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安全领域正面临一场思想风暴(三)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三、中国军事力量的战略重心,将由国土防卫,转移到保卫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贸权益上来
36,这次发生在南中国海上空的中美撞机事件,诚为两大强权的实力碰撞。这种事迟早要发生,而且,还会有许许多多的事迟早要发生。
中美对峙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国家实力的持续增长,引起了美国的恐惧。
美国的战略家们担心,以今日的发展速度,数十年内,中国将拥有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实力。
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因应,反映了中美之间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结构性战略矛盾。
37,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必将催生一个超级庞然大物。
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地域和经济基数,中国的改革成功,必将引起世界经济和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动。
“当今中国的发展已不仅仅是国家内部的历史运动,而是一种与世界紧密联系一体的历史运动。”自此,已没有独立的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已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将迅速加入世界历史的主唱角色,我们似乎有些始料不及。
同样,对于市场经济的天然全球性和与之同步的国家安全利益的变动,以及必然面临着对世界事务发言权的客观需求,我们缺乏预见性。
中国初步的工业化已经完成了,但是中国现在缺少一套全球战略。
38,以全球贸易和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全球化运动,业已使世界联结成一个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
全球化的主要结果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依存。
依存,乃是今日世界一个基本的哲学概念和战略概念。
市场经济是一种无边界的物质运动,中国国内市场购买力的当时性饱和,与生产能力和资本扩张力的持续递增之间的矛盾,只能靠产品的海外市场来解决。
同样,在现代经济的血脉——能源问题上,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必须外向才能解决的短缺。
尽管中国正在寻求水电和核能资源,但是保证可靠的进口石油的途径仍然是中国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反过来,中国为其现代化建设而谋求所需的能源,又将会影响世界能源市场、环保标准和防务。
39,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如果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同美国一样,具有了全球范围的经贸利益,也就具有了全球范围的安全需求。
战略学家张文木指出:“我们……常常不理解美国人为什么在世界各地到处插手,但只要看一下美国经济,乃至美国本身与世界的联系程度,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研究一下美国年度安全战略报告,不难发现,美国人眼中的国与国的限界远不如东方人感觉得那么明显:对国家安全的考虑,美国人是从世界的范围来看问题的;
对地缘战略的制定,美国人的视角是如何控制海洋及海上关键岛屿;
对国家经济、政治战略的制定,美国人的视角是如何控制世界市场及能源资源关键地区;
美国国内问题的解决,更多地也是从国际问题的解决入手的。” [13]
40,中国今日面对世界的情势,正如100多年前马汉评价当时的美国:“我们没有必要四处去冒险,但普遍的观念和政治上的认真思考肯定地告诉我们,在海那头的既不由我们造就也不由我们控制的情势中,存在着自发生成的、需要我们保护的利益。”
中国的国家利益,已越出国境,不可能局限于一国之内。
把中国定义为地区强国,是美国人的需要,它很容易误导一部分人,根据实力现状而非国家利益需求,把中国的视野局限于本地区之内。
地区大国只是中国的部分定义。中国真实的位置,是一个世界大国,但眼下还不是世界强国。内在的需求,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向世界强国。
41,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就起因于它拒不承认中国国家利益的世界性需求的正当性。
苏联解体后,美中之间的战略合作基础已不复存在;
两国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由军事潜结盟,转为贸易纽带。
美国的战略意图,不是要封闭中国,而是要把中国纳入它主导的国际政治和战略体系。
美国人其实面临着“两难”困境:一方面,它希望中国加入它的游戏圈层,服膺它在国际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霸权。另一方面,一旦中国全面加入它的游戏圈层,由于中国巨毋霸的块头和绵绵内力,在经贸和文化上,美国很可能失去它的先导优势,使世界格局演变为真正的多极化。
经济无霸权,文化无霸权。并非人们不想,而是它们的实际效用,来自于人们自动的认同,根本无法形成宰制性力量。经济和文化是柔性的、离散的物质运动,并且天然对强制的、集中的政治军事运动构成了制衡。
42,有人说,整个20世纪英美全球化的本意,就是要搞全球的殖民主义化,通过全球国际分工,让英美成为资本和技术的供给国,然后把其它国家变成外围工业化的国家。
