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起跑线上的焦虑:起跑线焦虑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高速发展与高度焦虑并存,国人有种被绑缚于起跑线上的紧绷,时刻等待“嘭”的指令。正因此,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震动了多少家长。然而,起跑线一再前移,从中学教育伸抵幼儿园教育,焦虑感越演越烈。
  70、80后曾叛逆父辈的教育观,但有一天,当他们换位到父母的角色,焦虑更甚当年。对待“独一代”(独生子女后代),“给TA最好”和“如何才是最好”撕扯着新生代父母。
  迷茫与困惑对市场而言,就是商机。
  其实,国内早教研究几乎与改革开放同龄。当年“0岁方案”引起轰动,然而,社会焦点却放在“早慧儿”和“神童”,忽视了它提倡的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促进全面发展的本义。
  之后10年,各种早教书籍和宣讲使早教被更多人了解。随着国外早教品牌落地和国内早教机构增加,双母语教学、脑神经开发、数学启蒙、亲子互动……早教从理论变成可感的活动,可有多少领悟了教育的真义?
  沉浮20年,早教折射国内经济和国人心态的变迁。有朝一日,家长卸下焦虑的枷锁,擦去孩子脚下的起跑线,让教育回归本义,早教也许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惊喜。
  
  早教是什么?
  “独一代”的早教选择题
  
  □ 记者 李斐
  TA,沐浴两代人的爱,在12双眼睛注视下呱呱坠地。降生那刻起,TA就背负着“独一代”(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期盼和压力。这片土地,所有资源除以13亿都变得相对稀缺,成长的过程注定是充满竞争的选择题。父辈的生存经验和奋斗焦虑透过教育的链条传导给孩子,他们竭力让孩子“上一流小学、进一流中学、考一流大学、找一流工作”,呈现出多元社会的一元价值取向。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马刺抽打着家长和孩子。受此影响,教育重视期不断前移:从大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小学,从小学到幼儿园。现在,又从幼儿园转向了婴幼儿(0-3岁)。尽管国内的早教研究和实践已近30年,但多数家长仍心存疑惑――“早教是什么?”
  
  早期发展关键期
  
  世界共识的早教年龄范围是0-8岁,根据发展阶段细化为:0-3岁(婴幼儿)、3-6岁(幼儿)、6-8岁(小学低年级儿童)。然而,无论研究者还是早教机构都将早期教育定位在0-3岁,“探索人生初期发展与干预对整个人生发展的作用。”
  接到约访电话,湖北省妇幼的儿童保健科主任徐海青就对“早期教育”的提法不满。在她看来,早期教育的概念使用宽泛、随意,引起实践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托儿所教养幼儿园化”,通过向上拔高体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结果,违背了儿童早期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不利于孩子发展。
  上午8点,徐海青快步走进办公室,换上白衣转向诊室,已有家长带着襁褓中的孩子守在门外。2002年开始,她从熟悉的儿童保健领域摸索进一片处女地――婴幼儿早期教育与发展。其后3年,周一至周五坐诊,周六和周日免费讲座,内容涉及早期发展相关的婴儿护理喂养、亲子互动等。
  和徐海青365天连轴转类似,武汉大学婴幼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的时间表已排到明年4月20日。下周,他将赴荆州和长沙演讲。这些年,他反复强调:“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摇篮背后发生超出成年人想象的变化。1岁前,大脑以172%的速度增长。“早期教育与发展正是抓住大脑急剧增长、大脑半球分化的有利期,挖掘孩子潜能,促使智能发展,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不是技能培优,是能力养成
  
  2005年,循礼门武汉市青少年宫内,金宝贝在汉的第一间早教中心开业。试听课前,家长问得最多的是“孩子太小,能学会什么?”与兴趣班、特长班、培优班不同,早教从来不是知识传授或技能培优,也不会承诺一学成才――出口成章背唐诗或说英文。识字背书不是聪明的要件,而认知发展决定聪明与否。
  认知发展与早期刺激有关,其中70%来自视觉刺激。所以,早教机构的色彩格外鲜艳。早教课程设置依据0-5岁的特点,归纳阶段性的成长需求,给予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刺激。家长抱怨1岁左右的孩子突然变得调皮:反复关拉房门、开关电灯,把碎纸填进沙发缝隙。其实,这时的孩子正惊喜地了解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关拉房门、练习臂力,开关电灯、建立因果联系,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孩子不是任由书写的白纸,成人能做的是因势利导。金宝贝将0-3孩子分为6个阶段:小小观察者,小小实践家,双向交流者、问题解决者、创新思维者、逻辑思维家,同时金宝贝首度开发3-5岁学校技能课程,将早教与幼儿园及小学生活学习良性接轨。而另一个早教机构KindyRoo则侧重孩子的运动发展,分为毛毛虫、小乌龟、小企鹅、小猴子、小袋鼠、小兔子和小狮子。形象的划分既表现了孩子的特征,也划定了早教者遵循的方向。音乐、运动和游戏等是课程的全部,而这一切必须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
  
