本的“人”具有普遍理性,虽然这种理性会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
理性是人的天赋资源,任何正常的人都会利用这种资源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在社会的交易网络中,那些享有权力优势的人会比普通人获得更多信息,造成人们在信息资源上的不对称,使得拥有信息多的好像比拥有信息少的人聪明,其实一旦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专业化,并在交易关系中利用这种资源,聪明人和愚笨人的区别也许就不重要了。

  第五,以人为本的“人”的最高层次即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一切人都归为劳动者,劳动者便从自主劳动转化为自由劳动者。什么是自由劳动者?马克思有一段经典性概括:“(1)劳动具有社会性;
(2)劳动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是一般的劳动,是这样的人的紧张活动,这种人不是用一定方式刻板训练出来的自然力,而是一个主体,这种主体不是以纯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9]

  

  §1.3 以人为本的“本”的五重含义

  

  以人为本范畴中的“本”的内涵,也有不同凡响的五重含义。

  第一,这个本,从最抽象、最一般的意义来讲,是相对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而言的。人与外部物质自然界,人是本还是物质自然界是本,是人本位还是自然本位,在人之上升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自然本位向人本位转化的长期艰辛历程。自从人类统治自然界以来,人本位便确立了。

  第二,这个本,进一步讲有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为本,还是动物为本,也同样是一个漫长的残酷斗争过程。由于劳动,人类方才从动物界分化出来,这也同样是一个人之上升过程。最新的认识是,人为本,并不否认在这个前提下的动物保护。

  第三,进入人类经济社会,还有一个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即人是主体还是物是主体,人为本还是物为本。在拜物教弥漫的时代,不是人对物的统治与支配,而是物对人的统治,人对物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也有一个攀升发展的过程:拜物教: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资本拜物教。[10] 在今天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着物的依赖现象。诸如物的依赖,就是人对金钱、物质财富和交换关系的依赖,人成为物的奴隶,成为只为物而存在的人,见物不见人,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权力资本化。

  第四,在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上,便存在一个对人的依赖、对人的统治、对人的奴役的问题。所谓人的依赖,就是人对狭隘的“人情关系”和权力意志的依赖,人丧失其独立人格,成为依附性的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家长作风,奴役乃至占有他人,“包二奶”,权力主义等等,皆属对人的依赖。唯有平等,没有对人的依附,才会有本,你有本,我也有本,人人皆有本。

  第五,是人与社会、个体与类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本”才能算是坚实。个人与社会和谐,个体与类协调,责权利均衡,本固奠实,人方能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之本。

  

  §1.4 对以人为本理念的不同理解

    

  而今,“以人为本”被炒得如此灼热、烫手。然而,相同的“以人为本”概念,却有千差万别的理解。这里,列述几则在我看来较有代表性的认识。

  ——片面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其实是一种基本理念,它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涵盖,因而对其理解应该全面、完整。对有的人来说,只是在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经济运行中的某些时段以人为本。比如,有的企业可能在产品设计上、产品销售上想到了人的需求,而不一定在公司管理中以人为元本;
某些领导可能在工作报告上、在检查工作中,在年终总结时强调以人为本,而日常工作中却置于脑后。

  ——现象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其实也是一种本质理念,它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的本质和根据。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人被边缘化的倾向,许多人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缺乏人的意识、人的观念和人的维度。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据和本质。社会的发展,内在地要求明确把人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本质,而不是在一些枝微末节上,在一些表面文章里大讲以人为本。

  ——工具的以人为本。在经营活动、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常常被理解为一种赢利的策略、方法,一种管理工具、手段。利润,方成为企业的根本。追求利润,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天经地义。问题在于,人在这里被物化,被实用化,被方法化。那末我质疑,这种以牺牲人的元本地位为代价的利润追求会有多深的基础,会有多长的持续时间?有家公司的广告语宣称“科技以人为本”。何谓以人为本?注解是:Connecting People。就是说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联系到人,即消费者。[11] 仅此而已。

  ——极端的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推到极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疯狂掠夺自然资源;
在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上采取灭绝政策;
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

  

  二、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表达就是“人本经济学”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野来看以人为本,或者说以人为本建构政治经济学,那它必然就是人本经济学。迄今为止,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都把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面对刚刚从贫穷与饥饿挣脱出来的人类来说,经济学的创始期有理由以物为中心、为元本、为主体、为基点。这种对象取向的经济学,实质上是以物为本的经济学。相反,我认为作为一门成熟的经济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必然将经济生活中的人作为对象,必然以人为中心、为元本、为主体、为基点来展开理论体系。这种对象取向的经济学,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上世纪80年代我创造了两个词,来表达我对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两类经济学的新划分:Materialcentric Economic 即物本经济学,Anthropocentric Economics即人本经济学。[12]

  

  §2.1 政治经济学原来是人本经济学

  

  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人类自主意识的强化,使得人文科学各学科对于“人”的问题愈益关切。政治经济学必须反躬自问:人在社会经济生活、在经济研究中究竟居于什么位置?