把全球化说成是一个阴谋,乃是一种阶级斗争理论的残余和陈词滥调,把敌人想象成全面的险恶和无所不用其极的邪恶帝国,那个时代已经过时了——不要忘记,中国今天业已取得的经济成就,与美国制度的正面性和美国人的善意密切相关。
其实,能做发达国家外围工业化的国家,也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国家,实在太庞大,最先进的产业和最落后的产业同时并存,并且成梯级分布。要求七八亿劳动力都进行最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乃是极不现实的。中国产业布局,必然是各种梯队千舟齐发,最大限度地开发潜力。如果发达国家愿意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简直多多益善。至于它们假如想永远把中国打压为外围工业国家,纯粹是缺乏操作性的梦幻,迄今为止看不出美国人和欧洲人有此明确的用心。
持阴谋论调的夸夸其谈者,完全无视中国数亿民众的就业需求。
43,日本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面临产业升级、需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国外的压力。出于一种险恶的心理因素,它对选择中国作它的外围工业国家、把中国养肥心有不甘,后来它选择了东南亚。
由于东南亚社会的整体素质有严重问题,它们栽进了金融危机的泥淖,这一来,日本至少有上千亿美元的投资陷了进去。为此,日本曾宣布再投入千亿美元用于救援东南亚经济。
人算不如天算。日本拒绝发展和中国的相互依存的结果,乃是失去与中国共同发展的机会。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海洋般吞吐能力,养起一个岛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说是绰绰有余。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有一万个越王勾践在算计,也无法摆脱中国超越日本的大势。
44,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论述中美之间的关系,既是战略竞争对手,又是经贸伙伴。可见他也不否认中美之间的相互依存。
1999年中国大陆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占美国对外贸易的5.5%,再加美国对台湾贸易占总数的3.2%,以及美国对香港贸易占的1.3%,一共就有10%。基于这一点与其他原因,有不少美国学者开始反对美国为了台湾而和中国作战,认为那将是“荒谬的,高度危险的”。
问题在于中美之间开放得不够,使美国经济对我依存得不够,足够的开放、足够的经贸比例才足以制衡美国。
当中美贸易占美国对外贸易20%——30%以上时,当美国经济的增长有很大部分来自在中国的市场消费时,美国人又能跟中国对抗到什么程度?
中国的市场业已上升为保卫国家安全的战略力量。
中国巨大的人口总量,又是潜在的消费市场和长期消费动力,从这个天文数字的人口中,将诞生一波又一波的有效需求。我敢大胆预言,在未来五十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现代化和社会的全面福利化,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和中国的关系究竟如何。
45,真正的战略危机,将出在中美走向高度的相互依存之前的岁月,出在美国国内经贸需求和霸业需求这两股力量同时递增的岁月,出在中国正走向世界强国却未能使自己的全球战略明晰从而引起西方疑惧的岁月。
美国希望按照它的意图来定型中国的发展轨道。它企图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富而不强、一直遭受它的强权单方面制衡的国度。
但中国人肯定不会接受美国的枷锁,它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美国学者保罗·布拉肯说,通过改变超级大国的定义,北京是在削弱现在拥有这一头衔的国家的地位。中国的崛起不会自然地转变为美国的衰落,但对其超级大国地位是一大挑战。美国要保住超级大国地位的代价将会大幅度增加。
[14]
中美之间的长期竞争关系不可避免,这是由于两国各自的全球战略利益的分立决定的。需要做的,不是抹杀它的存在,而是如何把它引向文明的竞争。
46,中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就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制衡市场和资源的配置、变动,以确保中国市场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享有全球经贸和科技文化交流的正当权益,更是考量国家安全的主要尺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安全”的概念,也就成了一个与依存相联系的世界性的概念;
人们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也就从传统的“保家卫国”,即从保卫国家本土安全的概念,转变为保卫国家世界范围内权益的安全的概念。
依存时代的国家安全概念,必须顾及相关国家的利害。所以,它追求的是国家利益的最佳值,而不是最大值。
47,古老的陆地扩张运动已经过时,近代以来流行的生存空间理论已经过时。生存空间理论主张一种排他性、而非渗透性的国家权力,背离了经贸与科技文化天然要打破一切地理界限的事实。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使得地理空间成为兼容开放式的。
历史上所有的争夺生存空间的努力都失败了,事实证明,其他民族的正当权益,还有国内人民的权利,比一国疆域的辽阔更重要。
二战以来,人类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几种军事战略力量的多元制衡,由于国际道义对强权政治的部分反作用,由于核力量的出现,使得到传统的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上的常规军力失去了决定人类命运的权力,强国蚕食鲸吞、杀人灭国的时代基本结束。
