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砺“文化名片”

发布时间:2020-04-11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艺术,城市的礼赞、生活的盛典”,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提出了这样一个大气磅礴的主题。      艺术:礼赞与盛典      转瞬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2008年就办到了第十届。
  十年,是个总结;十年,是个检阅;十年,是个庆典。第十届艺术节将以新创演的大型舞剧《牡丹亭》拉开帷幕,以拥有126年历史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压轴演出落幕。其间将荟萃中外优秀演出52台以及日本文化周的8个项目,还有一系列的祝贺演出,上海的艺术舞台将满目生辉,花团锦簇。艺术节真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礼赞,人民生活的盛大典仪。
  据艺术节中心介绍,这近60台的节目是在100多台中外节目中精心遴选出来的,确实今非昔比。回想第一届艺术节时,取名为“国际”的艺术节,招徕的国外节目仅6台,而且没有筛选余地。当年整个艺术节的观众,仅有6万人次。
  作为一个希望跻身世界著名艺术节行列的新生艺术节,它的操作必须与世界接轨与沟通。于是,一个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常设机构应运而生。在第一届艺术节的筹备阶段,文化部和上海市领导对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指导思想、定位目标、运作方法、组织机构做了明确的要求和部署,提出要在三到五年内办成世界著名艺术节、成为广纳名流名作名曲的一面旗帜的奋斗目标。
  有了一支职业队伍,情况果然不同。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情景。经过积极的联系与洽谈,拟定20余台海外节目。艺术节的大型交响音乐会,有世界一流的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音乐会、英国BBC(苏格兰)交响乐团音乐会和德国科隆室内乐团音乐会,这些乐团在国际乐坛享有极高声誉。在那一届的演出中,上海观众至今记得,在八万人体育场举行大型景观歌剧《阿伊达》的演出,歌似潮人如海的欢腾景象。那时节,上海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歌剧《阿伊达》。那一届艺术节第一次在浦东世纪公园举行了大型的音乐烟火晚会,节日的夜空繁花似锦,音乐烟火的概念第一次引入申城。那一届艺术节的观众达到了30多万人次。
  第三届艺术节的统计数字,是“来自世界五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61台优秀剧(节)目相继亮相”。把上海作为舞台的这个国际艺术节,真正开始国际化起来了。第五届艺术节的观众人数达到了45万人次。大型青铜雕像《思想者》、国宝《淳化阁帖》和 “古埃及国宝展”也纷纷来到上海。大型舞剧《霸王别姬》、世界舞蹈瑰宝爱尔兰的《大河之舞》和“俄罗斯文化周”的表演节目,也是那届艺术节上的夺目之作。
  第十届艺术节前夕,艺术节中心出了一本《十年名流》的大型画册,翻阅着这本散发出油墨清香的画册,一位位享誉中外艺坛的名家风采跃入眼帘:安德烈?波切尼、多明戈、玛丽亚?凯瑞、霍金?柯尔斯特、西蒙、马友友、郑名勋,等等;再让我们提及这样一些艺术团体的名字:柏林爱乐乐团、瑞士贝嘉舞蹈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英国皇家乐团,等等。这些在世界艺术领域振聋发聩的姓名和团体,逐渐构筑成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绚丽风景。
  而在今年第十届的演出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拥有天才的年轻演奏家希拉里?哈恩的温哥华交响乐团。还有集中展示世界芭蕾十个顶级演出团体的主要演员联袂出演的“经典芭蕾舞剧片段”。德国巴登州国立芭蕾舞团带来了经典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还有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灰姑娘》;以及为了纪念普契尼诞辰150周年,上海交响乐团将与意大利合作举办普契尼经典作品演唱音乐会,并将同时举行普契尼铜像落成仪式……“艺术,城市的礼赞、生活的盛典”,第十届艺术节提出了这样一个大气磅礴的主题。
  中国的观众、上海的观众,和世界的观众,在期待着。
  
  “第一次”就要“第一流”
  
