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演完了该散场了 “电影”演完了,它们也该散场了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2010年8月26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一则消息:司门口的武昌电影院因放映设备陈旧,达不到顾客要求,正式停止放映。它的谢幕,为武汉老影院画上句点。此前,新华、中原、解放等带着强烈时代烙印的老电影院早已消失于历史的烟尘。
  老影院就像一群演员,“时代”就是属于它们的“电影”。如今,这部“电影”演完了,演员们也该散场了。
  
  老电影院都在这“一溜儿”
  
  在武汉,到底有多少家老影院?武汉地方志工作人员介绍,最早一批电影院均为殖民者建造,共5家,全都在汉口租界区。这些电影院名字多为“大戏院”,如“汉口大戏院”、“登康大戏院”。不过,“大戏院”并不专门放电影,“有时用来演京戏,有时开舞会,就像电视里演的30年代《大上海》歌厅。”
  1927年起,华商办的电影院多起来,专业电影院也开始出现。1928 年,武汉有11家专业电影院,9家兼映电影的综合性游艺场所和露天电影场,达到民国时期的高峰。1936 年,电影院减至7家,除1家在武昌,剩下6家都密集于汉口。
  这些电影院几经变革,到解放初期,武汉老影院格局已定:武昌有武昌电影院;汉口有武汉电影院、解放电影院、新华电影院、中原电影院。巧的是,四家电影院分布于“方圆约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用老武汉人的话来说,“当时看电影,喏,就在一溜儿”,说着用手从江汉路到六渡桥画了个弧。
  顺着这“一溜儿”,记者挨个探访,位于蔡锷路的解放电影院古旧外墙还在,但房子已经划分成几个部分,分租给不同商户;一元路上的武汉电影院改头换面,成了宾馆;巴公房子对面的中原电影院还有个小门脸,招牌变成“中原歌厅”,主体空间更换了好几家酒吧;库玛商城边的新华电影院,如今是三层楼的服装专卖店。刚关门的武昌电影院,放映厅还在,但充满了难闻的霉味……
  幸福的“包场”时光
  
  在那个物质不怎么富裕的年代,电影票一张5、6角钱,是非常贵的,老百姓只有单位包场才能看得上一场电影。
  有着50年历史的解放电影院如今分租给几家商户,在其中一家咖啡馆记者遇到了50多岁的肖阿姨。肖阿姨对于电影院的记忆还停留在“当姑娘”的时候。那时,肖阿姨在三阳路武汉皮革材料厂上班,单位包场看电影不是在解放电影院,就是在武汉电影院,或者是相隔不远的中原电影院。
  “当时电影票贵,还有一点,拿钱你也买不到票啊,都是单位发福利。”起先是朝鲜电影,南斯拉夫电影,再后来慢慢放些日本电影,比如《望乡》。“那时候,除了上班没有别的娱乐,看电影像过节一样。不管什么电影,都觉得好看,场场爆满”。更有意思的是,电影还有“分级制度”――肖阿姨说,有些电影涉及谈情说爱,工会在发票时会声明“小孩子不适合看”。“如果带小孩进场,会被赶出去。我记得放《庐山恋》的时候,就看见有个小孩在入场门口因为被拦了出来而哇哇大哭”。
  那时选择不多,很容易就感到幸福。肖阿姨在老影院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是张艺谋的《红高粱》,已经是80年代初了。后来嫁人生子,她很少有工夫再去看电影。“电影票很贵,再说单位也倒闭了”,作为福利的包场电影成为过去。
  现在肖阿姨在咖啡店帮工,下午生意淡,她拿着放大镜看报纸。问起现在还看不看电影,她笑着摇头,“那是年轻人的娱乐”,又望着窗外,若有所思地说:“这一带和我当初看电影的时候没多大变化。”
  
  新华电影院:曾经武汉无敌
  
  在5家老影院中,最为风光的当属地处六渡桥的新华电影院。
  新华电影院建于1954年,是武汉市首家国立专业影院。虽然计划经济年代没有票房竞争可言,电影院都是国营,但是改革开放后,新华电影院的成绩就显现出来:1998年之前,新华电影院一直是武汉的票房冠军,最高年票房收入达600万元。《泰坦尼克号》和《狮子王》上映时,这里可比IMAX放《阿凡达》热闹多了。
  李慧是汉正街土生土长的武汉姑娘。80后的她如今在库玛商城做服装销售员。记事起,她就在新华电影院看电影。“上初中,暗恋我的男生为了请我看《泰坦尼克号》,花了一个星期的饭钱。”李慧说,那时一般电影票只要2、3块钱,新华电影院可是10块钱的“天价”。
  在武汉人心中,新华电影院毫无疑问是“老大”。李慧没觉得放映设备有多好,座位有多舒服,“可能真的因为它大,是老字号,国营的吧,就像一说豆皮必提老通城一样。”
  上世纪90年代,冯小刚的贺岁剧组来武汉做宣传,新华电影院是首选。只要有明星来,六渡桥根本就走不动。
  
  “电影”演完了,它们该散场了
  
  时代向前走,但在某些方面上,它似乎又总是拐了个弯,转回来,比如电影院。
  最初,电影院是殖民产物,后来华资电影院“干掉”了外商在武汉开的电影院。而现在,外资电影院的进入又让武汉国营电影院一个个关门谢客。
  2000年,武汉开始了一轮“新电影院建设浪潮”,大量的外资影院进入武汉市场。仅2004年,武汉就兴建了3家“顶级”电影院,不是外资就是港资。在万达、银兴、环艺等新兴电影院冲击之下,老影院走上末路:先是降价,然后走怀旧路线或搞特色放映,再后来缩小门面,将一部分门面转出去做录像厅或小卖店,最后干脆停业,完全转向或出租门面。
  2001年前后,武汉电影院停业,2004年,中原电影院、解放电影院停止电影放映,新华电影院和武昌电影院撑得最久,但也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先后谢幕。
  在此之前,年轻人早已不在老影院看电影了。长大后的李慧发现,有了对比才知道好坏:“万达环境多好,位置宽敞、音响效果又棒,新华电影院位置之间距离窄小,不方便”。她在新华电影院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是《宝莲灯》,“号称中国动画片的崛起制作,总觉得和迪斯尼动画片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宝莲灯》1999年上映,新华电影院已经开始降价,票价只有万达的一半。据经理说,当时还想“最后一搏”,用低价招徕顾客,结果不尽如人意。
  武昌电影院宣布停止放映时,一位市民惋惜地说:“以后没有那么便宜的包场电影了”。“撑得”最久的武昌电影院曾尝试走“怀旧路线”――5元钱看一场老电影,全家包场只要60块钱,但几乎没人关注。
  这些年流行一句话:死掉的都是该死的,意思是,那些消失的老字号已不具备生存能力和条件,死了就死了吧。这句话虽有道理但太恶毒。
  其实,当“时代”这部大戏演完,曾经参演的老影院们也该散场了。我们该做的,是再给最后一次掌声,并道一声:走好!
  

相关热词搜索:散场 也该 完了 “电影”演完了 它们也该散场了 电影散场是人全走完 电影完了 人散场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