  我的研究结论是:政治经济学应当也必须研究人及其经济关系;
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体为自主劳动者;
自主劳动者是经济运动的主体,社会生产四环节以其为中心而运行。比之以物质财富为对象的传统经济学,这是本来意义的人本经济学。一个以物为本(物本),一个以人为本(人本);
一个以“资”为本(资本),一个以“劳”为本(劳本),真可谓泾渭分明。[13]

  以物为本来展开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天大的误会,莫大的过失。这个失误究竟归咎于弥漫着拜物教的旧时代,还是委过于学者们偏狭的视野,这并不重要。问题在于,为什么说应当以人为本?我们从两种不同的视野来分析问题。

  先从社会经济生活的横剖面来看。其一,我们知道,经济研究的实证基础是经济活动。而人,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制动者、参加者和归宿者;
就是说,(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站满了人,它是这个舞台上真正的“主角”。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谓经济关系,就是人与人在经济生活中的相互联系,经济学所揭示的所有规律无不有人的因素加入其中。离开了人的经济活动是不可思议的。其二,既然经济活动的主角是人,而人的行为又受先天素质(如智力与体力状况)和后天受教育状况的制约,那末,在经济学范围内涉及有关人的这些问题就很自然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道德品质、气质与气量、心理状态、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想感情、行为举止、家庭情况乃至个人嗜好,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活动中反映出差别来。人的不同个人素质,不仅直接在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而且个人在经济活动之外的行为也将起间接作用。其三,就对一个社会的经济作宏观控制来讲,无论是行政的、经济的还是法律的,都是人们意志的贯彻。一项经济政策或法律条款的制定是人的活动,要使其贯彻下去同样是人的活动。进一步讲,政策法规制订的依据本身就是人。经济研究若要提高其应用价值,脱离了对人的研究是毫无前途的。最后,经济研究涉及的深层关系是人们的经济利益(物质的和精神的),怎么能设想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利益分析呢?

  再从社会经济生活的横切面来看。撇开社会差异不说,可以从两条线索来思考:(1)人与经济活动。人类存在产生了需求,同时为满足需求产生了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不仅因人始,且以人展开。在生产要素中,劳动者是能动的、主观的要素;
在生活过程中,劳动者始终加入其中,并按人的意志使再生产过程有目的的进行下去;
流通过程,更是人的杰作,他们因而创造了市场;
生产劳动的恩惠—产品,是人们分配的对象;
基此导致了人们的消费活动。所谓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环节,正展示了人们经济活动全过程。在这里,作为经济活动参加者,人是主体,斯密以“经济人”范畴概括了这一经济事实。根据每个人居于经济活动的不同位置,他可能是劳动者、管理者、计划者等等,但同时都是消费者。社会经济活动不依理性怎样走偏,总是以人为归宿。(2)经济活动与人。人类又是在经济活动中不断地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的。正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是人类的基本实践生产活动,一方面发展了人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丰富了人的社会属性。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这一古老的判断,在当今世界变得更加耀眼,日益为现时的志士仁人重新推崇。作为尺度,它将使经济发展与增长富于人性,它将使一切经济活动以人为准则,从而使经济活动重新作为人类自身的活动。

  鉴此,可以说政治经济学原本就是关于人与经济活动的科学,抑或政治经济学本应是以人为元本、以人为本位、以人为中心来展开理论研究的人本经济学。

  

  §2.2 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更应重视“人”

  

  “在具体的意义上说,以科学价值观为前提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应重视‘人’、更应成为人本经济学。”[14] 它应该也必须向以人复归为己任。

  这是因为:其一,在一个实现劳动普遍化的社会里,人人都成为劳动者,昔日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变为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在新的视野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囊括了一切人的活动,因而经济活动富于全民性;
把握住人的经济活动,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其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人人成为劳动者,而且劳工神圣;
人人成为当家做主的劳动者,劳动的社会主义形式是自主劳动;
自主劳动是社会主义总生产运动依以旋转的轴心,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的体现,是囊括经济生活中一切范畴本质的范畴,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唯一的经济权力,因而它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范畴;
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作为人本经济学。

