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探索“县官”常住村】小米8探索版官图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干部住农家 蹲在西井山村农民老刘家的灶台边上,山西省平顺县县长吴小华一口馒头就一口和子饭(山西一带居民的家常饭)吃着,听老刘絮叨村里的事:“自打老一辈就有一种说法,都说这村‘山是老崖山,沟是一溜滩,地是山坡地,吃水走半天。’因为吃水的问题,乡亲们可遭了罪了。”
吴小华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用洗过菜的水把手涮干净,然后又把洗过手的水倒回一口瓮里。老刘接着絮叨:“在旱季,我们想要吃水就得走上十里地去有水的村子借水。从前村子里有个年轻人,早上背着担子去挑水,晚上挑着整整两大桶水回到村里,可就在走进院门口的时候,一个踉跄,水全部撒在了地上。年轻人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左想右想就是想不通,最后在屋里悬梁自尽了。”
当天夜里,吴小华失眠了。
第二天,在县领导工作会议上,吴小华向大家宣布了自己的决定:“我在过去的几天里走访了五个村子,那里的乡亲对于吃水的渴求让我汗颜,五个村的饮水工程马上开工!”
在与记者交流时,吴小华县长跟记者讲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吴小华感慨地说,“如果我们不深入到群众中,就不知道群众发展的愿望有多强烈,就不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置身群众中,干部的私心少了,感受的是责任感,产生的是尽快改变平顺面貌的强烈冲动。”
被问及如何深入到群众中去,吴小华笑了,“这就是我们平顺县陈鹏飞书记坚持倡导的干部常住村制度”。
干部常住村制度明确规定,平顺县委常委每月下乡天数不得少于13天,在农村住宿不得少于5次;四大班子成员每月下乡不得少于10天,在农村住宿不得少于3次;科级干部比照四大班子规定执行。县督查室以《每日要情》逐日登记并通报县四大班子领导的工作地点、所解决的问题、对全县工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定期公布四大班子正副职领导下乡住村情况,包括下乡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住村住户姓名、具体事务、处理办法及进展情况等。县纪检委、组织部对全县科级干部下乡住村、解决问题、为民办事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把群众评议作为干部年度考核重要依据。
“了解锁才能找到钥匙”
平顺县县委书记陈鹏飞是这条制度最早的提倡者。为什么一定要走到老百姓家里去?为什么一定要住下来?为什么一定要周周住,月月住,年年住?在陈鹏飞看来,这一制度的确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
陈鹏飞告诉记者:“我插过队、当过民办教师,作过拖拉机手,做过卫生员,当过护理员,我是从最基层里走出来的。”刚开始做群众工作的时候,陈鹏飞也困惑过,但是他很快找到了窍门,那就是当自己无法决策的时候,去群众中去寻找决策,因为反映老百姓意愿的决策,肯定不会是错的。陈鹏飞坦言:“正因为我是从基层来的,没有任何的背景和关系,我要想在这条路走下去,靠的就是老百姓的投票,咱没关系,可是咱有票。”
2007年陈鹏飞上任平顺县县委书记,上任的第二天县委工作人员就找不着书记了,此时的陈鹏飞正一头扎进大山里走村串户。此时的平顺县工业落后,农业受限,唯一维持全县经济的铁矿也因国际钢铁市场的低迷而步履维艰。陈鹏飞上任前就知道,平顺是太行山最穷的县,山西省最穷的县,甚至可能是全国最穷的县之一,想要带领老百姓致富,任重道远。
大山锁隔,平顺县基本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全县97%的山地更是让农业无处着手,无处落足。陈鹏飞从西沟村走到留村,从神龙湾村走到车档村,再经东寺头、七子沟、黄崖沟、谷恋铺、羊老岩、虹梯关、北秋房,直至西井山村,这一路上他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历经艰苦终于有了喜人的发现。平顺县大多数地区虽然不具备发展工业、农业的条件,却山青水秀,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之后3年,全县向旅游业转型成功,更是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
“这就像一把锁,如果你不了解锁,怎么能造出开锁的钥匙呢?下乡住村是个好办法,让我找到了开锁的钥匙,我是受益者。”陈鹏飞说。
以“常”为本
正因为陈鹏飞是收益者,他决定将“下乡住村”进行推广,更进一步确立为一个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贯彻执行。
当初,绝大部分人是带着“现在还有没有必要住在村里?干部下去会不会给基层的干部群众增添麻烦?”的疑问,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走进基层、住进农家的,其中并不乏摆摆样子、“做给上面看”的人;同时,老百姓也是持观望态度,不知道这县里来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县人大主任苏和平向记者坦陈当时的心态:“咱是土生土长的平顺人,但住到农村后不习惯了。吃饭时得先自己涮涮碗,再看筷子干净不干净。然后就担心厕所能不能进得去?想的都是自己。夜里,躺在农民的土坑上反思:是自己变了?还是要求高了?这些年在机关很少下乡,离基层远了,自己变了,生活习惯上和感情上与群众有距离了。”住在村里,不仅看清了村里和县城发展的差距,更看清了自己,苏和平的感慨透出愧疚:“只有在那种环境中,你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工资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干部下乡并不罕见,当记者问及平顺县的下乡住村有何不同时,陈鹏飞认为,最重要的不同是一个“常”字,也就是干部住村常态化。常态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住村成为一种工作习惯,而不是走秀和过场。住村是形式,目的是解决问题。在“常住村”逐渐成熟以后,陈鹏飞和吴小华对干部住村做出进一步要求,那就是化形式为内容,要求干部住村过程中,必须发现实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下乡要的不只是“身入”,而更多的是“心入”。
作为一个制度,光靠自觉还是不够的,平顺县逐渐建立起一套干部下乡住村的奖惩制度,县里设立的监察室,专门负责对干部住村情况进行核查统计,并定期公布。
在历经三年的锤炼之后,干部常住村制度已日趋成熟,县委办公室王克主任告诉记者,现在下乡住村已经成为平顺县干部生活的一种常态、一种工作和生活的习惯。2007年制度确立以来,县委常委共下乡3245人次,县四套班子领导共下乡7390人次。目前,全县590余名副科以上干部全部建立了联系点,为农村提供各类致富信息1500余条,解决各类民生问题450个,为群众办好事、实事500余件。
陈鹏飞说,在常住村制度的探索当中,没有太多的经验可搬可抄,更多的是靠县委县政府不断摸索、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目前有待解决的最棘手问题是,如何解决“立长远,抓当前”的矛盾:一些领导干部可能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完成任务,对于当下容易出成绩的事情抓的多,对于立足长远但收益缓慢的事情,功夫下的不够;此外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下乡住村和干部们的实际利益联系起来,让领导干部们做实事的同时,能得实惠。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在未来平顺县的干部任用上,将重点参照下乡住村成绩,干部选拔向一线受群众拥护的干部倾斜,这样将用人制度和下乡住村相结合,有益于“常住村”制度的践行和有效发展。
在记者即将离开的时候,一位刘姓村民对记者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这村子偏僻,过去连科级领导都没见过,更别说‘县太爷’了,很多老人活一辈子都不知道县委书记姓啥,可自从陈书记和吴县长来了平顺,和我们吃一起住一起,我们村子里三岁大的孩子都能指着他们叫上名来。”
离开平顺的时候县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顺马上就要领导换届了。对于平顺的干部来说,百姓的口碑应该是最好的选票。
相关热词搜索:平顺 县官 常住 平顺探索“县官”常住村 平顺县官员会议 平顺积极探索长效机制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