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钓鱼岛到威胁论,一场双赢的竞争】 竞争中合作双赢的事例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编者按: 中国和哪个国家的友好关系都没有和日本的叫得响,其原因不言自明。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短短50年时间,日本先后两次对中国进行侵略。甲午战争中对手无寸铁的旅顺平民进行血腥大屠杀,抗日战争中更是制造了令世人汗颜的南京大屠杀。但是,日本军国主义拒绝承认这些事实,甚至美化侵略,篡改教科书,向日本下一代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右翼分子多次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中日两国间在历史问题、能源问题、国界问题、战争遗留问题、意识形态领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议和分歧,而无论哪个矛盾都与那段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两国在东海能源开采上的争议为例,其根本原因仍是东海划界问题,战后的“旧金山和约”直接导致双方各执一词的局面。
战后,美国把日本当作其在东亚地区的筹码,在日本设立军事基地,并扶植战后的日本经济,以日本作为监视和牵制亚洲(前苏联和中国这两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工具。美国因素是造成亚洲格局的重要影响之一。
无论是在“中日友好”口号叫得震天响的“蜜月外交”时期,还是在2001年以来的“政冷经热”时期,中日之间始终处于忽冷忽热的状态,这不得不说是世界政坛的一处别样风景。钓鱼岛、靖国参拜问题⋯⋯例行性的骚扰总在提醒着什么,现实中,日本对中国的每一次围堵与打击,都能引起国人对日本的愤怒与防范。
表面上看,中国最介意的谢罪与否似乎只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但这更关乎一个近邻大国能否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进而影响中国的政治外交。妥善处理中日间各种矛盾, 推动中日友好继续向前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一场双赢的竞争恐怕是最好的结局。
战后日本所处的冷战格局注定日本不可能谢罪⋯⋯在面对细菌战、慰安妇、残留武器等战争遗留问题时,把牵涉到历史、违宪以及刺激受害国民众感情的问题转换为“不能向中国屈服”,起了极其负面的作用。
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同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发生相撞,14名船员被日方扣押6天后返回,船长詹其雄被扣17天获释。
这不是中日之间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第一次摩擦,也注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国界争议:
钓鱼岛,中日间的“例行性”骚扰
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主要的就是关于钓鱼岛主权问题的争端。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也得到国际社会公认,但是由于二战后美国霸权主义行径,违反《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与日本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周总理当即公开表示:中国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1971年,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钓鱼岛问题由此而来。
中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出发,在坚持我一贯立场的前提下,与日方达成了此问题留待以后解决,不采取单方面行动,避免这一问题干扰两国关系大局的谅解。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方在岛上建机场,修灯塔,刻木牌,企图让国际社会承认其对钓鱼岛的主权,由于该问题涉及主权问题中方不能退让。
此次日本抓走中国船长事件中,中国外交部多次抗议,温家宝总理也要求日本方面立即放人,可日本政府反倒要求中国政府“要克制、要冷静,不要因此影响中日关系”。日本此次的激烈举动背后究竟是何缘由?有分析认为,日本国内危机重重,巨额国债无法清偿,新经济的引擎何在,国内失业率高居不下,老龄化社会难,日本是否继续钻在美国怀抱里等问题,所有这些比对中国的钓鱼岛问题严重得多,可日本领导人需要向国民、外界展示其硬汉形象,转移国内视线,这也是钓鱼岛冲突始终间歇性发作的原因之一。
其实,在和平解决海域纠纷的问题上,国际上是有不少先例的。比如1969年,德国与丹麦荷兰、1977年英国与法国的大陆架纠纷,都通过国际仲裁得到解决,但中日两国对国际仲裁,显然都有各自的顾虑。
日本首先不情愿进行国际仲裁,因为国际上通行的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的大陆架原则。而中国更不愿意进行国际仲裁。虽然中方拥有令日本避之不及的大陆架依据,但却不敢轻易使用它。因为中国东海问题与中国南海问题有连动效应,而中国在南海与东盟诸国的争议海域中,几乎所有的大陆架都不在中国一方,这无异于保了右手却丢掉左手,并不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
能源问题:
“中间线”划分法背后的野心