  其三,从社会发展的本性上看,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在本质上讲,要求提供全面发展人材的固有趋势与人的自由发展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尽管这两者因各种原因会出现不协调现象,但就其总的倾向看必将是会一致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本性要求更重视人,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

  其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本性上应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标。由于以人为目标,社会生产的目的与其经济运动的必然归宿点消费相重合。整个机体理应受“为消费而生产”的社会神经所控制。在以人为目标的社会里,对社会经济发展衡量的指标体系、对财富增长与人生活的环境(生态环境)的关系、对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对人的自我完善等等,都应在经济研究中从以人为本的角度重新予以审视。

  如果站在科学的高度来思考,经济学的主体性就是人的主体性。需要区分的是,由于资本拜物教,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学考察,人是在幕后的,出现的人只是真实人抽动的“木偶”;
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学考察,人应在台前,剧中人就是真实的人。

  

  §2.3 经济学者如何对待“人”

  

   纵览经济学说史,尽管人们在经济研究中应具有什么位置尚未酿成太多的论战,但却一直存在着潜在冲突。在经济学家的历史序列中,在对待研究人的问题上他们大体可分为三大派。

  古典经济学以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理论气质,毫不掩饰地宣布政治经济学以致富为目的,开创了将国民财富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天地。重农学派一个重要代表杜尔哥将其主要著作称为《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古典学派的集大成者斯密将其巨著命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不是无缘无故的;
力求文题相符固然是一个原因;
但想要把一种开拓性的理论建树旗帜鲜明地公诸于世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数典众多那一断代时期的著作,以财富为对象可谓蔚然成风。要说在他们的著作中根本不见人,也言过其实。人在其字里行间还是时有出现的:诸如劳动者、工厂主、销售商、经纪人、“鲁宾逊”等等。然而,这些人是没有感情、失去人性的“经济动物”。至多不过是作者导演的经济悲喜剧中的角色而已。在这里,经济学可谓“见物不见人”。

  马克思、恩格斯批评了经济学中见物不见人倾向,他们在从事经济学研究中,破天荒地将人作为经济学主体纳入考察对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鸿篇巨著《资本论》,以资本为对象。资本是什么?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资本,就是研究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经济活动的内在关系。马克思自己曾写道:我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本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5] 恩格斯也曾针对古典学派而写道:“‘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低是阶级和阶级的关系。”[16] 如果说古典学派只注重研究经济活动中物与物之间量的关系的说,马克思则更注重研究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关系。《资本论》向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通过由抽象到具体地考察,我们看到了两类人——一类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资本家,一类是供资本家“剥削的人身材料”的雇佣工人;
资本家阶级剥削雇佣工人阶级这一本质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轴心关系;
在这一关系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生长着三大阶级:资本家阶级、地主阶级和劳动阶级,这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马克思还在更广的视野里,以人为尺度,按“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划分了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17] 在这里,经济学使我们“透过物看到了人”。

  在马克思之后,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两支,一支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支是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秉承古典学派宗旨,但随着人类解放运动的发展和自我完善程度的提高,他们也对人的问题在研究中有所涉及,诸如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维克塞尔、加尔布雷思、萨缪尔森。他们不仅给予了经济学界优秀的科学论著,而且在其论著中不乏对人的问题的独到见解。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中开宗明义写道:“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18] 这一见解,至今看起来仍很别致。为过,人在他们的视角范围是与物质财富并存的二元目标之一。进一步看,在他们的研究对象中,物质财富是一条主体线,而人则是一条辅线,不居于中心地位。在这里,经济学中的线条是“物主人辅”。

  

  §2.4 物本经济学的历史

  

  如果从斯密的《国富论》算起,经济学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了。这是一段以物质财富为研究对象,为中心内容展开理论研究的历史,实实在在的物本经济学统治的历史。马克思尽管以大无畏的气概对其进行了批判,以《资本论》为楷模建树了以人为主体的崭新的经济学体系,凡是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见物与物关系的地方,他都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他的后继者们却着魔般是倒退到物本经济学的窠穴。可算是“有心插花花不红”。

  实在令人费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诸子百家,无论在他们的著作中还是在教学中,给人的印象几乎都是千佛一面:见物不见人!物本经济学的迷途居然延伸至今,毫无收敛态势。

  事情之蹊跷远不止于此。马克思经济学说在被转述时,人退居幕后了。看看各种版本的关于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论著吧,商品—货币—剩余价值,循环—周转—再生产,生产价格—利润—各种资本形式—各种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马克思经济体系中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经济角色,要么化为子虚乌有,要么变得形同骷髅。这又是一个需要坚持的理论前提被定下来。以偏传偏、以讹导讹,对于进一步现状的理解就感到不足为怪了。

