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光孝:人性反思
发布时间:2020-06-0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1、何为人性?
有两个解释:《新华词典》(1982年版)说,人性是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和理性。现代汉语《辞海》(2002年9月版)说,人性是人类所共有的品质、性质或气质。
两个解释,准确吗?哪一个更准确?需要反思。
2、自《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近160年,全世界无产阶级高举\"消灭私有制\"的革命旗帜,在法国建立过\"巴黎公社\",在俄国、中国及东欧等建立了二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立的两个阵营,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于是在人们心目中\"为公\"和\"为私\"两大理念突显对立。特别在中国,\"为公\"成为光荣的代号,\"自私\"成为可耻的代号。\"文革\"的中心口号是\"斗私批修\",此前的整人运动有个普遍的说法叫\"个人主义是万恶之源\"。\"文革\"把它发展了,\"斗私批修\",实际上是把\"私\"看作\"修\"的根。如今,苏联已经自毁,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垮台。有人预测\"前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于是又有人说,美国人最讲究自私,所以人家是全世界最强最富的国家。因此,在改革开放中有人就公开主张\"回归\"人的自私本性。由此产生何为人的本性之争,似乎回到两千多年前的人性善恶之争。这是人性反思的第二个理由。
3、 公元前三百多年,中国的大思想家孟轲与大哲学家荀况,分别提出两个对立观点。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不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善是后天人为的。他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性也。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见《诸子精粹》第九卷第十七)这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关于人性善恶之争。如今已经进入21世纪,有人主张回归\"人的正常本性\",是回到性善,还是回到性恶?是回到为公,还是回到自私?也需要人们反思。
尤其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是,联合国有些官员已经提出,要用孔孟之道来解决全人类面临的道德问题。所以全球出现了\"孔学热\",在中国出现了\"国学热\",实际上主要是\"孔学热\",由此又出现如何学孔之争,是照搬式的复古,还是有所分析,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也要实事求是。
4、人性反思,很不简单。一反就是几千年,上万年,几万年,几百万年,要反到由猿变人。就最近的来说孔孟年代距今有两千五百年。从孟轲、荀况的人性善恶之争反思,共两千三百多年。生活在地球上的全人类,经由历史长河,周而复始,万物变迁,其中变故非常复杂。而我们今天非要反思人性不可,是否太天真了?其实不然。从人类学的观点来说,自有人类以来,其生理没什么变化,变化大的只是其心理变化,人的科学知识和意识形态变化最大。因为决定人的心理变化的主因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以,只要把客观存在搞清楚,再参照相关的文字记载及现代科技成果,就应该说,每个有心的正常人都可以找到正确答案。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把你与周围亲人好友相处的过程搞清楚,所谓人性反思问题即可解决一大半。因为自己人最了解自己人。这好比有人问你:两眼上边的眉毛有几根?一问,楞住了,大概谁都不会立即回答,但是照照镜子,认真地数一数,谁都可以说个清楚。
5、人性反思,面临的四个问题
(1) 概念问题