  先教家长,再教孩子
  
  徐海青一再纠正,“早教既是教家长,又是教孩子,最主要教会家长教孩子。”早教机构无一例外要求有家长陪同孩子上课。叶俊从事早教近3年,曾遇到奶奶带着孙子上课,进教室后,奶奶坐到一边,把所有角色扔给老师。“奶奶以为早教课堂和幼儿园、托儿所一样,孩子交给老师了事”。
  当早教影响还未在孩子身上显现时,每位陪同的家长却已经历了蜕变。潘珏的儿子7个月参加早教,现在已经1岁8个月。每周末,她带孩子从王家湾到水果湖的KindyRoo上课。“坚持”是家长学会的第一课。课后,老师会布置作业。作业是留给父母的,要求他们将课堂活动延续到家里,领着孩子边玩边学。“课堂一分钟,家里一刻功”,缺少了家庭内的亲子互动,仅依靠课堂,早教难以发挥效果。
  “独一代”的教育问题时常引发年轻父母与老人间的观念冲突。以前,潘珏把小孩交给老人。观念或做法有冲突时,两代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但经过早教老师讲解,专业意见很快疏通了老人的想法,全家对孩子养育的意见更统一。
  家长尤其是高知群体,普遍自信个人的教育能力。但上课的过程,让潘珏领悟到“家长需要同自己的本能和虚荣斗争。”宝宝的能力被严重低估:两三个月,他们可以社交性的微笑;七八个月就能建立因果联系;10个月,他们通过躲猫猫体验“物质永恒”。初次为人父母,如果缺少专业指导,家长对宝宝的理解和引导,远落后于他们的需要。
  
  用心比用钱重要
  
  有的父母舍得花上千元买玩具或保健品送给孩子,却不愿抽出10分钟陪孩子玩。徐海青认为忙不是借口,居里夫人独立抚育4位子女,还获得了诺贝尔奖,“难道你比居里夫人忙?”承受职场压力的父母总会推脱:牺牲现在一点时间,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但在徐海青看来“真挚的爱心比物质更重要”。
  在抚顺演讲,杨健遇到一位下岗的妈妈甚至举债送孩子上早教。尽管价格不菲,家长依然不惜代价上早教,可上课时,有的妈妈却把孩子推给保姆,“她跟孩子在一起时间长,她学早教比我有用。”叶俊的课堂出现过一幕:妈妈抱孩子进教室,孩子大哭不止。最后,妈妈只好退出,请保姆代替,孩子立刻安静。
  遇到这种情况,徐海青都感觉惋惜,家长错过了亲子依赖期。“世上有一个人,无条件依恋你、陪伴你的时间只有3年,而这个人就是你的孩子。”
  0-3岁,孩子完成了体质飞跃,也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后一种变化依赖两种关系的建立:一是亲子关系,二是伙伴关系。
  
  散养行不行?
  
  即便在婴幼儿和大脑研究领域,早教的必要性不存争论。但在现实,信奉传统散养的家长不在少数,并有成功案例。小龙女(网名)和阳光顶(网名)是论坛里的明星妈妈,她们包办了孩子的早期教育,而且把孩子培养成习惯良好、性格温和、学习用功的佼佼者。
  隔着铁丝网,小龙女远远看着刚上幼儿园的女儿。突然,女儿从远处跑到铁丝网边,眼泪吧嗒吧嗒落下,伸出小手想抓住妈妈。那一刻,小龙女决定辞去高中老师的工作、陪伴孩子。她带女儿在常青花园的草坪晒太阳,去金银湖公园看落叶,组织小区的妈妈和孩子到家里聚会。她为女儿设计活动、充实生活。现在,摄影爱好者请女儿当模特,她不会害羞,还能自如地摆造型。
  在儿子婴幼儿期,只要允许,阳光顶几乎会陪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他干什么,我干什么”,一方面引导,另一方面增进和孩子共同的话题。“教育是吃苦的事情。”当家长是学习的过程,只有比孩子成长得快一步,才能引导孩子。每年,阳光顶都会为儿子做纪念册。“他喜欢看小时候的自己,听小时候的故事”。
  有了孩子,小龙女和阳光顶共同的感悟是:世界变大了。为了给孩子组织伙伴和活动,她们参与论坛、QQ群,认识了许多朋友。她们散养成功的案例实际上也遵循了早教的理念和原则,重点放在兴趣、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同时,父母投入了足够的心力陪伴,为孩子寻找玩伴。
  杨健对散养的担忧主要是伙伴关系的缺失。“高楼后遗症”和“独生子女现象”在“独一代”身上愈发明显。早教机构优于家庭散养的原因就在于能为孩子寻找到同龄的伙伴。课堂上,孩子从周围孩子身上学到的更多。“孩子会观察:为什么小朋友这么做?然后模仿。”■

相关热词搜索:线上 起跑 焦虑 早教起跑线上的焦虑 起跑线早教 起跑线育儿早教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