  笼统地这样讲,似乎也不尽公平,因为确实有始作俑者。当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时,苏联科学院经研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简直长驱直入,很快地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体系肯定下来。它的影响之大,事实上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平心而论,该书还是有其积极历史作用的。但是,这本书在忽视人作为经济学主体这一点上同样有着消极历史作用。

  尽管经济学界对苏联教科书早就耿耿于怀,而且时有经济学人进行分析批判,然而迄今为止,出版的多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绝少有完全跳出旧体系的蕃蓠。究其缘由,虽很复杂,但以下两点尤其突出:其一,长期以来,高头讲章,陈陈相因,苏联教科书几乎成了许多人编织新体系的主要思想材料,将抽象法单纯地归为规范研究,又将规范研究夸大化,注重概念推演,轻视对现实经济运动的考察、提炼。人在经济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过是经济生活中人的主体作用的理论概括。缺乏实证研究,自然难以觉察人的主体活动。

  详尽地分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忽视对人的研究不是本文的主要任务,但为了论述的需要,往下我们将择要指出几个主要方面:其一,在确定研究对象时,人们大多都沿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这没有错。问题在于人们大多都忽略了经济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对经济关系的研究应以人的经济活动为中心。关于研究对象的长期争论,人们的理论兴趣在于是否要在生产关系研究中加进生产力因素。在我看来,针对过去经济研究中空洞概念演绎的弊端这样提出问题确有针对性,可是其切中时弊程度远不能与提出重视人的研究这一点相比。其二,由于对研究对象理解上的偏差,决定了理论体系中始点范畴的非人本性。多数著作事实上是从所有制即经济体制发端的,也有主张从所谓规律、生产方式、企业、资金、产品等起始的,这些是否成其为最优出发点笔者早已有另文论述,[19] 这里只想指出,人的问题在经济细胞中不幸被排除了。其三,作为理论体系中占统治的范畴,人们也大多将视野集中在物质财富上。

  

  三、人本经济学解读的人本经济观

  

  人本经济学的经济观必然是人本经济观。所谓人本经济观,是指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以人为元本,将人作为出发点与归宿点。一切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切以人为尺度、以人为原则。

  以人为本作为经济活动的理念,首先,必须确认经济生活中是对人的主体性。[20] 人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进行自我创造、自我生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动的存在物,创造了自己的全部经济生活乃至整个历史,从而获得人在人的世界和经济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对人在经济社会中主体地位的肯定,不仅深刻地表现人的存在的经济目的,而且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真实主旨。其次,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的是在经济活动中对人本身的尊重。作为主体,人不是机器,不是被奴役、被宰割、被控制的对象或工具,人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尊严。人性不是物性,(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人需要关心、需要爱护、需要理解、需要尊重。对人的尊重,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充满着人性的关爱和支持。在人的经济生活中和各个方面,都需要对人的理解与尊重。再次,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与与实现。人作为人格主体的一个根本内涵,就在于人是创造价值、生成意义的。人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劳动和创造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只有在劳动创造中获得价值、实现价值、确认价值。创造价值、生成意义是人的生存及其活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生成意义是以人为本理念所追寻的目标。

  ——关于人本基本经济制度:混合经济所有制。人,就其本性来说,具有个人性(利己性、私)和社会性(利他性、公)两重心理。每个人在同一经济生活中,都既有追求个人利益的一面,又有投身公共社会利益的一面。在一个极端自私的社会环境里,会压抑人的社会性,进而会挫伤人的创造性与献身精神;
相反,在一个没有个人利益只强求人们一心为公的环境里,会压抑人的个人性,进而会挫伤人的积极性和进取性。这一特质,要求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中应有个人所有权和公共所有权“两块天地”。这样,人性(个人性和社会性)、人的劳动(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方可充分实现,从而人的自主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能有效实现。这便是改革中民营经济、私有经济勃兴,从而造成二重结构混合经济的人本基础。

