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1980年制定的一个荒唐的奋斗目标

发布时间:2020-05-2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中国的计划生育始于1971年. 这一年,由周恩来亲自布置,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
“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
“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但发觉这样力度仍不够大,于是又讲“最好一个,最多两个”。但一般是把两个作为目标。

  

  1980年9 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一千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中国当时认为:人口每增加一点,都是对“四个现代化”的冲击, 以致于得出结论:“唯一的出路就是少生”。定下了这样一个“宏伟目标”之后, 中国的人口政策在1980年骤然收紧,即从“晚、稀、少”迅速转变为“一胎化”。

其标志是1980年9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 其主要内容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这是人类有史有来独此一家给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制定一个上限. 之所以说这个奋斗目标是荒唐的, 是因为: 第一, 人口的再生产不同于物质的再生产, 是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 不是如电源开关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开就开、想关就关的. 人的寿命不是固定不变的, 如果人口的寿命延长, 那么即使出生率和生育率下降, 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仍可能有较快的增长. 这是因为新的人口出生后, 旧的人口仍存活在世间, 人口总数就等于新出生的人口和旧的存活人口之和. 例如,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的一个原因是,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40岁延长到70岁. 第二, 这个指标定得过紧,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在高指标的压力下,不少地方瞒报出生人数,把“提倡”只生一个紧缩为“只能”生一个,有的地方计划生育政策严而又严,加之各级在控制指标上“留有余地”,更加大了与实际的距离,导致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强迫命令多有发生。不当的人口目标导致了过紧的人口政策。当时明确指出:“为了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国务院已经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但12亿人口目标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目标。尽管中国从1980年开始大力推行“一胎化”政策, 中国人口在1995年还是“突破”了12亿大关.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 可以看出, 所谓“1995年突破12亿”,其实这不是“突破”,而是当时人口的年龄结构所致.因为一个国家总不能在婴儿出生的时候就把婴儿的爷爷奶奶掐死,才算达到平衡. 这只是暂时的“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基数人口会因为衰老死去,人口峰值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回落. 所以, 认为“1995年突破12亿”是突破,其实质就是维持表面人口总量,不顾人口结构,短期内急不可待地在前人未死的情况下,压制后人的出生.

  

  七十年代推行的“晚、稀、少”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群众容易接受,执行效果很好。1970年总和生育率为5.8,1977年降到3.0,到1979年则降为2.75. 但八十年代初推行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却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群众不易接受,因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于是乎从1984年开始不得不“开小口子”,以减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力。如果不是因为要把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这个荒唐的奋斗目标, 中国在八十年代也许会沿袭七十年代推行的比较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 而不是“一胎化”政策. 这样中国的人口性别比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就不会像今天这么严重. “一胎化”政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今天它应该进入历史的博物馆了.

  

  来源: 最高法院法治论坛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荒唐 奋斗目标 制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