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变脸”背后|自主招生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时至年末,随着各大高校相继出台2012年自主招生简章,高考自主招生的话题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相比去年,今年公布的自主招生方案可谓是花样迭出。各大高校纷纷推出名目繁多的招生计划,如“新百年计划”、“圆梦计划”、“师表计划”、“望道计划”等等,让人眼花缭乱;而去年形成的“北约”、“华约”和“卓越”三足鼎立的自主招生联盟,也因为南开与复旦两所大学的退出而发生了格局的变化。
  作为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自主招生已历经八年的探索。目前共有76所高校加入到自主招生系统中,2011年自主招生报名总数超过40万,其中报考“北约”和“华约”两大联考系统的人数分别在10万以上,这一势头预计在2012年还会继续上涨。
  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自主招生究竟能否在选拔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同时扩大教育公平,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引领到高校去行政化、自主治校的理想方向上去呢?每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一公布,就犹如一枚枚砸向舆论池的卵石,激起无数争议与质疑。
  
  学生:校荐的尴尬
  对于正在埋头苦读的学生们来说,今年一拥而上的诸多“计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否在这些“计划”中脱颖而出,为招生学校所青睐。尽管一些学生认为,自主招生比高考更难,摆明了“是那些尖子生的事情”,但不少成绩居于中游的学生依然表示“愿意一试”,“毕竟机会难得”。
  小齐是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一新生,作为通过自主招生考入该校的第一批学生,回想自己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经历,小齐似乎有很多感慨。
  “班里的同学把自主招生考试称为‘小高考’,成绩好的同学都做了准备,毕竟多一次选择,也多一次机会嘛。”小齐表示,由于自己的年级排名并不非常靠前,他只选择了华南理工一所学校。看着其他同学接连参加好几所学校的考试,来回奔波,“觉得他们就像赶场一样,非常辛苦”,但小齐同时表示,这也是物有所值的,还是有同学能如愿以偿。
  “自主招生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尤其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小齐认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等于多给了自己一次机会,如果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被选拔上了,那么接下来的高考压力就小了很多。即使发挥得不算太理想,但只要能达到一本的分数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果没被选拔上,也还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参加高考,何况自主招生考试时积累的丰富经验在高考中也能派上用场。
  在小齐看来,自主招生考试的题目一般都比较灵活。与高考相比,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但遗憾的是,中学在给学生提供校荐的时候,所依据的并不是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而是学科成绩。
  据了解,自主招生第一道程序就是准备申请材料。高校会对自主招生材料进行审核,在众多的申请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考生进行测试。而不同院校对报考者的申请材料要求内容不尽相同。有的高校要求报考者需要中学推荐,大部分高校采取的则是个人申请和中学推荐相结合的办法。
  小齐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拿到校荐的。学校有名额的限定,会按照学生高中三年的总成绩进行排名,只有排名靠前的极少数学生能拿到学校的推荐。如果考生没有拿到校荐,在同等条件下自然处于劣势,有的甚至直接在材料审核这一关中就直接败下阵来。
  此外,在采访中,有学生提出,学校以学年总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容易让学生以为这与高校注重能力、特长的选拔方向严重脱节。而“校荐与所谓的‘校长推荐制’并无太大区别”,容易存在暗箱操作,导致学生对其公平性存在质疑。
  
  公众:公平的质疑
  多变的招生计划背后,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招生原则。公众并不为这些五花八门的“计划”所迷惑,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目光一致锁定在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上。
  “在我国,高考本身就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是国家培育、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底层向中、上层晋升的重要途径。这两重属性决定了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是第一位的。”采访中,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生小蔡质疑道:“高考招生由学校来主办,在如今诚信缺失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不是更有理由相信这样会损害到高考的公平、公正性?”
  广州市某中学一名高三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们来说,自主招生考试是他们“各显神通”的时候,在激烈的竞争中,老师们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家境优越的学生马不停蹄地参加专门针对各高校的一对一辅导培训。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早早地锁定自己的报考目标。他们放下目前的复习计划,去大学里“蹭听”所报考专业的大学课程。
  “对于家境贫困和农村的学生来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该老师还质疑道,“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里面普遍体现出了对有才艺学生的加分,这如果从选拔、培养人才这一目标出发,无可非议,但是放在公平、公正的视野下审视,则难以获得社会普遍认同。试想,由于环境使然,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才艺这一方面是存在现实差距的。”
  一位学生家长更是直言不讳:“高校有了自主招生的权利,那么那些父母在高校从事教学的孩子,岂不是有了更大的便利?”
  尽管招生计划明确表示向贫困地区及贫困考生倾斜,但公众并不买账。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城乡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出现巨大裂痕。自主招生的倾斜政策既不能扭转这种局面,反而容易陷入“出身论”的怪圈,引发新的不公平现象。
  
  高校:形成自主招生特色
  在高校“组团”招揽生源的局面下,南开与复旦先后宣布退出“北约”联考,这一举措让公众对自主招生联盟疑云重重。
  早在今年9月,“自主招生联盟将遭取缔”的传闻就不胫而走,尽管日前出台的招生政策击碎了这一传言,但几大联盟间展开的优秀生源的争夺战,早就引发如潮的争议和诟病。
  南开和复旦给出的退出理由大同小异――即缓解学生赶考压力,招收到真正符合该校教育理念的学生。南开大学今年开设了自荐“直通车”,只要是全国示范性高中学业成绩优秀、名列前茅的综合素质突出者,都可通过自荐方式,申请自主选拔录取考试资格。复旦大学则试行“推优直选”的“望道计划”,即由中学校长推荐优秀学生、大学综合评价入学的一种人才选拔模式。
  自主招生联盟形成于2011年,目前有“北约”、“华约”、“卓越”、“5校联考”四大系统。根据报考规则,“北约”的考生最多可申请3所高校,“华约”的考生可同时申请两所学校,“卓越联盟”的考生可同时填报两所高校,而“5校联盟”只能选报一所高校。
  从自主招生的实践过程来说,与其让考生去一个个学校考试、面试,还不如成立相对集中的高校联盟,统一举行,这样可以减低社会成本,联考也由此应运而生。
  “联考作为一种社会化考试,高校有权自主认可,所以单方面地加入或退出联考系统都很正常。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自主招生特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的自主招生联盟则非“联考”而为“结盟”。校际间不仅抢夺生源,互相排挤,还通过考试时间撞车的方式来恶性竞争。根据2012年的招生计划,三大联考的时间都集中在前后两天之中,“华约”和“北约”的考试还放在同一天,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考生的自由选择。
  而南开与复旦“这种打着减轻考生负担旗号的调整”,实质还是从学校自身考虑,并没有考虑考生的选择权。熊丙奇认为,如果学校不能从考生出发,实现招生标准的多样化,就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采访中,也有学者指出,“高校联盟的稳固程度取决于内部结构,即各加盟高校的利益协调。如果利益协调难以取得一致,那么离异就在所难免,但是,如果改革继续下去,抛开开外部因素不提,分分合合之后,假以时日,自然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联盟。”

相关热词搜索:变脸 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变脸”背后 自主招生政策变脸 自主招生真的变脸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