文前有两个解释,或称两个关于人性的定义,大致相同,都是说的人之心性。后者说,人性是\"人所共有的品质、性质或气质\"。认真想来,含有人的物性,但不明确。所以说,两个解释与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相似,是说人之心性。而荀况说的人性是指物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我们今天要反思人性,是否应当把人之心性与物性加在一起全面研究?我们的看法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第一、人性是相对于物性而言,也是相对于兽性而言。\"人是万物之王\",而人性与物性相通,与兽性相联。进化论的奠基人、英国的大生物学家达尔文在18世纪就论证了,人是古猿进化而来,这早已为世人公认。除至今仍信奉\"上帝造人\"说的宗教以外,无人否定达尔文的论断。既然如此,就应当承认人性离不开兽性。因为人与兽同属动物,但人是高级动物。人是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指出了古猿之所以进化为人类,是由于劳动。这就是人性与兽性的根本区别。因为猿与一般动物一样,只能利用自然,适应自然,而人则能制造工具,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并能依靠集体力量和智慧,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人的自身。
第二、人的原始功能及特征决定了人性之善恶同在,因此为公与自私共存。两者统一于人的物体之中,又依赖天地存亡而存亡。因此反思人性首先要承认人是物质的,人与万物一样都是物质的。其次要承认人是有情感的,人的情感性与兽的情感性大致相同,很敏感很复杂。再次要承认人是理智的,人的智慧性(创造性)独一无二,万物中的其它都不会有智慧及创造性。当然在一般动物中也有\"智慧\",如\"狡兔三窟\",但它们不会有人的创造性。当然人可以训兽,让它们为人类服务,但这都是人的\"专利\",是人的智慧开发了兽的\"智慧\",纯属人的创造性。在人兽相联当中,人是主动的,兽是被动的,但兽会影响人。
第三、人与天地\"并立为三\"的观点自古就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妻,有夫妻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天下,有天下然后有所错(措)\"。这是今年7月31日新浪网页李存山先生发表《重视人伦解析三纲》一文引用的一段古话(周易、序卦传)。这是把天、地、人联在一起研究人伦及人的行为的一种好方法。所以我们反思人性也应按照天地人\"并立为三\"的逻辑来研究人性,不要总是局限在人的心性,而应把人性开放,把物性、心性、理性统一起来,辨证研究,而不孤立研究。
用以上三点作为支撑反思人性,可以得出结论:人性特征是三性合一。物性是基础,理性是动力,而心性则是联系于两者之间的纽带。从物性来说,物质是基础,没有物性人就不存在,自然无所谓人性;
没有理性则无异于一般动物,也无所谓人性;
然而人的理性,来源于人的感性,人的认识规律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而人的感性又总是从肉体感受(体验)信息,经由神经传给大脑,再经大脑的相关部位加工处理,形成理念、智慧,然后再经过神经反馈肉体的相关部位指挥人的行为。或者是善或者是恶,或是为公,或是自私,都由大脑决定。但情感(心性)这个中间环节作为人之物性与理性的联系纽带,是弹性的东西,喜怒哀乐经常处于动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绪\",变化无常。人的情绪稳定时大脑冷静,人的情绪激动时大脑就不容易冷静下来,所以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常受情绪的左右,使人的意识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于是就有所谓人性善恶之争,或是为公自私之争。
(2)人世间有无\"大公无私\"?也有也无。说有,少数人能做出\"大公无私\"之事,因而能够领导多数人,否则无法解释人类进步的发展史;
说无,不仅多数人做不到\"大公无私\",而且从公私关系来说,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互为成立的条件而存在,无私则无公,无公则无私,没有小私就没有大公,没有大公就没有小私。
