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芙蓉镇》|芙蓉镇
发布时间:2020-03-3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江畔渡口,李国香、司机和她的吉普车准备渡江离开芙蓉镇,巧遇刚平反出狱、乘渡轮回芙蓉镇的秦书田――22岁姜文的老年妆造型。 司机小高:李主任,上车吧。 李国香:(感慨地)一切都过去了。也许我还能帮你什么忙。
秦书田:我看,你还没成家呢吧?
李国香:(尴尬)我这就到省里去结婚。
秦书田:(劝诫)哦,好。安安静静成个家,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他们的日子,也容易,也~不容易啊。
最后一句台词,姜文念得有节奏,有层次。他把一截烟蒂扔进江里,背上铺盖,拎起装有搪瓷脸盆等杂什的网线兜,往10年前家的方向去。
莲叶田田,配乐响起,张家界民歌《韭菜开花》:“韭菜开花哎细茸茸,有心恋郎啊不怕穷,只要两人哎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啊。”在谢晋导演擅长的“煽情”里,一家三口抱在一起。
跟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石川教授重新聊起《芙蓉镇》,才发现这部戏的前因后果、角角落落足够崔永元做几集《电影传奇》。
在谢晋长子谢衍的默默安排下,2007年9月起,石川教授所在学院和谢晋公司合作,遍访主人公和所有在世的相关人员,重访当年拍摄路线,把一段段幕前幕后的故事录成素材。20集纪录片《大师谢晋》将于明年问世。
谢晋仙逝后的这几夜,即便是听转述,那个爱把手插在裤兜里、朗声大笑、元气充沛的老头分明就在眼前。
合作前,姜文没看过谢晋的电影
人物周刊:《芙蓉镇》剧本怎么来的?据说当时好几家电影厂改编了古华的小说。
石川:是,但古华都不太满意。他就找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陈一看本子,说,这个戏该给谢晋拍。谢晋的编剧老搭档是李准,但拍完《牧马人》后,李准身体一直不好,谢晋就在找人。那是1985年,他把当时写批评文章挺多的李陀、阿城他们请到长沙开了个“挑刺”会,想跟前卫思潮做个对接。谢晋之所以请阿城,一是喜欢他的小说,像《棋王》;二是阿城新锐的文学观念,他是有所动的;三是钟惦―’(阿城父亲)是老朋友,他曾经给谢晋写过好几封信,就《芙蓉镇》的改编提出看法。一开始,谢晋感觉把握不准王秋赦这个人物,钟惦―’就说:一个典型的中国的流氓无产者。巴尔扎克许多小说里就有革命的流氓无产者形象。
人物周刊:女主角怎么定的?谢晋的说法和刘晓庆不一致,譬如4封电报。
石川:很有意思,只要碰到可能知情的人,我都会问一遍这个问题,但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拼拢来可能是这样的:谢晋当时已经带剧组到了王村,刘晓庆还在美国办影展。谢晋后来就跟她联系:你如果档期有问题,我这边就要换人了。刘晓庆就发回一封电报,不是4封,但连用了4个“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想演这个角色。”可惜的是,那份电报一直没找到。
其实男女主角在长沙那个会上就初定了:刘晓庆和姜文。那个会,香港南方影业公司董事长许敦乐和谢晋的老朋友许鞍华也来了。当时就已经考虑到市场,想做海外发行,而刘晓庆当时已经拍了李翰祥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在海外华人中有一定的影响。
人物周刊:但当时姜文刚从中戏毕业。
石川:谢导早就盯上他了。他常去中戏转,就听说过姜文表演突出。等到姜文跟潘虹拍了《末代皇后》,谢导就彻底看中他了,觉得他是很有能量的演员。姜文跟当年的于是之非常像。徐松子当时是中戏3年级学生,演黎满庚的张光北也是中戏的。
人物周刊:你觉得姜文跟于是之像吗?
石川:谢晋可能是指个性、气质吧。这事要听副导演伍珍年说。她去找姜文,问他,谢导的片子你看过吗?他说没看过。又问,哎,那谢导最近拍的那个什么什么你看过吗?他又是一句没看过。就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伍珍年回来有点气,谢晋听了哈哈大笑,说,当年于是之就是这德性。
刘晓庆在《自白录》中说,谢晋最初把姜文介绍给她,用的是“中戏的尖子,五分里的五分”;“谢晋十分爱才,看得出来他非常欣赏姜文”。而人艺的于是之、林连琨是姜文的神。后来跟刘晓庆切磋戏的过程中,他一遍一遍讲人艺、讲这些老辈人的名字。当年《大众电影》有篇写姜文的报道,刘晓庆的一个朋友看了说:“吹牛吧,看了17遍《茶馆》?”刘晓庆说,“27遍都有了,我们刚又去看了一遍。”
谢晋心中有个演员谱
人物周刊:小时候看《芙蓉镇》,对李国香这个角色直起鸡皮疙瘩,但是难忘。
石川:徐松子当时真是不容易。有一点她讲得特别好,她说谢晋的一个重要创作观念就是让演员把戏中关系带到生活中去,这是他的一个重要手段。
她当时面对的刘晓庆是大明星,姜文也有点名气,所以,她平时就得努力培养一种气场,在气势上压倒他们,因为这两个人是她的专政对象。
今天再看李国香这个人物,可能会觉得有点夸张,但演员当时那样处理是准确的。表演是有时代性的。
刘晓庆也对《芙蓉镇》记下这样一些字句:组里每个人都看得出来我们越来越默契,越来越亲密。在王村,影片质量是第一位的,男女主角关系好是大家求之不得的事。心明眼亮的谢晋导演利用了这一点。姜文要单独配一句“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的画外音,谢晋会在姜文耳边轻轻说:“想想晓庆,想想她平时的样子!”结果是这句话配得非常动人心弦。
谢晋晚年常说:“现在我们这种摄制组、这种表演,没有了。”确实,今天电影中的爱恨情仇已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但谢晋所说的这种不依赖小聪明、灵感而实打实推敲、琢磨的表演,也确实罕见了。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芙蓉镇》对两对男女感情戏的不同处理?