前苏联的崩溃,对中国本是一件战略佳讯,它使中国从此摆脱了陆地入侵的威胁。但由于苏联末代统治者的极端轻率,世界失去了一次实现多极化、防止任何一方坐大的机会。世界地缘政治的天平倾斜了。
苏联的崩溃证明,在依存时代,在不再有最后胜利者的核时代,任何穷兵黩武的国家战略,都是一条不归路。发展以经贸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才是人间正道。中国的根本利益在于获得世界范围内的经贸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根本利益损害就是发展停滞。美国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产生的负面体认,本身就说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中国需要这样一直走下去。眼下,加入WTO,与对内实行完全的经济自由,同样是当务之急。
48,发展军备、实现中国军事现代化,防止台湾分立现状日久生变,维护西藏、新疆的民族团结,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拥有保卫经贸和能源交通线的海上力量,针对可能发生的印尼式对华人的种族灭绝,实施联合国主导下的道义干预,乃是中国国家安全的几项主要指标。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极易发生忽视军事建设的偏差。自古以来,富未必强。古代中国富甲天下,却在经济力要差几个数量级的边缘民族的军事攻击下数次亡国。战略学者张文木对盛行一时的“综合国力”崇拜提出了有份量的批评——国家的综合国力只有在无限和全面的总体战争中,才能发挥作用。而经验表明:往往正是局部战争的失败才导致国家的失败。打赢局部战争的关键并不是综合国力而是军事技术及由军事技术决定的军事指挥艺术。因此,中国现在必须迅速加大国防与军事力量的建设。
[15]
中国政治家长期实施的韬光养晦策略,对本国民众也有很大的蒙蔽作用,激起了一部分人对美国国家本性过分的幻想,容易犯下丧失自我、盲目相信美国的善意的错误,而决策层“对于国家安全的分析判断被严重静态化”,“一些重要的国防技术的研制工作废弛”。
[16]
中国的军事实力,必须足于捍卫自己的核心国家利益,拥有遏制战争爆发的能力。在发展与赢得制空、制海、制天、制电磁权密切相关的高科技和战略产业方面,中国急需补课。
49,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海洋国家,中国的视线,正从近海,走向太平洋,走向印度洋。
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到2015年,中东地区四分之三的石油都将销往亚洲,只有十分之一进入西方国家。美国的石油供应将更多依靠大西洋海盆。
中东对于中国、印度和日本都将是石油资源最丰富、战略上最重要的地区。
要到达中国和日本,运输中东石油的轮船要从波斯湾出发、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指出,目前是西方海上强权保证这条石油运输线自由航行。但中国愿意让其它国家,尤其是美国控制自己的生命线多长时间?
中美南海冲突,(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以及围绕台湾发生的斗争,都是发生在这条海路上,都有着关乎这条海路未来主控权握在谁手的深度背景。
美国1997年白宫文件《新世纪的国家战略》认为:“美国基本能源需求40%以上依靠石油,石油需求大约一半左右依靠进口,而石油进口大部分——尽管其份额正在减少——来自波斯湾地区。……从长远看,绝大部分已查明的石油储藏仍位于中东地区,而且全球石油市场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依赖的。从更长远来看,随国内资源趋于枯竭,……即使采取了各种节油措施,美国对确保获得这一关键资源仍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
在数十年内,存在着全球能源紧张的可能,几个主要大国之间也就存在着围绕石油展开一场剧烈竞争的可能,美国现在的布局态势,乃是未雨绸缪。
而中国的海上力量,与中国的国家利益需求,简直很不相称。
50,中美现在的军事实力,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但中国仍可以通过不对称的对抗和作战,来击破美国军队干涉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的企图。
当世界地缘政治的天平发生严重倾斜、出现唯一的超级大国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时,中国必须及时地发展起对美国军力能产生有效制衡的战略打击力量,从而遏制战争,以实力支撑起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共处的地缘格局。
以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为中心的不对称作战方式,具有打破美国常规海空优势的潜力,运用得当,可以达到遏制战争的目的。
假如需要,中国可以和美国进行一场不对称的军备竞赛,既发展起对美国海空力量具有摧毁能力的导弹系统,又可以避免犯前苏联愚蠢的全面开花的错误,从而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目标。粗略匡算,只需要花费不到美国十分之一的投资,就可以达到目的。
至于反导弹系统, 在当下,以美国的实力,研制它也是很困难的。TMD和NMD乃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攻防游戏,它有可能削弱导弹的攻击能力,但不可能抵消核武器对人类的毁灭能力。
现代战争的门坎太高。任何一国都经不起对方对其主要城市的战略打击。
中美关系中美国的强权作派,归根结底,还是起因于中国的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不够。假如中国发展起三至五百枚或者更多的可以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部署以战略轰炸机为平台、载有核弹头的空基中远程巡航导弹,从而使中国的战略核武形成陆基、海基、空基的立体威慑,中美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了。