中日之间的能源之争也主要集中在东海能源开发。东海是一片由中、日、韩三国领土环绕形成的半封闭海域。东海大陆架位于三国之间,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东海大陆架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产、石油、天然气以及稀有矿产资源。近年来,我国东海油气勘探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勘探人员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丰富的海底资源对临近的日本来说无异于一块靠近嘴边的肥肉,早就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几年来,涉及东海油气开发的争端不断,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春晓”油田事件。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东海划界的问题,两种分歧始终交织在一起。
国界划分问题,日本一直主张采用陆地间等距离“中间线”划分法,而中方则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即冲绳海槽是中国大陆架自然延伸的边缘界线。
日本对整个东海问题的思维逻辑简单直白:如果中方在“平分”的基础上还想有所要求,就是“得寸进尺”,是要欺负日本。中国的态度是,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中日间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日两国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分界线应该是在冲绳海槽一带,因为《海洋法公约》规定,2500米海洋深度是切分大陆架的标准,而位于东海的冲绳海槽深度已达2940米,由此理所当然可断定该海槽是中国大陆自然延伸的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的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
日本的“中间线”划分法与依据中国主张的“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划定的日本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差了约30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3个浙江省的面积。而在中日两国争议最大、也是据说海底资源含量最丰富的钓鱼岛争议区,中国的媒体和学界往往把缘由归结于“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给中日两国关系埋下的定时炸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曾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而围绕着“共同开发”这一概念,双方也是莫衷一是、各执一辞。中方的共同开发是希望开发“争议海域”也就是日本自称拥有专属权的海域资源,这一点上日方不会接受。而日方最近也在强调“共同开发”,但却是想联合开发“中间线”周边资源,中国认为日本在借题发挥,意欲单方面开采争议海域资源。
随着近年来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抬头,对华强硬派将长期控制日本政坛的局面已经形成,而东海蕴藏的可供日本使用百年的巨大资源,足以令日本这个对外能源依赖程度高达95%的资源贫乏国家赌命,这也是日本的民族天性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日本方面也不至于肆无忌旦任意行事。中国对于日本来说是个不可能回避的存在,在令日本忧虑的朝鲜核武器等问题上,中国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力量。其次,日本近期的核心任务是“争常”,日本不可能在关键时刻与中国抓破脸皮,因为中国的否决权,可以让日本的一切努力付之一炬。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世界的新兴强权在快速发展壮大,日本也必须考虑到未来强大的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也不希望中日关系走上绝路。
侵华史问题:
承认事实 不赔偿不道歉
承认事实,但不赔偿不道歉,这是日本政府一贯以来对待侵略史问题的态度。
北大历史系徐勇梳理了中日问题,他说,上个世纪的80年代,国内还没有提到战争遗留问题这个概念,那时候是一片友好的声音,好像战争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直到90年代遗留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95年讨论进一步深入,重庆大轰炸、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劳工问题等等日军在中国广泛地区的战争犯罪才得以揭开。
而在日本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即开始涌动否认战争侵略性质的暗潮。1972年,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言论首次出现;1978年,东条英机等十四名甲级战犯的灵牌被秘密摆进靖国神社,并受时任首相的福田纠夫参拜;上世纪80年代发生教科书事件;进入90年代,随着“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的成立和《大东亚战争的总结》的出版,日本右翼朝野合流,在历史认识方面明显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逆流。于是,基于史实认证的战争性质的评判,成为当时面对战争遗留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日本是侵略还是“进出”或“进入”、是“解放亚洲”,还是建立日本殖民地统治、东京审判是否公正等问题,成为战争性质评判的焦点问题。
就战争遗留问题的反思,中国比日本、美国晚了整整15年。力推中国民间针对日本对华细菌战诉讼的王选曾经获选感动中国人物,而她却是1992年才知道日军侵华期间使用了细菌武器,那一年她40岁。“当时我就气得跳起来,我怎么会在40岁才知道这件事?是谁设置了历史的雾障?”
