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默多克

发布时间:2020-04-11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有人感慨,默多克有两张脸,一张政客的脸,一张商人的脸。   而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政治立场,   满脸都写着“生意”      鲁珀特•默多克是一个“了不起的坏蛋”。
  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得到如此“殊荣”:一个是英国革命时期的领袖克伦威尔,另一个是法国皇帝拿破仑。
  从澳大利亚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起家,到如今覆盖全球的媒体帝国――新闻集团,默多克着实“了不起”。
  同时,他宣扬小报哲学,鼓吹八卦之风,渲染党派色彩,令旗下媒体充斥着低俗的“脑残文化”和偏执的政治论调,为同行所不齿,的确是个“坏蛋”。
  对他,崇拜者有之,嫉恨者也不少。但没有人否认,他是一个生存大师。半个世纪以来,大浪淘尽英雄,与他同辈的弄潮人,或倒下,或归隐,惟有他,仍驾驶着他的“泰坦尼克”号,乘风破浪。
  随着窃听门事件的发酵,多少媒体幸灾乐祸地等着看“一个帝国的倒掉”,可这位见惯了风雨的80岁老人,只是微皱一下眉头,说:“是有点闹心。不过,我会搞定。”
  
  干政洗不掉的“胎记”
  
  窃听门事件曝光后,默多克备受攻击的一大罪状,是他与英国政界、尤其是首相戴维•卡梅伦之间扯不清的干系。
  卡梅伦在窃听门事件中的直接污点是不顾幕僚多次提醒,执意聘请因丑闻辞职的《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安迪•库尔森担任政府新闻主管。他的 “不良纪录”还有:入主唐宁街10号当天,默多克便拜访首相官邸,且从后门进入;上任15个月来,先后与默多克及其集团高管会面多达26次,超过他与英国其他所有媒体代表会面次数的总和;去年圣诞节,和妻子一同前往默多克的爱将、后因丑闻辞职的新闻国际公司CEO丽贝卡•布鲁克斯家中赴宴,同席的有默多克的儿子詹姆斯、库尔森……
  岂止是卡梅伦,英国朝野都与新闻集团“剪不断,理还乱”。别看前首相布朗现在一副受害者的模样,声泪俱下控诉窃听行径的卑鄙,可当初正是他倍感荣幸地出席布鲁克斯的婚礼,还在乡间别墅举行睡衣派对,与默多克的妻子邓文迪、女儿伊丽莎白共享良宵。
  还有工党领袖米利班德,如今死揪着窃听“小辫子”穷追猛打,好一个“正义战士”的化身。可一个月前,在默多克举办的伦敦肯辛顿花园派对上,他和其他政客一样,一脸受宠若惊。
  在英国,插手政治是默多克洗不掉的“胎记”。自1968年收购第一家英国报纸《世界新闻报》起,他就成为这个国家除保守党、工党外的“第三支力量”。几十年来,他从未押错过大选,他支持的党魁,最终都如愿当上了首相。也许是惮于这一魔咒,英国朝野都畏他三分。当然,他也凭借旗下媒体的影响力,没少为自己开疆拓土。他与英国政客之间的默契,在他和托尼•布莱尔的友谊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原先,出于本能地憎恨工党的“社会主义色彩”,默多克一直支持保守党。撒切尔夫人礼尚往来,助他占据英国报业近40%的江山。到了约翰•梅杰时代,虽然不喜欢他的优柔寡断,但在1992年的大选中,新闻集团依然鞍前马后为之摇旗呐喊。
  1995年夏,工党新党魁布莱尔出席在澳大利亚召开的一个国际研讨会。为了让默多克不再仇视工党,他精心准备了一篇演讲,大谈特谈市场经济主张,令现场听众“简直以为发表演说的是撒切尔夫人的忠实信徒”。布莱尔的演讲引起工党左翼人士强烈不满,却让默多克眼前一亮。从此,他开始与这个“浑身上下透着革新气息”的后生秘密接触,并且“越来越喜欢他”。
  1997年3月,就在梅杰首相宣布大选日期的第二天,新闻集团旗下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太阳报》在头版以《支持布莱尔》的醒目标题,宣布自己改弦易辙。同一天,包括《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和《独立报》等在内的英国所有全国性大报,均就《太阳报》的突然倒戈发表评论。显然,《太阳报》事先已与所有媒体打了招呼,“正人君子”梅杰成了英国政界最后一个知道自己噩运的人。
  布莱尔上台后,立即投桃报李,支持国会通过一项通信传媒法案,放宽对外国媒体所有权限制,允许外媒在英国拥有报业的同时,拓展广播电视领域。这项法案被嘲笑为“默多克条款”,因为它看上去像是为默多克量身定制。
  因为这次“背叛”,默多克多了一个外号――变色龙。在去年大选中,这条变色龙再次“变色”,抛弃支持了三届的工党,重新牵手保守党,并将卡梅伦成功送上首相宝座。
  