说到为公自私两种行为,应当说凡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正常人,从\"而立\"之年到\"知天命\",都能说清楚两者缘由。因为人由父母所生,所以人的生存空间至少三人为众,形成一个利益群体,组成家庭或相似家庭的同居。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最小单元,或称社会细胞。由于人的自然繁殖产生人的从众性,形成小公。不过这只是血缘形成的小公,或称族群。许多族群的联合形成大公,形成人类社会。西方人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实际说明了为公自私两者不可分离。但自私之人确实存在。其特点,中国人叫\"个顾个\",\"只管自己得失不管他人死活\"。但这种自私之人一般不会侵害别人的正当利益及其生命安全。因此,\"自私\"的帽子不可以随便扣。依我们看来,使用自私之词,有三条界限不可破,一是,为个人生存需要而求证者,这是每一个正常人生存应得的人权;
二是,因个人利益及其人身遭受侵害而奋起抗争者,这是正当自卫,也是每个人生存应得的人权;
三是看到或知道别人的正当利益或人身遭受侵害而奋勇救助者,这是保护人的生存权,也属人之应有人权。在这三条界限之内,应当禁止使用\"自私\"之词。在此之外,对于真正构成自私之人,因其对任何别人构不成危害,故不仅不应打击,而应由相关的利益群体加以保护。
实践证明,人的智慧及创造性往往产生在人们陷入困境\"左右为难\"之时。孔子把\"知\"分为三个层次,\"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然而一般人忽视\"困而知之\"这个层面,见困难就跑。只有为数不多的少数人,智勇双全,能在处于迷惘,陷入困境时动脑筋,想办法,搞科研,反复试验,原路不通,另找出路,直到解脱困境,破解难题。成功了,就表现出人的智慧,产生创造性。创造积累多了,为公之人随之多起来世界就进步了。
\"人离不开兽性\"(据报载此话出于恩格斯之口,但未查到出处)也不一定全是恶性,其实禽兽也有善性,如\"乌鸦反哺\",\"马不骑母\",就比人的\"不孝子孙\"强。因为人由古猿进化而来这个事实成立,人性里有兽性这个事实相应成立,所以古人所说:\"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都有根据。客观地说,应是人性善恶同在,但不会一成不变。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人之善性或恶性总会有变化,性善会变为性恶,性恶会变为性善。同样道理,为公自私两者都会相互转化,两者共处于人体之中,互为依存,相反相乘。其转化的关键在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变化。人们的意识变化,总是依人所处环境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变化为转移。
(3)回归人的正常本性。
企业管理出版社于2000年8月出版一书,名为《逆风顺行》。其作者是北京双安商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凯先生。所以该文副题为\"双安发展启示录\"。
该文讲了双安商场国企改革的许多新鲜事,总结出可贵的改革经验,并试图从开发人力资源角度,开启人类为之奋斗的\"动力源泉\",很有新意,因而引起轰动。但是何为人类的\"动力源泉\"?则是个非常严肃的科学命题,应从多个角度求证。郭先生说:\"人们对于权利与支配的追逐,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形式。揭开种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占有更多的利益,他源于人的自私本性\"。进而认定,\"面对人类的占有欲,我们实在不用紧张,这不是人类的堕落,反而是正常人性的回归\"。(见该文208页)。
按照郭先生的定论,可以简言为;
人类\"动力源泉\"=人的自私本性=正常人性的回归。如此定论,针对\"文革\"期间\"打砸抢\"和\"假大空\"(假话、大话、空话)等等左的一套,进行\"拨乱反正\",纠正人之邪恶回归正常人性,很有道理。但就人类\"动力源泉\"来说,讲不通。如果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腐败现象,专指腐败官员借改革开放之机行贪污受贿之实,进行整治以克服人之恶性,根治消极腐败的\"动力源泉\"也有道理。但把人类的\"占有欲\"归结为\"只是一种形式\"说,\"人的最终目的都是占有更多的利益\"则必须进行具体分析。郭先生试图把人的\"动力源泉\"回归自私本性,进而实现\"正常人性的回归\"。说白了:人的自私正常,人的为公不正常,所以\"一心为公\"的人就不是正常的人(\"脑子有病\"、\"傻瓜\"、\"傻帽\"等等)。
那么应当怎样回归正常人性?
