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发布时间:2018-06-2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体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灿烂。朗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要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应当少讲解,多朗读,放手学生自己感悟。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和作文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鸟的天堂》一文,学生对天堂都有这样的认识,认为那是好人在死后去的地方,是个美好的地方。在这里“鸟的天堂”又是指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难字,或不易读准的字,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扫清障碍。差不多要读两三遍,读完之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明确了鸟的天堂原来是株大榕树,作者去了两次,而且两次看到的情景是不一样的。然后弄清各段的意思,试着分段,并且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主要内容。初读除了抓课题之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如《詹天佑》一文,初读后学生能找出文章是围绕“詹天佑是我国的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来写的,对于后面的理解全文做了铺垫。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过程中读的形式很多,有个人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教师范读,同桌互读等。
(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讀训练。
如学习《鸟的天堂》第一段,要求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学生读后了解: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而后指导学生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这样朗读,学生不但懂得了课文的内容,还体会到了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实现了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二)通过挖掘深刻含义的句子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如《鸟的天堂》一课,描写榕树特点的第二段,抓住“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让学生读读说说到底有多大,师生采用接读句子的方式用比较夸张的语气读书来感受它的“大”。从“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领悟到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榕树的“美”。领悟到作者第一次看到榕树时的惊奇和欣喜之情,对榕树的赞美喜爱倾注在字里行间,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学生体会了这种感情,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这来。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句子的赏析,指导学生去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
(一)体会写作特色。
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多次用了过渡句。如“走完长廊就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
如《鸟的天堂》中,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学生从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累”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与作者感情相融合。
如《采蒲台的苇》一课,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第一、第二节描写“苇的世界”、“苇的海”,景色美丽,读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用缓慢、带有赞美的语气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苇塘那迷人的景色,心中便会和作者一样充满对苇塘的爱,课文第三段第二层讲一个普通男人为掩护干部而壮烈牺牲。“不是”、“没有”充分表现了他宁可流血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毫不含糊。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融合,深刻体会到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提高朗读水平不仅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有帮助,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加深对朗读训练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带动我们的整个语文教学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朗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