“为什么日本可以如此暧昧地对待战争责任、赔偿问题,一边撂着,一边还能不断地发展经济呢?”共同社社会部记者问日本一桥大学历史学者吉田裕教授。“那还不是从美苏冷战得的最大好处。美国为了抢先把日本拉进自己的阵营,说服有关国家,让它们放弃对日赔偿要求。”吉田裕教授一语说破了其中原委。
“德国人谢罪不完全是来自德国内在的反省力量,战后欧洲的格局使德国不可能不谢罪,而战后日本所处的冷战格局注定日本不可能谢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说。而对于日本来说,内在自省的力量始终是弱小的,而苏美的冷战,美国的支持使得谢罪变得没有了必要。
没有道歉和赔偿,在亚洲人民的心中,战争就永远都不会成为过去。
战后遗留问题:
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试金石
胡锦涛主席在2003年11月会见小泉首相之际明确指出: 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困难的症结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直截了当地点明了“靖国问题”的导向性地位。
靖国问题在本质上是正确历史观与错误历史观进行较量的一个焦点, 也是关系到今后日本能否坚持战后以来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
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 虽然在日本国内也引起一部分国民的反对,但日本当局竭力突出靖国问题在中日外交矛盾的一面,制造出一个“中国越是在靖国问题上对日本施加压力, 日本就越是不能向中国屈服”的逻辑,借此煽动日本民众针对中国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促使国内舆论朝着有利于他推行“对美一边倒”、修改“和平宪法”等鹰派强硬政策的方向转化。
同样,在面对细菌战、慰安妇、残留武器等战争遗留问题时,以小泉为代表的日本当权者频频施展偷换概念的“魔术”,把牵涉到历史、违宪以及刺激受害国民众感情的问题转换为“不能向中国屈服”,起了极其负面的作用。
中日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由于所涉事项的复杂与敏感,多年来,一直是横亘在中日间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日本最高法院2007年5月前后系列裁决的做出,无论是劳工诉讼也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也好,还是慰安妇诉讼也好,都彻底地失去了在日本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可能。
尽管对日民间诉讼基本上都是中国原告方败诉,但败诉的理由几乎都是诉讼时效问题或“国家无答责”等。细菌战诉讼的结果几乎决定了所有的对日诉讼的未来。中日战争补偿经过十多年的诉讼,又回到中国国民请求权是否已经被放弃这个原点。
日本认为“旧金山和约”签署国已经代表个人放弃了请求权。1952年日本和中华民国政府签订的“日台和平条约”,承认了“旧金山和约”的条款,“旧金山和约”因此适用于中国。日方认为,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没有必要再一次提出这些问题,据此可以认定请求权已经放弃,而《中日联合声明》中第5条声明“放弃战争赔偿”。
而中国、韩国、朝鲜并不是“旧金山和约”的签署国,《中日联合声明》复交三原则之一是“日台和平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中日联合声明》第5条“放弃战争赔偿”不是指放弃“国民的战争赔偿”,“日内瓦国际人权公约双重禁止国家放弃个人权利,国家如果代表人民放弃权利必须受到个人的委托,否则就可以追究国家违法”。
由此可见,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既涉及到了所谓的“日台和平条约”的有效性,也涉及到了中日联合声明中关于“放弃战争赔偿要求”条款的解释等系列复杂问题。
意识形态问题:
大和民族,难以理解的文化性格
日本是一个岛国,受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使得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使日本既有侵略倾向,又很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通过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和日本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现在日本的特质文化。
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
在日本古代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与中国大陆文化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影响最深的是中国的儒学。但在目睹了鸦片战争这样严峻的时刻,日本民族显示了一种勇敢和冒险的精神,果断地做出了抉择:既然儒家文化不能抵御外来侵略,既然它不能富国强兵,那么,就应当毅然地拚弃它,学习更强大的敌人――即西方各国的文化与文明,学习他们的技术与科学,以便最终战胜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日本人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态度。