  ——关于人本发展观。生产力标准。这大概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了。但是,生产力发展就一定会赢得社会进步,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素质的优化吗?且看世界经济史上的反例:生产力提高引起反人道行为的泛滥、以牺牲人为代价取得经济效益的增长。生产力标准必须有人的标准来补充、校正,或者说生产力标准必须人本化。关于经济增长,这又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信条。可是人类的经济增长会遇到两个限制:资源的限度(稀缺)和人自身能量摄取的饱和。那末是否存在一个无限增长的条件和必要呢?增长最终会遇到人的限制。不仅如此,近百年的经济增长史几乎是与生态环境破坏、人道主义践踏、实现军事战争现代化相伴生的。这说明什么?是否应提出增长人性化的要求呢?关于平等与效率。人们通常将此视为两难选择的典型问题。其实不然,联结平等与效率的是人。人既要效率又要平等。人们开始追求效率,生计有望后又追求平等。正题—反题,接下来必然是一个合题。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不是一种尝试吗?平等与效率问题的实质是分配,探求一种对个人和类完善有益的分配标准是症结所在。按权分配已臭名昭著,按资分配已部分抛弃,倒是按劳分配至今还未受到历史的全面验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于人本改革观。由于中国经济理论中的物本观,致使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并未给‘人’一个合适的位置。衡量改革的尺度不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仅仅是物质生产力。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的准绳。重视人的价值,弘扬人的个性,促进人的自主发展,是造就全民改革素质的关键。以人为本去建构改革理论、思考经济发展方略,也许能使改革迎来柳暗花明的景观。首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揭示过,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而要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必须要靠一套体制。建立这种体制,需要不断地改革现行体制。显然,这不是一般的改良,而是立足于激活人、有利于人发展的改革。所以,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以人为本的改革,才能受到民众的拥护。我同意如下的判断:如果说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目的,那么以人为本的改革是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可能比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更具基础性,也更有针对性。其次,改革措施的制定与选择要立足于关怀人。改革是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的。改革要以人为本,核心是使改革措施以人为本,而其中的关键是关怀人,即从现阶段的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提出有利于增进人的物质利益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措施。换句话说,所提出的改革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再次,改革的重点应是束缚人发展的体制和滥用权力管人的人。既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那么很自然,束缚人的发展的一些体制都应该根据现实条件及时或逐渐进行改革。而那些滥用权力管人的人不仅在滥用着人民的权利,而且很可能是束缚人的体制的构建者和维护者。因此,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同时也应该通过改革,用制度和法律去约束那些滥用权力管人的人。[21]??

  --------------------------------------------------------------------------------

  [1] 巫继学,男,1946年生,成都人,经济学硕士,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个人学术网站“人本经济学”www.economics.com.cn。

  [2] 《学术月刊》1989年第9期题为《当代中国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人本”倾向》的文章评论到:“稽阅文献,较早地重提这一问题的,见诸巫继学、朱玲、上进等自1980年以来发表的文章及学术专著之中。《自主劳动范畴初探》(1981年)一文明晰地提出了一种以自主劳动者为中心的人本经济学构想。该文主要观点有:政治经济学应研究人及其经济关系;
人在这里具体为自主劳动者;
自主劳动者是经济运动依以旋转的轴心,社会生产四环节以自主劳动者为中心而运行;
自主劳动者的劳动是唯一的经济权力,是经济活动的尺度。《自主劳动论要》(1987年)、《经济学主体性:长期熟视无睹的论题》(1987年)等论著,记录着巫继学思想的发展。”

  [3] 引自拙作《经济学主体性:长期熟视无睹的论题》,《经济新论》1987年第1期。

  [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

  [5]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0页。

  [6] 参见徐龙福《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与现实价值》,《湖北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5月7日)。

  [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页。

  [8] 《马克思论大写的“人”》 张文喜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 《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下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113页。

  [10] 关于这一点,笔者曾做过专门研究,详见拙作《恋钱情结:拜权教衰落中的拜物教复兴——当代中国经济关系嬗变十分析之二》,《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11] 在我看来,Not only Connecting People,But also Anthropocentre!

  [12] 巫继学“于1980年11月以《自主劳动范畴初探》为题,第一次发表了始于1974年研究的初步成果。文章中首次在学术界提出一个崭新的范畴——自主劳动(Autonomous labour)……文章明晰地诉诸了一种以自主劳动者为中心的人本经济学(Anthropocentric Economics)构想。”(《自主劳动:人本经济学探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经济学卷》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99页)。

  [13] 参见拙作《建立人本经济学,走出传统的物本经济学》(《经济学周报》1989年4月)。

  [14] 引自拙作《人本经济学宣言》,《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1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页。

   [16] 恩格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533页。

   [17]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

   [18]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出版社1964年版,第23页。

  [19] 详见拙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始点述评》,(《经济研究资料》1981年第4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始点理论探讨》(《学术论坛》1981年第4期)。

  [20]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作者在若干年前曾有专门论述,详见《经济学主体性:长期熟视无睹的论题》(《新华文摘》1987年第7期)。

  [21] 范恒山《“以人为本”改革观和发展观的关系》,http://www.chinareform.org.cn/ad/2004-kxfzhg。

相关热词搜索:政治经济学 人本 以人为本 诠释 经济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