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家排行榜2017_英国作家,感动全世界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作品《战马》借马的眼睛,让人们看到忠诚、勇气和坚强 2011年可以说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返老还童”之年。65岁的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接连拍摄了两部儿童题材的影片,分别是两个月前上映的《丁丁历险记》和圣诞节期间在美国上映的《战马》。前者大家很熟悉,是根据著名漫画改编的。后一部《战马》也不是无名之作,它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其话剧版2007年问世以来,已经在英国火了4年,至今一票难求。
此故事的原作者,是英国当代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此前他在中国的名气不大。但随着《战马》跃上大银幕,相信他在中国读者中很快会声名大振。
小学老师成了作家
迈克尔 莫波格原名迈克尔?安德鲁?布里奇,1943年10月5日出生在英国赫特福德郡圣阿尔班斯的一个文艺世家。他的曾祖母是女高音歌唱家玛丽?布里玛;外祖父艾米利?卡梅尔茨是一位比利时诗人;外祖母蒂塔?布兰德是位演员;母亲也是演员;他的父亲托尼?布里奇则是小有名气的喜剧演员,二战中曾参加英国陆军。
迈克尔的父亲在从军期间,发现自己的妻子与皇家炮兵的一位少校有染,就非常绅士地离开了她,远渡重洋去了加拿大。日后成为迈克尔继父的皇家炮兵少校名叫杰克?莫波格,是位作家,退役后成为利兹大学的文学教授。
迈克尔的母亲喜欢给他讲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上学时,迈克尔去了寄宿学校。他十分讨厌那里的压抑气氛,日后他创作的小说中常有主人公逃离寄宿学校的情节,就源于儿时的憎恨。他的中学老师曾评价他:“愚蠢,但橄榄球打得挺棒。”中学毕业后,迈克尔进入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这是英国最著名的军事学府,但他的军旅生涯因为一次意外受伤而结束。随后迈克尔进入伦敦国王学院,并最终拿到了英语和法语文学学位。
迈克尔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所小学当老师。孩子们的纯真感染了他,他特别喜欢给他们讲故事。“我发现故事似乎对孩子们有一种魔力,对我自己也有魔力。”
讲故事让埋在他心里的文学种子发了芽。在英国著名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泰德?休斯以及海明威等作家的影响下,迈克尔开始了文学创作。1974年,31岁的迈克尔出版了第一本儿童小说《一直没下雨:5个故事》,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生命中有3个人最重要
迈克尔曾对记者表示,一生中有3个人对他影响最大。一个是他的舅舅弗朗西斯?卡梅尔茨。他曾在二战中参加过反对纳粹的特别行动,最后在德军的刑场上被战友解救出来,极富传奇色彩。迈克尔视他为英雄和“祖父般的人物”,两人在书信中竟然真的以祖孙相称。
第二个对他大有影响的人是泰德?休斯。休斯与迈克尔同住德文郡,不仅是迈克尔的邻居,还是他的朋友和导师。1982年,迈克尔自己很得意的作品《战马》入围英国最为著名的图书奖惠特布莱德奖,但最终与其失之交臂,迈克尔十分沮丧。第二天,休斯带着他出去钓鱼,并开导他说:“获奖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作品本身。”休斯和迈克尔经常交换作品,互相切磋。休斯的建议让迈克尔大受启发,休斯说:“一定要及时记录,无论是稍纵即逝的念头,还是偶尔听到的对话,或者自己的忧伤、困惑和喜悦。”
妻子克莱尔也是迈克尔成功的幕后功臣。她是企鹅出版社创始人艾伦?莱恩爵士的长女。迈克尔写作时,一旦故事的骨架成形,他就会和克莱尔讨论如何进一步展开。每写完一章,克莱尔都会帮他打印出来,有时还会加上自己的评论。
迈克尔说过:“我写的是故事,不是书。我为我自己写作――为我内心的孩子和成人这两个角色写作。”成名之后,他依旧往返于各个学校,不知疲倦地为孩子们讲故事。他在英国的青少年当中,拥有众多忠实的“粉丝”。
人人都会为之感动的故事
迄今为止,迈克尔创作了120多部儿童文学作品。它们都以鲜明的主题和生动的场景引人入胜。在他的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主题包括孩子们身处逆境时体现出来的勇气,人与动物之间强烈的感情纽带以及大自然的力量等。这些作品屡获大奖,还被搬上了舞台。当然,其中最成功的还要属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小说《战马》。
《战马》通过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在一战中的寻马之旅。一战爆发后,阿尔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经营,无奈之下把乔伊卖做军马。战火纷飞,乔伊被用来向前线运输军火物资,虽然躲过了重重危险,最终还是不幸落入德军之手。幸好得到一个法国小女孩艾米莉与祖父的悉心照顾才幸免于难。冥冥之中,乔伊回到了英军战壕,与小主人阿尔伯特短暂相聚,可惜好景不长,他们再次分离。而另一边,小艾米莉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祖父答应她一定会为她找到心爱的战马乔伊。最终,当艾米莉的祖父了解到阿尔伯特对乔伊付之生命的爱时,以区区一便士把乔伊卖给了阿尔伯特。小说温馨感人,充满青春励志元素。身处凄凉的战壕,乔伊的勇气深深地感动着它身边的士兵和普通人,它总是能够帮人们寻找到温暖和希望。
《战马》的诞生也充满了戏剧元素。多年前,迈克尔在德文郡邂逅了一位一战老兵,他曾在骑兵部队服役,对战马充满感情,甚至称它们为“唯一能和他说话的人”。后来,迈克尔从英国曼彻斯特的帝国战争博物馆了解到,一战期间,约有100万到200万匹英国马被运往前线,回来的只有6.5万匹。于是,他萌发了为战马写一部小说的念头。但尝试了许久都找不到合适的角度。一天傍晚,他在自己创办的“城市儿童农场”里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男孩正在马厩里与一匹马头挨着头讲话。这个男孩有严重的口吃,老师说他在学校里没说过一句完整的话。“但他竟然对着那匹马说话了,而且说得十分流畅,一点儿也不口吃。我一下子找到了创作小说的灵感!”
1982年《战马》刚出版时,销量并不理想,“如果每年能卖1500本我就很高兴了”。然而之后它却给了迈克尔意想不到的惊喜。先是被改编成广播剧;2007年,它又被编成话剧在英国国家剧院上演,“1000多名观众站起身来长时间鼓掌,脸上还挂着泪珠。那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刻!”2011年,话剧版《战马》在美国百老汇上演,斯皮尔伯格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本小说。“从我读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这是梦工厂想要制作的电影。”他很快买下了它的电影改编权。交流过程中迈克尔和斯皮尔伯格惺惺相惜,“他和我一样是喜欢编故事的人”。
时隔30多年,《战马》依旧奔腾。在战争的阴影与硝烟的笼罩下,一个人与一匹马是渺小的,但借由马的眼睛,人们看到的是忠诚、勇气和坚强――正如斯皮尔伯格所说:“这部儿童小说的主旨和情节,提供了一个人人都会为之感动的故事,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
编辑:王晶晶 美编:陈思璐 编审:张勉
相关热词搜索:英国 全世界 作家 英国作家 感动全世界 感动全世界 感动全世界!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