近代,美国的崛起使日本在这种文化落差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实际上,美国文化对日本的巨大影响从二战之后就开始了。美国是迫使日本开国的国家,又在二战后大力扶持日本,使它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并接受了大量的美国文化。美国人也改变了日本教育。这种教育强调“‘二战以前的日本文化是落后的,美国人给日本人带来了先进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很多年轻人受到这个教育的影响。”
可以说,日本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都是亚洲的美国。
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早就指出,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杂种”在汉语中是个骂人的贬义词,但在现代日语中却被赋予正面涵义。加藤周一指出:日本文化是现代西方与传统日本的混合物,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知识界的历程是一部混合物纯化运动的斗争史。“与其两者作无谓的争斗,不如承认日本文化的杂种性,从中找出积极的要素。”
这就为日本成为文化超级大国和实现全球化的国家提供了可能性。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经济争端:
中国or日本 谁将是亚洲老大?
如果说, 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质是日本承认和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那么, 当今中日关系的“再正常化”的实质就是日本承认和接受中国的和平发展的新现实。
“中国是个威胁,因为它是中国。” 这似乎是日本国家安全圈子里盛行的潜在论断。日本对华关系一波三折的根源在于它自古以来不能容忍与中国或其它亚洲国家平起平坐,日本对中国充满疑心的背后原因是日本社会对自己没有信心。沸沸扬扬的“中国经济威胁论”其实是日本羞于启齿,但终于承认自己的相对衰落的下意识反抗。
日本绝对不甘心只做一个经济强国,成为世界大国而不仅仅是经济大国是日本人永远的梦想。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越来越觉得,他在东亚老大的地位受到挑战,如果在东亚都不能确立老大地位,国际大国更是妄想。日本的东边隔海对着美国,西边面对中国,北面隔着朝鲜面对中国和俄罗斯。而日本本身国土狭小,资源依赖严重,这预示着仅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和各国争强的。国家的发展有一条定律:辽阔的国土是国家强大的基石,由此,日本认为,只有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强国才是日本生存的根本。
二战后,日本人傍着美国走,这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因为日本人只崇拜胜利者,日本人只尊重强者,输给美国他们心服口服,所以愿意跟美国人学习,就像当年的遣唐使一样,这是内部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外部原因,美国在东亚做大,需要左右手,尤其是红色中国政权的存在,美国选中了日本和韩国。日本和韩国的经济腾飞,有自身努力的因素,还有就是美国的鼎力支持。美国在东亚的十万驻军,几乎都在日本和韩国。所以日本对美国的依靠,也是美国的战略之一。
由于中日两国对历史认识的差异、社会制度的不同、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美国、台湾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将可能长期滞后于两国在经贸等其他领域关系的发展。
正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相反皆形成也”, 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而获得同一性, 中日之间就是“相反皆形成也”。目前中日经济现状就是彼此依存,日本不愿意,但是也没办法。
中日两国优势互补的特点不仅没有削弱, 反而更加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双方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利益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越来越多。就现实而言,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今天比过去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日美同盟”
1951年9月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签订同盟条约约定:日本承认美国在日本驻扎陆、海、空军;驻日美军为维护远东和平与安全和保障日本的安全,应日本政府的请求可用武力镇压内乱和暴动,及对付外来武力攻击;美军驻扎日本的条件照日美两国间行政协定规定。其后,日美为加强两国间的军事同盟,从1958年起,就修改条约问题进行谈判,并于 1960年1月19日签订《新安保条约》。新条约与旧条约相比,没有实质变化,删去旧条约中关于美军帮助日本政府镇压内乱和暴动等条款,规定遇有武力攻击日本以及日本国内的美军基地时,日美双方应共同对付并采取行动等。新条约有效期为10年。1970年到期后,日本政府通知美国政府,宣布自动延长。