石川:2006年在林肯中心办中国电影回顾展的时候,老外就提过:都是人,为什么李国香和王秋赦的情欲要那样去表现?是不是脸谱化了?我觉得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人物脸谱化是中国戏曲美学的重要特点。中国电影虽从西方来,但从《定军山》起,天然具有民间文艺的基因。去年碰到马克?穆勒,说起谢晋和梁廷铎1975年拍的京剧样板戏《磐石湾》,大讲怎么好怎么好,我觉得有点夸张了,但那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特色,让他们兴奋的东西。
中国戏曲中的人物角色是分五行的:生、旦、净、末、丑。跟了谢导这么多年,我觉得在他心目中,也是根据演员的特点分行的:像祝希娟,就是一个刀马旦的形象;陈冲、张瑜,相当于花旦;而李国香,类似于彩旦,是让观众戏谑的。男演员王心刚、刘琼,就是小生的形象。他选演员,大体基于这个脸谱。像张光北,《高山下的花环》选人时,是赵蒙生的候选人。谢晋说:你长得太漂亮了。但记下他了。到《芙蓉镇》选角时,觉得他适合演黎满庚。
找景跑了7000多公里
人物周刊:据说当年找景花了很大力气。
石川:费老鼻子劲了。找景的依据是小说里的场景:江边、渡口、蜿蜒的小街、吊脚楼、墟场、乡公所。他也问过古华,到底有没有小说里描写的那样一个现成的地方,古华说,湘西到处都是。所以他派摄影师卢俊福和美工金绮纷先去古华的老家,但都不理想。
后来谢晋发狠了,14个县100多个乡,说你们就像篦头一样一个不落地翻一遍。卢俊福跟金绮纷苦得不得了,跑了7000多公里,这个距离相当于横渡太平洋。后来找到了王村,现在改名叫芙蓉镇了。
人物周刊 :有人说,姜文拍《太阳照常升起》时运红土、鹅卵石什么的,有点像谢导当年在芙蓉镇的工程。
石川:差远了,那个工程浩大得多。外景戏是在王村拍的,但内景全是在上影厂摄影棚搭的,毕竟当地的灯光、技术条件达不到要求。谢晋当时看中一幢房子,买下来,整个儿拆下来运回上海,再搭起来,材料就运了好几车。王秋赦的那个吊脚楼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找的,好像花了3000块买的,拆了拉到王村搭在水边。结尾时王秋赦疯了,那个楼也坍水里了,是用两艘机动船用钢丝牵着,然后一拉,楼倒,两边架好机位同时拍。
还有场戏在胡玉音那个院子里拍,铺地的石料不够,美工师就用泡沫做了几条,上好颜色其实也看不出来。谢晋进棚,一眼就看出来了,说她“拆烂污”,一个女同志,满上海找石板,后来跑到龙华庙,那里正在翻修,总算买到两块石料。今天电影里有多少穿帮镜头?
他原本还想去凤凰,那里吊脚楼之类的景比较多,但经费不够,搬场太花钱了。
人物周刊:总共花了多少钱?
石川:1985年,50万元。
人物周刊:那些上亿的片子怎么花的钱啊。
石川:那时候演员省钱。《芙蓉镇》演员人均片酬800块,男一号女一号可能稍多点。这800块里,要扣100块的税,到手就是700块。除了片酬,当时演员还可以拿两份补贴,一个叫床板费,每人每天5块;一个是餐费,每人每天4块,加起来每天就是9块钱。拍片六七个月,主要角色也不可能天天都在,按5个月算,总共可以拿到多少钱?(2050元)
人物周刊:当时老百姓一个月拿多少钱?
石川:当时已经涨过工资了,上海一个普通工人每个月大概四五十块钱。
人物周刊:去年你走了王村,什么感觉?
石川:我觉得他蛮神的,他到一个地方,就能改变一个地方。芙蓉镇现在是旅游小镇了,到处是米豆腐,挂刘晓庆招牌;横店现在成了影视基地;还有拍《清?寺钟声》的郭亮村,后来于本正在那儿拍了《走出地平线》,冯小宁在那儿拍了《举起手来》,影视剧拍了有100多次。它在大山里面,本来是个很偏僻的村子。
相关热词搜索:细看 芙蓉 细看《芙蓉镇》 芙蓉镇书 芙蓉墩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