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人心】 战事
发布时间:2020-03-31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武士道”与“武士倒” 以前拼刺刀,鬼子通常要关上保险,甚至退出子弹,显示他用不着浪费子弹。到了这一刻,这些“武士”顾不得那“道”了,看着拼不过你,马上就开枪
在8年抗战中,八路军的拿手好戏是近战、夜战。说起来夜战其实也是为了近战,利用夜里的黑暗尽量接近敌人,扬长避短。
夜摸,摸得越近,胜利的把握就越大,伤亡也就越小。打伏击战,突然、猛烈地倾尽全力打击敌人,除了发挥那种强大的震撼力,使得敌人慌乱、找不着北之外,也有利于近战。那种情况下,敌人的第一个动作往往是卧倒。你就要在他卧倒并放出第一枪前,尽可能多地杀伤对方。然后,手榴弹就出手了,人也冲上去了。最有利的,就是在敌人还没有爬起来进入刺杀状态时,就用刺刀解决掉他。
在1943年之前,八路军和日本军队的近战往往要避免肉搏战。
先期的侵华日军战斗素质好,意志也很顽强,而且古今中外少有像日军那样注重刺杀训练、白刃格斗的。而八路军的“成分”则基本上是放下锄头拿起枪的农民,有的甚至还没枪拿。有枪的,被称作“老洋炮”的鸟枪、土铳不说了,“老套筒”、“汉阳造”、“沈阳造”、“捷克式”、“水联珠”、“九连登”,都没有刺刀。有的并不是原来就没有,而是那枪太老旧,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手,枪的一些零件都是补配的,原先配置的刺刀早就遗失了。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刺刀,枪托抡起来不也能砸吗?哪怕枪托没刺刀好使,咱们人多,几个人打他一个还不行吗?
1939年初,鲁中军区4支队2团在莱芜马家庙发动一场伏击战,把敌人打垮了。1连1排30多人追一个鬼子,追出几里地,想抓活的。鬼子转过身,端着刺刀,“呀呀”怪叫着逼上来,左腾右闪,前挑后刺,硬是让你近不了身,还被他伤了几个人,最终还是用子弹结果了他。
这时,肉搏战,一般的鬼子兵一个可以对付两三个八路军,有经验的老鬼子还要厉害。在这些侵略者的眼里,土八路再勇敢,也跟一脑袋高粱花子的农民没多少差别――“军人的不是”。可到了1943年之后,从战火硝烟中冲杀出来的八路军“老一团”、“老二团”越战越强,那官兵就不再是拿着枪的农民了。第一次面对怪叫着冲上来的鬼子,仇恨和激动可能会使热血一下冲到脑门子上,平时练就的技艺无形中会扔到脑后去。一两次后,即便血染征衣、杀红了眼睛,那一招一式也会变得从容、沉静,更添几分成熟、自信。
1944年3月,2团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1营两个连攻打冶原,2营4连在马埠村伏击从临朐出援的敌人。来的是一个小队日军和一个中队伪军,4连放过伪军,将鬼子拦腰截住,一顿痛击。
1营打下冶原后,分出1连赶去打援。这时伪军已扔下鬼子跑了,鬼子刚刚占领一片坟地。趁敌人立足未稳,1排砸过去一排手榴弹,顺势掩杀过去,夺下坟地。坟地下边有片小树林,树林背后是光溜溜的河滩,副连长亓鲁河带领两个排冲了上去,和鬼子“嘁里咔嚓”拼起刺刀。
1班副班长刘洪福,20多岁,个头少说也在1.85米以上,一双脚更是奇大无比,人称“刘大脚”,手榴弹一出手就能有50米左右。谁跟他练对刺,碰上那枪少有不脱手的,不然也震个两臂发麻。不光劲大,技术也好,那刀尖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蛇吐信子般,就在你胸前几寸处忽闪。他是连队刺杀教员,战场上刺伤过两个鬼子。
几个鬼子端着刺刀,“呀呀”地叫着迎上来,掩护其余的鬼子逃跑。刘洪福也不吭声,瞅准一个大个儿鬼子刺杀。两支刺刀“咔咔”撞击了几下子,那个鬼子就开枪了。
7班长李洪水、2排长王哲平、副连长亓鲁河,也都是吃了这种亏,在刺杀中被鬼子开枪打死的。他们都是连队的刺杀教员,副连长也不用手枪,而持一支三八大盖――连里刺杀技术好的,都用三八大盖。2排长还是团里的刺杀模范,刺死刺伤过几个敌人。
以前拼刺刀,鬼子刺杀时通常都要关上保险,甚至退出子弹,就跟你白刃格斗。这是种傲气,表现他“大日本皇军”的“皇威”、“武士道”的强项。用不着浪费子弹,日本“武士”就用这种最血腥的方式消灭你。
可到了这一刻,这些“武士”顾不得那“道”了,活命要紧,看着拼不过你,马上就开枪。
“武士道”成了“武士倒”。
1944年9月,在沂水南葛庄,日军53旅团43大队450人以及伪军500多人,被鲁中军区3个团伏击。战斗打响,1团在金牛官庄堵住敌人退路,冲上公路与日军拼起了刺刀。
5连在大练兵中,被鲁中军区授予“刺杀优胜连”称号,全连几乎清一色是三八大盖。官兵从路边山坡上,首先扑向敌人,一把把刺刀在杀声中闪着寒光。冲在前边的鬼子接连倒下,再冲上来的也是同样下场。
6班士兵曾本义先后刺死4个鬼子,战后发现刺刀弯了。2连班长曹世范,连续刺死了5个鬼子。日军中队长岗田健,挥起指挥刀,向3连副排长侯玉俊劈来。侯玉俊用枪一挡,飞起一脚,将他踢翻,一刺刀将这小子钉在地上,顺手抓起那把指挥刀,又砍翻两个鬼子。
“嘁里咔嚓”一阵子,鬼子就稀里哗啦了。
也就几分钟功夫,50多个日军成了刀下鬼。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