日本影响力之动漫:读图时代永不完结
日本动漫早已登堂入室, 迈入主流文化,火爆刺激了本国以至世界市场。《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圣斗士》、《灌篮高手》,几代人都在这些动漫的陪伴下快乐地走完童年,把形象和情节牢牢记住,终生难忘。即便二三十年过去,《机器猫》这样经典的日漫形象仍能被一代新人所迅速接纳和拥抱。更厉害的是,它的市场细分能抓住从幼儿园孩童到疲惫的上班族的心。日本动漫无疑占据了中国动漫市场的首席,站在欧美动漫的基础上然后超越了它。成熟的产业化保证了产品的制作质量,相比陈旧、迂腐和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怎样变换,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拥有深厚的日本特色。
日本影响力之“日范儿”服饰:东瀛审美巧配搭
对于很多中国女孩而言,日本还是一个新潮服饰层出不穷的国家,东京、涩谷等地是有名的时尚中心。时尚服饰界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日范儿”。 毫无疑问,同为亚洲人,且体型气质都相仿,日范儿显然比欧美范儿更加深入民心也更加容易模仿一些,不需要多么繁乱的色彩与图案,强调女孩的可爱、女人的妩媚或者是中性的飒爽,不怪异也不搞怪,用淡雅的颜色与简单的搭配营造出日剧女主角风格。有个数据可供参考:以推广日系流行服饰为主的两种《瑞丽》杂志,在中国时尚杂志界居于前列,销量轻松达到五六十万份。
中国领导人对日个性外交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27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会见结束时,毛泽东将一部《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9月29日两国政府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两国终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两国关系新的一页。(图1)
197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日本与前首相田中角荣友好会谈。此次访日是新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访问日本,也是中日官方高层互访的正式开始,期间中日双方举行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的互换仪式。邓小平访日掀起的“邓旋风”拉近了两国的距离,中日关系迎来了“蜜月期”。(图2)
1998年11月26日,江泽民主席和日本明仁天皇在日本东京迎宾馆的欢迎仪式上。这次为期5天的访问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日本,也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20周年。此前随着中日两国在历史教科书、钓鱼台、东海油气田、军备、日本“入常”(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务理事国)等问题上的争端日增,中日的政治友好只剩下虚名,江泽民在早稻田大学演讲时,疾言厉色地批判日本军国主义,此行被称为“高压外交”,中国的对日政策也出现微妙变化。(图3)
2000年10月14日,朱? 基总理在东京广播公司接受有日本民众参与的电视采访,并回答日本民众关心的问题。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日本民众。朱? 基将此行定位为增信释疑,在对话中,表情一贯严肃的他以幽默的方式逗乐日本民众,被称之为以“微笑外交”换取日本继续提供经济援助。但此后,在经历小泉纯一郎以首相身份连续六年参拜靖国神社后,中日关系跌至谷底,双方高层领导人中断往来。(图4)
2007年4月13日,正在日本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京都西新京极棒球场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棒球俱乐部队员切磋棒球技艺。这是时隔7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图6)
2008年5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赴早稻田大学演讲参加日中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并同日本青少年进行交流,打乒乓球。此前中日关系不断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日本媒体大肆炒作的“毒饺子”事件、西藏问题、中日东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上的僵局、有关奥运火炬传递的风波,但胡锦涛主席依然如期访日,此行被称之为“暖春之旅”。(图5)
相关热词搜索:钓鱼岛 双赢 威胁论 从钓鱼岛到威胁论 一场双赢的竞争 从钓鱼岛到威胁论 一场双赢的竞争
热点文章阅读