  立场一切皆为生意
  
  默多克在英国政界呼风唤雨、如鱼得水,他很想在美国复制这个传奇。为此,他不惜放弃澳大利亚国籍,于1985年成为一名美国公民。
  他的美国梦始于他所熟悉的业务――报纸兼并,但真正引起同行警惕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涉足电视领域之后。为打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三足鼎立的局面,他精心打造了美国电视网中的“第四军团”――福克斯广播公司(FOX)。如今,福克斯新闻频道已超越CNN,成为美国第一大新闻频道。
  福克斯新闻频道标榜“公正、平衡”,但其报道明显带有“右翼保守主义色彩”。作为老板,默多克也被贴上这一标签。不过,他不喜欢“保守主义”这个字眼,更愿意自称是一个“温和的自由派”,或者“共和党人”。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里,新闻集团旗下所有新闻机构像打了鸡血一样,异口同声地为这场由美国领导的战争大唱赞歌。这显然是默多克的授意。早在战前,他就明确表态,“坚决支持开战”,“绝不后退半步”,盛赞小布什的决策“非常英明,完全符合道义”,布莱尔的心中“充满勇气”。
  当英美国的政客们都竭力否认是“为石油而战”时,默多克却毫不隐瞒自己的看法。他说:“这场战争对于世界经济的最大好处就是油价将降到每桶20美元,这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刺激,比在任何国家实行减税政策更有效。”
  他对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的鼎力支持,也是冲着丰厚的经济利益而去。在朱利安尼的第一届任期内,新闻集团获得2070万美元减税优惠,在曼哈顿造了公司办公大楼;在其第二届任期内,新闻集团再次享受巨额减税优惠,在纽约城新建一座印刷厂。当福克斯新闻频道希望在时代华纳所拥有的地方有线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却屡遭挫折时,朱利安尼积极奔走,全力斡旋。为了报答朱利安尼的“深情厚意”,新闻集团旗下《纽约邮报》评论版编辑埃里克•布莱恩戴尔说,整整4年,他没有对市政管理发表一篇批评性评论。难怪有媒体戏称,默多克是“纽约市的政治老板”。
  利用手中媒体,推动政治议程,为公司牟取最大利益,这是默多克发家致富的金科玉律。有人感慨,默多克有两张脸,一张政客的脸,一张商人的脸。而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政治立场,满脸都写着生意。
  为了顺利进入中国市场,他曾要求集团旗下香港星空电视台撤下英国广播公司(BBC)节目,因为它对中国政府“说三道四”;也曾命令旗下哈泼•柯林斯出版公司毁约,放弃出版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的回忆录《东方和西方》,因为书中有“负面内容”。
  在一些社会议题上,如同性恋权益、公共宗教、传统家庭价值等,他也从不坚持一个共和党人的立场,甚至背道而驰。他不介意FOX制作《谁想嫁给百万富翁》这类恶俗的情色节目,欣赏《纽约邮报》上每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看到《太阳报》第三版的裸女图片时也会喜形于色……在他心里,只要能吸引眼球,赚到钱,一切皆为生意。
  