  
  回顾当年景象,也许温故而知新。
  在举办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前夕,“市里”一个电话,将我派遣到这个刚刚建立的艺术节常设机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所在地,原上海图书馆进行采访。当年的采访,非常平民化,我坐在走廊的长凳上,半个小时过去了,又半个小时过去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的总裁陈圣来和副总裁韦芝与我仅一墙之隔。他们在里面的办公室忙着,“上面一档节目还没结束”。原定4点钟可以开始的采访,快5点了还没有进行。
  走进办公室。总裁副总裁的办公室,也就是用板子作了彼此的隔断,小且简陋,各人一桌一椅罢了。“外间”有一个共同合用的大桌子,想来会议什么的,也就在此地了。
  记得陈圣来言简意赅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节”从来都是短的。细细道来,是中国原始意义上的“节气”,大致源于农令耕作的气候相交接点,节是时间节点,气是时令氛围。旧时人们既是生产的,又是文化上的约定俗成,把赏赐给自己用于松弛的最短时间,誉之为节;休闲或狂欢是其动静的两极,过完了节便进入工作状态。在物质生产领域,节的形态就是“倒地不干”,比如春节,那几天的不干活,是为了以后的好好干活。而艺术生产领域相反,艺术生产要求一个人把每时每刻的生命都投将进去,去发酵去酿造,在“节”的那一刻释放集聚的全部辉煌。
  以往最大的缺憾就是,时间上的艺术节一过,艺术资源也就流失了。因为,机构是临时工作性质的,人员都回到自己的原单位,要在彼位的人谋此位的政,这是不客观的事情。明年的以至更长时间段内的艺术节内容、水准、特色等等,那就是明年谁来干谁再考虑了。临时性质的工作,就很难使用长期的要求来予以衡量。而艺术创作却偏偏是一个最需要长期积累,方能有所成就的门类。临时的缺欠,就是拿到篮里就是菜;明年再临时,就是再到那块被唤作艺术的田里去,见到什么就摘什么。这是一个工作机制的问题。
  要建立起一个世界性品牌,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文化交流窗口,艺术节必须摈弃短期行为、临时观点,而要建立一个长效管理的常设机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这个常设机构由此思考而建立。
  采访中,陈圣来告诉我,他们马上要去出席一个名曰“世界演出经纪人年会”的活动:我们要的就是直接切入,直接进入国际艺术演出市场。我们没必要再羞羞答答。我们是中国人,更是世界人。这以后他们出访归来,与陈总通话,他在电话里告诉我,在英国皇家海军年会厅,聚集了200多位气宇轩昂的外国人,这是世界演出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年会厅人群里就我们三个中国人,倒反而成为了年会的一个亮点。我们是来自中国的外国人,以前是没有中国人出席过这个会议的。在这个年会上,我们可以与任何境外的演出经纪人交谈意向,当然也包括拍板签字。
  当时,改革开放20年,中国在经济工作领域,可以说正在跟世界逐步接轨,也就是说已经直面国外著名企业,面对面地进行各种类型的经济洽谈。但是,在文化艺术演出方面,我们似依旧处在行家圈子的外围。我们曾经依靠境外华人、留学生,通过层层中介,托人再托人,联络若干台节目作过演出。国际艺术演出市场有演出交易会,国内却极少有人去参加过。除了封闭的惯性依然存在,还有心态上的某种胆怯。
  “直接切入”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要求是,即使是第一次,我们也要求第一流。我们是第一次正式进入世界艺术演出市场,但我们不要购买初级产品。说到底,这是商界铁律,有卖方有买方叫买卖,中国的艺术演出市场对世界有需求。世界演出经纪市场应该感觉到中国蕴含着的巨大艺术演出市场;谁先来,谁先做出第一选择,我们就给他优先权和优惠权。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与世界的距离,买卖双方互利,海外剧目均由各演出经纪机构通过市场方式进行运作。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要把外国节目吸引到中国,吸引到上海,也要把全国的优秀节目吸引到上海来,参加世界演出市场的招商。国际国内的艺术资源,上海的这个节也要使它们具有经济效益。时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的李源潮,在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时候,专程来到上海为艺术节中心揭牌,他对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提出的高规格要求是:把它办成中国最高级别的、国内唯一的国际艺术节日。
  
  十年辛苦不寻常
  
  时光荏苒,在举办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时候,我曾在恒隆广场的咖啡厅,与陈圣来总裁再次进行访谈。咖啡厅里白色玉石构筑的方形大门,内中金色的光芒,在静静绽放。四周的玻璃橱窗里,世界一流顶级品牌的各式标志,既像持重的主人,更像主人的仆人,簇拥着这个说话场合的氛围,一切也就相应地沉淀得内敛起来。
  那时候,经过多年实践,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作为媒体人,陈圣来明白:既然上阵,立即吆喝。对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份工作,当时接手,什么也没有,要说有,就是一块牌子,“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还有就是一只电话机。“这跟我初创东方广播电台时候一模一样”。到了再次访谈的时候,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既拥有世界一流水准的舞台演出剧目,更有适合上海市民的各项群众性文艺活动,建立了国际演出舞台的经纪市场,更深入进行和探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论基础。经过世界节庆协会评定,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还发起、成立了亚洲艺术节联盟,陈圣来成为联盟的副主席。澳大利亚的外交部长亲自来信,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世界最优秀的艺术节之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成为一块响亮的展示世界文化艺术的金牌,更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几多辛苦,在国际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坚持和夯实“经典”和“民族”两大基础的前提下,追求“高”、“新”品位。当时,刚刚经历了“七届之痒”的陈圣来说道:我们仍然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潜力,艺术节影响在不断扩大。我们希望,真正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受众面,当然不能仅局限于举办地的人,而应该包括举办地以外的人,甚至是这个国家以外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国际艺术节。为此,我们需要在建立艺术节品牌上花更多的心血,让上海周边地区、中国各省市乃至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亚洲的和全世界的人,都知晓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并积极参加艺术节,让它不仅仅成为上海艺术节,而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艺术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是最能体现城市个性和城市魅力的要素。我们希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能够成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艺术地标。
  事非经过不知难,十年辛苦不寻常。离上次我采访陈圣来总裁又过去了两年,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迎面走来。今天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早已与日俱增。今年艺术节将首次对参展剧目举行评选――组委会计划从参演剧目中评选出10台作为优秀剧目,进行资金扶持。此外,还将由文化部设立并颁发“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授予在艺术节期间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外国艺术家。
  借用古时“十年磨一剑”这句话,今朝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真有“十年磨一节”的味道。今天,面对面地听着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操办者的讲述,我的感受是:尽管是胸有成竹,但总是给人马不停蹄的感觉。舞台上的演出艺术,历来给人从容不迫的感觉,只是,筹备艺术的展览和演出的过程,却是这般艰苦和忙碌。(本刊记者王悦阳对本文也有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磨砺 名片 文化 十年磨砺“文化名片” 十年磨砺文化名片 十年磨砺谱华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