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寒冰:中国忧患意识在增强
发布时间:2020-06-1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世人所关注的多半是物质层面上发展与繁荣。其实,在这种发展与繁荣背后中国人忧患意识的增强更为重要,是更值得称道的进步。近日《半月谈》杂志公布专家预测的2010年前中国面临的十大风险,就是一个突出实例。不能说中国人以前没有忧患意识,可那要么是少数学者的个人行为,要么是内部报告从不公开。据说,由政府牵头搞调查并且公开预测的成果,这还是第一次。
如果讲意义的话,忧患意识的增强可以说是从根本上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突破。过去在讲到苏联模式弊端的时候,多半是指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其实,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忧患意识。在这种模式之下,整个社会接受的是同一种思维方式,坚信所谓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毫不怀疑自己所走的路是“金光大道”,有了挫折就用“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来自我安慰,从未想到自己本身会存在着能葬送自己的危机因素。人们都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生的是突然的“剧变”,实际上,仔细想来还是长期积累的“渐变”。危机本质上并非突如其来,只是由于缺乏忧患意识而没有想到而已。倒是旁观者看得清楚,像布热津斯基、尼克松这样的西方政治家看到了苏东社会主义潜伏着的致命危机,“大灾难”也好,“不战而胜”也罢,在苏东地区真地都发生了。
如今的中国与当初的苏东国家不同之一,就是在表面上高速发展、歌舞升平之际,能不断有“盛世危言”发出,内容所及是中国正面临的和将会面临的种种危机,如“三农”、金融、贫富差距、生态与资源、党群关系、官员腐败、国有资产流失、信心与诚信、艾滋病等问题。这些问题中的哪一个被忽视了或者处理不好,轻者会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重者会危及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不是危言耸听,早有苏东悲剧在前头。自曝中国存在着或者潜伏着种种危机,非但不会影响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相反,由于时时有忧患意识,时时盯着自己正面临的和将会面临的种种危机,那就会主动地、尽全力地采取措施解决和预防它们,从而产生使社会健康发展的功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危言”再多也不是对“盛世”的否定,相反会成为它的“保护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古训,道理就在于此。
忧患意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相对而言,社会越发展,值得忧虑的因素可能就越多。比如,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都近些年才在中国凸现出来的。将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中国还不知会面对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危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忧患意识是一种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正常心态。这种心态有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才能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有忧患意识。在这方面,有两部分人最值得关注。一部分是那些连基本的生存条件得不到满足的人们,他们每天为衣食住行而奔波,除了忧虑自己的生存之外,很难有忧民、忧党、忧国、忧天下的意识。对于他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能够“居安”,然后才能指望他们“思危”。另一部分是一些“居庙堂之高”、衣食住行都无忧者的“无忧”。这些人陶醉于“莹歌燕舞”、搞政绩工程,说的都是假话、大话、空话和废话,台上是孔繁森、一幅忧国忧民相,台下是王宝森,声色犬马、醉生梦死。对于这样的人,必须要通过民主化、法制化迫使他们“思危”。说一千,道一万,这两部分人没有忧患意识可能是中国社会目前显现的和潜伏的最大“患”。
“杞人忧天”并不是坏事。可是,光忧天也不行,最要紧的是解决前面提出那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不断地将忧患意识变成化解忧患的行动。只有当“地”不用再忧虑的时候,“天”的问题才会好转。别忘了,女娲补天,天还是要用地上的柱子撑着。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