近代历史,在\"二战\"之后有两个典型,一个德国,一个日本,两者同是\"二战\"发动侵略野蛮屠杀良善人民的恶魔。然而两者在战后表现截然相反。德国人认罪服法,真心忏悔,并采取有效措施取缔疯狂一时的法西斯复活。而日本政府至今不知悔改,特别是小泉上台五年连续坚持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但是当年被迫参战的日本老兵许多人都与日本政府的态度相反,(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他们不仅主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屠杀中国人民的事实真相,而且亲自来华谢罪,表示真心忏悔。以上两个典型,德国人的表现叫回归人的正常本性,日本老兵的表现也叫回归人的正常本性,而日本政府的小泉等右派势力则是坚持人之恶性不改,没有回归人的正常本性。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应叫人的恶性膨胀因而背离人的正常本性。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彻底否定\"文革\",平反建国以来发生的一切冤假错案,也是回归人的正常本性。
改革开放28年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搞市场经济,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朋友,作生意,进行文化政治及军事交流,开展和平外交;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和谐世界\",并采取有效措施,让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使人民生活得以普遍改善,都是取消\"以阶级斗争为纲\",回归人的正常本性的具体范例。
按理说,\"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和\"解放全人类\"的口号本身就是生动体现了人的正常本性。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坚持独立自主和\"统一战线\",在外敌入侵时坚持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在国内战争年代坚持\"不打第一枪\",实行\"优待俘虏\"和\"交枪不杀\";
在和平建设时期坚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以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严格的\"群众纪律\",都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坚持\"冲锋在前,退缩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顾全大局\"。这些都是人性善的最好例证。那为什么会出前苏联解体和\"信仰危机\"?情况非常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十分明显,即所谓\"革命行动\"过激、过左,背离了人的正常本性。因而干出许多蠢事,使革命者自陷孤立,哀失人心。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共产党人嘴上说的是\"做官先作人\",而心里却总是想做\"人上人\"。所以,要纯洁党性也要从回归人的正常本性做起。
(4)\"中庸之道\"
联合国有些官员设想,用\"孔孟之道\"解决新千年暨21世纪人类面临的道德问题。这就传出一个重大信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及优秀文化得到世人认同。
孔孟学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屹立在世界文化的高端。而我们自己却经常是\"身在福中不之福\",\"视货不识货\",\"端着金碗讨饭\",为什么?有两大原因。一是\"孔孟之道\"的主导思想在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秩序,其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巩固帝权、族权、夫权。所以,\"五四运动\"兴起的第一目标自然就\"批孔\"、\"砸孔庙\"、\"破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因为\"五四运动\"的终极目标在\"科学民主\",而\"三纲\"正是阻碍民主,反对科学的。所以,要解放思想,打倒封建帝制,必须先破\"三纲\"。今天看来,\"五四运动\"提出的科学民主任务并没有全部完成。封建残余仍然严重存在,因此理所当然,今天学孔就不能复古照搬,把\"孔孟之道\"硬套在现代人的脑袋上。
二是\"中庸之道\"。在长期激烈而残酷的阶级斗争和战争年代,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把刀放在广大人民的脖子上,无中间道路可走,只有坚持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但是建国以来的情况不同以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此时,可否借鉴\"中庸之道\"古为今用?\"文革\"期间是坚决否定\"中庸\"的。\"文革\"以前无人提倡\"中庸\",个别人有此主张的也被封杀了。其主要理由:\"中庸之道\"是\"超阶级的中间路线\"。\"文革\"期间\"批林批孔批周公\",其真实目的在于\"反周\",于是便把\"中庸\"说成\"投降\"。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环保卫生国际一体化。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可以在国际公认的总规则下,自由经商,进行交流。和平、民主和科学发展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因此\"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肯定是21世纪可以实现的美好愿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过去的\"一边倒\"靠不住了,你死我活的热战很难打起来,冷战时代的\"阶级对抗\"自然失效。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设法找到世人都能接受的\"超阶级\"道路。这样看来,借鉴\"中庸之道\",古为今用,很可能成为势在必行的最佳选择。