中国被迫扩充核武库的结果是,美国将不得不在中国全新战略核实力面前妥协,寻求建立美中战略平衡新格局。
51,这样做的另一种好处是,可以结束多年来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疑惧。
有美国专家认为,日本尽管军费开支高于中国,但已经很难对中国构成真正的威胁,因为中国可以给日本以毁灭性的打击,而日本对中国却不行。在和中国对抗时,日本的王牌,还是美国的核保护伞。
日本现有25座核电站,并计划2020年以前再增建20座,使核电达到其能源消耗的百分之二十五。这样一来,日本经济将很难经得起现代战争的打击。数十座核电站一旦遭到摧毁,国民经济将陷于瘫痪。
如日本和中国发生全面战争,那么,中国可在东北吉林省部署中程地地弹道导弹,或在黄海部署中程潜射弹道导弹,或跨过轻津海峡,在日本海部署中程巡航导弹。这些导弹在卫星精确制导下,都可轻易毁灭日本诸岛。此外,中国还可用海军潜舰布设核水雷,在日本近海的传统地震带核爆,引发地震海啸淹没日本诸岛。
[17]
假如无法用强,又捡不到中美直接发生战争使中国国力受到决定性削弱的便宜,日本有可能寻求与中国走和平共进之路。在亚洲潜在的能源安全问题上,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有着共同的利益。在经贸合作上,中国和日本实际上存在利益上的互补。
美国现在最担心的是,随着中国的强大,发展出对日本的决定性制衡力量,日本将不得不脱离美国的霸权战车,在中美对抗中保持中立,在保护经贸能源交通线的目标上寻求中日合作,并且汲取中日相互依存的甜头。当然韩国可能更早走上这条路。
韩、日的中立,将意味着美国在东亚霸权的崩溃。
为预防出现这种局面起见,美国定会帮助放出日本军国主义的潘多拉盒子,并且拉起美——日——印联盟,以扼住中国海路的咽喉,使日本看到与中国的亲近并无实际好处,而与美国保持深度结盟,可以扮演亚洲地区主导大国的角色。
这样一来,未来的亚太地区战略格局,将充满变数。
52,中美如有一争,中国争的不是霸权,而是正当的世界权益。
中国近期内也没有能力争夺世界霸权。
看一看中国的现状就知道,至少在三十年内,中国人的主要精力,将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如果下面中国能够持续保持十年以上的社会稳定,那么在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可以成为世界强国。从二三十年后的某段时间起,中国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坐二看一。
中国的稳定非常重要。民主化是维护中国稳定的唯一道路。
中美对抗,与制度无关,即使中国实行了民主制度,中美之间的战略对峙也依旧存在。但中国必须及时实行民主制度,否则,凭着一个千疮百孔的政治体制,无能力发展强大实力,无能力和美国进行高智力的全面竞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一改战后在国际道义上的被动局面,反以自由民主价值的代言人自居。而俄罗斯和中国在道义上则显得非常被动。
在道义上被人压着打,将无法争取对手的国内人民,无法建立统一战线,无法分化瓦解对方的盟友。而且面临着捍卫正当国家利益却被人误解的危险,更面临着在危机到来时对手以自由民主旗帜拉起多国部队围剿中国的危险。
必须一举解脱这种意识形态的被动局面,在民主化问题上作出决断。如同二十年前的毛泽东,为了解脱四面楚歌的危境,毅然启动了与势不两立的最大敌人美国和解的进程一样。
国家的利益高于任何私利。
民主化和政治改革,是与美国打一场道义战必须走出的一步。
53,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对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寄予厚望:“在最近新形成的地球人类社会中,中国仅仅就停留于三大国、五大国或者更多的强国之一员的地位吗?或者成为全世界的中华王国,才是今后中国所肩负的使命?”
美国人的成功在于它的包容性。中国人民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包容性的人民。美国做到的一切,我们也可以做到。而美国人无法做到的一切——比如克制自己,不要滥杀别国无辜的人民,以大事小,寻求世界所有民族真正的平等,帮助一切弱小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自己——我们依然能够做到。
同美国一样,超级大国的地位不是追求可以得到并且守住的,而是一个大国建立了最多自由、最少枷锁的制度并长期劳作的结果。
2001年6月4日
注释:
[1]、[5] 《自由民主和中国国家安全》,郭飞熊。
[2] 《最新调查:美国指挥下的印尼大屠杀( 1965-66 年)》,麦克·海德,《中国与世界》1999年10月号。
[3] 《红色高棉时期柬埔寨华人的遭遇》,齐坚,《天涯之声》。
[4] 《从海湾、印尼到南联盟》,雷志钢,人民日报BBS论坛之强国论坛。
[6] 《自决权的三种形式》,任东来,士柏咨询网。
[7]、[10] 《民族自决权,人权与主权》,崔之元,士柏咨询网。
[8]、[11] 《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潘志平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9]、[13]、[15] 《中国国家安全哲学》,张文木,《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12] 《美国的石油地缘战略与中国西藏新疆地区安全》,张文木。
[14] 《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国家吗?》,保罗·布拉肯,中新网。
[16] 《中国外交战略的思考》,伏波,木子网。
[17] 《美、中、日三国之战结果如何?》,三九军事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