  好胜决不妥协的基因
  
  默多克在政治上见风使舵,与政客们周旋时左右逢源,深谙合作与妥协之道,这种实用主义的生存技巧,充分展示了他性格中圆滑、柔韧的一面。可是,他分明还有一种名叫“决不妥协”的基因,令他争强好胜、孤注一掷,不惜与对手斗个你死我活。
  1981年,默多克从加拿大报业出版商托马斯勋爵手中购得《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当时,由于行业行动和工会怠工,这两份报纸长期亏损,濒于停刊,托马斯勋爵无计可施,被拖得不胜其烦。
  默多克接手后,断绝了与英国印刷工会的往来,撤出舰队街,在沃平建立自己的印刷厂,引入计算机管理,裁员6000人。印刷工会勃然大怒,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懂规矩的外国人。他们多次组织罢工,举行抗议示威,甚至引发街头战争。同时,各大报纸、各界名流争相发表“讨默檄文”。一时间,“文斗”、“武斗”,铺天盖地。
  在这场“一个人对一个行业”,甚至堪称“一个人对一个国家”的战争中,默多克发誓,要“用电击法让人们接受一种新的态度”。经过长达近一年的较量,他赢了,“沃平”从此成为新旧势力交锋的代名词。多年后,他回忆道:“以前,私营企业从未赢得任何一场重大罢工的胜利,但我们接受了挑战,并且率先做到了这一点。事实上,这是一个转折点,对舰队街和报业都是无可争议的转折点,也是整个英国工业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让世人定格了对默多克的评价:一个冷酷无情的商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如今,虽已“征服”英国四十余载,但英国人从来都对他没有好感,认为他是一个“闯入者”、“肮脏的挖掘工”、“冷血的剥削者”……对于这些恶名,他不以为然:“我根本不奢望英国传媒界予我公正对待。我代表激进和变革的力量。我们把《泰晤士报》带入了现代。人们对我存有偏见也在情理之中。”
  默多克的“决不妥协”还体现在他对小报风格的不离不弃。这一口味来自他的父亲凯斯。当年,凯斯去英国求取办报真经,师父是有着“舰队街奇才”之称的诺斯克里夫勋爵,告诉他三句话:“报纸须有人买。让它迎合大众趣味。让它提供大众所需。”后来,凯斯又把真经传给默多克。他将“大众需求”具体化为“性”、“暴力”、“体育”,并在全球“发扬光大”。这既成就了他的“帝国伟业”,也让他几乎被唾沫星淹没。
  英国著名剧作家丹尼斯•波特1994年病入膏肓之际最后一次接受BBC访谈,留下了他对默多克的经典评价:“我把我的癌症叫作‘鲁珀特’……如果可以,我真想一枪毙了那个混蛋。没有人比他更应该对报业的污秽不堪负责任。”
  CNN创始人泰德•特纳是默多克最著名的敌人,一向注重新闻品质的他痛恨福克斯新闻频道的粗俗、主观,称默多克是“战争贩子”、“希特勒”、“撒旦”,甚至要在拉斯维加斯和默多克进行一场拳击比赛,输者永远离开这个国家。
  对于这样的攻击和挑衅,默多克早已五毒不侵。他采取一种懒得理你的态度,你骂你的,我做我的,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秒杀一切嫉妒、嘲讽和仇视。实在耳根不得清净时,他也会说:“我实在厌倦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他们对你说那些是垃圾报纸,他们只读别人不看的报纸。”
  如今,默多克“将恶俗进行到底”的理念已在家族成员中得到传承。无论性格、脾气、智慧都最像父亲的女儿伊丽莎白多次强调平民的愿望和需求,对文化精英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监护群众深恶痛绝。她说,一个节目的价值由公众的需求决定,“成功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前景新闻集团明天会更好?
  在此次“窃听门”事件的危机处理中,默多克“刚柔并济”的生存法则得到充分展示,尤其是7月19日在英国国会听证会上父子俩的“联袂演出”,实在可以当作教科书来细细品读。
  一开始,他采取“哀兵”战略,以一句“这是我一生中最卑微的一天”,为听证会定下谦恭的基调,所有人都以为,他那天会低下高贵的头。然而,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他用缓慢的语调、长时间的停顿、但坚定简洁的一连串“No”回答了议员的质询。汇总起来,他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是一个“巨无霸”集团的一把手,不可能知道这么小的一家子公司里发生的猫腻,是那些不守规矩的部下背叛了我的信任,他们应当为此付出代价,而我作为集团领导,是收拾残局的最佳人选。换言之,他“不知情”、“不负责”、“不辞职”。
  他在回答中,不仅巧妙地炫耀了集团的庞大、撇清了自己的干系,还谴责了那些“制造阴谋”令天空电视台收购案落空的“小人”:“他们下黑手扼住我们,故意把收购案炒得沸沸扬扬。”说到激动时,他拍打桌子,好像他80岁的身体里依然跳动着战斗的火焰。
  他甚至还奚落了一番曾经对自己趋之若鹜的英国政客。当有议员问他是否与历届首相过从甚密时,他的脸上掠过一丝极难捕捉的冷笑:“我倒是希望他们离我远点。”
  与父亲的绵里藏针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詹姆斯表现低调,不断道歉,并且训练有素地时常夸赞议员的质询:“很高兴你提了这个问题”、“一个好问题”等,态度十分合作。
  就这样,父子俩一唱一和,默契配合,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双簧。有人说,这场与议员的对决,默多克父子完胜。如果把它拍成电影,也只有影帝杰克•尼科尔森能演出默多克“暗流涌动”的神韵,而詹姆斯的角色,则非汤姆•克鲁斯莫属。
  演出本已圆满,谁知更有惊喜:一名抗议者突然杀出,将盛满剃须膏的盘子砸向默多克。说时迟,那时快,一直坐在默多克身后的妻子、前排球运动员邓文迪奋然跃起,一记重扣,将袭击者一举拿下。这记重扣,仿佛“上帝之手”扭转了乾坤,竟为本应接受“审判”的默多克赢得几许同情。
  第二天,全世界都津津乐道邓文迪的护夫壮举,却将听证会的严肃主题抛在一边。默多克一定在偷着乐,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大众口味”在关键时刻帮了大忙。他信心大增,在给公司员工的邮件中宣称,“从窃听丑闻中走出来的新闻集团将更大更强。”《泰晤士报》也以集团股价上涨5.5%为论据,称“危机开始过去”。
  分析人士称,窃听丑闻无疑将削弱默多克的影响力,但新闻集团不大可能因此而轰然倒塌。它的基业如此庞大,监管者能做得了什么?是阻止发行《阿凡达》续集,还是取消下一季的“美国偶像”节目?英国政客,无论朝野,在短短一星期里,齐刷刷地从无耻懦夫摇身变为十字军战士,这样的政治力量,你能有何期待?至于广大受众,在短暂的愤怒和恐慌之后,将重新投入红头小报的怀抱,如吸毒者上瘾,“就好这一口”。一张《世界新闻报》倒下了,千万张《太阳报》站起来,八卦的红旗,已经插遍全球……

相关热词搜索:默多克 双面默多克 双面打印怎么设置 双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