为便于解析\"中庸\"现简录两段古书文字,如下:
\"中庸\",《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所作。内容是宣扬孔子的\"中庸之道\"。(见《新华词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事育焉\"。
但孔子并未认可。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四书五经》第七卷)然而,孔子特别敬佩舜帝,他说:\"舜其大知也者,舜好问而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达道\"、\"达德\"有九经: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 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同上)。
以上文字出于2400多年前中国古人之手。古人总结九条经验,以\"修身\"为龙头,从个人到家庭,到国家,到天下;
从治人到治国,从生活、生产、分配到社会安定及人间往来,从心理到行为,设想周全,最后归结到一个\"诚\"字,\"一者诚也。一有不诚则九经皆为虚文矣\"。
我们用现代语言,解析九经:\"尊贤\"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敬大臣\"\"体群臣\",即关心爱护干部,落实高级干部和一般干部的工资待遇并让他们有职有权;
\"子庶民\"、\"来百工\",要象对待亲生子女一样热爱人民,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子庶民则百姓勤\",\"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善待友人,对远方来客要特别尊重,并帮助人家解难,\"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要热心支持地方工作,并要求地方官员具有收拾败局,治乱为安的真功夫。九经把\"修身\"作龙头,把\"尊贤\"摆在后八条的首位。同时特别重视教育,九条中有四条讲教育,连用四个\"劝\"字,\"劝贤\"、\"劝士\"、\"劝百姓\"、\"劝百工\"。要求上层官员及知识份子,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作到\"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要求民众努力工作,不违农时,搞好管理,注重实效。要求地方官员负起责任,孝忠皇帝,搞好治安,并按时给朝廷进贡,完成上缴任务。九经把\"修身\"作龙头,要求所有的人\"齐明盛服,非礼不动\"。从上到下,君臣百姓都要自觉自愿地遵纪守法,遵守道德规范,违规缺德的事情绝不去干!这就为后来代代传承的公式:\"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整套\"达道、达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们的解析不一定准确,但可以看出,以\"诚意\"为核心,以\"正心\"为基础,以\"修身\"为主体,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管理思想,正是\"中庸之道\"的精髓。那么,为什么孔子不认可?,据后人解析孔子的话,认为\"中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中庸虽若易能,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同上)。把这段话反过来理解:推行\"中庸之道\"是有条件的,如能做到\"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话,则\"中庸之道\"不是不可能的。
因此现代人有理由反思自问:孔夫子的孙子当年认为能行的事,他的爷爷认为不可行。而我们作为孔(子思)年代的后人,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就应当认真地想一想:爷爷认为办不到的事,其孙辈、重孙辈。。。。。。是否一定办不到呢?人世间有多少爷爷认为办不到的事情其后人办到了!卫星上天,市场经济,克隆牛、克隆羊,\"基因工程\",\"系统工程\"等等发明创新的成果数不胜数。由此推理,孔(子思)发明的\"中庸之道\",是孔子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而今轮到两千五百年后的现代子孙,是否就应该想办法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事,变\"不可能\"为可能。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夫子当年所谓\"小人\"是指封建帝制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按年代计算,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经战国至今,如以15年一代计,约160代;
如以20年一代计约125代。历经上百代人的\"头脑风暴\",反复较量,民主战胜专制,科学战胜愚昧。如今已经是当家做主的现代中国人,尤其是共产党人,既然不愧为\"真君子\"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要为真理而斗争\"就一定能够搞\"中庸\"。
6、反思小结
(1)、人性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类的共同属性。
(2)、人性由其物性、心性、理性构成,三性合一由理性主导。
(3)、人性为公为私,经常表现为物性反映,为物质占有及物质分配所界定。
(4)、人性善恶,经常表现为心性反映,为情感浮动而左右,然而人的情感变化与其物性反映紧密相联。
(5)、人之理性经常表现为情感反映,由感性到理性,感性积累和理性加工产生智慧及创造性,然而只有情感左右却无理性控制,则会产生破坏力表现为恶性。
(6)、因此,人性的本质特征在于理智,在智慧及创造性。这是其它任何动物都无可与人相比而为人类共有的属性。
(7)、因此,人之为公为私的理性选择自然是公私兼顾,\"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必要时甘愿舍私为公。
(8)、因此,人类具有从众性,形成众多的不同利益群体。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首先由于人之物性,由人的利益趋同而使个体聚为群体;
其次是情感相通及理念相近,达到三性合一,形成人的利益共同体,近而形成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及法制规范,趋向科学发展的人类社会。
