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岩:“大国国民”是怎么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0-05-21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近来,有学者提出:中国已经是大国了,作为大国国民,中国人应该有大国心态。这种观点,反映了几代以来知识分子以为国民心态、国民性格可以人为铸造的自觉担当和济世情结。

  

  五四以来,启蒙精英大多致力于“改造国民性”。鲁迅弃医从文,就是为了“拯救中国人的心灵”。但是,不管启蒙诸贤付出了多少努力、著述浩如烟海,国人的性格心态似乎并未因此提升多少。

  

  马克思对此早有解释:是存在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存在。人的观念意识,主要由人目所见的外部世界以及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即自己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与所接受的外部信息反馈高度相关。具体到国民的性格心态,它主要由大多数人的经济和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以及世界对该国的看法态度决定。以日本为例,历史上日本人的自信,是明治维新后经济发达、国力增强以及一系列的国际斗争胜利铸就的;
在此之前,日本人被视为蛮夷倭寇。二战战败后,日本人的心态与前大不相同,自信一落千丈;
战后经济腾飞,直至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人才拾回自信。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保持了基本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力增强、国人的自信和民族(指中华民族)认同也随之水涨船高。从某种意义上说,称中国为“大国”已当之无愧。但是,今日中国之“大”,尚不足以支撑起中国人成为“大国国民”,不足以支撑国人的“大国心态”。一方面,大多数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受教育人群的范围和程度有待提高,富于自我特色的国家意识形态还有待重整,文化方面的复兴也才刚刚起步;
另一方面,中国还处在一个充满猜忌的国际环境中,还没有赢得国际社会的充分信任和尊重。可以说,大国之路正在起步、中国正在崛起;
当此变化之时,欲人为型塑国民心态,无异于欲求无源之水、欲为无米之炊。

  

  真正的锻造“大国国民”之路应该是致力于发展经济、提高国人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完成意识形态和文化道德体系的重建、增强综合国力、赢得世人敬重。只有在此基础上,知识分子和媒体才可能顺水推舟,起到“导向”作用。在信息开放的时代,媒体的作用方式也主要应该着力在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上,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具体分析来诱导、培植大国心态,不可寄希望于舆论的声音能够塑构出统一的国民心态;
或许只有在信息封闭、单一的传统社会,才有此可能。

  

  但是,不管怎样,在全球化合作的时代,向着培植国人自信、宽容、大度的“大国心态”的努力,是值此赞赏的。

相关热词搜索:是怎么 炼成 大国 国民 冼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