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决定成败?
发布时间:2020-04-11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气质决定成败? 美国选民自认为足够了解总统候选人并对他们加以评判,麦凯恩和奥巴马却坚称大选不足以反映一个好总统的气质。两人都支持救市、呼吁减税和监管市场,性情却大相径庭。麦凯恩表现得像一团火,奥巴马冷静得像一块冰。气质是性格的特殊表现,是选民们在观察候选人即兴发挥时感受到的一种特质,在目前这个关键时刻,似乎最能决定成败。相比聪明优秀,美国人更崇尚平等,欣赏充满活力、有自信、吸引能人为之效劳的总统类型。此外,好总统还要具备百折不挠、坚毅不拔的品质。
现在选民面对的问题是,下届总统要处理的问题实在太多,这就要求总统成为全能型选手。麦凯恩和奥巴马都力求在幕前表现完美,希望赢得选民的信赖。历史学家则认为,从来就没有所谓完美的总统气质。自信和谦恭是必需的素质,但要讲究尺度的掌控。理想状态下的总统,最好具备杰拉德?福特的得体,吉米?卡特的自律,里根的阳光乐观,老布什的外交本能,克林顿的睿智以及小布什的顽强决心。看来,选民们所要做的就是比照谁更符合这样一个标准。
(《时代》10月27日)
都怪格林斯潘
互联网诞生后,免费的金融信息随处可见。十多年来,互联网被认为是信息自由化的最好体现,格林斯潘就是该观点最大拥趸之一。2000年3月,互联网泡沫危机高峰期,格林斯潘提出利用网络发起金融革命,将复杂的金融产品分流到世界各地,分散风险。但这种做法也会引起“代理问题”:有些地方根本不考虑贷款的质量,只想要现金流动。这就为后来的信贷危机埋下了祸根。
互联网为全球金融系统的构建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使金融交易更加便捷有效;但同时,它也对危机形成负有责任:把所有人凝聚到一起,出了问题谁也挣不脱。既然网络提供了免费信息,为什么很多人都没有好好观察分析,金融危机还是发生了呢?问题在于数据实在太多,精华糟粕掺杂一起,反而看不清真相;在交易便捷、监管不足的条件下,责任意识没有跟上,就会变得危险;另外,繁复的金融术语让人头晕目眩,难有耐心深究。互联网终究只是一种技术,今后要想防止类似危机发生,就应该加强信息整合、让公众有效接触信息并参与其中,然后把互联网力量化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扭转格林斯潘造成的非理性繁荣局面。
(《新闻周刊》10月27日)
悬崖边的资本主义
165年前,苏格兰商人詹姆斯?威尔逊创办《经济学人》,并指出:“当财富和资本快速增长”,并且科学与艺术“总会带来惊人奇迹”的时候,所有阶层的人却都“被不确定、不安全的感觉笼罩”,而解决之道是坚持市场自由。现在,自由经济正遭受危机,它的母体――资本主义系统,也走到了悬崖边缘。各国纷纷重新调控金融系统,支持经济干预的人高呼“自我调控时代结束”。《经济学人》认为,世界应该在这次危机中学习如何去更好地驾驭它。
短期内,政府干预能捍卫资本主义,这似乎有些矛盾。但全球救市行动是注重实效的,并非纸上谈兵。目前,政府注资银行或购买银行股,是因为他们相信维持信用流动性必需公共资本。当代,任何政治形式的政府都需要实施干预,不然损失将更大。不过,救市也会带来一个问题:政府的安全网容易催生更多风险,并且使借贷政治化。对此,政府应该避免被拯救银行的老板与股东获得不当利益,不让贷款流向事关政局的重要机构;另外,在商业基础上经营银行,并以尽快放手银行业为明确目的。
(《经济学人》10月18日)
金融危机伤及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的混乱以惊人的速度延伸至德国实体经济。它开始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以及德国公司的运转。相对而言,德国经济被认为具有一定免疫力,其机械、医药制造等产业在世界市场上都处于领头羊地位。但是,这次的危机却不同寻常,不单纯是销量的问题,而是顾客手头缺乏资本,市场信心受到打击。公司销售不景气,就势必要裁员,导致消费市场萎缩。金融危机就这样影响到每一个普通市民。
对未来的担心使得市民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同时,忧虑可能加剧经济的下滑,并且搅乱劳动力市场。另外,整个出口产业也经受着巨大压力,仅8月份,德国出口量就下降了2.5%。金融危机正在侵蚀德国经济,对公司来说是一场压力测试,无情地暴露出它们的弱点。最脆弱的是那些近年被私募基金收购的企业,被迫承担金融投资者揽下的贷款。在现金贬值的时候,这个负担变得更加沉重。比起美国或英国,德国的经济结构还算稳定,没有完全偏重金融市场。但是,德国公司在此次风暴中到底能坚持多久呢?CEO们只能肯定,结果不会好。
(《明镜周刊》10月15日)
相关热词搜索:决定成败 气质 气质决定成败? 气质何来 气质决定一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