(9)、因此扬善抑恶,\"天下为公\",以及\"中庸之道\"、\"和谐社会\"成为人类的理念选择。自古以来,上有\"明君\"、\"昏君\"及\"暴君\"之分,下有善人、恶人及好人坏人之别,由其所处共同利益群体的理想选择及是非标准加以界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是人类社会的理想选择。
(10)、\"中庸之道\"是治理天下国家的理想道路。但自孔孟以来两千多年不知道哪个国家哪个朝代得以实现。大概估计,除个别案例之外,史无前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这正是非常值得现代人们认真反思的问题所在。
(11)、\"中庸之道\"能在中国文化精品宝库里存活两千多年,总是为世人叫好,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科学公证性。\"不偏不倚\"、\"致中和\",真正反映了人的正常本性。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生存在地球上的全人类,无论任何国家及任何时代,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群体,都希望\"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近代的资本主义所形成的\"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其实就是\"不偏不倚\",\"致中和\"。我们共产党人长期坚持的\"实事求是\",也最讲究\"不偏不倚\",\"致中和\"。这些都是正常人性的理性选择。大数学家华罗庚常讲的\"优选法\",去掉两个最极端取其中间的最佳点,例如黄金分割通用的0.618,就是\"不偏不倚\"的最佳选择点。这与人文学上的\"中庸之道\"原理一样,是科学的公证。那为什么在自然科学领域里能行得通的事,到社会科学领域就难以行通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性不同于一般的物性。(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代代坚持的\"三纲\",这是孔夫子发明的,起过积极作用,但在\"三纲\"下面不可能有\"平等\";
在外国,资本主义是\"寡头垄断\"(外国列强入侵中国期间表现为\"洋为华纲\"),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通病,而在\"垄断\"下面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竞争。在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后还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毛泽东发明的。实践证明,在建国初期,为了镇压阶级敌人的破坏与捣乱,狠抓一把阶级斗争有理。但在敌我矛盾让位于人民内部矛盾,革命任务让位于经济文化建设之后,还要硬是坚持阶级斗争\"年年抓,月月讲\"就变成了很大的问题(\"文革\"悲剧就是铁证)。在人类历史上有那么多的\"纲\"都在强权的支撑下,几千年来始终统治着普天下的老百姓,一个是强权,一个是弱民,自然不会\"致中和\",当然就不可能搞\"中庸\"。
(12)、人类历史是一部斗争史,也是一部文明史。说是斗争史,主要表现为人性善恶之争;
说是一部文明史,主要表现为人之为公为私之辩。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到了\"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世界,是人类社会的很大进步,也是人之正常本性的回归。这是长期以来人之善性战胜人之恶性,是科学战胜愚昧,理性战胜莽撞,民主战胜专制,也是为公包容为私(自私)的结局。因此,在经济上得以贯彻\"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根本原则,在政治上得以贯彻\"和平共处,友好交流\"的根本原则,因此合作双赢,合作多赢,合作共赢的最好时代正在到来。在这样的新时代里,推行\"中庸之道\"不仅应该而且可能。因此,未来的时代,一定是贯通\"中庸\",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全球化一的时代。
(13)、关于利与义关系,即人之\"欲利\"与人之\"好义\"(义者,理也),人的物性与人的理性的关系,放大来说,在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荀况的弟子留下一段文字非常精彩:\"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这是中国古人总结尧舜两帝及夏商两朝的两朝皇帝一千一百多年,从兴盛到没落,从\"圣君\"到\"暴君\"的经验教训而得到的历史性结论。《诸子精粹》第九卷\"大略第二十七\")这段古人的精辟诊断,对于当前正在兴起的\"孔学热\"和\"国学热\"来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对于今后的社会发展也不乏其长久的指导意义。用上述结论来考证当今世人常见的许多现象,如\"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甚至贪污腐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垄断经济\",以及政治上的压制民主甚至镇压群众,国际上的对外侵略和恐怖主义等等,都属于\"利克义者\",即人之\"欲利\"压抑人之\"好义\",人之物性压倒人之理性。因此,人性反思,只要认真分析\"历史怪圈\"就可以弄清楚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其实是人之物性、人之心性、人之理性三位一体的,三性合一以理性为主导。\"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人类历史为什么总是沿着一个\"怪圈\"转来转去,其实就是人之三性能否由理性所主导的问题。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华夏子孙,作为现代的中国人,作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和谐世界\",理所当然要借鉴尧舜道路,抛弃桀、纣道路,\"故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这才是回归人之正常本性的选择。
2006年9月1日一稿
2006年11月24日完成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